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室财政制度沿革:轨迹、规律与启示—基于公权私有化分析视角朱云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皇室财政制度沿革:轨迹、规律与启示—基于公权私有化分析视角朱云飞.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皇室财政制度沿革:轨迹、规律与启示基于公权私有化分析视角朱云飞中国古代皇室财政制度的沿革:轨迹、规律与启示基于公权私有化的分析视角朱云飞论文导读::中国封建时代始终存在皇室财政和政府财政两大平行的财政收支系统。皇室财政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也是以皇权追求财权的重要手段,历代皇室财政的变迁突出体现了皇权这一最大化私权的无约束扩张。我国当前的小金库现象与皇室私财有着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分,但同样源于一个体制缺憾,即国家机构中私权的存在与扩展,这种私权以国家公权力为依托,并且未受到制度的有效规避。从源头上铲除小金库滋生的土壤,须要建立制度化的财权关系、深化财税收支体制改革和完善全方位监督体系,以
2、规范公权力的行为边界遏制部门私权的形成。论文关键词:皇室财政,国家财政,小金库,公权私有化在我国封建时代,皇帝与政府、皇帝专制与封建统治并非简洁的同义语,因为尽管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钱穆,2001 年)。事实上,自秦代起,下逮晚清,在帝制中国的政治体系中,始终存在着皇室和政府两个相对独立的主体,作为国家统治经济基础的财政也存在两种类似的运行模式,即私奉养的皇室财政系统和公赋税的政府财政系统。从历史沿革看,我国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制度的关系大致经验了一个从明确分野(秦汉)到分合离聚、通融互用(隋唐宋明),再到重建制度性划分(清代)的循环过程。一、历代皇室财政制度的沿
3、革轨迹 (一)秦汉时期: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明确分野,两者各有收入来源、支出用途、分置机构和属官管理。秦汉时期,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正式成为两种相对独立的收支系统。国家财政由治粟内史(汉称大司农)管理,主要收入为田赋、徭役、口赋(汉为算赋)、官田屯田和均输平准收入;主要支出为官吏俸禄、军事及各类经济社会性支出。皇室财政由少府和水衡都尉管理,主要收入为山泽税、关市税、口赋(汉代)、户赋和贡纳酎金;主要支出为皇室日常所需及赏赐费用。两者的详细构成时有变动,如汉武帝将原属皇室的盐铁税改为专卖,归国家全部;东汉灵帝将原属国家财政的赀选卖爵收入归于皇室。总体看,两者规模相当、斐然可观,汉元帝时都内钱(大司农
4、掌管)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汉书王嘉传)水衡钱和少府钱同属皇帝私产,其总额比国库的钱还多。东汉建立后,为复原战乱后的国家经济,将皇室财政交于大司农管理,少府渐渐成为单纯的宫廷事务性机构,水衡也随之取消,皇室财政在制度上一度不复存在。(二)隋唐时期: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分合离聚毕业论文 ppt,国家资财时常纳入皇室内库,公私收入不分相互干扰。隋唐时期主要的政府财政机构为户部,此外司农寺、太府寺分别执掌粮谷和钱帛收支;国库有左藏、右藏和太仓,分别纳贮钱币布帛、金玉宝货和粮食。皇室管理机构为殿中省(隋为殿内省)和内侍省,皇室仓库为大盈库和琼林库,前者主贮钱帛,后者主贮宝货。唐初
5、,天下财赋统归户部掌管,全部公私收支皆仰于左藏库。玄宗时设立大盈库,凡租庸正额纳入国库外,其它杂项收入归大盈库以供私用,但皇室日常支出仍由国家财政支付,大盈库实际是截取了部分国库收入。安史之乱后,由于京师豪将随意侵吞国库财物,为干脆限制财权,皇帝将国家租赋都收贮于大盈库,由宦官负责管理,自此皇室私财与国家公财不分,天下财赋尽为人君私藏。德宗时,杨炎以基本满意皇室消费集团的私欲为前提,复原政府财政与皇室财政的分管制度,将财政管理权重归户部,皇室收入除皇庄园囿收入外,主要依靠国库的定期按数调拨,政府对全部赋税得以进行统一管理。(三)两宋时期:财政国库与皇室内库通融互用,皇室资财多用于国家特别之需,
6、公私收入得以兼顾相补。宋初的财政机构为三司使,元丰改制后为户部,国库为左藏库,主要收入来自各地输送的财赋、专卖收入、铸钱司上交及内藏库拨给;支出主要是官吏俸给和军费粮饷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皇室管理机关为内侍省和入内内侍省,皇室仓库称内藏库,财赋来源为各路上供的部分物品、坑治收入、榷货务与市舶司收入等。此外,元丰年间设立元丰库,由尚书省干脆管辖,收入来自青苗、免役宽剩钱,支出实行宰执聚议制度。宋代内藏库虽然是天子之别库,但并非天子之私库,无论从皇帝言行还是内藏库的设置与实际运行上,它主要用于军费、救灾、补贴中心与地方财政困难,此外才是皇室用度。这种制度设计与宋代内重外轻的政治格局相一样,在实际效
7、果上使左藏和内藏库得以相互补充,将作为公的政府财政与作为私的皇室财政进行相对较好的兼顾。(四)明代时期:封建皇权对国家财权的限制空前强化,中心财政机构职能分散,皇室财政愈益侵蚀国家收入。明代中心集权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形成以皇帝为中心,以内阁和宦官为辅正的内廷行政系统,皇权对财权的限制空前强化,作为国家财政机构的户部仅相当于一个会计部门,且职能有限,财权被严峻分割,工部、太仆寺以及南京户部等其他机构也具有肯定的财政管理权限。明初,中心财政集政府财政与皇室财政于一体,皇室集团的消费以国家收入为依托。始终到明代中期,英宗始设太仓库,作为正式的明朝国库,集中存放户部从各地征收的粮食和银两。皇室仓库
8、也渐渐形成,分为两种:一种是宦官管理的完全为内廷服务的里库,包括内承运库等三库;一种是宦官和户部共同管理的部分为内廷服务的内库,包括甲字库等十库。明代未设立特地的皇室管理机构,宫廷事务由内宫 24 个衙门分掌,皇室收入也没有专项财源,所需皆随意从太仓库支取,皇室财政对国家财政的掠夺日益加深。(五)清代时期: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重建制度性划分,皇室财政职能不断扩展,专职机构渐趋完善。清代以户部(后称度支部)总司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田赋、盐课、关税和杂赋,户部掌管国家三库(银库、缎匹库、颜料库)。皇室财政由内务府统一管理,内务府机构浩大,所设官吏相当于外朝六部官吏总数的两倍,下有广储、会计等七司,
9、其中广储司掌府藏及出纳,管理皇室六库(银、皮、瓷、缎、衣、茶),皇室财源包括户部常例拨款、税关盐政赢余银、皇庄地租及各地岁贡等,支出为皇帝日常消耗、赏赐与祭祀。始终到 1911 年,晚清政府颁布十九信条,规定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概依国会议决,标记着皇室经费并入国家财政毕业论文 ppt,历时千年之久的两大平行财政收支系统宣告终结。二、皇室财政制度演化的规律和特点 (一)家国同构理念下的皇权对财权的不断侵占是皇室财政变迁的主线。纵观整个帝制中国社会,封建君主为了加强皇权,不断追求国家权力的内化。在官僚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屡置近官,以天子近臣驾驭外朝的方式实现对政府之权与国家之财的最大化占有。国家财政
10、机构的演化如此,皇室财政机构的变迁更是如此。如秦汉少府原系帝室财政总管,其机构之大、属官之多,在诸卿中居于首位,但随着少府及其属官的外朝化,皇帝渐渐对它失去信任,故置水衡都尉以分少府之权,强化对财权的限制。魏晋时期,皇帝更是将财权集中于宫廷近待机构,通过尚书干脆掌控财政活动,原来的少府、大司农两大财政机构变为仅负责库藏出纳的事务性部门,国库完全成为皇帝私库。唐明各代,皇室私库不断截留国家收入,国家财政日渐虚竭、愈加依靠皇室私库的拨付,皇帝则可以财权实现内以制外之效。(二)以支出随意和收入隐秘为表征的皇帝私权与私欲是皇室财政变迁的主因。封建时代的皇帝兼管外朝和内廷,外朝的权力运行相当程度上符合公
11、共权力的特征,在财权管理和国库支出上有相对严格的制度和公开程序,内廷的权力运行则集中体现了皇帝的私权和私欲。这种私权推动了皇室管理机构的演化,其表现之一是支出管理无约束,全由皇帝个人随意动用;二是收入及库藏不公开,具有极强的隐秘性。宋代内藏库与朝廷理财机构的关系特殊体现出这一点,宋初,三司有权驾驭内藏库的岁入和存储。真宗时,只允许三司使一人知道内藏库状况,其他人不得预闻,并下诏申明泄露内库财物者处斩。仁宗后,内藏库完全由宦官总领,三司(后为户部)不知其收支状况,只能从各路申报帐册中也许揣测内藏库财。明代皇室库藏分内库和里库,内库处于宦官限制下,但户部官员还有权了解状况,里库却是户部也不能过问,完全由皇帝一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