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心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心集权制度第1课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学问目标:夏朝政权的建立;商朝建立及显著特征;内服、外服制度;商朝的神权色调;西周灭商;封邦建国;宗法制度;大宗、小宗;周朝的礼乐制度。预习思索:1、商朝内服、外服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什么?2、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3、西周的诸侯国与商代的方国有什么不同?4、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导学提纲:主体学问问题思索学生发觉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的政治制度建立:时间:前历史地位:第一个、开端制度特点:2、商代的政治制度建立:时间:人物:生活方式:王朝特征:主要
2、制度:_和_制度。_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_限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_的关系。重要补充:商朝是个充满_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_以强化王权。局限性:二、封邦建国1、周族的兴起和西周的建立兴起:生活方式:兴起地点:兴起时间:建国:时间:人物及事务:都城:2、分封制概念:概况A、直辖地:B、分封类型:同姓(地位?)异姓(几类?)C、发展:D、特点: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1、目的:2、特点:1、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为什么说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开端?2、历史探讨中,哪些可以作为可资利用的凭证?3、思索:内、外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商王是如何通过双轨制来限制联盟实际
3、权力的?结合“学问链接”分析为何商代“人殉”、“人葬”现象较为普遍?补充:夏、商灭亡的根本缘由是什么?“封邦建国”与“封建社会制度”的区分?西周的诸侯国与商代的方国有什么不同?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如何?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4、理解:大宗、小宗示意图主体学问问题思索学生发觉3、内容:大宗:小宗:大、小宗间的关系:4、评价:5、强化:5、总结:西周为遏制商人势力实行了哪些措施?归纳“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西周是如何通过宗法关系加强周王权威的?6、提炼:西周分封的原则“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学问运用:1、下面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状况的记载: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
4、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指周文王之父)之兄也。”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燕召工公世家:“召(shao)公奭(shi)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商,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顓頊(zhuanxu)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请分析,上面西周封侯的共有几类,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同?同时思索,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2、(1996年全国高考题)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减弱功臣、贵族的势力C、排斥异姓诸
5、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3、荀子儒教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这说明: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利用血缘纽带与分封制度协作,团结同姓贵族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峻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A、B、C、D4、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A、实行王位世袭制B、强化国家机器C、普遍实行分封制D、压迫奴隶和平民5、在西周分封制下,各封国对周王担当的义务有:听从周王室的政令,重要官职任免要报周王批准对周王担当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派劳役为王室服务A、B、C、D、6、简述西周分封制概况。 2022高考历史学问点总结:中国古代的中心集权制度 2022高
6、考历史学问点总结:中国古代的中心集权制度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起先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相识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深厚宗族色调的政治制度。 3.不能区分专制主义与中心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心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
7、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心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需严格听从中心政府的吩咐,一切受制于中心。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化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心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
8、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减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5.对军机处的职能相识理解错误 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干脆驾驭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
9、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记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202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 2022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二)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 缘由 根本缘由: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 1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须要,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都须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政权来维护它们的生产和土地全部制。 2政治上:巩固国家统
10、一的须要。 3思想上:法家关于中心集权和法治的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4实践上:商鞅变法在地方建立县制,强化国君对国家的限制,为其供应了胜利的阅历。 5秦的统一和强盛为建立中心集权制度供应了客观条件。 两组 冲突 君权和相权(西汉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分割宰相权力,明初废丞相) 中心和地方 发展 过程 背景 措施 评价 秦朝建立 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肯定听从中心。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相互牵制。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1政治: (1)开创皇帝制度(特征: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自称始皇帝。 (2)中心官制:三公九卿(君主专制
11、措施)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丞相制度起于秦,是君主专制的须要),太尉(帮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3)郡县制(中心集权措施。特点: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心集权)。 2经济: (1)统一货币(中心集权)。 (2)统一度量衡(中心集权)。 3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中心集权)。 4思想:“焚书”“坑儒”。 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奠定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极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冲突,使秦短命而亡。 由秦代起先形成的中心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
12、分封制。 这些措施大大亲密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沟通,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文化专制政策,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西汉巩固 1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王,郡国并行。 2汉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 3汉武帝即位。 汉武帝措施 1“推恩令(中心集权)。 2建立中朝(选用级别较低的官员,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干脆对皇帝负责。减弱相权;君主专制措施)。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心集权)。 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维护了统一。 王国越分越小,力气减弱。加强了中心集权。 减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本质上讲属于文化
13、专制政策。 隋唐完善 1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 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运转机制:中书门下尚书 2科举制度(中心集权):隋朝建立,唐太宗发展,重视进士科。 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 1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2分割相权(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加强了皇权 1庶族地主获得晋升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缓和士庶冲突。 2官吏任用权由地方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 3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促进文化教化发展。 4选拔了优秀的封建人才。 5对西方的文官制度影响深远。 北宋加强 1宋太祖赵匡胤实行措施加强中心集权。 (1)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
14、收归中心(君主专制、中心集权)。 (2)行政:中心派文官担当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心集权)。 (3)经济: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心驾驭(中心集权)。 2减弱宰相权力(君主专制)。 相权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宰相仅有行政权。 变更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宋初中心集权的强化,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消退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减弱宰相职权,皇帝得以大权独揽。 元朝发展 中心官制:一省制(中书省)。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元代的宰相
15、。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 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明朝强化 1废除丞相 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常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限制。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干脆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丞相制度被废除。 2内阁制度的建立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行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为此而设立殿阁高校士。殿阁高校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
16、兼协理章奏并不参加决策。 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高校士起先参加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的地位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看法,称为“票拟”。最终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加强皇权专制。 清朝强化 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番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主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君主专制加强,束缚了近代文化的发展;阻碍
17、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中国起先落后于世界潮流。 1军机处能快速处理各地呈达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2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记。 总体 评价 从秦确立到隋唐完善主要起主动作用,北宋起突出表现为两面性,明清主要起消极作用。 主动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旺盛。 消极作用:皇权的膨胀,扼杀社会创建力,减缓社会发展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缘由之一。 其他 战国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君主专制思想受到两次冲击: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
18、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制度;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打着民主旗帜,批判维护君主专制的封建思想。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一、选择题 1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D是导致秦朝快速灭亡的主要缘由 2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主动影响主要在在于()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挡侵略D加强民族沟通 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心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秦朝御史大夫的
19、职责不包括() A掌管奏章B管理军事 C下达诏令D兼理监察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退这一担忧,而实行的举措()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心机构D统一文字 6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须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需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心和皇帝限制,官吏不能世袭 7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别是() A地方长官的名称B地方长官权力的大小 C地方长官的任免方式D皇帝是否总揽一切大权 8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 A促进各地经
20、济文化的沟通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国家统一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9汉初的中心集权与秦朝时最大的不同是() A中心官制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设置D独尊儒术 10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B收回王国官吏限制权 C夺去王侯爵位D削减王国封地 1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 A减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 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D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12宋太祖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应吸取的教训是()
21、A改革必需重视精兵简政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必定结果 C机构改革必定增加财政开支D加强中心集权势必导致财政危机 13“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所实行的措施是() A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心B设立通判 C派文官任州的长官D设三司管理财政 14唐朝在中心设置的尚书省职能相当于元朝的() A中书省B吏部 C枢密院D行中书省 15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 A中心政府提高工作效率B文臣的地位起先提高 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16“票拟”是()
22、A大臣的奏章B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看法 C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看法D对大臣奏章的批复看法 17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能接触国家的军政机要 C始终是清朝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心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它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18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重要缘由 ABCD 19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冲突是() 中心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冲突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冲突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冲突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冲突
23、 ABCD 20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的两千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 皇帝“家天下”制度中心集权制度官僚制度“多民族”与“大一统” ABCD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材料二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静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
24、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王绾与李斯争辩的焦点是什么? (2)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辩发生在什么时候?此论争有何重要性? (3)秦始皇接受了谁的建议?缘由何在?他实行“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
25、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干脆缘由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改变?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1D2A3A4B5B6D7C8C9C10A11B12A13C14A15C16B17C18D19A20B 21(1)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2)秦统一不久。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关系到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3)李斯。分封诸
26、侯国将重蹈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影响:秦废分封,设郡县是建立中心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心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22(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土地全部制形式: 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
27、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全部制。土地归氏族公社全部,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全部,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全部制(地主土地全部制、封建国家土地全部制和自耕农土地全部制三重形式)。 中国古代的全部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全部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改变亲密相关。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奴隶社会土地全部制: (1)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2)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
28、后期渐渐瓦解。 (3)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全部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封建社会土地全部制 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全部,允许自由买卖,标记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夫。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全部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全部制、地主土地全部制、农夫土地全部制。 (1)地主土地全部制 在封建土地全部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全部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夫不得不依
29、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旺盛起过主动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峻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2)封建国家土地全部制有王田制(新)、屯田制(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种形式 屯田制: 目的:主要是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不少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实行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夫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状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后来,魏、蜀、吴也都实行屯田。 基本特点和详细做法: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运用权;含
30、有兵农合一成分 方式:这是政府或统治者组织的农夫或军队的开荒种地。屯田有军屯、民屯。军屯:由士兵屯垦;民屯则招募流亡农夫进行屯垦;屯田农夫要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政府设官管理;屯田民要分别不怜悯况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但他们不再负担兵役。 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夫,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冲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复原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供应了物质条件。 均田制: 实行: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前提:政府驾驭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驾驭
31、的土地分给农夫,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夫对国家担当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 内容:国家将驾驭的土地实行安排,给农夫肯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调动农夫的生产主动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官吏得给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农夫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政府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不交帛)。此外,农夫还要向政府担当肯定的徭役杂调。 作用: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夫得到肯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冲突和经济的复原和发展。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32、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较完备) (3)自耕农土地全部制(个体农夫土地全部制): 这种土地全部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全部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全部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不断兼并农夫的土地,使这种土地全部制不断破产。 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相识:古代土地制度变革与调整的实质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最大特征: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阶级力气增加的表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状况下,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当土地兼并严峻时,两种冲突突出起来;一是农夫地主的冲突,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冲突。这两种冲突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府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得到肯定的缓和,二是导致农夫起义的爆发。 第24页 共24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