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干脆产生新个体.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育3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卵幼虫
2、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变态发育:卵蝌蚪幼蛙成蛙2特点:卵生,体外受精.四、鸟的生殖和发育1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2特点:卵生体内受精3鸟卵的结构: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卵壳和壳膜爱护作用,卵白养分和爱护作用,卵黄养分作用.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其次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像性.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一、基因限制生物的性状1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3基
3、因限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4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限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4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肯定的.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削减一半.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2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基因
4、组称为:DD或Dd3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4假如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假如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AaAaAaAaAAAaAaaa四人的性别遗传1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44+XY女:44+XX)2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3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五生物的变异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确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
5、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第三章生物的进化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2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3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二、生物进化的历程1比较法:依据肯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比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缘由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困难改变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简洁到困难,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三、生物进化的缘由1模拟爱护色的形
6、成过程: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3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4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复习提纲 第七章欧姆定律复习提纲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1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 2设计试验:要探讨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采纳的探讨方法是:限制变量法。即:保持电阻不变,变更电压探讨电流随电压的改变关系;保持电压不变,变更电阻探讨电流随电阻的改变关系。 3进行试验,收集数据信息:(会进行表格设计) 4分析论
7、证:分析试验数据找寻数据间的关系,从中找出物理量间的关系,这是探究物理规律的常用方法。 5得出结论:在电阻肯定的状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肯定的状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I电流A,U电压V,R电阻 说明: 式子中,I、U、R是针对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而言的。不同时刻、不同导体或不同段电路三者不能混用,应加角码区分。 同一导体(即R不变),则I与U成正比;同一电源(即U不变),则I与R成反比。 RU/I是电
8、阻的数学式,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可由U/I给出,即R与U、I的比值有关,但R与外加电压U和通过电流I等因素无关。 解电学题的基本思路: 仔细审题,依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必要时加角码); 选择合适的公式或规律进行求解。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1)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它等于各分电阻的阻值之和。 R=R1+R2 理解:把n段导体串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段导体的电阻都大,这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特例:n个相同的电阻R0串联,则总电阻R=nR0。 (2)并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阻值的倒数之和。 1/R=
9、1/R1+1/R2 求两个并联电阻R1R2的总电阻R= 理解:把n段导体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段导体的电阻都小,这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积增大。 特例:n个相同的电阻R0并联,则总电阻R=R0/n。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依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 3电路图: 4步骤: 依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需留意:开关应断开 滑动变阻器:接线柱“一上一下” 阻值最大处(滑片远离连线的接线柱)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计算最大
10、电流I=U/Rx 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主要看电源电压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三次变更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算出三次Rx的值,求出平均值。 整理器材。 5探讨: 本试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变更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爱护电路(限流)。 测量结果偏小是因为: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Rx电流。依据Rx=U/I电阻偏小。 四、欧姆定律和平安用电 1、电压越高越危急 触电危害的真正缘由是有较大的电流通过人体。依据欧姆定律可知,加在人体的电压越高,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大到肯定程度就会有
11、危急。只有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平安的。 2、断路和短路 通路:用电器能够工作的电路。(接通的电路) 断路:断开的电路。如,接线松动,接触不良,也是断路。 短路:电流不流经用电器,而是电源两极干脆相连。 依据欧姆定律知道,由于导线的电阻很小,电源短路时电路上的电流会特别大。这样大的电流,电池或者其他电源都不能承受,会造成电源损坏;更为严峻的是,因为电流太大,会使导线的温度上升,严峻时有可能造成火灾。 3、留意防雷 雷电是大气中的一种猛烈的放电现象。云层之间、云层和大地之间的电压可达几百万伏至几亿伏,放电时的电流可达几万安至十几万安,产生很强的光和声。 高大建筑的顶端都有针状的金属物,通过很粗的
12、金属线与大地相连,可以防雷,叫做避雷针。 串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串联电路中电流到处相等。 I=I1=I2(与电路中各用电器大小无关) 2电压: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U=U1+U2(当各支路用电器大小相等时U1U2 当各支路用电器大小不等时U1U2) 3电阻: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R=R1+R2 4分压定律: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与其电阻成正比。 U1:U2=R1:R2或U1:R1=U2:R2 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I=I1+I2(当各支路用电器大小相等时12 当各支路用电器大小不等时12) 2电压:并联电
13、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U=U1=U2(与电路中各用电器大小无关) 3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1/R=1/R1+1/R2 求两个并联电阻R1R2的总电阻R= 特例:n个相同的电阻R0并联,则总电阻R=R0/n 4.分流定律:并联电路中,通过各支路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 I1:I2=R2:R1或I1R1=I2R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语文版) 第七单元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常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
14、教化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见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高校、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二、依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说明。(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2)玩物丧
15、志:只顾观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其次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好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化,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
16、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须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请你搜集激励人艰苦奋斗、主动向上的名言警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三、字音、字形舜(shn)畎(qun)傅说(yu)游说(shu)胶鬲()管夷吾(w)孙叔敖(o)百里奚(x)拂(f)乱法家拂(b)士四、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说明: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说明:堵塞,不顺畅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说明:辅弼,辅佐五、古今异义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起用今义:送出,发生傅说举
17、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今义:往上托,推举征于色,发于声古义: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打比方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状况之后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今义:进入(动词)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今义:出去(动词)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六、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代词)发于声(发出,抒发)斯是陋室(是,推断词)拂行拂乱其所为(f违反,阻挠)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入则无法家
18、拂士(b辅弼,辅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给)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由于)而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后”,然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七、词性活用必先苦其心志苦:使苦痛劳其筋骨劳:使劳累使动用法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穷困缺乏行拂乱其所为乱:使颠倒错乱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使动用法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使生存发展而死于安乐也死:使萎靡死亡人恒过过:犯过失,犯错误(名词作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国内(动词作名词)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国外(动词作名词)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八、文言句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畎亩之中”做“发
19、”的状语,“于版筑之间”做“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还是被动句)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九、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舜(农夫)傅说(工匠)胶鬲(商贩)管夷吾(囚犯)孙叔敖(隐士)百里奚(奴隶)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第一自然段,从争论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为下文论述论点供应有力的事实论据。论证方法:事实论证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概括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生于忧患”这一中心论点,增加语势。从行文看,文章其次自然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
20、启下的过渡句。“是人”指上述六人及此相像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当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日人们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成钢”、“成器”的境界。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示意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逆境才能奋勉,其次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
21、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境况能激发斗志的道理。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争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全文先后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例:吴越之战后,越王卧薪尝胆,最终战胜吴国,取得成功;而吴王夫差却贪图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答: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
22、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可以出人才。阐述理由:(1)树立远大志向。(2)不满意于现状而艰苦奋斗。应当怎样相识“故天降大任于是也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都是正确的。对于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一个国家树立正确的治国策略都有主动的相识作用。它从思想、身体、心性、才能等方面,揭示了磨难和艰苦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可以启发人们正确地对待所遭遇的挫折和困苦,激励人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进而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段话是有它的主动意义的。但是,
23、我们也应当看到,孟子是以静止和片面的眼光,夸大了磨难对于身体的影响,把艰苦的生活看成了起确定作用的因素,解除了顺境造人的可能性,这是孟子思想局限性的体现。第27课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我们接触过的史书还有纪传体史书史记。(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多用史实说明春秋,与用义理说明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闻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
24、官渡之战。二、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后用来比方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彼竭我盈:对方的志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形容军队溃败之状。再衰三竭:力气已经衰竭耗尽。三、按要求默写曹刿请见的缘由:“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志气也”:“夫
25、大国,难测也”。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志气也故克之”。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四、字音字形曹刿(u)又何间(jin)焉弗(f)小信未孚(f)玉帛(b)下视其辙(zh)登轼(sh)败绩(j)遂(su)逐(zh)齐师夫(f)战旗靡(m)五、古今异义又何间焉古义:参加jin今义:隔开,不连接jin中间,空间或时间jin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牺牲玉帛古
26、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忠之属也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今义:忠诚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再而衰古义:其次次今义:又一次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今义:增加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六、一词多义从民弗从也(听从)间又何间焉(参加)战则请从(跟从)其间千二百里(间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请曹刿请见(恳求)作一鼓作气(振作)战则请从(请允许)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奋起)属忠之属也(sh类)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zh连缀,连续)夫夫战,志气也(f句首发语词,表示抒发争论)
27、荷担者三夫(f成年男子)故问其故(缘由)其其乡人曰(他的)故克之(所以)下视其辙(他们的)公问其故(其中)之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以何以战(凭借,用、靠)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必以分人(把)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必以情(根据)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必以信(用)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于战于长勺(在)焉惧有伏焉(于此,兼词)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又何间焉(呢,语气词)七、词性活用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公将鼓之鼓:击鼓,名词作动词惧有伏焉伏:伏兵,动词作名词八、文言句式何以哉?(“何”是“以”的宾语,本句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即“以何哉”)译:“您”凭借什么作战?战于长勺
28、(“于长勺”作“战”的状语,本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译:在长勺交战。夫战,志气也。(“也”表推断,此句是推断句)译:作战,是靠志气的。必以分人省略句“必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必以(之)分人”译:肯定把(它)分给别人。可以一战省略句,“可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可以(之)一战”译: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即“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译: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其次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衰减了,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九、阅读理解标题“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状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
29、略、战术。文章结构第一自然段: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终得出得民心是斗争取胜的基本条件。其次自然段: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第三自然段: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分三层:十年春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问:“何以战?”战则请从。/第一层:简要交代事务发生的时间,缘由和庄公被迫出战的准备。其次层: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说明说明,表现了曹刿深思熟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看法。第三层: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打算,最终得出:获得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也可
30、分为两层:十年春乃入见。/问:“何以战?”第一层: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缘由。其次层: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待斗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和斗争的性质。文中表现曹刿主动“参加”精神的词语是“请见”。第一自然段曹刿与鲁庄公谈话的中心内容是:“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斗争成功的先决条件”)“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点明请见的缘由,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既克,公问其故”
31、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写出了曹刿的远见,也写出了打了胜仗却不知其故的庄公的“鄙”。“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齐人三鼓进军后,鲁人才第一次击鼓时。找出选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三而竭”照应上文“齐人三鼓”“齐师败绩”“视其辙乱,望其族靡”照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公将战”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遥相呼应“可以一战”与下文两次“可矣”相照应本文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是对话描写。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征:曹刿:深思熟虑鲁庄公:鼠目寸光文中对二人的描写形成对比,课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以其次段为例:“将鼓”“将驰”表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
32、现曹刿的心中有数和镇定自若;而“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白曹刿指挥的正确。“远谋”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篇的文眼,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二次答话,皆着眼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战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思熟虑。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确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擅长抓住有利战机,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后发制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步步谨慎。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曹刿: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略时,马上“请见”去参加“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
33、动要求参战。有卓越的政治远见,认为取信于民是斗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够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驾驭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有很高的劝服他人的技巧。鲁庄公:看法1:政治上昏庸无能,把取胜的希望寄予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军事上无知,作战时急躁冒进,不察敌情,迫不及待地“鼓之”“驰之”。斗争结束后,不知取胜的缘由。看法2:是位疼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君主,是能体恤民情的开明君主,是具有乐于纳言,从善如流精神的君主。概括本文的中心: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斗争问题的对话,阐明白弱国在对强国的斗争中所应实行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
34、制人,知己知彼等。1课后练习三: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说明。曹刿这句话是对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答话的确定,他认为斗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作为国君应不遗余力为人民做好事来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忠于职守在今日依旧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养,我们应努力培育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第28课干将莫邪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搜神记,作者干宝,东晋(朝代)史学家,文学家(评价)。字令升,新蔡人。搜神记系志怪小说集,志怪小说是记述奇妙怪异故事的文学体裁。鲁迅的铸剑是依据本文中的故事编写的。二、字音字形干将(njin)莫邪(y)重(chn)身夫语(y
35、)妻曰使相(xin)之亡(wn)去自刎(wn)前仆(p)后继(倒下)汤镬(hu)踔(chu)踬(zh)堕(du)三、一词多义是汝若生子是男(是,推断动词)子汝若生子是男(孩子)是必烂也(这,代词)将子头与剑来(你的)大王大怒(特别)即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就)汝若生子是男大而告之曰(长大)王怒,即杀之(立即)乃三年乃成(才)当其妻重身当产(将)乃问其母(于是,就)当于汤镬煮之(应当)此乃勇士头也(上)四、古今异义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即将古义:即,就;将,带着今义:将要王即购之千金购古义:重赏捉拿今义:买当于汤镬煮之汤古义:热水,开水(赴汤蹈火,坚如磐石)今义:煮东西的汁水(米汤,鸡汤)五、阅
36、读理解中心思想本文记叙巧匠干将给楚王铸成雌雄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不仅揭露了封建暴君残害人民的血腥罪行,而且突出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抗拒压迫的英雄行为。山中侠客见义勇为,自我牺牲为他人报仇的豪侠气概,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抗拒压迫的斗争中的团结友爱。书中情节虽似离奇荒诞,却深刻地表现了暴君统治下被迫害人民抗拒的决心。人物形象赤:具有果敢刚毅,不屈不挠,至死不渝的报仇精神,是个抗拒压迫的典型形象。侠客:具有侠肝义胆、见义勇为、重诺守信、镇静英勇、以身殉义、自我牺牲的豪侠气概。楚王:脾气急躁、凶残野蛮、多疑之君。细微环节描写:如“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这一细微环节,突出赤对楚王的刻
37、骨仇恨。第29课劳山道士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名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异”指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朕,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二、字音字形邑(y)行(hn)七笈(j)观(un)字蒲(p)团稽(q)首薄(b)暮采樵(qio)重(chn)茧分赉(li)遍给(j)盎(n)盂(y)釂(jio)樽(zn)挹(y)注箸(zh)霓裳(nchn)饯(jin)毕见(xin)(“现”:显现)杳(yo)谙(n)逡(qn)巡自诩(x)踣(b)揶揄(yy)(讪笑)三、通假字门人燃烛
38、来“然”通“燃”点燃须眉毕见“见”通“现”显现四、古今异义王果去墙数步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惊顾之间顾古义:看,回头看今义:照看王窃欣慕窃古义:偷偷地,暗中今义:偷窃钱物归宜洁持,否则不验验古义:灵验今义:察看,查考王效其作为作为古义:作法今义:当作;做出成果我固谓不能作苦固古义:原来今义:坚实,坚固良宵胜乐,不行不同不同古义:不和大家一同今义:有区分弟子操作多日操作古义:操劳劳作今义:根据肯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活动五、一词多义移三人移席(转移)斧授以斧(斧子)移时,月渐暗(经验)遂助资斧(旅费)之能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蒙赐月明之照(的,结构助词)如影之在镜中(代词,代三人)何术之
39、求(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谴之归(他,代王生)妻揶揄之(他,代王生)心奇之(代词,代以上所见)其其声清越,烈如萧管(代词,她的)其饯我于月宫可乎(副词,表示希望)而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表并列)叩而与语(表顺接)而往复挹注(但是,表转接)而还乎!而幽我(你,代词)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表转折)众诺而退(表修饰)苦不行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但是,表转接)乃乃尔寂饮(却)然然不胜酒力(但是)乃以箸掷月中(于是,就)门人然烛来(通“燃”)乃传以诀(就)今果真(这样)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毕歌毕(完)此乃勇士头也(是,表推断)须眉毕见(全)乐良宵胜乐(乐
40、趣,名词)薄暮毕集(全)今宵最乐(欢乐,形容词)见见一美人自光中出(望见)须眉毕见(通“现”,显现)五、词性活用月明辉室辉:照射(名词作动词)光鉴毫芒鉴:照(名词作动词)请师之师:拜为师(名词作动词)月明之照照:亮光(动词作名词)心奇之奇: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七、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王生劳山求道经验的叙述,塑造了一个妄想不学而成的投机取巧者的形象,揭露了这类人可笑可鄙的心理,说明白不经过一番勤学苦练是不行能学得真本事的道理。第30课诗词五首一、文学常识观刈麦的作者白居易,唐代中期闻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文学上主动提倡新乐运动,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1、”。我们还学过白居易的诗有钱塘湖春行。赤壁的作者杜牧,晚唐时期闻名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有樊川诗集、樊川文集。我们学过杜牧的诗还有江南春、泊秦淮、山行。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爱国诗人,闻名抗元将领。字覆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所著指南录,记述了平生所遭险难以及战友的事迹,可视为诗史。他在大都狱中所作的正气歌,更为世所传诵。已亥杂诗作者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山坡羊,曲牌名。二、理解性默写观刈麦
42、中,最能表现割麦农夫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冲突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此句和白居易的买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观刈麦中描写夏收季节丰收景象的诗句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描写青壮劳力辛苦劳碌情景的句子是“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刻画劳动人民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借夏日长”,反映官府对贫苦农夫残酷剥削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怜悯和关切的诗句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杜牧的赤壁诗中交代兴感之由的句子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抒写诗人由“折戟”而生感慨(争论)的句子是“东
43、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过零丁洋中借用地名抒写自己孤独无援,忧患担心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抒写自己的身世之悲及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山河破裂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已亥杂诗中写“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相近意境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际”。借比方言心志,体现作者精神境界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晏殊慨叹“无可奈何花落去”,而龚自珍却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自己辞官还想为社会尽责任,为国家、民族效力的愿望,与此句类似的名句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极言潼关形势险要,寓兵家必
44、争之意的句子(写景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曲中写诗人感叹从前光景与今日所见的诗句(怀古的句子)是“难过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带给人民的总是苦痛和灾难。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这种历史的真实写照。(表达全曲主旨的诗句)。我国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关切民间疾苦、怜悯劳动人民的佳句: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三、主题观刈麦主要描写夏收时农夫的贫困生活,刻画了一位贫妇的凄惨遭受,揭露了赋税的繁重和不公允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农夫疾苦的
45、怜悯。赤壁从叙事起先,借一截沉于江中的断戟引发了对前朝人事的慨叹,争论说明白假设东风不助周郎,双方的输赢就要易位,抒发了自己的抑郁之情,说明白成就事业须要肯定的条件的道理。过零丁洋是一首凛然的正气歌,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和国家的遭受境况,抒发作者的爱国主义热忱和为国家民族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已亥杂诗通过描写离京时的困难心情,诗人以“落红”“春泥”自喻,表现自己虽已脱离官场,但不甘沉沦,要接着为国家民族效力,不惜献诞生命,表现了他追求志向,关切国家命运的志向。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小令吊古伤今,写了潼关的险要地形,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最终得出结论:历代王朝不论兴亡、受苦的依旧是人民,表达自己对人民的深切怜悯。 第26页 共26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