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共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共6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二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象),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时安排 建议:2时。 第一时 前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2、(板书:池上)齐读。 教学过程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
3、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剧含义。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 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 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配乐朗读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
4、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二、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二时 前导语 一、理解题。 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三、读文,悟道理。 师: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
5、向他大 生甲:这么大声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乙: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捉不到鱼了。 生丙:我应该打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生丁:(做摆手动作)不要惊了我的鱼。 生戊:(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 师:你认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己:那个小孩做的是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了。 生庚:我也这样认为,他这样做,既帮助了人,又没吓跑鱼。 师:是呀,大家说的对,这个小孩聪明又有礼貌。他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你们也原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四、指导背诵全诗。 板
6、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稚子 垂纶 小儿垂钓 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 借问 查找本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题的关键字搜索! 第2篇:古诗两首二上 教学设计 4、古诗两首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
7、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
8、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
9、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10、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 (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 (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11、。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
12、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
13、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教学反思: 第3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前两句写诗人秋夜的孤独寂寞,后两句写夜深偶见篱下灯火,不禁想起童年的快乐生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王维十七岁时写的诗,一首抒写思亲的千古绝唱。恰逢
14、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备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2教具与学具:录音机、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
15、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3、拓展促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无言独
16、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唐】李煜 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5、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读知有儿童挑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
17、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 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配乐吟诵 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 四、拓展 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
18、境,一样的是思乡情,齐读两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 九月九日诵诗会”。 五、作业 1、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诗 引入新课 背李白的静夜思,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亲人) 板书:思乡 念亲 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他在17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19、弟(齐读) 二、初读全诗 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为”这里应读“w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日里人们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又叫老人节。 “茱萸”:(读书上注解)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
20、题目的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 体会孤独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
21、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想家的时候,(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家)。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孤独、寂寞) 4.他15岁离开家乡,这种举目无亲的日子经过了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诗人没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亲人们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员啊!此时诗人心中除了孤独还有什么?(有家不能回。难过)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难
22、过) 5、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齐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
23、伺奉左右,承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配乐诵读 深华情感 1、配乐读全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学生想象在不同的节日里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五、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3、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4、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叶绍翁 思乡 念亲 王
24、维 孤独 寂寞 难过 第4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
25、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吗? 2.简介作者。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6、。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到课外找一找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
27、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题目。思考,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二、过字词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读,其他学生听;字音读准了没有。(有听的要求) 评读,她把字音读准了么? 3、出示“撑”,撑小艇。 认读生字。艇 解 迹 浮 萍 齐读, 字 词语:浮萍 踪迹 小艇 解
28、词意:小艇在哪里? 4、田字格中的“艇”字分析。书空艇字,老师板书。比较“舟”字和“舟”字旁有什么不一样啊? 5、学生写两个“艇”字。:要留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子,一笔一画的正确书写。(教师巡视) 6、读:小艇 浮萍你见到过浮萍么?出示图,找找,浮萍在哪里呢?(:很好,你能到生活中去学习。)出示照片:浮萍 稍做分析 在本子上个写两个。(教师巡视,相机进行表扬) 三、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1、齐读 2、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句子:“小娃撑回”假如你是这个小朋友,你会想什么。齐读,自由读。 4、你是怎样的心情啊? 把你的感情融进去读读。 你是暗暗的兴奋是吗? 兴奋的样子是怎样的呢?再来一
29、次。 还有怎样的心情?紧张的。 为什么? 因为 教师范读,你感受到了兴奋、紧张的心情了吗?来一起读。 “偷采”怎么采? 再来一遍。 5、学习、句。 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想。读读。 学生自由读。 教师相机的问学生,孩子,你怎么摇手啊?由此过度到对这句诗的讲解,比较自然。 出示图。小娃的踪迹是浮萍一道开。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能干的小孩读。活泼可爱的小孩 小结: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一个小朋友暴露了。再来读读。哦,原来池上发生了这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咱们一起来读读。 齐读全文。 四、总结 这首诗歌,要是白居易来读,他会怎么读呢? 1、教师范读。(学生很多举手,可以先让孩子来读) 2、当
30、小诗人来读这首诗。 3、一起来当白居易,好吗?(齐读)(在引领学生读的时候,老师多配上动作) 五、给画配诗。 出示动画,根据动画来吟诗。自己先读,再自告奋勇上台读。(这个办法好,很轻易带孩子进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也十分感爱好)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
3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
32、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 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
33、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
34、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村晚)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偷采白莲回 不解 浮萍开 景美引人 童真童趣
35、 池上 遥招手 第6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付怀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 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
36、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 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
37、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
38、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 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三上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9页 共39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