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之徙于南冥也》教学设计+2021-2022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鹏之徙于南冥也》教学设计+2021-2022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鹏之徙于南冥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的第二节,主要内容是 讲庄子追求最高人生境界一一逍遥游的思想。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之作,被学者认为是表达 庄子思想的最主要篇章,近人马叙伦有言:“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鹏之徙于南冥基本 上节选了逍遥游全文,只删去了最后一段。逍遥游作为必修篇目曾经在必修5出现过,只是必修 教材中少了鹏之徙于南冥中的后三段。因此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比拟熟悉,艺术手法也有所了解。这 次编入庄子选读,作为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再次出现,编者意图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庄子追求最高人生境界的思想,“传道
2、”的意味很浓。况且选修又是必修的拓展和提升,旨归 本来就在于“大学”而兼及“小学”,所以了解庄子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人生问题,拓宽人生境 界,涵养灵魂,就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这也是我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教学目标】1 .理解庄子塑造的大鹏形象及庄子“有所待就不自由”的含义。2 .通过诵读、探究,把握全文思路,理解庄子追求逍遥自由的精神。3 .引导学生思考庄子人生追求的启发意义。【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比照手法的运用,庄子人生追求的启发意义。【教学难点】把握庄子对“至人” “神人”“圣人”的思考。【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于丹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只“几千里大,可扶
3、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 只要把心中的巨鹏唤醒,就可以在苍苍茫茫的宇宙间,任意翱翔,并在这个现实世 界中找到理想中的南冥天池。我们怎样才能唤醒心中的大鹏?让我们走进庄子 的逍遥游。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先秦诸子散文都是论证文,不管文章写得多么生动形象,摇曳生姿,里面引用的故事多么引人入胜,奇谴怪诞,目的都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见解,所以同 学们一定不要被这些华丽的表象所蒙蔽,要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一一文章中的 观点。请阅读课文,画出每段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每一段的大意。【明确】全文可分三个局部。第一局部(第一段):讲小大之辨。第二局部(第二段):讲逍遥游的境界。第三局部(最后三段):进一步说明“至
4、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品读文本一一小大之辩(一)赏析“小知不及大知”1 .文章中的“小大之辨”中的“大”和“小”指的是什么?明确:鲍、鹏,鳏、鹏等为大知,蜩与学鸠表达小知;朝菌、晦朔、蠕蛀为 小年,冥灵、大椿、彭祖为大年。“大”指大空间、大年(大时间)和大知(大智慧)。追问:第一段围绕“小大之辨”分几层论述?请找出本段中承上启下的句 子。明确:分两层论证:第一层从“北冥有鱼”至“之二虫又何知”; 第二层从“小知不及大知”至“此小大之辨”关键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 .具有“大知”的大鹏是怎样的形象?请划出原文。明确:第一处: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
5、飞,其 翼假设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那么将徙于南冥。第二处: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点拨准备:第一处强调外形之大,志向远大;第二处强调奋飞气势壮美。小结:文章先浓墨重彩地写出一幅大鳏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而 后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作者特别突出了鹏之大,飞之高,翔之远,景象雄奇壮丽,超出了常人的想象范围。这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大格局,大气 象,但这还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他还有所待。追问:大鹏徙于南冥,需要“有所待”吗?明确:“有所待”的“待”就是凭借、条件之意,条件是“去以六月息者也”。追问:还有其他事物也有所待吗?请找出相关
6、语句明确:“有所待”就是有条件限制的,不自由的。野马也水浅而舟大。从生活经验说明大和小都有所待,只是有大小之分罢了。深水负大船,浅水负 小草,以类比论证引出下文:大风负大翼。3 .作者写“蜩与学鸠讥笑大鹏”有什么用意?明确:反衬大鹏鸟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品质。从结构上讲,引入下文 写小大之辩的内容。庄子把它们拿来与大鹏作比照,说明人生境界的不同乃是由于眼界大小不 同,即空间的广阔和狭小不同造成的。(二)赏析“小年不及大年”庄子认为空间的广阔和狭小不同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从而影响人的 智慧,因而得出一个结论一一小知不及大知。1 .作者认为影响人的智慧的因素不只是空间,还有什么因素?明确:自然
7、界中,作者用朝菌蠕蛀与冥灵大椿进行比拟,小年那么极短,大 年那么极长,再用寿星彭祖与一般人进行比拟,比照强烈,从而说明了影响人的 智慧的因素不只是空间,还有时间。2 .作者在论证“小年不及大年”时,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引证法,用商汤和棘的问答言之有据,前文借典籍说明鲸鹏确有其 事,这里据史实印证大鹏南飞确有其事。四、课堂小结小智慧是有局限的,时时处处会遇到阻碍;大智慧没有局限,摆脱了世间 所有的束缚,同化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性质,才能到达绝对自由的境界一一逍遥 游,也才能成就人生的最高理想。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据说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镇江金山寺问当时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 来来往往,
8、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除了利,世人的心中最看重的就是名了。多少人辛苦奔波,名和利就是最基本 的人生支点那么,庄子对名和利是怎么看的呢?二、品读选文(一)赏析“逍遥游的境界”L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庄子把人生分为几种境界?各有什么特点?明确:三种境界。(1)四种凡人的境界一一追求功名利禄;(2)宋荣子和列子的境界一一远离事功、名利但仍有所待;(3)逍遥游的境界一一至人、神人、圣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2.这三种境界分别和前面描述的哪种情形相对
9、应?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运用了类比论证法。(1)四种凡人境界一一蜩与学鸠等(2)宋荣子和列子的境界一一大鹏(3)逍遥游的境界一一至人、神人、圣人小结:逍遥游意味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意味着要 到达“无名”“无功” “无已”的“圣人” “神人”“至人”境界。影响“逍遥游” 的因素是贪图虚名浮利。(二)赏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L学生阅读后三段,讲出三个寓言故事。明确:(1)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2)藐姑射山神人的故事(重点在生命的作用),这个故事说明了 “神人无功” 的道理。(3)大葫芦无用的故事(重点在无用之用为大用),小结:至人那里没有自己,神人没有世
10、俗的事功,圣人没有世俗的声名。“至 人”“神人,“圣人”名号不同,实质上那么是一样的,指具备最高境界、气象、 格局的人,亦即到达逍遥游境界的人。2 .请在文中划出最能表达寓言中主人公思想观点的句子。明确:尧让天下一一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寓言:圣人无名,即最高 境界的人是重实而不重虚名的)肩吾问连叔一一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崭乎乱,孰弊弊 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 不热。是其尘垢枇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寓意:神人无功,即 不求功,不居功而反有惠及苍生的大功。)大葫芦无用一一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寓意:
11、至人无 己,即事物无论大小皆有用,关键看是什么人在用。至人不被自己已有知识拘 囿的高境界,大智量的人。)小结:至人那里没有自己,神人没有世俗的事功,圣人没有世俗的声名。 “至人”“神人” “圣人”名号不同,实质上那么是一样的,指具备最高境界、气 象、格局的人,亦即到达逍遥游境界的人。三、拓展延伸具备最高境界、气象、格局的人,亦即到达逍遥游境界的人,哪些人有这 样的人格?提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苏 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老 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四、课堂总结作为青年我们也要从前人那儿继承鹏的精神,拥有鹏的气度。我们要高飞, 就要有鹏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和笑看风云的开阔襟怀。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 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有时不妨学学庄子,超然物外,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 明月清风,流连在娓紫嫣红的花丛中,徘徊于清澈湍急的小溪边,时而扶摇直 上,摒弃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独立超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悠然自 得,适心任性地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