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街道2021年城镇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街道2021年城镇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XX街道2021年城镇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方案XX街道2021年城镇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方案 为深化实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市要求,仔细巩固困难群众帮扶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气总体稳定,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 工作目标 全面实行中心、省、市、区各项政策及工作部署,对易返困致困人口收入水平改变和“两不愁三保障一平安”巩固状况等实施常态化监测,刚好发觉、刚好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困底线。二、精准识别和精准脱困 (一)困难群众精准识别 1、识别标准 2021年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6000元的家庭为识别标准设定帮扶标准线,并充分考虑是否稳定实现
2、“两不愁、三保障”。对收入虽达线,“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未有效解决的城镇居民要全部纳入帮扶范围予以帮扶。2、识别范围 以城镇生活困难的居民户为对象,主要包括户籍在我街道辖区内并在中心城区缴纳医保、社保的分散供给的特困人员、低保户、大病慢性病户、残疾户、受灾户、无劳动实力户、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户及其他低收入户等(含因病、就学等大额支出造成家庭实际生活困难的城镇困难群众)。对于有下列情形的,原则上不纳入困难户识别范围:一是家庭中拥有机动车(不含残疾人功能性补偿代步机动车)、经营性房屋的;二是家庭中拥有2套以上(含2套)商品住房或自建房的;三是经商办企或长期雇佣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四是拥有本区户籍,
3、但长期(6个月及以上)居住在外地(本区以外),家庭收入和生活状况无法核实的;五是家庭成员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实力和劳动条件,但拒绝就业的。3、识别程序 (1)排查摸底。各社区比照困难群众的认定标准,严格根据“两不愁三保障”和收入标准,综合分析因病、就学、因灾、缺劳力、缺技术、住房平安等状况对城镇困难群众进行摸排。(2)初选对象。各社区依据摸排状况,召开社区“两委”扩大会议确定初审名单,报街道办事处审核。(3)开展比对。街道办事处对初审通过的困难群众家庭成员信息开展比对,仔细筛查家庭成员在城镇购房、买车、参办企业、有财政供给人员等信息,并将比对结果反馈到各社区,由社区组织干部入户核实。(4)
4、居民评议。各社区召开居民代表会议对经过比对后的名单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通过后的名单在社区公示7天。(5)审核公告。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对经公示无异议的城镇困难群众名单进行审核,并经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签字背书后报区民政(扶贫)局复审。复审同意,下发核准文件,在各社区进行公告。4、识别要求 (1)整户识别。困难群众的摸排,要坚持以户为单位,根据共同生活、共享开支的家庭成员为整户,确保户内不漏人、不多人,杜绝人为分户、并户、拆户,实行整户确认。(2)重点关注。对低保户、残疾人户、孤儿、分散供给的特困人员、长期患病户、独居老人户、无劳动实力户等重点群体,进行全面摸排,梳理筛选。(3)群
5、众认可。坚持标准和程序,杜绝优亲厚友、恶意排斥、弄虚作假;坚持民主决策,仔细组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工作,评议结果公开透亮。(4)应纳尽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设规模上限;不搞“一刀切”,比对结果必需结合居民户实际家庭生活状况合理驾驭运用,要看是否愁吃愁穿,教化、医疗、住房状况是否得到了有效保障。(5)精准核算。计算收入时,以下5项资金不计入困难帮扶家庭收入:一是一次性救济金和临时生活补贴;二是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及大病保险报销、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及大病保险报销和医疗救助资金;三是教化资助资金;四是一次性赠予和人情往来收入;五是代缴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费用。(6)弘扬孝老爱亲。对于父母与
6、子女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子女家庭条件较好的要弘扬中华美德,督促履行赡养义务,不宜作为帮扶对象;对子女家庭条件困难,无力赡养的才可作为帮扶对象。(二)困难帮扶对象精准脱困 1、脱困标准 (1)困难帮扶对象脱困以户为单位,该户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区级帮扶标准且吃穿不愁;(2)有平安住房;(3)家庭无因困辍学学生;(4)家庭成员全部参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脱困程序 (1)评议公示。困难帮扶对象脱困由社区组织召开居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后提出脱困名单,经社区“两委”会议核实后,在社区公示栏内进行第一次公示(7天);公示无异议,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审核,并将审核看法在社区公示栏内进行其次次公示(7
7、天)。(2)审定公告。公示无异议的,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审定并公告。(3)备案标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脱困名单报区民政(扶贫)局备案。困难群众脱困后,设立一年的缓冲期,缓冲期内既定的“特惠”类帮扶政策保持不变,街道、社区责任人定期走访,进行动态跟踪服务,持续巩固帮扶成果,确保困难帮扶对象退出机制的正向激励作用。三、帮扶措施 (一)兜底保障脱困 1.民政救助帮扶。低保和特困两项审批权已托付下放镇街,削减了困难群众城乡低保救助、特困人员认定的审批环节,街道、社区民政要切实提高救助效率,使困难群众刚好有效得到救助;针对无法通过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完全或部分丢失劳动实力的重病重残困难群众,实行“单人户”纳
8、入低保或特困措施予以保障;动员不能自理、行动不便或年龄较大且无人照料的分散供给特困人员入住福利院,实行政府全面兜底保障(患有精神病、传染病及有暴力行为等不宜集中供给的除外);对因遭受突发事务、意外损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别缘由导致基本生活陷入逆境而其他社会救助制定短暂无法覆盖的城镇困难群众,主动帮助其提交临时救助申请,救助之后仍有困难的,主动帮助其提交帮扶“特惠”政策资金补助;依托XX区“携手同行”城乡低收入家庭社会救助社工服务项目,将“精准”贯穿于困难帮扶全过程,通过供应心理疏导、资源链接、实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干脆服务,切实发挥困难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其内生动力。2.残疾人扶持关爱。加大困
9、难残疾人康复保障、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逐步改善残疾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力解决困难残疾人产生的额外生活支出和长期照护费支出。针对困难精神残疾人的药费补助,在民生工程每人每年1000元补助基础上,再赐予药费补助每人每年1000元;重度持证精神残疾困难群众须要到XX市其次人民医院住院的,住院一个月补助2000元,住院一年最高补助一般不超过20000元(坚持住院补助资金应小于自费医疗费支出原则)。针对重(特)大、慢性病的赐予医药费帮扶补助,每户每年不超过5000元(坚持补助资金应小于自费医疗费支出原则)。(二)就业脱困 统筹各类培训资源,对有就业意愿的困难群众开展岗前培训、订单培训和就业技
10、能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和水平,并主动组织劳务对接,落实免费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询问等服务,促进转移就业。激励城镇困难群众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困,帮助有就业实力和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对实现稳定就业(有相关劳动合同等证明材料持续就业超过6个月)的“零就业家庭”每户嘉奖1000元;接着开发并统筹用好卫生保洁员、巡河员、护林员、网格员、信息员等公益性岗位,根据就地就近的原则,为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并赐予肯定经济补助,每人每月原则上最高补助标准不超过900元。(三)健康脱困 大力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费用结算信息平台建设,实行区内困难群众住院先诊疗后付费。规范困
11、难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有签约需求的困难群众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开展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从困难群众帮扶基金中根据签约服务包个人自付金额部分赐予补助,每人每年不超过30元。对因病致困的特别困难家庭,刚好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对长期特慢病困难群众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支付后自付合理费用仍有困难的困难群众,按比例再赐予医疗资助,最高不超过1万元。(四)教化脱困 健全覆盖各阶段的教化资助政策,实现学段全覆盖,应助尽助。对XX区籍城镇困难群众家庭中接受学前教化、义务教化(小学、初中)、中等教化(中学、中等职业)和高等教化(高校、高等职业)的在校学生,赐予教化
12、资助。学前及义务教化阶段,补助1000元/生/学年,中学以上教化阶段,补助2000元/生/学年。建立健全困难家庭学生信息数据库,实现动态管理,精准资助,让困难家庭子女都能够接受公允有质量的教化,从根本上阻断困难代际传递。(五)住房脱困 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对符合保障房申请条件的城市无房困难群众,通过公租房政策予以保障,对农村户口的困难群众优先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同时要建立困难群众危房改造、享受公租房政策信息公示制度,确保受到有效监督,群众认可。街道刚好与住建局对接,开展相关帮扶。(六)结对帮扶脱困 根据已确定的区“四大班子”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区领导帮扶与送暖和活动;根据“单位
13、联村、干部包户”结对帮扶制度的要求,制定本单位详细的困难群众帮扶措施,并优先做好帮扶困难群众中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的包户联系工作。在突发事务和重要节日期间,主动组织干部职工开展送暖和活动,用好各项关爱帮扶资金,为困难群众供应指导与帮助。(七)社会力气帮扶脱困 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加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激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爱心人士为困难群众开展捐款捐物、爱心助学等公益活动,主动动员各类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帮扶志愿服务。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对困难党员及家属进行关爱帮扶。在加大帮扶力度的同时,注意发挥困难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强化主动向上、自食其力、艰苦
14、奋斗、主动解困的正确导向,防止出现“等靠要”思想和养懒汉现象。五、保障措施 1压实工作责任。成立调整街道帮扶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推动落实。各社区调整充溢组织领导机构建设,明确专干,全面推动帮扶工作。各职能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完善出台支持帮扶工作的政策措施,落实责任,通过各级共同发力,确保精准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2.强化政策落实。各级帮扶人定期走访结对困难群众,深化了解家庭生活状况、家庭需求和实际困难等,对其政策享受、措施落实、生活改善等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刚好了解帮扶对象生产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家庭实际困难。综合运用好开发和保障两种方式,确保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有
15、劳动实力和发展意愿的困难群众,通过实施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实现就业创业,提高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对既无资源又无发展实力的特别困难群众,要落实兜底保障政策,提高转移性收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3制定帮扶政策。加强困难群众定期走访和常态化监测,突出帮扶工作实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实现就业,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为重点,以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为目标,形成“一户一案,一人一策”,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4.落实扶持资金。主动争取困难群众帮扶基金,用于城乡医疗救助(对因重病致困或长期特慢病致困家庭赐予一次性资助)、教化资助、慰问帮扶等。激励社会组织、团体、企业、个人捐赠,多渠道募集扶持基金纳入基金池统一管理。5.强化考核督查。街道强化过程管控,开展常态化督查调度。对成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嘉奖,对责任不落实、帮扶不到位的单位进行通报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