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6183382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马尔康中学 罗清志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课程开发者和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将反映在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改变上。新课程改革力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凸现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堂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等基本价值取向。传统课堂教学观教学理论在实践特别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一般呈现出如下特征: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3.上课

2、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改背景下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是必然的。因为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

3、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是改革的必然趋势。笔者通过研修班的学习和自修自研,不断地改造自我,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课堂上,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一、对师生关系的再认识-“师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教学活动中普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有不同于一般人际交往的地方,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课程)为中介的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教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

4、教学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受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者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二、对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关注学生”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目标,对于目标的内容和方法不做硬性规定,这就增大了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以新的教学形式来表达自已的教学观念,为教师教学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的

5、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改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例如:学习碱金属钠的性质时,教师不是让学生记住钠的性质,而应让学生动手切割金属钠,将一小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拥有知识更有价值。因此,实施新课程要彻底改革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记忆过程,过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

6、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三、思维方式的转变 -“发散思维的培养”传统意义上的化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学生的思维不能拓展,很单一。新课改则强调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可以说一切创造力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例如: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定律起源于对“通电导线周围能产生磁场”的逆向思维,正是这种思维的指引下,法拉弟经过十一年的努,终于用实验证实“磁也可以产生电”,并且发现了感生电动势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的电磁感应定律。

7、新一代治癌药物的出现,起源于与传统观念完全对立的求异思维,不是用放射线把癌细胞杀死,而是按照“化敌为友”的思想,设法把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等等。可见,发散思维尽管只解决“方向性”问题而不涉及具体如何思维,但在创造性活动中却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发散思维较多地表现在思维的多向性,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培养学习的发散思维是形势的需要。在学习中,从不同角度考虑思维的对象,以求增加选择性,扩大思维的联想。发散思维在化学学习中主要表现有:、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拓展、深化;、对化学信息的选择、提取、应用;、分析实验成效,进行实验改进;例如:教材中Fe(OH)2的制备实验,效果不明显,很难观察到白色沉淀。根据学生实

8、际情况,让学生自己探索有哪些改进的方法?学生经过思考,探索,纷纷拿出自己的方案:方案1:将FeSO4加热至沸腾冷却后滴加苯少量用长的胶头滴管伸入液面以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方案2: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FeSO4溶液,加少量汽油用长的胶头滴管伸入液面下滴加NaOH溶液(观察)。改进后的实验,实验效果明显,学生的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随之提高。、化学计算中的一题多解,变式训练;对于一道习题,能让思维灵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PH=2的HCl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为( )。A.PH7 B.PH7 C.PH7 D.PH7 E.PH=7 F.无法确定。正确答

9、案为E选项。如果用变式训练,让思维发散,学生得出5种变式:变式1:PH=2的HCl与PH=12的NH3H2O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为( )。变式2:PH=2的CH3C00H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为( )。变式3:将PH=2的某酸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为( )在变式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学会“类化”问题。四、教学情境的创设 -“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课程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的、现实的、又是心理的、人工的,是一种通过选择、创造构建的微环境。教学情境的特点和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

10、情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利用问题探究设置教学情境,是化学学科适用的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作为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实验是一种特殊的人工真实,它能在实验中再现、加强、突出物质的各种变化,富有真实性、认识性、应用性,便于人们观察,学习和研究。传统的实验只重视学科的认知内容,常常舍弃了原始真实中的人文蕴涵。精心设计的理科实验不但应该包含丰富的认知素材,还应该注意保留其蕴涵的人文教育素材,以构建富有真实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情境。例如:“原电池”情境设计【教师讲述】意大利科学家伏特把铜片和锌

11、片放入盐水中,制成了能提供恒稳电流的“伏特电池”,为电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化学的创造开辟了道路。对于伏特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发生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争论。物理学家与化学家的观点截然不同,许多化学家认为,其原因在于金属的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了探究原电池的本质,让化学完成下列实验并进行思考。实验:把镁带和铝片同时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镁带表面有无气泡产生;如果没有,试试把镁带与铝片接触(观察)。思考、实验1:推测镁带表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2:什么情况下镁带表面才会有氢气产生?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3:为什么溶液中的氢离子会在镁带表面变成氢气?设计验

12、证实验。镁不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这是学生熟知的,可是,现在学生却发现镁带表面有氢气产生!这里不但利用与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又利用有关的化学史资料来创设人文和情感环境,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在历经跟科学家类似的科学研究之后,理解了原电池的本质。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教师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与课本、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作为性情中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教师能够创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这也是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重要原因,因而教师的成长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 邵瑞珍,教育心里学上海教育出版社。3、 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 二五年六月二十三日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