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案例及分析.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177820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莫高窟》教学案例及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莫高窟》教学案例及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莫高窟》教学案例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高窟》教学案例及分析.docx(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莫高窟教学案例及分析莫高窟教案分析 莫高窟教案分析 教材分析: 课文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闻名遐迩的艺术宝库呈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才智和宏大的创建力。全篇结构清楚,叙述详细,文字浅显。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难度不大,只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即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语言,充分感知课文。学习并驾驭课文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详细、写生动的方法。 3.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才智和宏大的创建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念和骄傲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

2、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的详细语言,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加民族骄傲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爱好 (配乐并出示相关图片)老师激情讲解并描述:同学们,在我国大西北的怀抱里,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是著名中外的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据传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期,已历经千年岁月的洗涤,现存石窟492洞,保存着彩塑3000多尊,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艺术史上惊人的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你们想去见识

3、一下这个令华夏儿女倍感骄傲的地方吗?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对敦煌的爱好,为下面的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小组合作,初探敦煌 1.明确小组学习任务: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的意思。 (3)思索: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并根据课文的写作依次编写一份段落提纲。 (4)依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练习。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巡察指导。 3.汇报自学状况(各小组自主选择汇报方式及内容)。 (1)以喜爱的方式展示朗读状况。 (2)沟通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词语。

4、(3)汇报编写的段落提纲。 老师指导归纳,出示要点: 第1自然段: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 第2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彩塑。 第3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壁画。 第4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藏经洞。 第5自然段:莫高窟是闻名遐迩的艺术宝库。 (4)出示填空题,引导学生完成。 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发觉这篇课文先从(总的)方面简介莫高窟),接着分别从(彩塑)、(壁画)、(藏经洞)三方面介绍莫高窟的艺术宝藏,最终(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老师应确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面对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实力】 三.自读自悟,学习首尾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

5、我们已经驾驭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就让我们先去看看莫高窟的概貌吧。 1.轻声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感受敦煌莫高窟的概貌。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再读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结合文中的详细语言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 “一颗明珠”、“闻名遐迩”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她的独特魅力。 “布满沙丘”、“断崖绝壁”、“蜂窝似的”环境恶劣、开凿艰难,呈现了劳动人民的英勇和无穷才智。 “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建力和超群的才智。 3.让我们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赞美一下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赞美一下才智的古代劳动人民吧(齐读两个自然段)。 小结:同学们,这

6、节课我们知道了莫高窟是我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一座闻名遐迩的艺术宝库,她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才智。那么,莫高窟里究竟有什么样的景物,让她有如此大的魅力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去找寻答案。 【设计意图:老师应当敬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激励学生发表富有特性的见解。】 其次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回顾上文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莫高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记得课文介绍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状况吗? 二.品词析句,感悟魅力 过渡:莫高窟里的景物究竟有什么魅力,使她能成为闻名遐迩的艺术宝库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触莫高窟,去一探原委吧。 首先,我们先去

7、观赏观赏她的彩塑。 1.学习第2自然段。 (1)轻声读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用笔圈画出来。 (2)(出示三张图片)猜猜他们是谁?你的依据是什么? (3)怎样读才能让人似乎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指名读,指导朗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慈眉善目”、“威严凛凛”、“强壮威猛”等抽象的词语通过详细图片形象化,把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为学生精确把握文本,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小结: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严凛凛、有的强壮威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特性显明,神态各异。 (4)(出示“卧佛”图片)在这些彩塑中,有一座很特殊的卧佛,谁来描述一下它的样子?课

8、文又是如何描述它的呢?(指导读) (5)“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美”。假如你就是游人,会发出怎样的赞美? (6)分工朗读,指导背诵。 过渡:谁来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彩塑的? 学生沟通,老师归纳并逐一出示,引导学生朗读: 总写:彩塑的特点(出示: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特性显明,神态各异。) 分写:介绍三种彩塑(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严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威猛的力士。) 细写:一尊卧佛(出示: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总写:游人的感受(出示: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美。) 【设计意图:围绕中心句进行写作是本文

9、一个特色,这种写作方法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渗透。】 这就是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让我们恒久把这美妙的景象记在心里吧。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按原文口头填空。 2.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莫高窟不仅有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雄伟奇丽的壁画。让我们一起去观赏观赏吧。 (1)读一读第3自然段,并比较第2自然段,找出它们在表达方式上的共同点。 (2)自学第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壁画的(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沟通探讨,再以小组的形式,根据总-分-细-总的依次汇报学习成果)。 (3)学生汇报自学成果,老师相机补充指导。 预设: 理解“雄伟奇丽”。 理解“内容丰富”(出示

10、“有有有还有”的句式,学习“先概括写,后详细写”的写法)。 朗读作者描绘飞天的句子,体会作者美丽生动的语言。 (出示:各种姿态的飞天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发挥想象,说话训练) 【设计意图:平常的教学中适时引导迁移,引导发觉,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4)引读背诵。 3.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虽然地方不大,却引来多数游客的关注,这是怎么回事呢? (1)学生自读,想象:藏经洞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沟通) (2)介绍“藏经洞”的发觉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状况。 (3)指导朗读、背诵。 三.创设情境,复述课

11、文 1.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观赏了著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雄伟奇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莫高窟不愧是闻名遐迩的艺术宝库,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傲慢和骄傲。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打算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这颗大西北的明珠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出现,在深化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意化的阅读,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调动了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2.练习、展示、评议。 3.(播放歌曲敦煌梦)同学们的动情讲解并描述仿佛让我走进了莫高窟,看到了那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看到了那一幅幅雄伟奇丽的壁画看到这一切,作为中国人,我们骄傲

12、地说引读第5自然段。 四.课外延长,布置作业(两题可以任选一题。)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爱好的同学可上网阅读、观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并设计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总起-一颗明珠 彩塑精妙绝伦 莫高窟分述壁画雄伟奇丽才智结晶 藏经洞宝贵文物 总结艺术宝库 穷人教学案例及评析 一、激趣入境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穷人,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生:写得特别感人,胜利地表现了桑娜夫妇的高尚人格。 师:的确,这是一篇世界名著的作品,但由于种种缘由,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事隔多年这位宏大的作家再次诞生了。他,就在我班教室内。 生:(纷纷问)是谁? 师:就你们自己!

13、(学生欢乐)今日,你想把自己的著作接着写完并公诸于世吗? 生:(齐)想。 评析:通过故事未完待续,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创作的爱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也为他们的创作树立起了胜利的信念。 二、放飞思维 师:能有幸和各位大作家一起学习、探讨,本人深感荣幸。(学生欢乐)下面就请各位追忆往昔。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生(1):当时社会黑暗,穷人命运凄惨。 生(2):桑娜一家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心地和善。 生(3):他们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师: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学生独立思索。 生(1):生活越来越艰难,可他们对西蒙的孩子特殊关切

14、,总是先让他俩吃饱,自己仅喝一点汤。 生(2):其次天,庄重地安葬了西蒙。 生(3):西蒙的孩子病了,桑娜日夜守候,细心照看。当孩子退烧时,桑娜一位贤妻,一位慈母最终倒下了- 生(4):桑娜的五个孩子也特别关切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一起欢乐地玩耍。 生(5):西蒙的 大儿子捡到一颗大珍宝,卖了好价钱,渔夫开了一间小鱼铺,一家人过着华蜜的生活- 评析:擅长想象是学生最珍贵的思维品质,老师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实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加。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三、合作探讨 师:续写时除了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之外,你们认为还应留意什么? 生:了解作

15、者的写作风格,使它们能融为一体。 师:特别感谢您的指导。(学生欢乐)下面请各位大作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并结合课文,在小组中探讨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老师巡察并和学生一起探讨。 师:你们有了什么新发觉? 生(1):我们发觉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腻,如(略)。 生(2):我们认为他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追求华丽的词采,而是用真情来打动读者。 生(3):作者运用了显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即:利用描写桑娜一家多么的穷苦,还去收留邻居之子,表现桑娜夫妇平凡中的宏大。 评析:开展探讨性学习,学生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来相识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学习不再是对学问的简洁重复,而是

16、一种创建性的劳动,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实力。 四、特性创作 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我也学到了很多学问。从前的穷人已经流芳百世,信任今日的续写,肯定会风云再起,你们有信念吗? 生:(齐)有! 生:(举手)请问作业可以等到下个星期交吗? 师:大作家的创作还有时间限制吗?(学生欢乐)只要你认为胜利了,不管多久,我都情愿等候拜读。 学生创作。 评析:不要求何时完成,开放了创作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索。消退了惊慌的心理,更利于学生发挥。 总评:课堂上学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写出来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水准。他们那丰富的想象中闪耀着祝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妙心愿,表现出憎恨黑暗

17、社会的品质;在描写方法上,注意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充分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创作的内容更是长而生动,全班有十三位同学超过四千字。我也怀着激越的情怀收集了八位学生的作品,出了一本续写穷人向本校各位同仁举荐,得到一样好评!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胜利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建立了同等的师生关系,唤醒了学生的创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忱,坚决了学生的创作信念。详细体现于以下四种教学观: 一、对话的教学观。老师把学生看作大作家,并虚心向学生学习,师生双方相互承认,相互给予同等与敬重,共同参加学习的沟通,体现了教学的对话观。老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在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预先设定的程序被打破,只

18、有情境化的生活存在,没有问答仪式,只有思与思的撞击,心与心的接纳,没有尊卑之分。 二、探究的教学观。老师让学生依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探讨,使学生不仅驾驭了学问,而且培育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推断和运用的实力,增加了实践实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合作的教学观。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探讨,合作中探究。使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启发,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同时,其合作实力,创新实力和实践实力都得以培育。 四、开放的教学观。预习时,老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探讨时,放飞学生思维,任凭学生自由想象;习作时,不规定完成时间等。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

19、自由地驰骋于广袤的天地间。摒弃了课堂的种种禁令,教学没有指令性,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学问,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山行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片断: (一) 师:请同学们视察挂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古代一位诗人站在马车旁边,正在观赏枫叶呢。 师:这位诗人就是唐代闻名诗人杜牧,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写的山行,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 师:同学们你们再读读前两句古诗,看看这幅挂图还少了点什么?你们来指导老师将这幅画画完整。 生:老师,没有山。 师:这山应当在什么地方啊? 生:应当是比较远,比较高的。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是“远上”嘛。 师:真会读书!还有什么呢? 生:应当还有

20、几座房子,画在白云生出来的地方,还要画几朵云。 师:哦,原来山上还有几户人家呢,这“白云生处”就是白云漂移的地方。这些人家怎么下山呢? 生:从山路上下来。 师:这山路是什么样的? 生:石路,而且是斜的。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从两句诗读出了这么美的画面,能通过朗读再把这画面呈现出来吗? (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主动性很高。) (二) 师:(看挂图)同学们看,这枫叶像什么啊? 生1:像我红扑扑的小手。 生2:像红色的火焰。 师:一阵秋风吹来,这片片枫叶飘落下来,它们又像什么呢? 生1:像一只只蝴蝶在飘舞。 生2:像一个个小天使。 生3:还像一条条红色的小金鱼在游来游去呢。 师:枫树林里,这些枫叶一大片

21、一大片满是的,假如你正站在这片枫林里,你又是什么感受呢? 生:我的眼前全都是红色,比春天开得花还要红。 师:是啊!这些枫叶太让人着迷了,我们的诗人不由自主停下马车驻足欣赏。 教学评析: 山行这首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季节的枫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深秋景色的宠爱。这首诗诗中有画,很有画面美感,所以我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据诗文想像画面,由形象化的漂亮画面再到感受古诗的韵味。 一、为诗配画,在想像中理解诗意。 古诗体裁独特,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动大,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为古诗配画的环节,这正是让凝练的文字形象化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老师奇妙的点拨和引导,再

22、现了山上清爽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始终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诗句中去找寻作画的依据,例如“人家是在什么位置”,必需要理解“白云生处”;又如“小路是什么样的”,得找到诗句中的“石径斜”,由文字想像画面,不仅理解了诗意,更能感受到山林缥缈的美感。为老师指导作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热忱高涨。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二、放飞想像,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山行这首古诗将生气勃勃的秋日枫林图浓缩在短短十四字中,因此要体会枫林的火红与热情,感悟诗歌的意境,就须要老师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入诗歌描绘的

23、精彩画面中去。在教学时,我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激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我运用图片启发学生由静态的枫叶到飘落的枫叶,由几片枫叶到满地枫叶绽开想象,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另外在进行想象的同时进行语言训练。最终,因为通过想象已充分感知枫叶的美,使得朗读水到渠成,声情并茂。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有了美的享受,也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种表现。这种师生间同等的对话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实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妙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酷爱

24、。 新型玻璃教学案例分析 常识性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但老师都觉得不太好教,学生也没什么爱好学。那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怎样做到既要让学生驾驭必要的学问,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进行了新的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注意学生学习爱好的激发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爱好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有内在爱好。老师从学生已经熟知的玻璃动身,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急于想知道新型玻璃,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爱好。召开产品发布会和聘请

25、推销员的环节,更使同学激烈不已,学生们都细心打算,全身心地投入,主体性参加极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事,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同等探讨、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供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特性。学生们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开心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主动思维中发展思维,在沟通表达中提高表达实力。老师的同等参加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

26、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三、让学生获得胜利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胜利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心情力气,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留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气消逝,缺少这种力气,教化上的任何奇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胜利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自信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老师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探讨探究、沟通实践,获得了学问,发展了实力,获得了胜利的喜悦。 四、在大胆设想中培育创新特性 创新思维是素养教化的核心。假如我们的

27、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建力的意识和方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实力。老师激励学生大胆设想,畅谈自己的想法,既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建想象,同时,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谈谈玻璃的开发设想时,学生回答道:我们想研制一种不沾水玻璃,雨雪天行驶的汽车,司机的视线模糊不清,简单出事故。假如有一种不沾水玻璃,雨雪天汽车行驶就平安多了。我们还想研制一种吸尘玻璃,用这种玻璃做黑板,教室里既不会粉尘飞扬,又不会影响师生的健康。 五、锤炼学生的社会适应实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社会化,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阅历和实力,以达到全面素养的提高

28、。教学中,通过召开发布会和聘请推销员的环节,把学生干脆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模拟市场竞争中,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锤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实力和生存实力. 莫高窟五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和反思 莫高窟教学案例 莫高窟是一篇记叙文,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闻名遐迩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才智。这是一篇层次分明,结构清楚,每个自然段都有相应的中心词或句子,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概括段意,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到了黄山欣赏了三大奇松,领会了宏伟壮丽的黄果树瀑布,今日老师将带同学们去看看有着我国古代人

29、民才智结晶的莫高窟,同学们想不想去? 生:想。 师:好,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18,走进莫高窟。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每个自然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字词或句子来介绍吗?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都能边读边思索,有同学还用笔画出来了呢,真棒,好,现在谁能和我们说说你找到哪些词句来概括每段的意思。第一自然段谁来说? 生:第一自然段,我认为是“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面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这一句可以概括这一自然段。 师:你找到这一句,找得真正确,那这句话介绍的是什么呢? 生:是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她的样貌。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30、? 生:同意 师:好,那其次自然段呢? 生:其次自然段我认为是这一句“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 师:没错,这一段都是围绕这一句写的。 师:那谁能象前面的两位同学找出能概括第三、第四自然段的句子? 生:“莫高窟有四万五千平方米雄伟奇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概括了第三自然段;“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藏经洞”可以概括第四自然段。 师:找得真正确,你们看是不是书上的语句呢? 生:是 师:你们觉得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难吗? 生:不难,我们可以从每段中找语句来概括。 师:没错,可以抓住关键词或句子来概括,同学们那文章最终给我们说了什么? 生:总结说莫高窟是闻名遐迩的艺术宝库。 师:恩,既

31、然莫高窟是闻名遐迩的艺术宝库,前面我们也了解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那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莫高窟? 生:其次、三、四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 师:好,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自然段归为一部分? 生:可以 师:课文是根据了总分总的依次写的,现在谁能告知老师这篇课文你该怎样分段呢? 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其次部分是其次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 师:没错,同学们把每段的意思弄明白了,很简单就分好了。现在依据前面概括的,谁能说说这三部分说了什么? 生:第一部分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她的样貌。其次部分介绍了莫高窟两千多尊彩塑、四万五千平方米雄伟奇丽的壁

32、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和面积不大的藏经洞。第三部分总结莫高窟是闻名遐迩的艺术宝库。 师:其次部分能概括得更简洁些吗?把关键的词概括出来? 生:主要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 师:用关键词归纳的确简洁,也能很好地概括出这部分的意思,真棒。 师:我们可以用第几部分的意思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其次部分和第三部分,课文主要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总结莫高窟是闻名遐迩的艺术宝库。 案例反思: 在上莫高窟这一课,为了使学生能更简单,更精确地概括段意,我首先要学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晰,并要求从每自然段找出关键词或句子来概括,通过每段的意思之间的联系给课文进行分段,学生可以很简单归

33、纳出每部分的段意和主要内容,通过抓住段落中重点词、句、中心句的方法,来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和每部分的段意。 田忌赛马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依据课题推想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田忌转危为安的关键所在。 教学意图:通过学习,培育自主发问的实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课例描述: (谈话导入,激发爱好) 师:有一句话同学们知不知道: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只学不问,哪来学问。在学习中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了不得的学生。你们是了不得的学生吗? 生:是(凭借学具,演示赛马)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田忌为什么第一场输了,而其次场会赢? 师:要知道这个问题

34、,我们首先得知道田忌和齐威王是怎样赛马的。请同学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赛马过程的? 生:(自由读)课文的第2、14、15、16自然段是讲赛马过程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拿出扑克牌,演示赛马的过程 生:(爱好极高) 师:(巡察)说说你们小组为什么选择这6张扑克牌? 生:(拿着8、5、3、7、4、2六张牌上来摆放,边摆边说) 853853 742(第一场)274(其次场) 齐威王赢田忌赢 (明白关键所在) 师:那么田忌转危为安的缘由是什么? 生:(小组沟通)关键在于调换出场马的依次。 师:(出示扑克牌) 齐威王987 田忌6

35、54 生:老师,你摆错了,这样田忌其次场赢不了。我来摆。 师:好呀!(请生上来) 生:(摆来摆去就是不行) 师生:得出结论,不论田忌怎么调换依次,都赢不了齐威王。 师:就调换出场马的依次行不行? 生:不行。 生: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师:我是齐威王,你们是(田忌) 田忌,你们先出什么马? 生:我们先出下等马。 师:那我也出下等马,谁赢? 生:你赢。 师:但课文中的齐威王有那么谨慎吗? 生:没有,那课文中的齐威王是怎样的呢? 生:朗读齐王与田忌的对话。 师:要是孙膑不在场呢? 生:朗读田忌与孙膑的对话。 师:(指着板书)这些条件能缺吗? 生:不能缺。 师:缺一不行。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36、生:(说得流畅)。 师:孙膑可真了不得。老师发觉你们也了不得,学会了边学边提出问题,还学会了像孙膑一样,细心视察,仔细分析。 反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叫得最洪亮的声音。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呢? 1、老师目中有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落实的物质基础。 心理学探讨表明: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课堂中,只有在我你同等对话、主动互动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使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产生灵动的思维,体验美妙的情感,享受审美的乐趣。纵观本堂课,老师不是居高临下、占有学问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点拨者、帮助者、激励者、促进者,这从老师的课堂语言中可以

37、清楚地看出来。而学生则自始至终保持着深厚的学习爱好,全身心地投入到多方的对话、沟通与沟通之中。 2、老师胸中有本,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 胸中有本的本即指老师在深化钻研、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立足于学生实际、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的教本。它应当是充溢时代气息的鲜活之本,而不是陈旧过时、毫无朝气的僵死之本。而这本的根最主要就体现在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也就是你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会提问上,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因为世界上的一切创新事物都源于人脑中的起始问题。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提问,才能真正学会思索、学会做事、学会创建。本文本身就是一

38、个才智故事,其主子公孙膑正是一个很会动脑、很会思索、很会做事的才智人物,让学生在感受孙膑才智形象的同时学会提问,应当是一个富有新意、极有价值的胸中之本。从课堂上学生的参加状况来看,他们的确学得有滋有味,特别主动。假如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过去的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做事要细致视察、深化思索、合理安排力气的道理上,那么学生势必会学得非常被动,一堂课学完,留在学生头脑中的无非是几个标签式的空洞的词语。可见,老师胸中有无鲜活之本,将干脆确定着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子地位能否得到真正的落实,确定着学生学习效率的凹凸与否。 3、老师手中有法,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 老师在课堂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将自

39、己细心构建出来的教本,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高效地转化为相宜于学生学习的学本,要带领学生顺畅地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同等的对话,最终使学生跳出文本,超越文本。在教学中为了克服陷入为提问而提问的错误趋向,我经过一再思索、推敲,最终找到了这种在思路上抓重点词,在语言上问人、问事、问理的提问方法。从本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他们已经能够敏捷有效地运用师生共同总结出来的方法对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提问。尤其是从课末时学生提出的一些很有质量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具有一种明晰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需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剧烈的学习愿望,激发他们勇于探究、追求真理的科

40、学精神,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可见,老师只要做到教法学法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真正地得到保证,落到实处。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 引感悟入诗境悟诗情 叶枚举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理的解感悟表达出来,在读中熏陶感悟,在读中潜移化,在读中沉淀积累。 一、解读课题,引发感悟 师: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望庐山瀑布。 师:读课题不但要读正确,而且要有讲究,看谁能够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么读能够看出李白到庐山干什么? 生:望庐山瀑布(生强调“望”字)。 师:怎么读,能够看出诗人望的是什么?

41、 生:望庐山瀑布(生强调“瀑布”二字)。 (反思:学习语文不用概念说话,语文是感性的,用轻重缓急作答。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悟同一个句子中,重音位置的不同形成的不同意义。) 二、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师(课件出示图片1):请同学们边朗读第一行诗边视察图片,看看图里缺了什么? 生:缺了“日照”与“紫烟”。 师(课件出示图片2):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缭围着紫色的烟雾。 师:谁能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朗读,让大家感受紫烟缭绕的美景?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语气很重。) 师:我怎么感觉香炉峰在冒着滚滚的烟火?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声音轻

42、轻的,柔柔的。) 师:再温柔些。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眯着眼睛,沉醉在紫烟里。) (反思: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装。通过课件展示香炉峰的两幅图片,通过对比,使学生在“读、看、思、品、诵”中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朗读时老师巧加点拨,让学生读中感悟,吟中入境,学生自然做到“情动而辞发”。) 师:(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像):让我们一起来领会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丽景象吧。 生:我看到了瀑布从山上飞速地起直冲下来,流了很长。 生:我听到瀑布流下来时发出轰轰的声响,真是响彻云霄。 师: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知大家瀑布流得很快,流得很长?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两个字,但语速较慢。) 师:流得太慢了,像涓涓溪流在缓缓流淌。 生: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再读,语速较快。) 师:是中流了。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接着读,语速快而洪亮。) 师:这次是飞流了!但“三千尺”要怎么读,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长?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读“飞流直下”语速快而洪亮,读“三千尺”时语气安逸,语调稍扬。) 师:读得真棒!我似乎也看到了这般景象。 (反思:老师先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庐山瀑布的磅礴气概,这为下面引导学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奠定了基调。指导朗读时,老师用简洁的话语巧加点拨,点得准,拨得巧,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