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课件】《环境管理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课件】《环境管理学》教案.doc(7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环境管理学?课程教案课程说明本课程的性质?环境管理学?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课,本课程阐述了环境管理的概念、根本理论、技术支持和保证,介绍了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等内容。本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人地系统协调开展的观念,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认识与提高。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1、内容要求:了解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认识环境管理学的三大根本理论及根本原那么,了解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掌握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管理方法,学习外国环境管理体制、机构、制度、策略等先进经验,以
2、及当前全球环境管理所应遵循的根本原那么及主要机构。2、教学方法: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3、先修课程:环境学概论、生态学等选用教材、主要参考书教材:叶文虎主编.?环境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6月第1版主要参考书:1吴忠标等.?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开展?.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2宫学栋等.?环境管理学?. 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3周律.?清洁生产?. 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4刘熙瑞.?现代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5陈焕章编著.?实用环境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一章 管理学概述第一节 管理的历史
3、开展及社会作用一、 管理的概念“管,我国古代指锁钥。?左传?中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表达着权力的归属。“理,本意是治玉。?韩非子/和氏?中说:“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引申为整治或处理。 “管、“理二字连用,即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二、 管理的历史开展(一)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1、 习惯化的管理方式。支配人们行动的不仅有理性因素,而且有情感的作用,情感作用常常表现为按习惯处理问题。2、 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一是由氏族成员选举产生的氏族首长管理日常公共事物,二是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重大问题。3、 简单的管理机构。丝毫没有今日臃肿复杂的管理
4、机关,一切争端和纠纷都是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4、 人格化的管理权力。首领的权力来自公共意志,他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德性质的;他手里没有强制的手段,不能行使任何凌驾于集体之上的个人权力,权力的作用依赖于人格化,依赖于权威。5、 单一的公共事物管理。管理的具体内容多数都是与谋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直接相关,这种管理不可能有领域的划分,我们可统称之为公共事物管理。(二) 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的国家管理的特点:1、 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剥削阶级充当管理者,被剥削阶级成为被管理者,管理成了剥削阶级的特权,成了剥削阶级用来维护其经济利益和
5、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2、 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一方面,国家管理出现了纵向层次的划分,即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级别管理机构和官职的设置,这些机构和职位享有与管理范围相应的管理权限。另一方面,原来统一的公共事物管理权发生了分化,产生了政权、军权、教权等,不同的权力由统治者享有并行使的一面,也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后者使权力冲突成为可能。3、 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此时国家管理表现出了依赖于明确的成文规章的倾向,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带有政治形式。那时的法制是针对人民的法制,不仅“官大于“法,而且法的执行还受到财产的直接制约,最终仍表现为“人治。4、 管理思想
6、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在中西方古代思想资料中,许多重要文献都是讨论管理问题的,但它们并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而且存在着严重缺陷,加之传播方面的限制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局限,不可能发挥太大作用,使得整个前资本主义的国家管理表现为经验管理,管理者主要依靠自身的经验、感觉、悟性开展管理活动。(三) 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特征;1、 科学管理。在管理领域,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学家以自身的实践证明,通过总结并改进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可以到达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管理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广泛运用,以其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揭开了人类科学管理的序幕。2、 分权管理。国家的分权管理就是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
7、政权;在生产领域,由于机器的广泛采用,社会生产日益专业化,不断别离出新的生产部门和新的工种,泰罗倡导的设置方案层,实行职能制原那么为生产领域的分权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3、 法制管理。在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体制下,为了确保各种权力既分立又制衡,既分散又联结,就需要宪法和法律作出具体规定。这样各部门单位与职位人员才能遵循法律标准各司其职,在法定的轨道上正常运转。4、 管理的重点经济管理。大工业的社会生产和竞争的加剧,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的重点从国家行政管理转向了生产领域的经济管理,科学管理理论最早产生于工商企业管理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四) 现代管理的根本特征:1、 系统化管理。管理主
8、体具有全局观念,注重管理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管理主体能正确处理管理系统的整体与各组成局部之间的关系;管理主体重视结构在整体系统中的作用。2、 民主化管理。管理组织有通畅的沟通网络,组织成员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组织领导者尊重下层人员的意见,有完善的民主参与制度,有健全的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3、 科学化管理。当代管理活动以自然与社会科学理论为根底,以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实现了管理活动程序化和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尤其是定量分析手段的运用,使管理决策、方案、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能够在科学轨道上准确运行,使各种管理行为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使管理者在管理目标实现之前就“看到结果成为可能。4、 法制化管
9、理。当代管理的法制化渗透到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无论是法制的完善程度、作用的发挥,还是人们的法制观念都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所不可比较的。5、 以人为本。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当代管理区别于历史上所有管理的又一特征。为此,要千方百计地解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问题。6、 追求效率。效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管理组织的灵魂,为了促进管理效率持续不断地提高,大批研究人员投入管理科学的研究工作,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并运用于管理实践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源源不断地进入管理领域并发挥作用;人力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管理制度走向健全,管理体制日益完善
10、,等等。三、管理在社会开展中的作用(一) 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人类一切有组织的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管理,因为组织的存在需要协调内部成员的活动,决定成员共同遵守的纪律并处理违纪成员。而国家的作用除去其阶级统治的一面外,实际上就表现了一种社会管理的职能。(二) 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是一切管理活动赖以开展的根底,科学管理是合理配置资源的保障,管理越科学,就越能挖掘资源潜力,就越能发挥资源的作用。(三) 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根底,并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首先,管理影响着生产力的存在状况,生产力在不同管理条件下,其存在状态不同,有时被压抑,有时被解放;其次,管理规定着
11、生产力的实现程度,生产力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的方针政策,离不开完善的法制标准;此外,管理还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是集体力,除了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的力量之外,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第二节 管理学的形成和开展一、 管理学的涵义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根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一) 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二) 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三) 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二、 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一) 中外古代管理思想1、 管理思想的萌芽: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按人的自然属性和各成员的特
12、殊兴趣与能力进行分工,即简单的自然劳动分工思想;在采集食物、狩猎、防御敌害等活动中互相协作,即朴素的劳动协作思想;为了更好地在原始氏族成员间进行收获物的分配而建立起原始氏族组织,即原始的组织思想。但是这些思想由于不是自觉的、经过学习获得的,所以缺乏连续性。2、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1) 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比方:万里长城、都江堰工程;?孙子兵法?、?计篇?等文献。(2) 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比方:?墨子/尚贤?中提出用人的原那么是“察其所能而慎与官,强调确立“唯贤不用亲的制度,倡导“不辩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3) 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比方:战国时期,思想
13、家商鞅和韩非子提出了“以农为本、富集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3、 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1) 行政管理思想比方: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巴比伦王国就有了较为成熟的管理形式,制定了有名的汉穆拉比法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2) 生产管理思想比方:埃及人于公元前27世纪修建的胡夫金字塔。(3) 教会管理思想比方:罗马天主教会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除了其追求的目标具有诱人的魅力之外,其组织之严密,管理技术之高超,无疑也是重要原因。4、 古代管理思想的局限性:1直观性,表现在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浅薄、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2阶级局限性,表现在有许多反科学、反人道的一面,包含着强烈的等
14、级观念。三、 古典管理理论(一) 科学管理理论1、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4、 在制定标准定额根底上实行差异计件工资制。5、 设置方案层,实行职能制。6、 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那么。7、 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二) 一般管理理论1、 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2、 概括并详细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方案、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3、 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4、 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14项原那么:1劳动分工2权利
15、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报酬8适当的集权与分权9秩序10公平11保持人员稳定12首创精神13人员的团结14跳板原那么(三) 管理组织理论1、 揭示了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并划分了权威的类型。2、 归纳了官僚制组织的根本特征:1劳动分工2指挥体系3人员考核4人员任命5薪金保证6制度制约3、 概括了官僚制组织的结构:最高领导层行政官员层一般工作人员四、 行为科学理论(一) 早期行为科学理论1、 企业职工不仅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2、 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3、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二) 后期行为科学理论
16、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3、 弗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五、 现代管理理论(一) 主要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社会系统学派。(二)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1、 企业文化的结构与功能(1) 结构:从广义上,分三个层次物质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表层局部,是形成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条件,它往往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制度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次,它通过约束和标准组织行为,表达一个企业独特的文化。精神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它主要包括根本信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四个方面。(2) 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鼓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
17、能。2、 企业文化理论的主要观点:(1) 文化根底上的新的管理模式(2) 企业领导应把主要精力用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培育上。(3) 未来企业的竞争将主要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第三节 管理的根本原那么和手段一、 客体管理的根本原那么一人本原那么 要求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价值,并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系统原那么 管理系统是由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组成的并由管理者负责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相对独立的不同局部组成的,这些局部可以按人、财、物、信息、时间等来划分,也可以根据管理的职能或机构设置来划分。三效益原那么 1、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二、 管理的根本
18、手段一行政手段 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随机性、无偿性二法律手段 强制性、标准性、概括性、稳定性、可预测性三经济手段 调节性、灵活性、平等性四思想教育手段 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艺术性、长期性第四节 主要管理活动一、 人事管理一人力资源的特征 时效性、时代性、能动性、重复开发性 二人员选聘1、原那么:1效率优先原那么 2全面原那么 3双向选择原那么 4公开公正、竞争择优原那么 2、途径:1内部选聘 内部提升、调动、招标 2外部选聘 职工介绍推荐、职业介绍机构、大中 专院校毕业生、广告公开招牌三人员考评、培训、报酬与福利1、人员考评 原那么:实事求是、全面考评、公开公正、鼓励原那么2、人员培训
19、 原那么:学以致用、全员培训、重点提高、严格考评、择优奖励原那么 方式:在职培训、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3、报酬与福利 报酬:物质报酬、精神报酬 福利:间接性报酬二、 财务管理(一) 方法:1、财务预测 2、财务方案 3、财务控制 4、财务分析 5、财务检查(二) 形式:1、预算管理 1实现收支统一管理2实行定额、定项拨款3实行超支不补、节余留用 2、收支管理 1收入管理:财政拨款、自筹资金、预算外收入 2支出管理: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根本建设支出 3、资产管理 1流动资产管理:现金、银行存款、库存材料、暂付款 三财务监督 1、财务检查 2、实物检查 3、实况调查三、 信息管理(一) 信息及管
20、理信息1、 信息:是一定的客体传达给人并被人所理解和认识了的内容,以语言、数据、图象、文字以及其他符号为载体,并需要通过对载体的解读才能获得。2、 管理信息:是指那些进入管理系统,能够对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信息,它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沟通和协调的介质。(二) 管理信息系统从环境和系统内部获取数据、进行筛选、组织等,并把信息迅速传递给管理者,各级管理人员借助于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三)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展1、 19541964年,文书工作阶段2、 19651979年,辅助信息阶段3、 19801989年,信息库阶段4、 19901999年,交互网络阶段5、 新世
21、纪,“蜂窝技术网络阶段 第二章 环境管理绪论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概念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一) 环境问题1、 环境三个角度定义:(1) 总的来说,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2) 对于环境科学来说,指的是围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章总那么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2、 环境的分类: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进行分类(1
22、) 聚落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A、 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根本环境单元。比方:中国西南地区的竹楼、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等。B、 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最普遍的有所谓农村、渔村、山村C、 城市环境,是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城市中人与环境间的矛盾日益锋利,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沿阵地。(2)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大约为1030千米,地理环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A、 它是能量的交锋带。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
23、此相互作用。B、 具备自然条件。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C、 具有自然资源。这一条件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3) 地质环境:简单地说,它是指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其余局部,它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4) 宇宙环境:“宇即上下四方,“宙乃古往今来,“宇宙即无限的时间和空间。3、 环境问题:就其范围大小而论,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1)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开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它可分为两类:A、由自然
24、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地震、洪涝、火山爆发等;B、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2) 狭义:书中第一页环境科学中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由自然因素等引发的环境变化。4、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1) 日益严重的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2) 温室效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暖(3) 臭氧层破坏(4) 酸雨区的扩张(5) 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6) 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7) 固体废弃物堆弃 (二)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1、 环境问题产生的历史阶段:1古代文明阶段,以被动适应自然环境为主要生存方式,不存在人为环境问
25、题。2农业文明阶段,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直接受制于自然环境,其间产生的大量宗教等文化形式,充分说明当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该时期,由于人类已经初具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发生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自然环境恶化的实例,如玛雅文明、古巴比伦的覆没,但从总体上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较为密切。3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占有及破坏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最终使自然界走向了退化和消灭;反过来,人类那么因破坏和消灭自然,导致了资源短缺、能量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自己的生存危机。 显然,造成环境问题的最根本的根源是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不正确的人地观,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根本观念。
26、2、 环境问题的性质(1) 具有不可铲除和不断开展的属性2范围广泛而全面3对人类行为具有反响作用4可控性二、 环境管理的目的与任务(一) 目的:就是创立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那么和新的开展方式。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开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方案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表达出来。(二) 任务:转变观念、调整行为1、 观念的转变是根本,通过建设一种环境文化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和信念的文化,取代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以人类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为征服
27、对象的文化,并将这种环境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2、 相对于思想观念的调整而言,行为的调整更具体、更直接。人类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和行为本身三大组成局部,从行为主体来说,可以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3、 环境管理的两项任务相互补充、构成一体,它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到达人类社会开展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第二节 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开展一、 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一) 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这个时期的环境管理原那么是“谁污染、谁治理,实质上只是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成了治理污染
28、的代名词。(二) 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进步就是认识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性,所以,对自然资源进行价值核算,运用收费、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来进行管理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管理方法,并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在这一时期,环境规划、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得到蓬勃的开展。(三) 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开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开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92年环发大会至今40年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与思考,人们终于觉悟到,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改变人类的开展观,坚持“可持续
29、开展的开展观,这说明,人类已经进步到有意识地探索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的阶段。环境管理作为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相沟通的管理手段,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还说明了人类是可以逐渐认识并把握到自然的存在价值的,更说明了在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觉醒了的人类完全有可能克服这个开展的难题和障碍。二、 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一) 内涵:环境管理学是研究环境管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寻求的是正确处理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对立统一的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二) 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根底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环境管理学是
30、复杂性的科学。3、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开展的科学。三、 环境管理学的开展趋势(一) 对环境管理学的根底理论进行深入和完善;(二) 研究环境管理的方法学。复习思考题: 1、 什么叫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 环境管理学思想与方法的演变说明了哪些问题?3、 环境管理学的内涵及特点是什么?第三章 环境管理学的根本理论第一节 三种生产理论一、 三种生产理论概述(一) 环境社会系统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在这三种交流关系中,物质流动是最根本的,它是另外两种交流的根底和载体。环境社会系统依据物质运动根底,进一步可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物资生产子系统
31、、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1、 物资生产:即劳动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根本参量:1资源利用率,指的是将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废弃物中取得的再生物转化为产品的比例。资源利用率高,那么意味着在产出同等产品时,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少,加载到环境中的加工废弃物也少。2产品流向比,指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和效劳与环境生产的产品的比例。3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产品的总能力。2、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根本参量:1人口数量2人口素质3消费方式
32、3、 环境生产:是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如风景,生产资源如森林、水源、矿产等的总过程。 根本参量:1污染消纳力2资源生产力(二) 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见书中第18页图21人与环境系统概念模型1、 人类对世界系统环境社会系统的认识历程:(1) 古代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浑然一体,是自然的一局部,世界系统实际上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就是自然环境。三种生产之间,主导作用是环境生产,人口生产与物资生产能力都非常小,包含在环境生产中。(2) 农业文明时代:A、早期阶段,人口生产仍未在世界系统的运行中表达出来;B、中期阶段,人口生产虽得以
33、表达,但仍作为物资生产的一局部。C、晚期阶段,人口生产系统逐渐发育成独立的系统,并从物资生产系统中脱离。(3) 工业文明时代:随着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科技水平提高,生产能力越来越强,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物质数量越来越多,物资生产系统的地位由附属上升为主导。从此,人口生产、物资生产、环境生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主导了世界系统的运行,但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开展的根底,这是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发点。2、 自然环境系统的特征(1) 具有内在的动态变化的能力。即具有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的能力。(2) 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物质、能量除在内部流动外,还与外部不断进行交换如光合作
34、用、分解作用。(3) 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在受到外来干扰,偏离平衡稳定状态时,只要不超过一定限度,它可以凭靠内部机制重新到达平衡、稳定、协调的状态。二、 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一) 人类社会系统对自然环境系统的影响1、 矿产开采业剧烈冲击矿产资源在世界系统中的循环平衡。2、 种植业生物多样性减少、群落稳定性降低3、 森林采伐业改变生物的物质循环、导致自然环境系统失衡。4、 加工业加大自然资源消耗、加速自然环境污染。二人类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的根源人口生产活动1、 人口数量通过方案生育积极抑制人口增加环境人口承载力即人口容量,指环境所能支持人口自然数大体是个稳定量,
35、当人口增长到超过这一稳定量,就会因为生活资料缺乏,环境条件恶劣,而最终造成死亡率增高,出生率下降。控制人口数量有两条途径:一是消极抑制,如饥荒、战争、疾病;一是积极抑制,如方案生育,晚婚晚育。而通过方案生育抑制人口增加,可促进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开展,已被世界公认和推行如中国。2、 消费方式提倡绿色消费朴素、清洁消费、重视文化生活(1) 消费水准,指人均消费物质资料包括生活资源和生活资料的多少,它的提高等同于人口的增加。(2) 消费入口比,表示个人生活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中,生活资源与生活资料之比。生活资源取自于环境生产,生活资料取自于物资生产入口比高,生活资源较多,生活资料较少,有利于减轻环境生产
36、压力,所以应提倡朴素消费。(3) 消费出口比,表示物质经人口生产环节消费以后,回用于物资生产的局部消费再生物与直接返回环境生产的局部消费废弃物之比。出口比高,消费再生物比例大,环境污染物比例小,也减轻环境生产的压力,所以应提倡清洁消费。 总之,消费方式既是衡量可持续开展的指标,也是衡量人口素质即文化道德水准的指标,提倡绿色消费,重视文化生活,将是符合可持续开展要求的消费方式的主要内容。三、 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及作用(一) 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环境生产是人口生产与物资生产的前提和根底,物资生产依靠环境生产的自然资源作为原料,依靠环境的自净能力消纳它排放出来的污染物,人口生产那么
37、是三种生产环状结构的原动力,它所产生的人口作为劳动力支持物资生产及维护环境生产。(二) 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产生根源三种生产环状结构运行的不和谐,及环境生产在输入输出上的不平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环境生产输入的是人类在消费和生产过程中排泄的废弃物太阳能除外,输出的是人类日益增长的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及对自然环境质量的要求,而环境生产中的输入输出量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这种限度被打破,或者相互间不平衡,整个自然环境系统运行即将不稳定。(三) 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要使三种生产和谐地运行,就必须使物质在整个系统中的流动畅通,即使人类的“废弃物进入环境中,也能被环境降解或者重新转变成可利
38、用的新资源,这就要求人类要有意识地去改变过去和目前固有的观念,建立新的生产方式、新的运行机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废弃物的排放与环境生产力匹配起来。(四) 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是在多种多样的界面上,即不同“生产系统间相互交叉的地方,比方森林,一方面它的经济价值决定了人类应当砍伐利用它,另一方面它的生态价值又决定了它不能随意被砍伐,这就在环境生产系统和物资生产系统的界面上发生了矛盾;此外,要和谐三种生产之间的物质循环,就必须控制各个生产系统中的状态参量,因为这些参量决定了三种生产能否和谐的运行。(五) 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根底三种生产理论说明了人类必须掌握用自己
39、的社会行为来管理自己社会行为的方法,而人类的社会行为又是异常复杂的。环境管理方法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根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不同的人群之间在不同方面不同时空上的利益冲突,因此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学原那么只能是协调、协同。1、 协调三种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局部与整体。2、 协同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的一切行为协同起来局部与局部。第二节 界面活动控制论一、界面一概念: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局部或联系渠道。比方:沿岸线是河流与陆地之间的界面空间,荒草地是草地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界面时间,这两种界面都是直接界面
40、;此外,环境生产与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自然资源,为间接界面。二特征:1、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 因为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往往会产生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流,而交流又会随同产生交流载体,即界面。3、 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两者共有的。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之间随着交流的深入,界面往往会开展成为相对独立,具有独特性质的新系统,它将决定着整个更高系统的稳定性及开展方向。二、界面上的活动一三种生产之间的界面物资生产 自然资源 环境生产 要想使三大生产 环 和谐运行,必须商 境 很好地控制各个品 质 层次的界面上的 量 活动。人口生产 二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界面活动理论解释1、 界面是
41、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最活泼、最容易发生变化的局部。因为来自不同事物或系统的物、能、信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向或变化趋势,极易出现不平衡,界面往往是整个系统中稳定性最差、最脆弱的局部。2、 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界面往往是各方共同追求利益的所在,但又不属于任何一方,所以各方在界面上的权利、义务较难统一、落实。四、 界面活动的控制(一) 意义:1、确立了环境管理工作的方向。环境问题源于人类在各种界面上的活动,因而环境管理必须紧紧抓住人类在界面上活动的协调,而不应该代替其他部门去具体地管理它们各自系统的内部行为。2、指明了环境管理工作的关键。由于环境管理是在不
42、同层次上把属于该层次的各个子系统的利益和需求加以综合协调,这样才能保证管理行为的有效性。(二) 方法学原那么1、 正确判定界面:首先要找出与该环境问题相关的同一层次上的系统,并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方式与相互作用关系,界面就存在于这些关系之中。2、 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一个好的管理方案必须能够有效约束和调整发生在界面上的所有活动或行为,并且全面掌握界面上活动的价值目标及其合理性;此外,必须使各方满意、各方接受,才能保证方案的真正贯彻执行。3、 准确把握协调的“度。度,就是相互冲突的系统均可接受的利益分配点,即协调冲突的最优解。例如:对于森林来讲,适量的砍伐是必要的,但不能滥
43、砍乱伐,要有个适度,这里“度的核心就是采伐量。初中地理课本第一册71页“森林资源中实例分析: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如何处理?答案:把10000公顷人工用材林地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即1000公顷,砍伐以后随及补种树苗,十年使其成材。第三节 冲突协同理论一、 冲突协同理论的理论源流(一) 冲突数学博奕论 所谓冲突,即竞争、对立。其产生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份额。从数学角度描述和研究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学科就是博奕论。(二) 协同物理学的耗散结构理论 所谓协同,即配合、协调、合作。协同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系统中
44、各要素的运动、变化呈现出一种被称之为“自组织的规律,它使系统的结构演化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如地壳的演化、植物花叶形状的形成、生物的进化。(三) 冲突和协同的关系 冲突和协同是系统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现象,它们对立统一于一个系统中,冲突以协同为根底,协同以冲突为前提,如果协同不是建立在冲突根底之上,系统就失去了活力;相反,如果系统中只有冲突,没有协同,系统也就不复存在了。二、 冲突协同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1、 从区域上看,比方对于公海的利用、全球CO2排放量的争议等,都是由于不同利益主体在环境利益方面表现出来的冲突,他们往往在环境的使用上争先恐后,而在对环境的
45、保护上相互推委。 2、 从组织上看,比方行政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冲突,前者一般对环境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企业那么往往为着利润的需要而只将环境当作可以免费使用的“公共物品。3、 从时间上看,有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突出表现为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冲突上,如果当代人过多地消耗了自然资源和破坏了自然环境,那么留给后代人的开展空间和余地势必就越少。4、 从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上看,还存在着质和量的冲突,比方对一条河流而言,沿岸的团体中,上游和下游的居民及企业的需求,就在水质和水量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等。(三) 应用所谓冲突协同理论,就是指通过人类社会的理性行为解决冲突,实现子系统之间协同的原理、原那么和方法的理论。 下面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例来阐述冲突协同理论在环境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