《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知识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知识重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科目二简答题重要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简述教学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3)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3 .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开展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
2、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开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拟全面、系统和深刻。4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开展中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开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开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开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开展个性的功能。7.兴旺国家学制改革开展的主要趋势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开展3)高等教育群众化、普及化4)终身
3、教育体系的建构(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做到:培养学生养成随时能把注意集中于一定事物的习惯;要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能不能使注意集中,自信心是关键;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集中;心情平静有益于注意集中;(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56 .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开展观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而人类所有的心理 反响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
4、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 刺激的影响。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到达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 衡。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开展。57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开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58 .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开展理论心理开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 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表现:1)随意机能的不断开展;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
5、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59 .简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开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开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 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开展水平;二是即将到达的开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 异就是最近开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到达的解决问题 的水平与单独解决问题所到达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开展阶段间的过渡。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开展区,把潜在的开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开展水平,并创造新的 最近开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开展的前面”。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决定着儿
6、童开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开展区。60 .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美国女心理学家阿诺德与本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10其理论认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 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 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响。同时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 结果,大脑皮层的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把这一学说成为评估-兴奋说。61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一)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那么与人的社
7、会性需要有关。(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那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那么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5)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那么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二)情绪与情感的联系情绪与情感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1)情绪变化受情感制约,而情感又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得到表达。(2)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3)情绪和情感是两种彼此难以别离的心理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62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调节和控制情绪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
8、)敏锐地觉察情绪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3)正确调整情绪4)有效表达情绪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简述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社会性.影响人格开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开展阶段论埃里克森将人格开展分成各有侧重、相互连接的八个开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 一个开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 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开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儿童早期(L 53岁),这一时
9、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感对羞怯感与怀疑感,该 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涩与怀疑,体验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目11 的是培养主动干,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 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 的目的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感对孤独感,该阶段的目 的是开展亲密感,防止孤独感。第
10、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繁殖感对停滞感,该阶段的目 的是活的繁殖感,防止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岁以后),这一时期的额人格冲突是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该阶段的目的是自我调整,防止绝望与沮丧。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简述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1)强化法(操作条件疗法)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适应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比方表扬好的 学习态度和行为,批评不对的行为。2)系统脱敏法建立焦虑等级-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进行放松训练-缓解焦虑。3)认知疗法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从而改变情绪和行为。4)来访者中心疗法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不给予指导,以来
11、访者为中心。5)理性-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先找出人们对于某一令人苦恼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然后改变认知偏差形成正确观念。63 .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原那么(1)面向全体学生原那么;(2)开展性原那么;(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那么;(4)尊重学生主体性原那么;(5)因材施教原那么;(6)整体性开展原那么。64 .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1)躯体性压力源是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2)心理性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3)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作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和时间。4)文化性压力源是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付的文化变化问题。12
12、第七章中学德育.简述品德的结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局部,分别是: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局部。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 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 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65 .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众两种。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 人相接近。3
13、)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 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66 .品德开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开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清楚显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3)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开展由动乱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开展具有动乱性。2)高中阶段品德开展趋向成熟。67 .影响品德开展的因素(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4)学校教育(-)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此外,
14、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 程度的影响。68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典范3)利用群体约定13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69 .中学德育原那么有哪些?1)导向性原那么2)疏导原那么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那么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那么5)因材施教原那么6
15、)知行统一原那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那么)7)依靠(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那么(长善救失原那么)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那么70 .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那么的基本要求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71 .简述知行统一原那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那么)的贯彻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 验,养
16、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那么。4)教育者要以身作那么,严于律己。72 .简述贯彻长善救失德育原那么(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那么)的基本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缺乏。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73 .中学德育方法有哪些?1)说服教育法2)典范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践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6)品德评价法1474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1)说服教育
17、要有针对性。2)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3)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75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那么的贯彻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缺乏。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76 .中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 班主任工作.运用品德评价法的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2)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3)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
18、动;4)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班集体的建设策略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82 .简述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确定班集体的开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83 .课堂纪律的类型课堂纪律是指为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的控制。课堂纪律具有 约束性、标准性和自律性三大特征。(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15随后进生的个别教
19、育(1)后进生的特点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典型特征:求知欲不 强,学习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2)对后进生的教育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开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87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1)建立健全班级组织2)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3)班级日常管理工作4)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
20、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简述福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心理的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 存适应性,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 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 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
21、师应该因材施教。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 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88 .教师成长与开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1689 .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1)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3)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4)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5)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90 .教师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178. 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1)生产力开展水平。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开展水平决
22、定这个社会的科学水平,制约着这个社 会的学制开展情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制约着学制在专业设置、入学条件和教育目的等方面 确实立。3)青少年身心开展规律;青少年身心开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成长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每 一阶段各有其年龄特征,在确立学制时必须适应这种特征。4)本国学制的历史开展和参照国外学制经验。建立学制时,要吸收原有学制中有用的局部, 适合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参照和吸收外国学制中有益的经验。9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10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23、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 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开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 的和谐开展。3)适应时代开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L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开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开展的意义1)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开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2)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3)美育能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4)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
24、,使学生能体验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第二章中学课程.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2)以儿童的心理开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12 .简述学科中心论的主要观点1)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2)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3)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4)知识是课程的核心。13 .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 排,其基本内容包括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 周安排。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
25、程计划的具体化,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 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 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3)教材(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 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局部。14 .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 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 排。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
26、划的中心内容。15 .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 指导性文件。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其核心局部是 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 的基础。16 .教科书编写的原那么1)要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表达科学性与思想性;2)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开展显示水平和教育现状,注意基本教材的实用性;4)要合理表达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要兼顾教材之间的衔接,注重联系性17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
27、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表达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领域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第三章中学教学.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开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3)开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18 .教学过程特殊性的具体表
28、现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19 .简述传授知识和开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传授知识和开展智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传授知识是开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开展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条件;3)传授知识与开展智力能够相互转化。20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2)掌握知识与开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开展性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
29、检查知识.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一是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钻研教材, 要学习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了解学生要全面,还要了解学生的 个体情况。设计教法要考虑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等方面。二是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21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沉着.课外作业布置的要求(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的掌握和开展其智能。(2)分量适宜,
30、难易适度。(3)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22 .简述学校教学工作(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3 .教学原那么有哪些?1)直观性原那么2)启发性原那么3)巩固性原那么4)循序渐进原那么5)因材施教原那么6)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7)科学性与教育性(思想性)相结合原那么8)量力性原那么24 .启发性教学原那么的含义及贯彻要求启发性教学原那么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成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 习主动性。贯彻要求有:(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
31、3)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25 .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的含义及贯彻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 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到达学以致用。贯彻要求有: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26 .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教学原那么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那么的要求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那么是指既要把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结合 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整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
32、质教育。贯彻要求有: 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深入开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27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28 .班级授课制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缺点:(1)教学
33、活动多由教师直接作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 实践能力;(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1)时间很短,不会超过一分钟;2)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3)意识清晰;4)操作性强;5)易受干扰。29 .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识记者的态度、情绪和动机.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
34、度)是指瞬间被人的意识把握的客体的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力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同注意的 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可称“分心”。(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4)注意的转移是指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去。30 .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1)复习要及时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会议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4L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
35、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4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43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藏。(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翻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44 .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1)
36、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响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 品质。(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马斯洛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他提出了需要 层次论。(1)生理需要(2)平安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需要(6)审 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简述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自我效能感
37、指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其功能如下:1)决定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3)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4)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等47 .学习动机的培养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48 .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响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学习策略分为三类:第一类
38、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 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自愿,以提高学习效率 和质量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5L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认为: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
39、具体个体之外。3)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主动建构性和情境性。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 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者与其助学者组成的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不可能脱离情境而存在,因此,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相结合。52 .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那么1)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老实;2)尊重与接纳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3)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第一, 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第二,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第三, 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第五章中学生开展心理.中学生身心开展特点(1)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4)动乱性.简述学生心理开展的基本特征1)阶段性与连续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53 .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1)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具体措施有:要求学生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加强主义的目的性;加强锻炼学生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