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渔父》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渔父》知识点复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二语文渔父知识点复习高二语文渔父学案 高二语文渔父学案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过程与方法2.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情感看法与价值观3.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教学重难点对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并理解人物不同的选择【课前热身,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闻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
2、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来宾,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列传)让学生从渔父话中体会屈原形象的巨变:从才能出众、踌躇满志的屈原到形销骨立、山穷水尽的屈原。2、资料链接(1)背景学问身为楚国贵族的屈原,没有安于既得利益,毕生坚持改革的思想,追求美政。他最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见内修法度,举贤授能,外联齐抗秦。后遭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谗害,被疏远免官;至楚顷襄王时又被流放到偏僻的沅湘流域
3、。被楚王疏远并流放后,他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接着关切国政,抨击昏聩的当权者。公元前278年春天,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志向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2)楚辞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调。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
4、学影响深远。(3)名句共享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浇灌着天下诗人的傲慢。余光中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汨罗屈子祠屈原自杀,不是为了个人的失败,而是为了他不忍望见楚国之日趋覆亡之途。”施蛰存一、独立思索、夯实基础文言学问 二、学入佳境,始而有疑(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修饰语,以精确表达说话者的情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
5、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三、披文入境,解疑合探: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 四、披荆斩棘,得解见真:屈原毅然
6、赴死的结局让许多人觉得缺憾,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选择?他是否可以选择像司马迁一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生实现自己的志向?像渔夫那样超然物外,放浪形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难过的楚国,另谋高就,去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你怎么看? 五、质疑再探,融会贯穿课后作业“渔父”在文中是一个详细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志向。
7、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冲突和苦痛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志向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8、其次,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示意道家的志向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
9、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第三,渔父意象寄予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憧憬。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满意,自由自在。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挽救与升华。 高二语文劝学复习学问点 高二语文劝学复习学问点 君子曰:学不行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又)藁暴(曝),不复挺者,
10、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眠。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唿,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
11、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
12、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专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
13、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行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4、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行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行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
15、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16、。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聚而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得它弯曲成车轮,它的弧度可以符合于圆规。即使再枯干了,也不会挺直,这是用人力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可以使它变直,金属作的刀斧放到磨石上去磨,就会变得锐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自己,就会才智明达,
17、行为没有过错。 我曾经成天冥思默想,却不如片刻工夫学的东西多;我曾经踮起脚跟远眺,却不如登上高处见得广袤。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望见;顺着风向唿喊,声音并没有增加,但听的人却特殊清晰。借助车马的人,脚并不比别人走得快,但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擅长凭借外物罢了。 积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汇合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精神、才智就会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所以不一步步积累,就不行能远达千里之外;不汇合涓涓细流,就不行能汇成江海。骏马跳动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
18、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它的胜利在于不停地前进。假如刻一下就停下,朽木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它上吃地面的泥土,下饮地底的泉水,是因为专心专一的原因;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大夹,但没有蛇或鳝鱼的洞窟,它就没有藏身的地方,是因为专心浮躁的原因。 作者简介: 劝学是荀子的首篇。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中国宏大的教化家之一。 背景: 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动身,形成了“诸子百家”的状态。诸子百家纷纷宣扬自己的主见,指责别人,出现了我们熟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荀子就是重要代表人物。 字词解析: 【君子】:指有
19、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行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青于蓝】:比蓼蓝(更)深。于:比。 【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以:把。为:当作。 【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虽有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藁,枯。暴,同“曝”,晒干。藁暴,枯干。 【挺】:直。 【受绳】:用墨线量过。 【金】:指
20、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通“智”,才智。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须臾】:片刻,一会儿。 【跂】:提起脚后跟。 【博见】:望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望见。而,表转折。 【疾】:快,速,这里引申为“嘹亮”,指声音宏大。 【彰】:清晰。 【假】:借助,利用。 【利足】:脚走得快。致:达到。 【水】:指游泳
21、。名词,用作动词。 【绝】:横渡。 【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资质,禀赋。 【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兴】:起,兴盛。 【焉】:于之,在那里。 【渊】:深水。 【蛟】:一种似龙的生物。 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 (1)ku(2)q(3)(4)zhng(5)yu通“又”;p(6)zh通“智”(7)xng通“性” 2说明下面的古今异义词的含
22、义。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 (1)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大河。 (2)古义:爪子牙齿;今义:比方坏人的党羽。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C 提示:A项中通“煣”;B项中“知”通“智”;D项中“生”通“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 B声非加疾也疾:快,这里引申为“嘹亮”。 C假舆马者假:凭借,利用。 D而绝江河绝:断绝。 答案:D 5说明下列各句中“而”字的
23、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 (1)连词,表修饰 (2)连词,表转折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高二语文原君学问点复习 高二语文原君学问点复习 【原文观赏】原君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则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
24、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行。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静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
25、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唿!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
26、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简介: 原君出自明夷待访录,作者是清代史学家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为梨洲先生;又固曾筑续钞堂于南雷,又
27、称他南雷先生。 背景: 本文主要讲的是:封建君主以天下为私有,掌天下利害之权,实为天下之“大害”,应破除以“君臣之义”为至上的观念。 翻译: 人类社会起先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害作为祸害,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害。那个人的勤苦辛苦,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苦,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定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情愿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
28、位的,是大禹了。莫非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状况一样啊。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我将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害都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行以的。让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将自己的大私作为天下的公利。起先时对此还觉得惭愧,时间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将天下看作是广阔的产业,把它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正如汉高祖所说的“我的产业所达到的成就,与二哥相比,原委谁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流露于言辞了。这没有其他缘由,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
29、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静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因而当他未得到天下时,使天下的人民肝脑涂地,使天下的子女离散,以增多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并不感到凄惨,还说:“我原来就是为子孙创业呀。”当他已得到天下后,就敲诈剥夺天下人的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乐,把这视作天经地义,说:“这些都是我的产业的利息呀。”既然这样,作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只是君主而已!当时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东西,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唉!莫非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吗?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是不算过分。如今日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
30、“独夫”,原来就是他应当得到的结果。但小儒死守旧义,认为君臣间的关系存在于天地之间,难以逃脱,甚至像夏桀、殷纣那样残暴,竟还说商汤、周武王不应杀他们,而编造流传伯夷、叔齐的无从查考之事,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死,看成与老鼠的死没有什么两样。莫非天地这样大,却在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偏爱君主的一人一姓吗?所以说周武王是圣人啊,孟子的话,是圣人的言论啊。后代那些想要靠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别人窥测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直到废除孟子配祀孔子的地位,这莫非不是来源于小儒吗?虽是这样,假如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它恒久传下去,也不怪他将天下当作私有了。既然将它看作产
31、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不像自己呢?于是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才智和力气,并不能战胜天下要得到它的众多的人。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在子孙的身上了。过去南朝宋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对公主所讲的话,也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这话真可痛惜啊!回想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头懊丧的呢?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绝俗的人;不明白作君的职责,那么就连市井之间,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许由、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不到了。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白,但用片刻的荒淫享乐,不值得
32、换取无穷的悲伤,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的。 字词: (1)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论:探讨 (3)俄而:不久,一会儿骤;密,紧,欣然:兴奋的样子似:相像,像 (4)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即:表示“这就是 古今异义 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 2:因古义:凭借今义:因为 3: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 练习题: 1、下列字,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兆:百万 B.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博:广泛 C.视之如寇雠雠:通“仇”
33、 D.以奉我一人之淫乐奉:满意 2、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此其人之勤劳 B.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 C.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静者 D.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 3、下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又去之者公然抱茅入竹去 B.我固为子孙创业汝心之固,固不行彻 C.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而使天下释其害爱不释手 4、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B.后之为人君者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静者,为君也 C.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古之人有所异哉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渔父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渔
34、父教案 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 1、驾驭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相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宏大人格。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闻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逆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宏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宏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日,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
35、,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探讨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
36、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醒悟,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深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改变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别出心裁,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
37、洗头的人肯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肯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雪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志向、不惜杀身成仁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同流合污,不苟合,不妥协,别出心裁,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
38、瓦全的宏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看法。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纳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纳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看法和迥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
39、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遇的逆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分析: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相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行和远大的政治志向,不愿同流合污,在他的政治志向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志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
40、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驾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苦痛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学问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冲突。请思索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困难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纳书信的形式,面对挚友干
41、脆展示自己生死选择时内心的冲突和苦痛。信中半吐半吞,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溢了冲突。 渔父采纳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绽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冲突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打算背诵全篇课文,下次课检查。 第26页 共26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