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57161197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也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也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也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也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也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思南县塘头小学 郝珍昌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已经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从一定意义说,课改方案、课程标准还都是观念上的东西,要把它们变为现实,必须由师生的教学活动去完成。如何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课程改革实践中一个突出问题。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

2、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践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师首先要实现观念方面的转变: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着“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现了时代要求。课程目标应

3、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拥有知识更有价值。因此,实施新课程要彻底改革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构建生活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首先是学习环境的生活化问题。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

4、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从表层上看,课程是由特定的社会成员(专家)设计的,但从深层上看,课程是由学生来创造的。因此,不应把课程及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那种视课程为“法定知识”或“圣经”式的文本而不准越雷池一步的观念要摒弃。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

5、,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因此,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真正能够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3.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学生是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创造的对象。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所以,新课程观要求我们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

6、或文本,而要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当前,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角度讲,要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 三、建立民主化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体系要求

7、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和任教师灌输,这是传统教学的表征。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识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工作。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知情和谐

8、。教师在优化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问题。 四、倡导互动合作的交往方式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在传统的教学

9、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可见,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

10、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11、。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五、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学创造性,首先,体现在教材处理创造性上;其次,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学方法创造性上;再次,体现在个性化教学风格上。纵观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善于抒情:上课感情充沛,形象感人,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中受到教育;有的教师擅

12、长训练:上课时,传授方法、指导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有的教师注重思维:上课时,巧设情境,启发引导,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增长聪明才智;有的教师追求生动,讲解教材,引人入胜,出神入化,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这些教师就是来自于自身的独创性。 六、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新课程的评价方式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方式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总之,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中小学教师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富有个性的全新的教学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