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阴阳初探.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阴阳学说初探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根底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表达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其影响且远且大,成为人们行为义理的准那么。如当今博得世界赞叹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家理论和实战经验的总结,其将阴阳义理在军事行为中运用至极,已到达出神人化的境界。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开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开展,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根底之一
2、和重要组成局部,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设能明彻阴阳,那么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中医学用阴阳学说说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实践。一、阴阳的根本概念!一阴阳的含义1阴阳的哲学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范畴。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
3、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根底,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开展。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根本内容。阴阳与矛盾的区别:阴阳虽然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但是它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为:1阴阳范畴的局限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都是矛盾。矛盾范畴,对于各对立面的性质,除了指出其对立统一外,不加任何其他限定。对立统一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因此,矛盾范畴适用于一切领域,是事物和现象最抽象最一般的概括。而阴阳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又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规定,属于一类具体的矛盾。
4、阴阳是标志事物一定的趋向和性态特征的关系范畴。所以,阴阳尽管包罗万象,具有普遍性,但在无限的宇宙中,阴阳毕竟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矛盾形式,其内涵和外延比矛盾范围小很多,其适用范围有;定的限度,仅能对宇宙的事物和现象作一定程度的说明和概括,更不能用以说明社会现象。另外对于唯物辩证法来说,具体矛盾的双方,如有主有从,何者为主,何者为从,那么视具体情况而定。但阴阳学说认为,在相互依存的阴阳矛盾中,一般情况下阳为主导而阴为附属,即阳主阴从。在人体内部阴阳之中,强调以阳为本,阳气既固,阴必从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者,假设天与日,失其所那么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生
5、气通天论?。阳气是生命的主导,假设失常不固,人就折寿夭亡。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主张、“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乏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总之,阴阳学说对矛盾双方的性态作了具体限定,一方属阴,一方属阳,阳为主,阴为从。一般说来,这种主从关系是固定的,这也表现出阴阳学说的特殊性和局限性。2阴阳范畴的直观性: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建立在高度科学抽象的根底之上的,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而阴阳范畴,由于当时的科学开展水平的限制,使阴阳范畴还不可能超出直观的观察的广度和深度,不可能具有严格科学的表现形式,往往有一定的推测的成分。2阴阳的医学含义阴阳范畴引入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理论体
6、系的基石,成为根本的医学概念。在中医学中,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标示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踌,既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如明与暗、表与里、寒与热等等,又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如动与静、上与下、内与外、迟与数等等。总之,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方面的阴阳属性,是相比拟而言的,是由其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的。阴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概念,也是一对关系范畴,它表示各种物质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二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7、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不管是空间还是时间,从宇宙间天地的盘旋到万物的产生和消失都是阴阳作用的结果。凡属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的内部,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如天与地、动与静、水与火、出与入等。2阴阳的相对性: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也就是说,随著肘间的推移或所运用范围的不同,事物的性质或对立面改变了,那么其阴阳属性也就要随之而改变。所以说“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局方发挥?。阴阳这种相对性表现为:1相互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寒证和热证的转化,病变
8、的寒热性质变了,其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在人体气化运动过程中,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之间,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二者在生理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可以转化为功能,功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2无限可分性: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那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那么为阴中之阳。随着对立面的改变,阴阳之中又可以再分阴阳。自然界任何相互关联的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
9、还可以再分阴阳。事物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这种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不但说明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律性、复杂性,而且也说明了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广泛性,即每一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阴阳,都是一分为二的。3阴阳的关联性:阴阳的关联性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即相关的根底之上的。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构成一对矛盾,才能用阴阳来说明,如天与地、昼与夜、寒与热等等。如果不具有这种相互关联性的事物,并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
10、不能构成一对矛盾,就不能用阴阳来说明。三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医学以水火作为阴阳的征象,水为阴,火为附,反映了阴阳的根本特性。如水性寒而就下,火性热而炎上。其运动状态,水比火相对的静,火较水相对的动,寒热、上下、动静,如此推演下去,即可以用来说明事物的阴阳属性。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是: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由此可见,阴阳的根本特性,是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四气与阴阳中医古代哲学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气一物两体,分
11、为阴气和阳气。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气的运动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根底。人体之气按阴阳特性可分为阴阳两类,把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气称之为阳气,把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气称为阴气。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是生命运动的根本规律。二、阴阳学说的根本内容一阴阳对立对立是指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阳对立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如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动与静、升与降、出与人、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等。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阴阳的对立统一是“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的实质
12、。对立是阴阳二者之间相反的一面,统一那么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只有维持这种关系,事物才能正常开展变化,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否那么,事物的开展变化就会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发生疾病。例如: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炽热的阳气;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
13、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这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结果。在人体,生命现象的主要矛盾,是生命开展的动力,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用阴阳来表述这种矛盾,就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而言,那么生命物质为阴精,生命机能为阳气。其运动转化过程那么是阳化气,阴成形。生命就是生命形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阴精与阳气、化气与成形的矛盾运动,即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有斗争就要有胜负,如果阴阳的对立斗争激化,动态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胜负、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总之,阴阳的对立是用阴阳说
14、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二阴阳互根互根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等,不仅互相排斥,而且互为存在的条件。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那么阴无以生,无阴那么阳无以化。阳蕴含于阴之中,阴蕴含于阳之中。阴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对立又统一。故曰:“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阴阳互根阴以吸阳阳以煦阴阳盛之处而一阴已生,阴盛之处而一阳已化?素灵微蕴
15、?。阴阳互根深刻地揭示了阴阳两个方面的不可别离性。中医学用阴阳互根的观点,阐述人体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等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1阴阳互根是确定事物属性的依据: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不仅要注意其差异性,而且还要注意其统一性,即相互关联性,从差异中寻找同一。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能运用阴阳来分析说明。如上属阳,下属阴,没有上之属阳,也就无所谓下之属阴;没有下之属阴,也就无所谓上之属阳。昼属阳,夜属阴,没有昼之属阳,就无所谓夜之属阴;没有夜之属阴,也就没有昼之属阳。热属阳,寒属阴,没有热之属阳,也就无所谓寒之属阴;没有寒之属阴,也就没有热之属阳。所以说,阳依赖于阴,阴依赖于阳,每一方都以其对立
16、的另一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如果事物不具有相互依存的关联性,并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就无法,分析其阴阳属性,也就不能用阴阳来说明了。2阴阳互根是事物开展变化的条件:因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与阳相互依赖,缺少任何一方,那么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事物的开展变化,阴阳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如:就个体的生理活动而言,在物质与功能之间、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均存在着阴阳互根的关系。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是生命的物质根底,功能是生命的主要标志。物质是功能的根底,功能那么是物质的反映。脏腑功能活动健全,就会不断地促进营养物质的化生,而营养物质的充足,才能保护脏腑活动功能的平衡。平衡是中国古代整体
17、思维形态之一。平衡,又称中和、中道。平衡思维的根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适度性。平衡思维在中医学中作为科学形态,用以论述生命运动的规律。无过无不及谓之平衡,过或不及谓之失衡。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人体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如阴阳消长超越了一定的限度指维持平衡的限度,即条件,那么平衡被打破,在自然界那么引起灾害,在人体那么引起疾病。在自然界中,四季气候的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至,四季寒暑的更替,就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从冬至春及夏,寒气渐减,温热日增,气候那么由寒逐渐变温变热,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热气渐消,寒气日增,气候那么由热逐渐变凉变寒,那么是“阳消阴长
18、的过程。这种正常的阴阳消长,反映了四季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就人体生理活动而言,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化生,又必然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运动变化是中医学对自然和人体生命活动认识的根本出发点,这是中医学的宇宙恒动观。这种运动变化,包含着量变和质变过程。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学说把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概括为“阴平阳秘、“阴阳匀平,即人体中阴阳对立的统一、矛盾双方根本上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阴阳双方在量的变化上没有超出一定的限度,没有突破阴阳协调的界限,所以人体脏腑活动功能正常。只有物质和功能协调平衡,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19、。所有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都是如此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果双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有阳无阴谓之“孤阳,有阴无阳谓之“孤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切生物也就不能存在,不能生化和滋长了。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如果正常的阴阳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乃至危及生命。在病理情况F,人体内的阳气和阴液,一方的缺乏可以引起另一方的亏损,阳损可以耗阴,阴损可以耗阳。即阳虚至一定程度时,由于“无阳那么阴无以化,故可进一步损伤体内的阴液而导致阴虚,称作“阳损及阴。如长期食欲减退的病人,多表现为脾气阳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阳虚弱,化源缺乏,会导致阴血亏损,
20、这可称之为阳损及阴的气血两虚证。反之,阴虚至一定程度,由于“无阴那么阳无以生,故又可损伤体内的阳气而导致阳虚,故称作“阴损及阳。如失血病人,由血阴的大量损失,气随血脱,往往会出现形寒肢冷的阳虚之候,这可称之为阴损及阳的气血两虚证。如果人体内阳气与阴液、物质与功能等阴阳互根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以至一方已趋于消失,而使其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呈现孤阳或孤阴状态。这种阴阳的相离,意味着阴阳矛盾的消失,那么生命也就即将结束了。3阴阳互根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因为阴阳代表着相互关联的事物的双方或一个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因而阴和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向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
21、转化,也是以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为根的关系为根底的。因为阴阳对立的双方没有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不可能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三阴阳消长消长,增减、盛衰之谓。阴阳消长,是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其消长规律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人体才保持正常的运动规律。平衡是维持生命的手段,到达常阈才是健康的特征。阴阳双方在一定范围内的消长,表达了人体动态平衡的生理活动过程。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过了生理限度常阈,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或偏衰
22、,于是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失调,疾病就由此而生。在疾病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阴阳消长的过程。一方的太过,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及;反之,一方不及,也必然导致另一方的太过。阴阳偏盛,是属于阴阳消长中某一方“长得太过的病变,而阴阳偏衰,是属于阴阳某一方面“消得太过的病变。阴阳偏盛偏衰就是阴阳异常消长病变规律的高度概括。一般说来,阴阳消长有常有变,正常的阴阳消长是言其常,异常的阴阳消长是言其变。总之,自然界和人体所有复杂的开展变化,都包含着阴阳消长的过程,是阴阳双方对立斗争、依存互根的必然结果。四阴阳转化转化即转换、变化,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
23、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对立统一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事物的开展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互变过程。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过程。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在阴阳消长过程中,事物由“化至“极,即开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阴阳正常消长的阈值,事物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故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之理,极那么生变。但必须指出的是,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不具备一定的条件,二者就不能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
24、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开展变化全过程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那么是阴阳消长的必然结果。以季节气候变化为例,一年四季,春至冬去,夏往秋来。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夏秋冬四季运转不已,就具体表达了阴阳的互相转化。当寒冷的冬季结束转而进入温暖的春季,便是阴转化为阳;当炎热的夏季结束转而进人凉爽的秋季,那么是由阳转化为阴。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在生理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新陈代谢过程,如营养物质阴不断地转化为功能活动阳,功能活动阳又不断地转化为营养物质阴就是阴阳转化的表现。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代谢过程,是阴阳消长和转化的统一,即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在疾
25、病的开展过程中,阴阳转化常常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互相转化等。如邪热壅肺的病人,表现为高热、面红、烦躁、脉数有力等,这是机体反响功能旺盛的表现,称之为阳证、热证、实证:但当疾病开展到严重阶段,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面赤、烦躁、脉数有力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是机体反响能力衰竭的表现,称之为阴证、寒证、虚证。这种病证的变化属于由阳转阴。又如咳喘患者,当出现咳嗽喘促、痰液稀白、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等脉症时,其证属寒阴证。常因重感外邪,寒邪外束,阳气闭郁而化热,反而出现咳喘息粗、
26、咳痰黄稠、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之候,其证又属于热阳证。这种病证的变化,是由寒证转化为热证,即由阴转为阳。明确这些转化,不仅有助于认识病证演变的规律,而且对于确定相应的治疗原那么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之,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范畴之一,也是易学哲学体系中的最高哲学范畴。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范畴和命题都是以阴阳这一范畴为根底而展开讨论和阐释的,把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根本法那么,将许多具体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含义。事物的对立面就是阴阳。对立着的事物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运动变化的。阴阳是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而运动变化的。阴阳的相互作用称之为“阴阳交感,又名阴阳相推、阴阳相感。交感,交
27、,互相接触;感,交感相应。互相感应,交感相应,谓之交感。阴阳交感表现为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是阴阳学说的根本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了解了这些内容,进而理解中医学对阴阳学说的运用,就比拟容易了。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现象。人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
28、、阳两局部。所以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阴阳学说对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形气等的阴阳属性,都作了具体划分。如:就人体部位来说,人体的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按脏腑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五脏之中,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心肺之中,心为阳,肺为阴;肝脾肾之间,肝为阳,脾肾为阴。而且每一脏之中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胃有胃阴、胃阳等。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就十二经脉而言,就有手三阳经与手
29、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总之,人体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自身各局部之间的复杂关系,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提出了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阴阳匀平谓之平人。机体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健康包括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阴阳学说在生理学的应用主要是:1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人体生理活动的根本规律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气功
30、能的矛盾运动。属阴的物质与属阳的功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表达。营养物质阴是产生功能活动阳的物质根底,而功能活动又是营养物质所产生的机能表现。人体的生理活动阳是以物质阴为根底的,没有阴精就无以化生阳气,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地化生阴精。没有物质阴不能产生功能阳,没有功能也不能化生物质。这样,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消长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说明生命活动的根本形式:气化活动是生命运动的内在形式,是生命存在的根本特征。升降出入是气化活动的根本形式。阳主升,阴主降。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阳虽主升,但阳中之
31、阴那么降;阴虽主降,但阴中之阳又上升。阳升阴降是阴阳固有的性质,阳降阴升那么是阴阳交合运动的变化。人体阴精与阳气的矛盾运动过程,就是气化活动的过程,也是阴阳的升降出入过程:死生之机,升降而已。气化正常,那么升降出入正常,表达为正常的生命活动。否那么,气化失常,那么升降出人失常,表达为生命活动的异常。由于阴阳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两者之间的升与降、出与人也是相反相成的。这是从阴阳运动形式的角度,以阴阳升降出入的理论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的。不管是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还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形式,都说明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阴与阳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处于一个有利于生命活动的相对平衡的协调状态的。如果阴阳不
32、能相互为用而别离,阴精与阳气的矛盾运动消失,升降出入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根底。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生病。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而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底。阴阳学说在病理学上的应用主要是:1分析邪气和正气的阴阳属性:疾病的发生开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邪气。所谓邪气,就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二是正气。正气泛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常与邪气对称。邪气有阴邪如寒邪、湿邪和阳邪如六淫中的风邪、火邪之分。正气又有阴
33、精和阳气之别。2分析病理变化的根本规律:疾病的发生开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导致阴阳失调,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病,其病理变化的根本规律不外乎阴阳的偏盛或偏衰。:1阴阳偏盛:即阴盛、阳盛,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阳盛那么热:阳盛是病理变化中阳邪亢盛而表现出来的热的病变。阳邪致病,如暑热之邪侵人人体可造成人体阳气偏盛,出现高热、汗出、口渴、面赤、脉数等表现,其性质属热,所以说“阳盛那么热。因为阳盛往往可导致阴液的损伤,如在高热、汗出、面亦、脉数的同时,必然出现阴液耗伤而口渴的现象,故曰“阳盛那么阴病。“阳盛那么热,是指因阳邪所致的疾病的性质;“阳盛那么
34、阴病,是指阳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阴液。阴盛那么寒:阴盛是病理变化中阴邪亢盛而表现出来的寒的病变。阴邪致病,如纳凉饮冷,可以造成机体阴气偏盛,出现腹痛、泄泻、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等表现,其性质属寒,所以说“阴盛那么寒。阴盛往往可以导致阳气的损伤,如在腹痛、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的同时,必然出现阳气耗伤而形寒肢冷的现象,故日“阴盛那么阳病。“阴盛那么寒,是指因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阴盛那么阳病,是指阴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阳气。 用阴阳消长的理论来分析,“阳盛那么热属于阳长阴消,“阴盛那么寒属于阴长阳消。其中,以“长为主,“消居其次。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
35、的病变。阳虚那么寒:阳虚是人体阳气虚损,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缺乏,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约阴,那么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表现:其性质亦属寒,所以称“阳虚那么寒,阴虚那么热:阴虚是人体的阴液缺乏。阴虚不能制约阳,那么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液亏损,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枯燥、脉细数等表现,其性质亦属热,所以称“阴虚那么热用阴阳消长理论来分析,“阳虚那么寒属于阳消而阴相对长,阴虚那么热属于阴消而阳相对长。其中,以消为主,因消而长,长居其次。3阴阳互损: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
36、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缺乏。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同样,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虚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两虚是阴阳的对立处在低于正常水平的平衡状态,是病理状态而不是生理状态。临床上,为了区别阳盛那么热、阴盛那么寒和阳虚那么寒、阴虚那么热,把阳盛那么热称作“实热,把阴虚那么热称作“虚热,把阴盛那么寒称作“实寒,把阳虚那么寒称作“虚寒:至于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乃致阴阳两虚,均属虚寒虚热范畴;阳损及阴,以虚寒为主,虚热居次;阴损及阳以虚
37、热为主,虚寒居次;而阴阳两虚那么是虚寒虚热并存,且暂时处于均势的状态。但是由于这种低水平的平衡是动态平衡,所以在疾病的开展过程中仍然会有主次。4阴阳转化:在疾病的开展过程中,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也是阴阳转化的表达。在病理状态下,对立的邪正双方同处于疾病的统一体中进行剧烈的斗争,它们的力量比照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邪正斗争,是疾病自我运动转化的内在原因,医疗护理是促使转化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阴证和阳证虽然是对立的,有显著差异的,但这种对立又互相渗透,阳证之
38、中还存在着阴证的因素,阴证之中也存在着阳证的因素:所以阳证和阴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四用子指导疾病的诊断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区分证候两个方面。“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用于诊断学中,旨在分析通过四诊而收集来的临床资料和区分证候。1阴阳是分析四诊资料之目:如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语声高亢洪亮者属阳,卑微无力者属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者属阳,呼吸微弱、声低气怯者属阴;口渴喜冷者属阳,口渴喜热者属阴;脉之浮、数、洪、滑等属阳,沉、迟、细、涩等属阴。2阴阳是区分证候的总纲:如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在临床辨证中,只有分清阴阳,才
39、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所以区分阴证、阳证是诊断的根本原那么,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脏腑辨证中,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可表现出许多复杂的证候,但不外阴阳两大类,如在虚证分类中,心有气虚、阳虚和血虚、阴虚之分,前者属阳虚范畴,后者属阴虚范畴。总之,由于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根本规律,所以疾病的病理变化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其根本性质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大类。五用子指导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不仅用阴阳学说来阐发摄生学说的理论。而且摄生的具体方法也是以阴阳学说为依据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可以延年益寿:因而主
40、张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到达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2,用于疾病的治疗:由于疾病发生开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原那么。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那么,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1确定治疗原那么阴阳偏盛的治疗原那么:损其有余,实者泻之。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有余之证。由于阳盛那么阴病,阳盛那么热,阳热盛易于损伤阴液,阴盛那么阳病,阴盛那么寒,阴寒盛易于损伤阳气,故在调整阴
41、阳的偏盛时,应注意有无相应的阴或阳偏衰的情况存在。假设阴或阳偏盛而其相对的一方并没有构成虚损时,即可采用“损其有余的原那么。假设其相对一方有偏衰时,那么当兼顾其缺乏,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阳盛那么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阴盛那么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那么为“损其有余,即“实者泻之。阴阳偏衰的治疗原那么:补其缺乏,虚者补之。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缺乏,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治当滋阴以抑阳。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
42、法,补阴即所以制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称壮水制火或滋水制火,滋阴抑火,是治求其属的治法,即用滋阴降火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如肾阴缺乏,那么虚火上炎,此非火之有余,乃水之缺乏,故当滋养肾水。?黄帝内经?称这种治疗原那么为“阳病治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假设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治当扶阳制阴。一般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又称益火消阴或扶阳退阴,亦是治求其属的治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如肾主命门,为先天真火所藏,肾阳虚衰那么现阳微阴盛的寒证,此非寒之有余,乃真阳缺乏,故治当温补肾阳,消除阴寒,?黄帝内经?称这种治疗
43、原那么为“阴病治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补阳配阴,补阴配阳:至于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的治疗原那么,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阳损及阴那么治阳要顾阴,即在充分补阳的根底上补阴补阳配阴;阴损及阳那么应治阴要顾阳,即在充分补阴的根底上补阳补阴配阳;阴阳俱损那么应阴阳俱补,以纠正这种低水平的平衡。阴阳偏衰为虚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那么为“补其缺乏或“虚那么补之。2归纳药物的性能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用以确立治疗原那么,而且也用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治疗疾病,不但要有正确的诊断和确切的治疗方法,同时还必须熟练地掌握药物的性能。根据治疗方法,选用适宜药物,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中药
44、的性能,是指药物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四气又称四性,有寒、热、温、凉。五味有酸、苦、甘、辛、咸。四气属阳,五味属阴。四气之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五味之中,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益气,故辛甘属阳,如桂枝、甘草等;酸味能收,苦味能泻下,故酸苦属阴,如大黄、芍药等;淡味能渗泄利尿物质的浓淡比照而言,浓属阴,淡属阳故屑阳,如茯苓、通草;咸味药能润下,故属阴,如芒硝等。按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分,药物质轻,具有升浮作用的属阳,如桑叶、菊花等;药物质重,具有沉降作用的属阴,如龟板、赭石等。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病情的阴阳偏盛偏衰,确定治疗原那么,再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相应的药物,从而到达“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