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融媒体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融媒体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信息课程代码(COURSE CODE)322B1055课程名称(COURSE TITLE)融媒体与社会课程性质(COURSE CHARACTER)专业选修学分(CREDIT)3周数(WEEKS)16学时(CONTACT HOURS)48先修课程(PRE-COURSE)专业基础课程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适用专业广一播电视学课程简介:融媒体与社会是研究和解释媒体融合复杂现象的一门学科,是广播电视学专业 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该专业融媒体模块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关于媒体融合特征与规律的课程,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融合阶段与特 征、细分媒体
2、融合特征与影响、消费与变化、媒体政策与媒介素养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国内外媒体融合的现状,理解媒体融合与社会课 程的研究意义,掌握其分析方法;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理解融媒体与社会课程目标、课程 内容,及其开展历程与意义;熟悉媒体融合影响分析的相关理论与规律,自觉将其运用到融 媒体运行与产品筹划和实践的过程之中;掌握融媒体影响分析的基本技恰中选择分析手 段,契合媒介产业开展的需要与时代开展的背景;对融媒体与社会课程内容的解读有自己的 深度与广度,测量与分析指向群众传播未来的开展;不断形成强烈的融媒体与社会分析的愿 望与兴趣,自觉的专业态度与学术热情。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3、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 . 了解国内外融媒体建设的基本情况、特点与规律,对当前国内融媒体环境变化的热点现象、重 要特征、典型案例和开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能够明晰融媒体与社会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意 义和研究方法。2 .理解媒介环境变化的相关理论,把握融媒体社会作用与影响的基本内容,遵循群众传播开展的 规律,积极探索并运用融媒体影响分析的普遍规律。3 .掌握融媒表达状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步骤,主动构建融媒体分析的框架和影响,掌握融媒体 产品与消费者测量的基本要求。4 .准确把握与解读融媒体建设、合理选择与使用效果分析方法、恰当组织与设计融媒体影响分500析流程、科学实验与整合社会影响
4、分析手段、有效开展与提升分析效果评估,以及灵敏反应与推进 融媒体与社会分析实施的能力。5 .树立科学的融媒体观,具有强烈的融媒体效果分析实践的愿望与兴趣,能够形成自觉地融媒体 效果分析的专业态度与学术热情。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 目标1课程 目标2课程 目标3课程 目标4课程 目标5毕业 要求1毕业要求指标点1. 1MMMLH毕业要求指标点1.2MMMLH毕业 要求2毕业要求指标点2.1LHHHM毕业要求指标点2. 2LMHHM毕业要求指标点2. 3LHHHM毕业 要求3毕业要求指标点3.1IIM11IIM毕业要求指标点3. 2IIMIIIIM毕业要求指标点3
5、. 3MMIIIIII毕业 要求4毕、也要求指标点4.1MHHHL毕业要求指标点4. 2MHMHL毕业要求指标点4. 3HMMMH毕业要求指标点4. 4MMLMH毕、也要求指标点4. 5MHLHL毕业 要求5毕业要求指标点5.1LLLLM毕业要求指标点5. 2LLLLII毕业要求指标点5. 3LLLLL501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502知识单 元对应课 程目标知识点预期学习成效实现环节学时字与进 数术介化 L技媒1、2、5媒介的意义;媒介技术的进化、趋势与未来;关于媒介技术的 社会争议1 .理解媒介的意义和技术的进化;2 .理解媒介技术进化各阶段的社会争议,能选择科学 的、合理的方法对当下
6、融媒表达象相关舆论进行分析。课堂讲授;多媒 体课件和传统教 学相结合。3课程思正 课程思正攵元素:以人为本的开展理念攵教学内容设计:新技术和新媒介的进化最终是服务人的,帮助人和人更快捷、方便、高质量进行沟通。2.关于 媒介的 经济学1、4、5媒介生产流通方式的变化、市场竞争与供求规律、媒体创 造收益的方法、从群众市场到细分市场、新型媒介经济1 .理解媒介经济基本概念,理解媒介供求规律与创收 方法;2 .理解融媒体的细分市场,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对细分 市场产品和目标受众进行分析。课堂讲授;多媒 体课件和传统教 学相结合。3课程思正 课程思正攵元素: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攵教学内容设计:充分认识到人和人媒
7、介习惯的不同,并理解不同习惯形成的原因,并能积极思考。3.媒介 融合的 层次与 功能1、2、5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媒介融合的功能、媒体深度融合案例1 .理解媒体融合的层次和功能;2 , 了解我国各级代表媒体的融合案例,能准确指出当 下媒体融合案例的主要特点和所属范围。课堂讲授;多媒 体课件和传统教 学相结合。3课程思正攵兀素:以人为本、爱祖国、爱人民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区县居民的精神生活水平。4.融媒 体与技 术进化、 内容产 业234、5 报纸的衰退和危机、网络与报纸的进化、新闻报道活动的 变化、新型网络新闻平台与市场结构变化; 广播电视的意义、节目编Ilk广
8、播电视的社会文化影响、数字时 代广电业的进化; 网络媒体的定义与技术特征、网络中的新传播方式、网络 虚拟空间形成的社会生态、网络与新媒体产业;人际传播与媒介、社交媒体的定义与各类型开展过程、社 交媒体的特征与心理、社交媒体的扩张与应用、社交媒体的变 化与未来;电影的概念、电影产业的特征、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电影的社会争议、电影与文化、电影的未来;游戏的定义、游戏的媒体特性与分类、游戏的社会影响、 游戏产业的特征与未来;1 .理解报纸、广电、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电影、游 戏、智能媒体的意义,理解技术对各自媒体融合的影 响;2 .理解报纸、广电、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电影、游 戏、智能媒体等融合现状
9、与主要影响,能选择恰当的 理论和方法对细分市场的媒体融合效果进行一定程度 的分析。课堂讲授、案例 分析;多媒体课 件和传统教学相 结合。21知识单 元对应课 程目标知识点预期学习成效实现环节学时智能媒体的定义、智能媒体服务的现状、智能媒体的媒介 生态、智能媒体的未来;课程思政元素: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环境在变,受众的需求也在变,如果应对受众的需求变化,各大媒体一直在积极探索新方案。5.媒介 使用4、5媒介环境的变化、多屏行为、受众信息体系、行为测量的变化 、媒介使用的时间与空间特征、媒介使用变化的对媒介产业的 影响1 .理解媒介环境变化的内涵和意义、理解多屏行为和
10、 受众信息体系概念;2 .理解受众行为的意义和影响,能使用科学的方法准 确测量用户行为,能结合恰当的理论对结果进行解释。课堂讲授;多媒 体课件和传统教 学相结合。3课程思旺 课程思正攵元素: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索精神攵教学内容设计:用户调查和分析一定要遵循严格的步骤和方法,没有严谨的过程就没有科学的结果。6.收视 率4、5收视率调查的历史与现状、收视率调查的过程与问题、新型收 视率调查的必要性、用户的社会影响、收视率调查与广电产业 的未来1 .理解收视率调查的意义和问题点,理解新型收视率 调查的必要性;2 .理解用户的社会影响,能使用科学的方法调查用户 行为,能结合适当的理论解
11、读调查结果。课堂讲授;多媒 体课件和传统教 学相结合。3课程思更 课程思更攵元素:突破陈规的改革创新精神攵教学内容设计:收视率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媒介环境中有不同的作用,掌握新环境下的收视率调查的新变化。7.新闻 消费3、4、5新闻媒介的社会角色与社会作用、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使用变 化、新的新闻服务形式、新闻实务教学的创新1 .理解新闻媒介的重要性,理解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 使用变化及其意义;2 .理解新型新闻服务形式,能结合自己情况对新闻实 务能力提升提出合理的课程建议。课堂讲授;多媒 体课件和传统教 学相结合。3课程思更 课程思更攵元素: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攵教学内容设计:融合新闻的产生和开
12、展最终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媒介使用需求。8.媒体 多样性3、4、5多样性概念与重要性、融媒体环境下的媒体多样性与市 场、媒体多样性的测量1 .理解媒体多样性概念和重要性,理解融媒体环境下 的多样性变化与测量;2 .理解细分市场融媒体内容多样性测量方法,能选择 合适的方法对新型融媒体细分市场特定主题的内容进 行准确测量,能对测量结果进行合理解读,并依据解 读结果提出未来改善的合理建议。课堂讲授;多媒 体课件和传统教 学相结合。3课程思正 课程思K攵元素: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攵教学内容设计:每个受众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要尽可能创造多种多样的内容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多样化需求。503知识单 元对应课 程目标
13、知识点预期学习成效实现环节学时9.理论 变化2、5媒体概念的多角度解读、媒介理论的变化、媒介理论的未来1 .理解媒体概念的多角度解读,能理解融媒体相关理 论的变化及主要观点;2 .理解媒体进化与媒介理论的未来。课堂讲授;多媒 体课件和传统教 学相结合。3课程思正 课程思正攵元素: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攵教学内容设计:生活的环境不断在变化,经典理论不能解释的地方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概念解读。10.政策 与素养1、5媒介融合政策的类型与框架变化、媒介素养概念和开展、 数字技术与媒介素养要素构成1 .理解融媒体相关政策的主要观点与框架变化,理解 媒介素养概念和意义;2 .理解融媒体环境下数字技术对媒介素养
14、内涵构成变 化的影响,能依据技术的变化趋势对未来媒介素养的 核心构成提出科学的建议与合理的课程内容。课堂讲授;多媒 体课件和传统教 学相结合。3课程思E 课程思田攵元素:勇于承当责任攵教学内容设计:学会科学、健康使用媒介,让媒介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成为媒介的奴隶。备注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提问、讨论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 等等。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学生课堂表现情况、课后相关 体会等。504、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知识单元对应课程目标考核方式
15、成绩评定1.数字技术与媒介进化1、2课后小作业1.平时成绩占25% (平 时出勤5%,课堂讨论占总 成绩的20%,平时作业 占总成绩的20%);4.小组汇报(占总成绩 的60%;选题的合理性 占小组汇报成绩的20%, PPT的制作质量与内 容表现的规范性占课程 工程成绩的40%,现场展 不与汇报的情况占课程 工程成绩的40%);2.关于媒介的经济学1、5课后小作业3.媒介融合的层次与功能1、2课堂提问4.融媒体与技术进化、内容产业2、3、4课堂提问、小组讨 论、课程大作业5.媒介使用4、5课堂提问6 .收视率4、5课堂提问7 .新闻消费3、4课后小作业8.媒体多样性3、4课后小作业9.理论变化
16、2、5小组发表10.政策与素养1小组发表505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 .建议教材(2)蔡雯,融媒体建设与创新(新世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文丛),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20年2 .主要参考资料(1)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2)张成良,融媒体传播论,科学出版社,2020年(3)美理查德林,译者:刘君/郑奕,习以为常:手机传播的社会嵌入,复旦大学出版 社,2020年(4)胡怀福/周劲,王者融归:媒体深度融合56个实战案例,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5)喻国明、韩婷、杨雅,媒介用户的使用体验,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6)人民日报社,中国媒体融合开展年度报告(2017-2018),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7)窦锋昌,全媒体新闻生产:案例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8)刘燕南,跨屏时代的受众测量与大数据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9)温怀疆/何光威/史惠,融媒体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10)谢金文,新闻媒介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1喻国明、吴文汐、许子豪、刘佳莹,中国人的媒介接触,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50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