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相识乘法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相识乘法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 教学目标 1. 在相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 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分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 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初步的视察、分析实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过程 一、 在详细情境中相识“几个几”连加 1. 在分类中初步感知。 出示:4+4+4 2+3+6 5+5
2、+5 9+1+2 2+2+2+2 谈话:视察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跟同桌的小挚友一起商议。 依据学生回答把算式分为两类: 4+4+4 2+3+6 5+5+5 9+1+2 2+2+2+2 提问:你是怎样分的?(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 追问:我们来看左边的这组算式,每道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提问:你能再说一些这样的加法算式,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吗? 2. 在视察中体会意义。 课件出示例题的主题图。 提问:你能很快地数出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兔,多少只鸡吗?你是怎样数的? 再问: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板书:2+2+2=6 3+3+3+3=
3、12) 启发:这两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3个2相加 4个3相加) 提问:这两道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相同加数连加) 3. 在操作中加深相识。 (1) 按要求摆方块。 要求1:每堆摆2个,摆4堆。 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几个方块,用加法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要求2:每堆摆4个,摆2堆。 提问:每堆摆了几个,摆了几堆?可以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2) 同桌互动。 要求:请同桌的两个小挚友合作,一个小挚友说要求,另一个小挚友按要求摆方块。再相互说一说,你们摆了几个几。 4. 教学“试一试”。 出示花片图(每行5个,3行)。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花片?怎样列式?(
4、学生自主列式) 沟通:你是怎样看图的?是几个几相加? 依据学生回答,板书:5+5+5 3+3+3+3+3。 提问:两个算式的得数一样吗?为什么? 评析:“几个几”相加是乘法的生长点,学习乘法需从相识“几个几”相加入手。教者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活动,引导学生把“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从一组加法算式中分别出来,有利于学生感知乘法的实质。继而,通过视察归纳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的特点,用方块摆出几个几的操作,引导学生逐步相识和理解“几个几”相加的算式的特点。这样,环环相扣,逐步深化,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对“几个几”相加有了比较清晰的相识,创建了建立乘法概念的条件。 二、 在问题解决中初步相识乘
5、法 1. 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其次个例题。 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谈话:请小挚友先列式算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再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板书:2+2+2+2=8) 提问:(将电脑图片增加到6个2)现在是几个几相加,你能很快地写出加法算式吗?(将电脑图片增加到10个2)现在呢? 谈话:随着电脑数量的增加,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加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太麻烦了)不要焦急,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乘法。(揭示课题:相识乘法) 2. 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讲解:像这样(指2+2+2+2=8)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42,也可以写成24(板书:
6、42或24),42读作“4乘2”(板书:读作4乘2)。 师生齐读。 提问:那么24可以怎样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读作2乘4) 边讲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边板书。(略)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 读写乘法算式,体会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提问:6个2相加,用乘法算怎样写算式呢?10个2呢?能分别说出“62”和“210”各部分的名称吗? 追问: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乘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列乘法算式比较便利) 4.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先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 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4
7、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算式,再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生相识乘法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虽然不揭示乘法概念,但在剧烈对比中,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用加法算“太麻烦”,用乘法算 “简便”,感悟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对乘法基础学问的相识,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乘法算式的结构。 三、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拍手嬉戏。 要求:先让学生听老师拍手,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乘法算式。 同桌活动,一个同学拍手,另一个同学说乘法算式。 2. 画图竞赛。 画:每份画2个,画3份。 提问:你是怎么画的?画了几个几?一共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
8、? 画:每份画3个,画4份。 提问:一个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 3. 改写算式。 出示课起先时让学生分类的连加算式。 提问:下面的算式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试一试。 学生练习后,提问:为什么有的加法算式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4. 出示玩具汽车图。(图略) 提问:一辆车有几个轮子?3辆呢?怎样列式?5辆呢?20辆呢?为什么不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评析:首先用嬉戏的形式,呈现用乘法算的现实情境,重温相识乘法的过程,巩固对乘法的相识;接着引导学生再次视察课起先时的加法算式,推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在区分中加深对乘法的相识;最终让学生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乘法来思索,促进学
9、生对乘法含义的内化。这样设计,练习的层次更清晰,形式更活泼多样,题材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更好玩、有序、有效。 四、 课堂总结 谈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到了新的本事。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小挚友们课后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说给大家听。 评析:“课堂总结”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用学到的乘法概念去视察生活,既是对乘法概念回忆和加深相识的过程,又是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熏陶过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老师资讯、老师沟通、老师学习 尽在小学老师帮!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相识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相识米教案 教学内容: P4及练习
10、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在活动中相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打算: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驾驭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学问? 生1:上节课我们相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
11、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须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假如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老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接着相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相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情愿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老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留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
12、米越来越慢,最终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老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老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视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
13、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打算好的长绳,量出1米。(留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沟通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老师指出:通常状况下,我们不行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老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
14、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相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老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相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沟通。(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15、 今日我们相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相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许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觉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板书设计: 相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示: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相识除法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相识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经验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 2、
16、培育主动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沟通。 3、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相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能依据详细状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复习旧知。 1、谈话。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季节,今日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公园去游玩,好吗? 那我们去售票处买票吧。 今日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谁来读一读公告栏里的信息?(请学生读一读) 你想免费乘坐观光缆车吗?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去答题吧
17、! 2、复习题。 (1)8块饼干,每4块放一盘,可以放( )盘。 (2)9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 )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沟通方法: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分法。 3、小结。 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来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一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谈话: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觉哪些数学问题。 二、结合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主体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挚友,每辆缆车做
18、2人。再点击出示: 6个小挚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 )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桌合作学习,全班沟通。(相机出示各种方法,并请学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学除法算式。 a、谈话:6个小挚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日我们就要来相识除法。(板书:相识除法) b、6个小挚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3辆,算式可以这样写:62=3 c、“”这个符号是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请学生书空) d、62读作:6除以2,连起来读一读6除以2等于3。(请学生跟读) e、62=3这个除法算式中的
19、“6”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2”和“3”呢?62=3这个除法算式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一说。) 小结:把一些物体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号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试一试”。 (1)谈话: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行来就到了小熊之家。(点击小熊之家)看,训练有素的小熊们正在分苹果呢! (2)指导学生先看图,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小熊解决问题?(先用学具分一分,或干脆在图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接着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离开小熊之家,我们就要前往儿童游乐场了。(点击儿童游乐
20、场)看,小挚友们在玩什么嬉戏? 经过三人的团体合作,他们套中了规定的个数,可以获得6枝铅笔作为嘉奖,你觉得怎么分才最公允? 1、教学例题。 (1)出示:分铅笔情景图(6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挚友,每人分得( )枝。) (2)你有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同桌探讨、探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终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3)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2枝,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 3=2。 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说6 3=2这个算式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 (4)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 3=2这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称。请学生阅读书上
21、第37页上的相关内容,看看6叫什么,3和2呢?(阅读完后指名沟通)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试一试”。 谈话: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植物园,看看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挑战? (1)出示小挚友参与劳动的情景图并出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相互沟通。 结合图意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相识。 把复习题的两道题目分别列出2个除法算式。 小结: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只要是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四、用除法解
22、决简洁实际问题。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沟通。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日的巡游,我们学习了什么新学问? 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都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你还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数学补充习题与同步探究上的相关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示: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相识线段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相识线段教案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9-60 教
23、学目标: 1、使学生经验操作活动和视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视察、操作中逐步培育思索、探究的意识和实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主动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相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流程: 一、 初步相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师:村长交给了喜羊羊一个难题,(课件出示一曲始终两条线段)你能来帮喜羊羊解答一下这两条线哪一条更长吗? 依据学生反应,师: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比
24、较呢? 预设学生回答:把弯的那条拉直 师:(拿起手中的一根毛线)你原委是怎么把它拉直的呢?(指一名学生展示) 师: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叫线段。线段可以用 表示。由此可见线段是直的。(黑板贴展示线段,直的)随后指两名学生指一指毛线哪一段是线段。(注:从左往右指和从右往左两种指法)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你能从他手中的毛线上找到线段两端的点吗?指学生指出两手捏住的地方。 师:两手捏住的地方叫做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师:现在同桌两人相互合作,一个人拉住毛线,另一个人指出哪一段是线段,并说说端点在哪里。 3.深化感受线段特点 师:通过刚刚我们对线段的学习,你相识线段了吗?
25、预设学生踊跃说相识。 师:我不信,我要考考大家,看看你是不是真的相识了。在是线段的下面打勾,不是线段的打叉。 你能不能将这些线段分类呢? 师:将不是线段的去掉,说一说线段必需同时满意的条件是什么? 细致视察线段,你发觉他们还有什么特征?(有长有短) 讲解完后,师:现在你闭眼想想你心目中的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二、巩固线段特征 1.从生活中和图形中找出线段 师:其实我们身边也隐藏着很多很多的线段,不知道细心的小挚友你们有没有发觉,比如我们的小尺上就有线段,你能找一找嘛? 师:你再视察一下你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并指出端点。 师:聪慧的小挚友不仅帮喜羊羊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还能从身边的
26、物体中找出线段,我信任你们也肯定能从我们学习的图形王国里找到线段的,想不想来挑战一下? 展示 师:这是一个几边形?你能从中找到线段吗?(分别请同学指出线段和端点) 然后独立做想想做做其次题,展示成果后,让学生揣测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等分别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由此可得: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从长方形纸上折出线段 师:同学们凭借自己的聪慧才智闯过了一关又一关,村长又出难题了。看老师这里,(将纸对折)告知我我折出的这条折痕是不是线段?端点在哪里?你能不能折出一条比她短的线段?比它长的呢?最长的呢? 师:比较一下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觉?(有长有短) 3.学会画线段 (1)让学生试
27、画 师:刚刚我们相识了那么多线段,你能不能选择一条画在你的作业纸上?首先想一想,你可以借助什么工具画? (2)展示学生作品并沟通,作线段的流程。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 预设学生线画的不直,师:大家来评价一下他的线段画的完备吗?哪里有欠缺? 预设学生少一个端点,师:他的线段画的完整吗?少了点什么? (3)老师演示线段 师:左手用力按紧米尺,另一只手沿着米尺的边从左往右画出来一条线,然后再线的两端画出两个小竖线代表端点。这样一条完整的线段就完成了。 (4)学生巩固画线段 师:现在,你能画出一条比刚才更美丽的线段吗?同桌相互观赏。 三、作业巩固 师:既然大家已经会自己动手画线段了,那想想做做第
28、三题我信任你肯定也能顺当解决。(让学生自己读题) 师:那假如有三个点,每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猜猜看,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呢?自己动手试试看。 学生思索后,在作业纸上操作,并沟通相互观赏。 师:三个点都难不倒你们,现在给你四个点,你能再试试看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操作,小组相互沟通。学生班级沟通。 师:有人只画了四条,你们画了几条?是哪两条遗漏了?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预设回答说:先画四个外边,再将对角线连起来。 师:通过投影,向学生展示,从一个端点画起,与其他的点都先连起来。指名一个学生到投影上进行动画操作,要求该生先确定一点,再全部画完。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喜
29、羊羊的步伐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这节课相识了什么那什么样子的是线段呢?你还学习到了什么本事呢?回去后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下节课再沟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示: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二年级上册相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相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概念。 、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提问:想一想
30、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小结:为了更加精确,我们在一般状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相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相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白: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相识厘米 ()视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知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说明刻度由此起先,从到是厘米,从到也是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厘米。 ()看刻度尺回答: 、“”在哪儿? 、到的长度是几厘米?到是几厘米?到呢?从刻度到这么长是几厘米?从到呢? ()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厘米也
31、许有多长。 ()请每位学生视察一下厘米、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厘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页“想想做做”第题。 、“想想做做”第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沟通。 、“想想做做”第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沟通。 、“想想做做”第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想想做做”第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沟通。 、“想想做做”第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想想做做”第题。 让学生画一条厘米长的线段,画
32、完后,同桌之间相互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对方所画的线段的长。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相识图形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相识图形教案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和要求是直观相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所谓直观相识,是指学生通过视察和简洁操作,初步了解这些几何形体的形态,并把它们的整体形态保留在大脑的记忆里,作为以后识别和分辨的参照;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了解生活中有很多这些形态的物体,并能把看到的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形体联系起来,用几何形体的名称描述实物的形态。 设计理念: 相识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
33、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分辨、拼组。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学问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 教学目标: 1、学生经验“视察、滚、推、搭、转、摸”等过程,相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并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 2、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肯定的视察实力、操作实践实力、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学生经验“视察、滚、推、搭、转、摸”等过程,相识长方 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并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
34、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打算: 形态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挚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喜爱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师出示多媒体,屏幕上有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足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乒乓球、魔方、接力棒、排球、皮球、三棱镜等实物)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学生自由说)它们的形态一样吗?(学生抢着说) 【过程说明】学习素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学生感到亲切,符合小学生爱玩玩具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物体的形态。 1、分一分 师:请小挚友们把桌子
35、上形态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块儿。(师不停地转着,指导小组合作。) 【过程说明】渗透分类思想,初步感知物体的形态不同。 2、议一议 师:请小挚友们想一想,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请小挚友们先在小组内商议商议,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探讨的结果,咱们比一比,哪一小组说得最好。 【过程说明】有意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视察实力、沟通实力和倾听实力。 (二)、初步了解物体外形的特征 1、评一评 师:有的小组把以上物品分成了五类,即。 易拉罐、茶叶筒、接力棒分。 排球、皮球、足球、乒乓球。 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 积木块、魔方。 三棱镜。 也有的组把这些物品分成了四类,即。 易拉罐、茶叶筒、接力
36、棒分。 排球、皮球、足球、乒乓球。 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积木块、魔方。 三棱镜。 大家有没有看法呀?请小挚友们再细致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小组商议商议,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师确定小挚友们的分法是对的。 【过程说明】学生互评,培育学生的推断实力和沟通实力,为下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打基础。 2、讲一讲。 (1)、为什么把“易拉罐、茶叶筒、接力棒”分为一类呢? 请小挚友们用手摸一摸,在桌子上轻轻滚一滚,你发觉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指出:我们给这样的物品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学生发表看法后,师说,小挚友们说的名字很好听,老师也说一个名字行吗?“圆柱”,师用多媒体出示“圆柱”二字,并出示抽象出来的立
37、体图形。 (2)、小挚友们把“排球、皮球、足球、乒乓球”分为一类,为什么呢? 请小挚友们用手摸一摸,在桌子上轻轻滚一滚,你发觉了什么?学生回答,师赐予表扬。 用同的方法给这一类物品起名字,并用多媒体出示抽象出来的立体图形。 (3)、小挚友们,我们为了给这些物品起名字,把“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积木块、魔方”分为一类好呢,还是分为两类好呢?小挚友们说说看。学生再一次沟通,同意把它们分为两类。 小挚友们打算给“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起什么名字?为什么呢?小组商议商议。 学生沟通后,师用多媒体出示名字和抽象出来的立体图形。 用同样的方法相识“正方体” 。 【过程说明】学生经验“摸一摸、滚一滚、看
38、一看、说一说的过程”进一步相识各类物品的特征,符合学生“爱说、爱动、好胜”的特点。学生参加了学问的形成过程,在“玩”中学习了数学,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体现了标准的新理念。) 3、小结:小挚友们,刚才我们相识了四位新挚友,他们的名字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三、实践操作 1、比一比。 请小挚友们每个人分别拿出一个球、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在桌子上滚一滚,推一推,你发觉了什么?在小组内说说。 组间沟通,加深对立体图形的相识。 议一议。 a.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吗?为什么?;b.圆柱和球一样吗?为什么?小组探讨,组间沟通。 【过程说明】初步理解物体的本质特征,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9、。 2、搭一搭。 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桌子上的物品搭一种造型。 师强调:小组先想商议好要搭什么,然后再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哪些可以用,哪些不行以用。小组的同学们要亲密协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小组展示成果,并介绍各部分的名字。 3、嬉戏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的相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爱好)P33第2题。 4、质疑:粉笔和削过的铅笔是圆柱吗? 5、你能举诞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哪些物体是圆柱,哪些物体是球吗? 【过程说明】这一环节是实践活动,可以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自主探究实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这个活动增加了趣味性,使学生在活动和嬉戏中进一步相识立体图形,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
40、的亲密联系。 四、全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相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示: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相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相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思路: 1、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探讨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详细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肯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得学问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始终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终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索。 2、 建立表象,培育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意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索、测量、推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实力,增加空间观念。 3、 注意合作探究,培育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学问,相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老师巡察指导,订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意培育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育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