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信设备维护》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信设备维护》课程标准.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信设备维护课程标准课程代码:20160518课程类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时/学分:32/2适用专业:轨道交通专业一、课程概述1 .课程的性质、地位本课程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信设备维护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 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本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重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教、学、做相互结合,着 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本课程争取到达具备科学的教学体系计划,建设和 使用有特色的、高水平的教材及丰富的辅助教学资料。2 .主要学习内容本课程主要培养轨道交通专业人才,为铁路领域提供兼备高水平学术能力
2、肯实践操 作能力的高端技术人才。本课程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信设备维护一共32课时,分 为两个模型,模块一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介绍和模块二城市轨道交通通信设备技术介 绍。模块一可以分为两个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和列车自动控制系统。模块二是 由通信设备技术介绍组成。工程一和工程二分别包含4个任务。工程三包含11个任务。3 .与前续课程的联系要求任课教师知识面较宽、专业素养较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为后 续的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4 .与后续课程的关系为实际操作奠定基础。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是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点,综合理 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一
3、体的思路设计的。通过该系列学习情境的学习,学生 不但能够掌握1.知识目标以“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和“能学能测、互学共进” 的新型学习方式,满足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教师、企业人员、社会用户对于城市轨道 交通专业多层面的学习需求。为建设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人才提供专业性帮助和资料,避 免了资料难找的问题。通过新型学习方式,理论好人实际相结合,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强 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适应专业开展。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开展提供 创新型人才做出重大帮助。学完本课程可以对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架构和原理有一个详细了解。(1)初步掌握课程相关先进技术,对课程相关技术
4、的未来开展趋势,学生需要有 一个初步的了解;(2)深入了解课程的工程操作局部,对于实验重点能够熟练的掌握,工程局部需 要学生能够熟练操作;(3)重点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透彻了解整个知识体系框架,并且对框架内 课程重点知识点能够熟练掌握,并且对框架内部知识点的关系要了解透彻。2.素质目标(1)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加强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3)加强学生共享知识的能力(4)加强学生学习探索的学习意识,互相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6)加强学生爱岗敬业、平安第一的良好职业道德素质(7)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分析判断的能力3.能力目标(1培养动手能力;(2)培养自学能力;(3)培养创新能
5、力(3)培养利用理论和工程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课程实施和建议1 .课程内容和要求表1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工程名称工程任务课时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 信设备维护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1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概述2 .公务、专用 子系统3 .无线通信系统4 .综合监控系统8课时列车运行控制系统L ATC系统介绍 2.AT0系统介绍 3. ATS系统介绍 4.ATP系统介绍8课时通信设备技术介绍1 . LTE技术介绍2 .通信用光器件介绍3 . GSM-R技术介绍4 . ATM技术介绍5 .程控数字交换机6 .循环冗余校验7 . OSI七层模型介绍8 . SDH技术介绍9 .通信总线技术介
6、绍10 .信道复用技术介绍11 .轨道电路介绍16课时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混合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学情分析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等,建议选用任务引领, 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混合式教学3 .教学评价考核病平时过程性考核70%期末终结性考核30%补考方式在线考核占80%;(系统自动 生成)阶段性考核(2次)占20%;以理论考试方式在线进行,闭卷, 占30%理论考试(在线 闭卷)其中,阶段性考核在教学中分两次进行,学完一、二两个情境后进行阶段一考试, 以理论考试方式进行,闭卷考试。5.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等多名教师组成,且配备了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训老 师,每位教师均需具备如下条件:(1)要求任课教师知识面较宽、专业素养较高;(2)课内实践局部指导教师必须具备现场实际工作经历2年以上;(3)具备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的设计应用能力;(4)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具有比拟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