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216828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第一课时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闻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驾驭重点实词和虚词,培育翻译实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毅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呈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化。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实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

2、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肯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肯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阅历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务,学生不甚了解,老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出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困难的内心,须要老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微环节。驾驭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学问。 2.实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

3、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宏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 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学问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育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爱好。校对字音,落实语言学问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意互动;老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课时支配】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学问点,校准字音

4、,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华蜜时间,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宝贵了。而有一个人尽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情愿倒戈,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日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ppt展示,学生齐读,老师重点说明、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闻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

5、,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说明,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许,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最终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6、“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气,不断扩大限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实行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渐渐增加,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成功后,转而重视结盟,希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逼,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访与匈奴

7、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学问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出名词,留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稍迁至栘中厩(ji)监;数(shu)通使相窥(ku)观; 以状语(y)武;既至匈奴,置币遗(wi)单于; 后随浞野侯没(m)胡中;拥众数万,马畜(ch)弥山; 故使陵来说(shu)足下;武复穷厄() 何以汝为(wi)见;子卿尚复谁为(wi)乎。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无、见、驩、霑、衿、决。以及古今异义词。 3.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通假字:(

8、见书下注释,做上标记) (2)古今异义词:(ppt展示,请同学说出今义,在思索文中的古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的确存在。今义:诚恳、醇厚。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探讨后请同学翻译。(ppt展示如下)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单于壮其节

9、,朝夕遣人候问武。(意动,名词作状语)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状语后置) 空以身膏草野。(使动) 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 4.点拨重点实词。(ppt展示,请同学们回答加点词的意义) 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 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 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 会论虞常,欲因此

10、时降武(动词,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 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 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 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 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 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起先)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 始以强壮出(副词,当时) 5.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老师点拨。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索“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翻译3、4自然段。 苏武传第三课时导学案 苏武传第三课时导学案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会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2赏析充溢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妙的浪漫主义相结

11、合的表现手法3重点赏析“三桩誓愿”,品尝本文的浪漫主义色调【学问导学】实词:请说明下面的重点实词的用法和意义。1引(1)虞常果引张胜(牵引,供出)(2)引佩刀自刺(拿、举)(3)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带领)2节(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节杖,古代使者所持的信物)(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气节)(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季节)(4)常恐秋节至(节气)(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节操)(6)守节情不移(贞节)3会(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恰逢)(2)会论虞常(共同)(3)单于召会武官属(会合)(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应当,表推

12、想)(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应当)4使(1)数通使相窥观(使者)(2)故使陵来说足下(派遣)(3)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据秦。(假使)(4)使得奋大辱之积志(让)(5)单于使使晓武(派遣使者)5、当(1)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2)副有罪,当相坐。(判处)(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抗)(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驾驭)二、虚词:请说明下面的重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1即(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连词,假使)(2)昭帝即位数年(上)(3)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就在(某时)/当(时)2、以(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介词,因为)(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3)前以降及

13、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介词,因为)【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胜利?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学生活动二:莫非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学生活动三:劝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样来劝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学生活动四: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劝服苏武。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苏武传其次课时导学案 苏武传其次课时导学案 其次课时【学习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相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抗拒精神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

14、的美学价值3概括该剧的主题【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学问积累】1词类活用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倒戈)(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

15、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特别句式: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推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被

16、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学生活动二:文章并不详细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殊具体,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特性显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衬托的作用,他们的衬托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活动四:在第三、四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孔孟(第一课时)导学案 孔孟说课本课属于自读篇目,课文结构清晰,层次清楚,阐述的观点也并不深邃,再加上高三学生此

17、时对孔孟已有不少的接触和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也比较熟悉,因此本文比较适合于自学。自学并不等于放羊,应当引导学生自学,在45分钟内尽可能收到汲取文化和培育实力的最大好处。本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比较适合于作为边阅读边思索的激发点运用,应当充分运用,这样学习本课的效果好像更加切实些。在教材处理上,这一课时把教学内容切分成三大板块,先是整合课文内容,其次是品词味句重点突破,然后适当扩展,温故知新。课后供应一篇逆向思索类文章,为的是能让学生的批判思维实力得以有效的训练。教学目标1.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18、。4.积累词语,驾驭成语的用法。5.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教学重点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孔孟思想的详细特点。教学难点积累词语,驾驭成语的用法。课时支配1.本课支配一课时,指导预习,自读课文,思索孔孟的思想言行有哪些不同。并从文中找出造成这些不同的缘由。2.课内学习指导。由孔孟之说引出话题,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历史缘由,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教学用具主要采纳探讨式和启发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学习导航第一课时一、导入语上一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庄子,其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们最为熟识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

19、孟子、颜渊、子路我们如雷贯耳。同时,我们还通常把孔孟并举。提到大成至圣,我们就会想到亚圣,这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有时孟子的光辉甚至还会把孔子遮掩着。其实,孟子与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孟子生活的是战国时代。据史记,孟子是孔子的门人子思的学生,这两人真的能够如出一辙吗?让我们一同来阅读闻名学者黄仁宇先生的孔孟。二、整体初读,归纳提要,整合课文内容。快速阅读课文,把每一节当中的重点语句划出来,然后对本文内容作一个提要。这个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训练学生的速读实力,速读要讲求质量,所以其次个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快速阅读当中快速抓住每一节中的关键信息。之所以分解到每一节

20、,是因为段节的层次性不很困难,而它又是一篇课文骨架,学生思索问题的难度会相对小一些。(明确:本文的内容提要:孔子和孟子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然,轻松开心,孟子则凡事惊慌。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孔子对“礼”特别重视,而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孔孟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局势起了改变,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有肯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犹如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动荡。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复原,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打算长期的大厮杀,斗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

21、的种种主见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可以通过量化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品质:如孔孟的三个不同,主要缘由在于局势起了改变。三、品词味句,探究质疑1.依据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在冯友兰看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二人是否相同?为什么?明确:主要阐述孔孟二人的相同,而其次段的开头又有“但是”的转折,然后进而论述了二人的不同。2.说孟子“凡事惊慌”,“惊慌”一词含义是什么?提示:所谓“惊慌”,与上文的“轻松开心”相对,可用“沉重苦痛”来对解,但是还要结合下文来详细回答,是为尖锐的社会冲突、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心情。3.“虽为圣贤,仍

22、要常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提示:常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4.课文第四节,举了有关于孟子的一系列例子,如“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是为了说明什么?提示:加深对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理解。作者列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孟子对“礼”不大重视,在他看来,周礼早已不复存在,自己也不必拘守礼法。5.“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安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6.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提示:“什伍”是户籍编

23、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7.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简单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8.何谓“低水准同等思想”?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9.“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肯定也要探究它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

24、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探讨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假如不探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10.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当怎样来探讨古代文化现象?提示:(1)擅长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探讨历史文化现象,要驾驭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四、拓展延长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并结合本文说说孟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邻

25、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行,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行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行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谷与鱼鳖不行胜食,材木不行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2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终于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专心的。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再削减,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爱打仗,让我用斗争作比方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讽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27、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假如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搁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肯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畜养,不要耽搁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搁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仔细地举办学校教化,把敬重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28、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从本文的第一句话可以想见当时战事频仍,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发展生产,留意民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由于斗争,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对生产造成了严峻的破坏,给民生带来了严峻的危害。孟子关于王道的主见就是针对当

29、时的局势提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的灾难深重,社会冲突的尖锐,也可以体会孟子慈善为怀的胸怀,为民请命的激切。板书设计 学习卡片1.辨音曾皙(x)老羸(li)饿殍(pio)谲(ju)诈乘桴(f)逾矩(j)庖(po)厨风舞乎雩(y)2.辨形:老羸输赢饿殍乘桴礼尚往来无上光荣斩钉截铁应接无暇草菅人命管理得当厮杀厮打厮混3.词语理解戚戚:忧惧的样子。饿殍:饿死的人。老羸:年纪大而瘦的人。赠仪:赠礼。谲诈:奸诈。痛哭流涕:流着眼泪,尽情大哭。逾矩:超越法度。天下恶乎定?定于一:恶,怎样。一,统一。不为已甚: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传闻凤鸟在舜的时代和周文王时代出现过。凤鸟的出现

30、,象征着天下太平,圣主将要出世。又传闻上古伏羲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上驮着八卦图出现,“图”的出现,是“圣人受命而王”的预兆。季:指一个时期的末了。人牧:人君,国君。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起先称经筵。4.文化常识一组:四书:论语高校中庸孟子五经:诗经书经(尚书)礼(礼记)易经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或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孟名言一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充塞乎天地之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见贤而思齐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