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题二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专题二作业.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学原理专题二作业1社会生产力在哪些方面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又在哪些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答: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规格;产力发展的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的知识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也必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设立什么样的学校、专业,各级各类学校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间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与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等物质条件作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的人才。如果教育跟不
2、上生产力发展要求,则经济发展将因人才欠缺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教育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人力、财力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教育不仅为社会生产力所决定,而且也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 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 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 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如 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的关系,全日制学校与社会
3、教育的 关系,高等学校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都要与一定 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结构比例失调的问题、教育培 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要求的问题,或者出现人才过剩现象(4)生产力的发展也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化。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的角度来看,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进 而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 塞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根据他对科学知识分类的观点,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英国以及
4、欧洲实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后,世界各 国的许多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而每次重大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都反映了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和新要求。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 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 发展水平。物理、化学的实验,幻灯、电影的演示教学,广播、电视教学的出现, 电子计算机和人造卫星在教学中的运用,都是以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发展为前提条件 的。总之,把新的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改进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将大大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水平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生
5、产力的发展;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和最关键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成为专门的人才。这些人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就能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即把可能而尚未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力变为掌握科学技能的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在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
6、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因而教育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3)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能承担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这在高等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新的研究成果和发明一旦在生产中被应用,就能提高社会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2社会政治在哪些方面制约这教育的发展,教育又在哪些方面促进政治的进步?答: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教育的阶级性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在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因而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奴隶只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毫无人身自由。所以,学校教
7、育被奴隶主阶级所独占,所有的学校都是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他们自己的子弟成为统治人才的场所。根据礼记等书记载,我国在夏朝已有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学校的设立。但“学在官府”,政府的官吏和豢养的学者垄断了文化和教育的大权,奴隶的子弟是无权问津的。从学校产生的时候起,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教育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与任用等方面。在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僚机构与奴隶社会相比,更加复杂化和更加完善。为了维护
8、这样的国家机器,就必须加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封建社会的等级性又以世袭的方式、血缘的纽带维系,并涂上宗教色彩,所以特别明显和牢固,富有束缚力,成为封建社会统治的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在教育上的突出反映,就是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而这一切都是由社会政治制度潜移默化决定的。(2)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它的政权力量来颁布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定教育的目的和制度,规定教育的内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控制教育的经费,按照他们的思想政治要求去教育
9、受教育者,通过这些手段,把教育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由于社会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阶级性,因此谁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以及谁有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谁不能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 都存在差异,如在古代,政府的官吏和豢养的学者垄断了文化和教育的大权,奴隶的子弟是无权问津的。比如在现代,由于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如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大多数孩子都能够接受教育。(4)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方针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它是在
10、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这种教育,我们称之为原始的教育。原始的教育目的在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品质;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等;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便产生了一部分人专门管理生产、掌管国事、从事文化科学活动的可能,使社会上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一方面推动了生产,产生了文字,出现了科学艺术的萌芽,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奴隶制的形成。正由于生产上出现了剩余产品和文化科学的发展,才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因而,在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
11、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在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僚机构与奴隶社会相比,更加复杂化和更加完善。为了维护这样的国家机器,就必须加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封建社会的等级性又以世袭的方式、血缘的纽带维系,并涂上宗教色彩,所以特别明显和牢固,富有束缚力,成为封建社会统治的特征之一不同时间的教育随着社会政治制度的转变在演变。不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方针,都是由这一制度确定。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促进作用:(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培养人才,来作用于政治,这是教育对政治作用的一个主要方面。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制度
12、,要想得到实现、巩固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人才作支柱,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校教育。正如颜元所说:“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特别是在近、现代,由于科学文化发展,政治逐渐复杂,国家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这就更加需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培养。当前世界上出现了“专家政治”的趋向,即一些专家学者进入了国家的领导集团,这就表明学校教育对政治的作用更为重大。(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见解,思想明锐,勇于发表意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文章、学校中的教材和刊物等,来宣传一
13、定的思想,造成一的舆论,藉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服务。反动的阶级利用教育来宣传反动的思想、观点、宗教迷信,为维护反动的政治服务。革命的阶级利用教育宣传革命的理想,传播科学真理,制造革命舆论,影响群众,为革命利益服务。列宁在论述社会主义学校的作用时曾经指出:“不仅应当成为一般共产主义原则的传播者,而且应当从思想上、组织上、教育上实现无产阶级对劳动群众中的半无产的和非无产的阶层的影响,以利于册地镇压剥削者的反抗和实现共产主义制度。”(3)教育通过选拔和社会的分层,使原有的社会关系得以延续;(4)教育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化的重要力量。各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这由该国的政体所决定,但与人民的文化
14、水平,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也不无关系。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履行民主的权利,推动政治的改革与进步。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独裁政治、宗教迷信和官僚主义是比较容易推行的。列宁曾说:“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3个体的发展对教育有哪些制约作用?答:个体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1)个体发展的先天因素对教育的制约: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进而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成熟以及所导致的年龄阶段特征对教育也
15、有重要的制约作用。(2)个体后天发展的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个体发展的水平影响着对教育的选择;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发展水平决定着个体发展的自觉性,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体性对教育也具有重要作用。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的制约:(1)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2)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
16、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瑞土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
17、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4)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的表现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
18、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答:(1)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个体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学校教育应该引导个体的发展方向,即帮助个体对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做出判断和价值选择,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并使之与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要求一致和谐起来,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的主导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否则也可能对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这些
19、条件主要包括:学校为个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学校教育应精心设计各种有益的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工作者只有从个体的发展与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出发做多种结构的分析和动态的把握,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主导作用,促进个体的发展。(2)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工作,它对人的影响深刻且系统。它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按一定方向,选择有培养价值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训练,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体力,形成一定的品德和世界观。这是自发环
20、境的影响不能与之比拟的。(3)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个体发展的潜能;学校的教育人员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教师。他们根据教育的目的任务,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年轻一代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在德智体诸方面均得到良好发展,大大加速了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新人。(4)发展人的个性。教育还能控制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利用其积极因素,克服其中的消极因素。教育还能使遗传素质有缺陷或因后天影响而不能健康地发展的学生,经过特殊的训练,获得补偿。此外,教育也能发掘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潜质,使之获得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