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王安石变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王安石变法.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四王安石变法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学问与实力 北宋中期社会冲突表现;北宋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北宋中期社会冲突日益激化的缘由。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缘由。实施庆历新政的缘由。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精确理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教学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精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缘由。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探讨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
2、:“三冗”和“岁币” 1、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把权、权、权都收回中心,加强了。 2、为加强中心集权,北宋的军事部署实行政策,禁军频繁调动,形成了“,”的局面。 3、北宋之初,朝廷为减弱官员的权力,实行,每年又通过和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造成北宋官僚机构。 4、军队和官员的激增必定促使的激增。除了“”“”的费用外,还有、的费用,再加上宋仁宗统治时期皇室开支,北宋又出现之弊。此外,每年向辽和交纳的,也是相当沉重的财政负担。 5、北宋中期,统治者对内无法平静此起彼伏的,对外渐渐无力抗击。 6、北宋对辽实行被动的方针,北宋在檀渊打了胜仗,却订立了屈辱的。 7、北宋在对西夏的斗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快
3、速加深,、富弼等出名望的大臣纷纷要求宋仁宗,将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上奏仁宗。 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三冗”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局面(财政危机) 1.出现背景:赵匡胤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心,加强集权.弊端也明显 2.弊端表现:冗兵:从起先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从全国各地选择强壮士兵编入。 为防止侵扰,在边防大量。 冗官:为减弱官员的权力,实行。 每年通过和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浩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冗费:浩大(冗官,冗兵)。 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开支不断增大。 每年给辽夏“”(冗费
4、)。 3、产生危害:“”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4、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的措施。 为什么说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缘由是什么?答案:(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斗争失败造成局面(边疆危机-外患) 1、策略失当: 军事部署:实行“”政策,一半禁军驻守及旁边,造成相对空虚。(目的是?) 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番驻守,形成“,”的局面。(目的是?)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 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卫,1004年之战成功却订立屈辱“”,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斗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
5、威逼,还是人民饱受斗争之苦。 (三)阶级关系上农夫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冲突尖锐(政治危机-内忧) 1.缘由: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变相增加苛捐杂税,舍命压榨农夫。 2.影响:造成阶级冲突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剧烈震撼和沉重打击。二、庆历新政-揭开改革序幕(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1、背景:对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快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革新弊政。 2、方案:。 3、中心:。 4、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年失败。(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 5、缘由:触犯了的利益,遭到他们剧烈反对。(根本缘由) 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 6、影响:改革虽然
6、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增设官僚机构(实行,每年又通 过和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冗官 扩充军队(灾年将收编入伍;为应付辽和夏的侵扰,在边防;军事部署实行政策;禁军频繁调动,形成了“, ”的局面)-冗兵 养兵、养官、斗争赔款(由“”“”带来的财政开支大激增;统治者奢侈腐化:大兴土木等;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冗费积弱:冗兵-军队战斗力弱,素养低下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形成: 2、揭开改革的序幕-庆历新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
7、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行为国。请回答:(1)“三冗”指哪“三冗”?(2)分别指出“三冗”给宋王朝带来的危害有哪些?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其次节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学问与实力 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实行的主要变法措施。 过程与方法 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哺育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 (2)相识变法各项措施对社会发展的主动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缘由,体会
8、改革的曲折性和艰难性。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探讨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富国”、“强兵”和“育才” 1、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宝国之路,是依靠天下全部的劳动力去,是而不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从年起先,先后制定和推行了以下新法:法、法、青苗法、法、方田均税法和法。 2、为了革除军队中的弊端,使其内足以,外足以,便成为王安石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3、王安石执政以后,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军队进行了整顿:法、将兵法、法和。 4、王安石在育才方面主要的措施有和改革。 5、王安石变法,使增加,抑制了的势力,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变法中
9、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的局面。 6、变法的思想偏重于谋求,获得尽可能多的,而且新法实行显得。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局面(财政危机) 2、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斗争失败造成局面(边疆危机-外患) 3、阶级关系上农夫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冲突尖锐(政治危机-内忧) 4、庆历新政-揭开改革序幕。 二、变法目的和性质: 1、时间:1069年。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3、中心:富国(理财)。 4、目的:,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5、性质:在不触动的前提下,对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 三、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 1、思想和策略
10、: 对社会问题相识: 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而在于。 农夫贫困是由于,由于政府把加在农夫身上。 变法的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农夫主动开发自然资源,主动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1)均输法: 措施:必需了解各地生产状况和北宋宫廷须要状况选购。 1)作用:物资需求和物资供应得到协作;不合理负担有所减轻;节约和,增加财政收入,也避开。 2)市易法: 措施:政府设立“”,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时再卖。商贩向缴纳抵押品,可成批官府的货物到各地出售,半年利息。 作用:限制对市场的限制,增加的财政收入。 3)青苗法: 措施:各州县在每年时,两次或给农夫,收获后偿还并加收利息。 作用:使农夫免受
11、,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4)免役法: 措施:废除轮番充当州县官府差役方法,改由州县充役,征收募役费用。 作用:减轻农夫负担,保证了,扩大了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5)农田水利法 措施:规定各地兴修,其工料由当地居民高下分派。作用:农田水利有了很大发展,大量薄地变良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减轻农夫负担,保证了,扩大了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6)农田水利法 措施:政府重新,依据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作用:克服官僚地主,的弊病,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二)强兵之法 1)将兵法: 措施:A.对禁军,整编后军队进行训练;B.各路设置负责操练的将官,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 作用:变更了中兵将
12、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 2)保甲法: 措施:A.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B.农闲保丁操练,维持治安。 作用:壮丁受到军事训练并和相参为用,国家费用削减,负担减轻。 3)保马法: 措施:废掉依靠政府的,由代养官马;同时以实惠政策,使民户踊跃养马。 作用:节约,降低。 4)设军器监: 措施:在开封内设置,特地管理武器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 作用: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产量提高,数量足够十年之用。 (三)育才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变更是除旧布新的开端) 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取士,在书易中选一经。 作用:选拔大量能够的有用人才。(也是目的) 2、改
13、革学校制度 相识:要统一思想,培育改革派人才在于的变革和发展。(也是目的) 缘由: 作为全国最高的学府,长期以来是高官子弟的地方,已徒有虚名。 太学被保守派所把持,成为反对变法的。(甚至以“王莽变法”考题攻击王安石) 内容: 整顿太学,把改革派编纂的(合称)作为必读教材,也使科举考试的依据。 作用:使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3、育才之法的影响: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直到仍在太学中流传 四、改革的结果和相识(短暂的变法) 1、变法的巨大成就:在肯定程度上扭转了局面 变更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年之用.(理财中哪五个?) 青苗法:取代高利贷;方田
14、均税法:限制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商业利润中一部分收归国家;募役法:使农户赋税剥削减轻;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的发展. 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 变更积弱局面:扭转屡战屡败局面,1072年拓地千里,是北宋军事空前大捷.(强兵措施) 2、改革的失败 失败标记: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失败缘由: 变法触犯了、的利益遭剧烈反对(主要缘由)指导思想上,且新法实行。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指导思想有误,违反规律。 失败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定会充溢阻力,改革者必需要有坚决的信念;而且要留意用人。 3、改革评价: 变法不足
15、: 它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不行能从根本上摆脱危机。 变法以的统治为动身点,的境况没有根本的变更,负担依旧沉重。 进步意义: 增加了,加强了,在肯定程度上变更北宋局面。 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值得确定。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 改革启示: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相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材料二(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
16、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 材料三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冲突?说明你的结论。 答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案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17、一、教材分析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学问与实力 (1)识记:北宋中期社会冲突表现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2)理解三个缘由:北宋中期社会冲突日益激化的缘由;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缘由;实施庆历新政的缘由; (3)探究北宋加强中心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缘由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讲解并描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缘由。培育学生概括、归纳学问和分析困难历史问题的实力; (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8、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 (3)通过小组探讨,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4)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实事求是地评价王安石变法,培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当今中心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 (2)北宋加强中心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 (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精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缘由。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冲突的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的夭折。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
19、中期社会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由于北宋中期危机四伏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危机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相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有一句喜闻乐见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20、乐而乐乎?”从这句引言内容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1:表明作者其人生志向、政治理想(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毅意志。 生2:强调为人要有宽敞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多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师:说得很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忧”,究竟他“忧”什么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北宋中期社会冲突的日益激化: “北宋中期”的概念: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 宋真宗赵恒(9981022),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在位25年,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
21、,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实,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旺盛,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在位期间,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良、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起先。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宋真宗的第六子,北宋第四代皇帝,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4岁,在位41年。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其间国家太平,边疆安定,经济旺盛,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仁宗擅长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青天,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22、范仲淹,以及提倡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宋英宗赵曙(10321067年)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仁宗无子)。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但于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 宋神宗赵顼(10481085年),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20岁即位,在位18年(106710
23、85),38岁时病死,葬于永裕陵。 1、阶级冲突的激化: (1)土地大量兼并:宋代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激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夫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2)人民的负担沉重:人民的负担有三,即繁重的赋税徭役、连年斗争和常见的自然灾难。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主户分成五等,乡村上三等户为“上户”,是各类地主。四、五等户称为“下户”,有少量的土地;客户是没有土地的农夫,占总户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五等户和
24、客户都要租种土地。地租依据详细的状况或对半分成,或四六分成,没有耕牛的佃户要把六成以上的收成交给地主。土地赋税实行的是两税,夏秋两季交纳。从名义上说,客户不交纳两税。但他们要负担各种名目的人头税,还要担当各种徭役。上户实行各种手段把赋税转嫁到下户的身上。纳税户除按规定的数量纳税,还有“支移”和“折变”等负担。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这是赋税之外的又一项沉重的负担。 (3)各地农夫起义不断: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同年12月,王小波牺牲后其妻弟李顺为帅,主力军于淳化五年正月攻下成都。李顺在成都建立“大
25、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远。推行一系列的打击恶霸豪绅的措施,起义军得到百姓的响应和支持。后来政府军残酷镇压了起义军。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仁宗庆历年间,农夫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留意;一般的农夫起义都发生在王朝的末期,而王小波、李顺起义则发生在北宋中期,可见社会冲突的激化。 2、民族冲突的激化: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
26、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3、统治阶级内部冲突: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今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遇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朋党之争实质是当时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的斗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局面的形成: (1)集中军权: 赵匡胤最了解高级将领发动
27、兵变夺取政权的危急。因此,首先收夺军权。建隆二年(961),赵匡胤在酒筵上用允许将领们兼并田宅传给子孙的方法,示意将领们释去军权,使“君臣之间无所猜疑”。次日,曾经帮他夺取政权的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皆称病自请解除军职。此为“杯酒释兵权”。之后,又废除了过去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把禁军的领兵机构析而为三,以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掌禁军,合称“三衙”。三衙地位平行,互不统属,形成鼎立。三衙的长官为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也叫“三帅”,分别统领禁军。以资格浅、名位低、易于驾驭的人任其职。宋初制军的这一特点意味着皇权对军队限制的加强。 为了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
28、,宋又因袭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枢密院制度,在中心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主管全国军队的调动和招募、训练、供应等事宜。枢密使与三帅各有所司,枢密使有调兵权而无领兵权;三帅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别,使二者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限制。 北宋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将驻防在京师的军队轮番调到地方戍守,或将驻守在各地的军队定期调动到他地移屯就粮。军队驻守地时常更换,而统兵将领由中心任命,也不固定。如遇征战,多由皇帝临时命将。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一切军权都集中于皇帝。这虽然可防止兵与将领结合以抗拒中心,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且士兵常常往来于道路,训
29、练不精,减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2)集中行政权: 宋代以前,宰相握有“事无不统”的大权。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方法,通过新设的机构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减弱宰相的权力。宋设“中书门下省”驾驭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庭,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的地方),是中心行政机关。长官为宰相,官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意思是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政”,号称“二府”。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
30、干脆限制政权和军权。为了限制枢密使的权力,又设枢密副使。 (3)集中财政权: 北宋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度支(掌财政收支和漕运)、盐铁(掌工商业收入和兵器制造)、户部(掌户籍、财赋和专卖),掌管全国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另设三司副使多人,以防三司使专权。在民、军、财三权分立中,三者不相统属,分别向皇帝奏报,一切由皇帝裁决,宋代把中心集权强化到空前未有的程度。 (4)负面影响: 减弱了军队战斗力; 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军费开支高涨。 空前强化的蝗专权虽然加强了封建统治,但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国家的权力过于集中,在政治上造成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行政效率低下;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
31、太多,不能依据战场状况作出决断。同时,对宋代皇帝而言,权力集中的深层含义是确保自己的统治,因此,为了保住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国家利益,因此,在对西夏和辽的斗争中经常表现得患得患失,特别懦弱。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兵20万直趋黄河北岸的澶州,威逼宋都城开封。动摇的宋真宗在主战派拥护下牵强到达澶州,宋军士气高涨。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上长驱深化有后顾之忧,辽萧太后乃有退兵之意。双方于当年十二月约定:(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 2、积贫局面的形成
32、:三冗冗兵、冗官、冗费 (1)冗兵: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真宗时增到44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后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加上服杂役的厢军,总人数已达140万。当年北宋总人口只有2200万,国家的近非常之一人口是军队,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非常之七八。 (2)冗官:其一,官僚机构重叠,官职混乱,一官三人共之。其二,科举取士越来越多。1000年(咸平三年),真宗下诏说:“去岁天下举人数逾万人,考核之际,谬滥居多。”但这年,真宗亲试举人,仍取进士、诸科(包括屡试不中者)共一千八百多人。其三,“恩荫”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
33、门客都可由恩荫授官,数量极大。皇族宗室原来七岁时即授官。仁宗时,甚至诞生不久,还在襁褓之中,便有官做。文武官员中地位高者,家族亲属都恩荫授官,小至郎中、员外郎也可荫子孙一人得官。正官之外,等候官缺的人员,多到“不知其数”,“大约三员守一缺,略计万余人”。真宗时十数倍于初,仁宗时又两倍于真宗。而且中级以上的官员,待遇极其优厚。宰相、枢密使的正俸,每年铜钱三百六十万文,单以三百六十万文计算,等于北宋中期两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3)冗费:军队和官员数量激增,也使费用大量增加,同时,在对西夏和辽的斗争中,宋代统治者也经常付出大量金银和布匹,以金钱财宝买得一时平安,全部这些都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三)
34、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新政背景:内忧外患 内忧:宋仁宗时,官僚队伍浩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 外患:辽和西夏威逼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庆历年,已经统治了80余年,当时,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而行政效率越来越低,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但内忧外患时常爆发,百姓负担非常沉重,国家财政却入不敷出。不少有远见的人担忧封建国家的命运,连连上疏要求宋仁宗进行改革。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任命富弼等为枢密副使,并多次督促他们马上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见:(一)明黜涉,按官员的政绩进
35、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变更科举的内容和方法,选择“经济之才”。(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农桑,实行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吩咐,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宋仁宗接受了这些看法的大部分,因为宋仁宗的年号是“庆历”,故历史上称这次改革为“庆历新政”。 2、庆历新政: (1)中心措施:整顿吏治 (2)主要内容: 改革文官:改革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意以实际的功、善
36、、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需在学校学习肯定时间方许应举。变更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 .“减徭役”,重农桑:将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的五县废为镇,又析王屋县(今河南济源西)并入河南府,以精简乡村投入。 (3)失败缘由: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剧烈反对。新政推行一年多就夭折。 改革失败的干脆缘由是以吕夷简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吕夷简
37、诬蔑韩、范的“朋党”之议,也为宋仁宗终止改革供应了借口。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假如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专制帝王当然不能答应。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的官僚,已经是暮气深厚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也许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丢官。这个大手术当然做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做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官员,也要削减其薪俸,北宋官员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而且,还确定要削减科举考试的录用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
38、的问题。也就是说,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 如庆历三年十月,由中书与枢密院共同选拔各路的转运使。范仲淹在提名时,翻阅名册,凡庸碌无才的就一笔勾去。富弼对他说:“范六丈公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范仲淹却说:“一家哭,怎比得一路哭呢”?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遭到了极大的阻力,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面对这些言论,宋仁宗对范仲淹和富弼便不再信任,让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罢去参知政事的职务。到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富弼又被以更张纲纪,纷扰国经等罪名贬黜。已经颁行的磨勘(考绩)、荫子等新
39、法也被宣布作废,“庆历新政”推行仅仅一年左右就夭折了。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讲解并描述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包含四个主要内容: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峻,赋税繁重,阶级冲突激化,农夫起义不断,社会动荡担心; 2、民族冲突激化,辽、西夏威逼;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冲突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剧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之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
40、一步激化阶级冲突。 本课测评: 1、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提示:北宋集中军权、行政和财政权,扩编军队,虽然加强了中心集权,但减弱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财政危机加剧;农夫起义的不断,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也促成了局面的形成。 2、简要分析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失败缘由。 参考答案提示: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遣升迁的方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严格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垄断官位;改革贡举制,士子必需在学校学习肯定时间方可应举,取士重在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裁并州县,厚农桑。 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剧
41、烈的反对并污蔑改革者为朋党。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夫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学习延长: (略)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王安石改革(1069年,参知政事,主持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严峻的社会危机,各种冲突非常尖锐;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峻,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冲突更加尖锐;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阅历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2、目的:(1)干脆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变更积贫积弱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
42、,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主要内容: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强兵之法:保甲法;设军监器;保马法;将兵法;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惟才是用。4、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地主阶级针对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5、评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加强了国家军事力气,在肯定程度上变更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动身点,不行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夫的境况没有根本变更,负担依旧沉重。6、失败的缘由: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
43、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动摇,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出现严峻的自然灾难。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7、阅历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定充溢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需有坚决的信念,改革中留意合理用人。8、王安石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躲避赋税的社会问题。9、相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确定之处。(1)考试内容:
44、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联系实际:参与经义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实力。(2)遵循原则:择优录用。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09年江苏高考)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育国家急需人才,绽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行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
45、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行不举。今以少壮时正值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见?(4分) (2)结合所学学问,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