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信息化教育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州市信息化教育调查报告.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潮州市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等方面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变得非常的迅速,取得了很大进展。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基础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方面通过“校校通”工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包括西部农村边远地区在内的,我国城乡中小学校信息化环境从无到有,进步巨大。教育信息化硬件支撑环境的跨越式发展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方面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96-750项目
2、)、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等项目,成果显著;企业和学校积极参与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成为资源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基础教育信息素养方面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各地区中小学的不断普及,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管理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素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基础教育信息化ICT应用方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开始取得试验性成功,很多教师已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一定的认识;另外,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信息平台等在中小学逐渐受到
3、欢迎,在教育软件丰富的同时,精品正在涌现。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信息技术的政策力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校园网的维护与管理水平都有较大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已由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完成,于2003年6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如:重视硬件环境建设,轻视资源建设和人员培训;重建设、轻应用;资源不能共享;使用效益不高;在旧的教育观念影响下使用新的技术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国家“十一五”计划来临之际,在国家信息化大发展的攻坚阶段,搞清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摸清存在
4、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这无论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电教馆馆长、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还是教师、研究人员都有现实意义。为此,针对以上所说到的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在看到这些进展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的种种不足,我和另一位同学对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广东省潮州市几间不同等级的中小学,例如有比较普通的学校,也有市一级、省一级的学校,又或者是国家级示范性级别的学校以及大学主要是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主进行了一番对潮州市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调查。我们采取了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分别在网上发布问卷,让自己的同学或者是朋友等等在网上进行问卷调查;另一方面,我们也把问卷打印出来弄成纸质的问卷,在
5、一些中小学里面随机对一些学生和老师进行纸质问卷的填写。网上的问卷我们利用问卷星这个软件进行发布,收回以及统计,纸质的问卷我们在收回问卷进行人工的统计。我们进行这个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在参考、借鉴中外有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确定了设施、资源、素养、应用、管理等5大类指标评价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框架,最终提出了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33个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挖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对策,为中小学和教育技术机构提供本领域未来发展的建议,也为从事教育信息化的IT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我们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围绕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中的基础设施、信息资源、
6、信息素养、ICT应用和信息化管理五个部分,调查分析相关数据,找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具体的调查结果如下:基础教育信息化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学生计算机普及情况。超过一半的学校生机比达到20:1,但区域性差异明显。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416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在学校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大约59%的中小学校的生机比达到了20:1(包括每人1台、每2-5人1台、每6-10人1台、每11-20人1台)的水平,18%的中小学校可能没有计算机。学生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还不高。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52%的中小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家庭计算机的6
7、7%已经联网。市区与村镇差距依然存在,市区已经有68%的中小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而村镇地区中小学生的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还相当低,只有12%的中小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二)教师计算机普及情况。教师计算机普及情况仍不理想。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59%的中小学校的师机比达到了5:1,其中15%的学校的师机比达到了1:1的水平。仅32%的学科教师拥有专用计算机,且区域性差异明显。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32%的学科教师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专用计算机,另外44%的学科教师能够与其他教师合用,24%的学科教师办公室还没有配备计算机。另外,学科教师使用的计算机已经有86%联网,这
8、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不过,市区分别有87%的学科教师办公室已配有计算机,而村镇地区教师还有一半的学科教师办公室尚未配备计算机。市区已经有91%的学科教师已经使用上了计算机,而村镇地区还有48%,几乎一半的教师没有计算机。350%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拥有专用计算机,但区域性差异明显。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已经有54%的信息技术教师拥有了自己的专用计算机,30%可以与其他教师合用。可见,与学科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的计算机普及率要高很多。另外,信息技术教师使用的计算机已经有81%联网。调查显示,市区的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有专用计算机,达到了93%。但是在村镇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计
9、算机普及率还相当低,分别有46%的信息技术教师办公室没有配备计算机,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质量。(三)管理人员计算机普及率较高。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学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普及率较高,达到了78%,其中40%拥有自己的专用计算机,38%能够达到2-5个人合用一台计算机的水平。而且有62%的管理人员使用的计算机已经联网。(四)中小学校园网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区域性差异。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63%的中小学已经建设了校园网,另外23%的中小学也正计划在未来2-3年内建设校园网,也就是说,未来2-3年内,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可能达到86%。市区与乡镇地区的差距仍
10、然比较明显,市区已经有89%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乡镇地区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仅为35%,而且有29%的农村中小学没有建设校园网的计划。在已建设的校园网中,23%的主干网带宽达到了1000M,59%的主干网带宽达到了100M。97%的校园网已经与因特网连接,其中70%是采用光纤方式联入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之信息资源建设方面:(一)学校网站(网页)普及率较高,但主要用于宣传。在已建设校园网的中小学中,67%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校园网更新频率比较低,只有16%的校园网能够每天被更新,30%的校园网能够每星期更新一次,而高达50%的学校没有更新校园网的计划。在对校园网主页上所提供的20个信息
11、和服务项目的排序的结果显示,学校情况及校领导简介、学校新闻、学校政策和规章制度名列前茅;网络教学资源、常用软件下载、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程、在线课程这四项与教学关系密切的项目分别排在第5,10,16和19位;校长信箱、电子邮箱服务两项分别排第4和11位。如果校园网只是提供一些宣传和管理的功能,不提供真正对教师和学生有用的资源,那花了几十万甚至上千万建设校园网只能算是一种赶时髦,是一种极大的奢侈。(二)学校光盘出版物(CD/DVD等)较丰富。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85%的中小学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光盘出版物,其中有17%的学校光盘出版物达到了200套,而15%的中小学没有任何光盘出版物
12、。(三)各大品牌教学资源库受到中小学欢迎。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73%的学校开始使用各大品牌的教学资源库,而且K12、清华同方和中教育星的教学资源库受到了中小学校的欢迎。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T素养方面:(一)60%的教师每天用机时间不超过1小时。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有6%的学科教师反映未用过计算机,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学科教师达到了60 %。市、县镇、农村地区学科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情况表现出明显差异。调查显示,市区学校只有1%的学科教师没有用过计算机,而在乡镇地区这个比例为18%;市区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不超过1小时的学科教师为54%,乡镇地区高达
13、74%。(二)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不足。据我们对学科教师抽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只有21%表示他们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并且特别有信心;而65%显得信心不足,能一般使用,但有时遇到问题时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另外14%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没有兴趣,不愿意使用。(三)学生课外上机效率不高。学生家庭使用计算机时间较少。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52%的中小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而这些中小学生也并不都是经常使用计算机。45%的中小学生在家中经常使用计算机,35%偶尔会使用,而有11%的中小学生在家中有计算机的情况下却从不使用计算机。从每星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来看,只有13%的
14、学生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达到1小时。家庭计算机主要用于玩电脑游戏。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计算机的用途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小学生使用计算机所做的事情中,玩电脑游戏排在第一位,听音乐排在第二位,查找各种学习资料排在第三位,之后分别是上网聊大、画画、给同学和朋友发电子邮件、上网冲浪和写作业。因此,中小学生在家里使用计算机时,娱乐(玩电脑游戏、听音乐、聊大等)占据了主要部分。不过,从比例来看,仍然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来查找各种学习资料,这是值得鼓励的。中小学生很少光顾网吧。统计分析表明,69 %的中小学生从来没去过网吧;24%的中小学生只去过几次;7%的中小学生经常去网吧,这些学生中63
15、%在网吧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1小时。调查中问到中小学生去网吧最喜欢做的事情时,结果显示,大部分都是娱乐,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玩电脑游戏、听音乐和上网聊天。(四)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证书非常少。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参加计算机的相关考试并获取证书仍然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现象。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只有7%的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证书。(五)中小学已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据我们对中小学生抽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中日渐普 及,91%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已经开设了该课程。不过市区和乡镇地区的差距非常大,市区99%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乡镇地区高达41%的中小学
16、生所在学校没有开设。(六)信息技术教师中的专职教师太少。据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师抽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显示,仅有36%属于专职教师,而60%都是兼职教师,也有一小部分是属于外聘进来的。相对于乡镇地区来说,市区的情况要好一些,市区的信息技术专任教师达到39%,而乡镇地区仅为25 %。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 T应用方面:(一)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待加强。计算机备课使用率较低。从统计中可看出,使用计算机进行备课的教师达到了很大的比例。57%的教师一直使用和经常使用,仅11%的教师从不使用计算机备课。市区和乡镇地区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28%的乡镇地区教师从不使用计算机备课,此比例大于市区。在
17、乡镇地区,很少使用和从不使用计算机备课的老师占很大一个比例,超过一半,达到了71%。而在市区,正好相反,一直和经常使用计算机备课的教师达到了71%。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足。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被调查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从统计中可看出,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较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很清楚而在教学中实践不多的教师最多,占37 %;在教学中基本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相对少些,占25 %;对于理论有所了解,却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师为数不少,占28%。不过也很少存在从未听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二)92%的学校已经使用信息管理系统
18、平台。有92%的学校已经使用了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仅有8%的学校目前未使用调查问卷中所提到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三)用信息系统为社区服务未广泛展开。利用校园网络可以为学校所在的社区提供服务,这种服务主要是指利用学校的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诸如计算机技能培训的服务等。从统计中可看出,为社区服务还未广泛展开。有这种社区服务的学校仅占33%,有67%的学校无此服务。乡镇地区开展这种社区服务的学校要远远低于市区的学校。统计显示,仅13%的乡镇地区的学校提供这种社区服务,低于总
19、体水平。(四)教师大多使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和研究。就信息技术利用这一问题分别调查了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老师。调查对象为学科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学科教师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业和研究,仅11%的老师从未使用过上述任何一种方法。可见,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各种教学、科研信息这种方法居于领先位置,其次是利用互联网与校外的老师进行教学,利用互联网参加各种科研培训学习和进行调查研究这两种方法不相上下。调查对象为信息技术课老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信急技术教学老师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业和研究,仅5%的老师从未使用过上述任何一种方法。可见,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各种教学、科研信息这种方法居于领先位置,其次是
20、利用互联网与校外的老师进行教学,利用互联网参加各种科研培训学习和进行调查研究这两种方法不相上下。基础教育信息化之管理方面:(一)校园信息化经费投资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从统计中看出,许多学校反映出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甚至是非常短缺。经费充足和非常充足的学校很少,仅占8,经费短缺和非常短缺占很大一个比例,占67%。 市区和乡镇地区信息化建设经费情况都是处于短缺状态,市区经费短缺(包括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乡镇地区高达78。可见,乡镇地区的学校经费短缺现象最为严重。信息化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比例很小,从统计中看出,信息化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比例超过50%以上的学校最少,仅占3
21、,经费比例不足1%的学校占10,大多数学校的经费比例集中在1%-10%。经费来源仅限于学校自筹和上级部门拨款,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各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渠道有限。51%的学校通过自筹资金的办法进行信息化建设。上级部门划拨是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另一个主要来源,约占37%,商业性投资最少,仅占1%。学校“重硬轻软”现象较普遍,在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方向上,一些学校往往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和资源建设,把相当大比例的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配备上。根据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投入硬件方向的经费远远超出软件、资源的经费,投入硬件的经费是软件经费的44倍多。(二)大部分学校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中等。调查结果显
22、示,大部分学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有44%的学校处于中等水平,基本能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处于较高水平的学校是处于中等水平学校数量的一半,“较高水平”是指管理信息化已达到完全能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有21%的学校正处于建设之中,但是还无法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有10%的学校认为建设步伐太慢,已无法满足学校改革与发展需要。仅3%的学校尚未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然沿袭传统模式。(三)专人领导信息化建设逐步加强。从统计中看出,大部分学校都已经设立了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校级领导干部,高达72%的学校已经设立专门的领导,仅有27%的学校没有设立专门领导。在未设立专门领导的学校
23、中,16%的学校目前正在考虑设立此职务,仅有11%的学校目前尚无设立此职务的计划。大部分学校都已设立这样的专门部门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和管理。高达75%的学校已经设立了这种专门部门,仅25%的学校没有设立专门部门。在未设立专门部门的学校中,有17%的学校目前正考虑设立这种部门,仅8%的学校目前尚无设立此部门的计划。(四)学校规章制度情况日益完善。从统计中可看出,学校的信息化规划情况良好。有70%的学校有“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正式计划,12%的学校没有这个正式计划。有64%的学校已经有专门的政策来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19%的学校尚无这样的政策,17%的学校不知道是否有
24、这种政策。可见学校的规章制度有待加强。58%的学校有鼓励教师进行教学课件开发活动的政策,23%的学校尚无此政策,19%的学校不知道是否有这种策略。 (五)信息技术培训日益受到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把信息技术培训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有95%的学校都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信息技能培训,仅5%的学校从不组织培训。调查结果显示,有94%的学校要求全校的管理人员都必须接受信息技能培训,只有6%的学校未提出这一要求。市区和乡镇地区不存在差异。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接受信息技能培训的学校超过了90%。可见,信息技能培训在中小学基础信息化建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学校举办信息技术培训活动时,组织形式多样。从调查结果
25、显示,70%的学校是选择学校自己组织和实施这一组织形式。由上级部门指定的校外培训机构来负责实施也是一种主要的组织形式,有20%的学校采取。其他组织形式(包括由学校选择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来负责实施、由本地区的大专院校负责实施、其他)仅占10%。可见,大部分学校愿意在本校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学科教师培训有待重视,有51%的学校为学科教师提供了信息技能培训的机会,几乎有一半的学校很少甚至是从不提供培训机会。可见,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培训机会要比为学校管理人员培训的机会少。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对策与建议方面:(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基础教育信息化而临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所有中小学校普
26、及信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投资。要保证信息基础设施发挥作用,就要保证教育投资的连续性与不断增长。在投资过程中,投资有效性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投入资金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比投资规模更为重要。继续加大乡镇地区的投资规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95%以上的市区中小学配备有计算机,但40%的乡镇中小学没有计算机。市区的校园网普及率超过了90%,而乡镇地区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仅为35%和26%。因此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仍需增加对乡镇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资,扩大投资的覆盖面,进一步缩小市区和乡镇地区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使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缩小市区和乡镇地
27、区之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不能一蹴而就,毕竟国家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有限。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现状和需求采取分类、分步实施的建设策略,坚持按需建设的原则,逐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提高投资的有效性。解决我国教育信息化投入普遍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增加投入外,更重要的是建设实施单位合理利用投入的资金,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提高投资有效性具有普遍意义,不仅对西部及农村地区,对于东部及城市地区也同样适用。它所反映的理念是“为效果而投资,不为建设而投资”。提高投资有效性可以通过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科学的评估等多种办法实现。(二)解决资源建设过程中优质资源的开
28、发及资源共享问题。在资源建设方面,国家投资了很多项目,企业和学校也积极参与,资源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也具有一定水平。但是为师生定制的优秀资源还比较少,而且少量的优秀资源也未能实现共享。因此,在下一步资源建设工作中要争取解决优质资源的开发及共享问题。1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依托中央电教馆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在中央层面形成统一管理中小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核心机构,代表教育部宏观管理全国的资源工作。全面开展教育资源的征集、引进、开发、研究、评价、推荐、交流、发送等工作。重点推进实现资源共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或委托相应机构管理此项工作,加强协调,统一资源建设的管理
29、体制,尽早结束管理多头的局面。2制定教育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应加强统筹、协调管理、整合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尽早制定“十一五”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规划,构建资源建设目录(覆盖学科、内容和课时),选择资源建设形式(购买、一次开发、重新开发)以及载体,以满足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网络计算机教室三种技术模式下的教学应用方式需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制定本地资源建设规划。3推广教育资源标准的应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经过四年的努力工作,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体系结构,涉及的标准有
30、34项之多,其中一大部分是关于资源的。标准的制定使资源的编制与共享成为可能。为促使这些标准在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应用,形成共享的机制,要进一步使之本土化,适合我国的基本实际需要。同时有关教育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推广标准的贯彻执行,要综合运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宣传引导的办法、建立国家权威性标准测试与认证体系的方法推广国家标准的实施。要以标准为准绳,衡量资源的通用性、有效性,促进优质资源的产生和广泛使用。资源共享机制的形成需要多方的力量,包括标准化委员会、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各级各类学校和企业。英特尔中国公司筹划的针对中国教育市场的教育应用方案联盟就是联合主要合作伙伴及几家大的国内教育软件厂商
31、合力推动国家关于教育管理互操作框架规范在实践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对此应予大力支持。只有制定标准、推行标准、使用标准、评估检测标准、修改完善标准等各个环节都有人开展工作,标准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民间学术团体也应在标准制定、推广、反馈上发挥行政部门与基层学校、企业的联系纽带作用。4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建设基金,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共享的基础是有大批符合标准要求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加快开发和制作资源依然是当前资源建设的工作重点。开发资源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要求,要符合教育信息化标准的要求,要符合教育技术标准的要求,要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要着力于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国家基础教育
32、资源中心要发挥资源建设的中枢作用,带动全国资源建设的进步,还要重点考虑西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需要,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提供优质资源。现阶段可运用政府影响力,采用行政运行的办法,在国家资金支持下规划资源、组织资源、收购资源、提供资源、评估资源。(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有三项最重要的工作:硬件、软件与教师培训。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当前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使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师手里用起来。试行、完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已经在2004年由教
33、育部正式颁布,包括教师、教育管理干部、教育技术人员三个标准。这是我国首次在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方面制定的标准。标准规范了教师、管理干部、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开展培训提供了科学依据。教育行政部门的当务之急是组织宣传、解读标准,要求有关业务部门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贯彻标准的思想与要求。在实践中检验标准,对不符合实际之处要予以修改。强化校本培训,教育技术培训最本质的目的是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能力,最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实教学问题。因此,校本培训是适宜的方式之一。本次调查显示,在学校中进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比例高于参加上级领导机关组织的培训。分析认为,除了校本培
34、训节省经费外,教育技术培训适合校本培训形式也是重要原因。新一轮教育技术培训应尽可能发挥学校内培训的优势和潜力。除了在培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统一授课内容外,实践动手培训、教学设计案例一定要结合本校课程实际进行。改革培训评价制度,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效果如何评价是提高培训有效性的大问题,至今没有很好解决。课题组认为在这方面必须有大的改革。简单采用常规闭卷考试的办法、机上客观试题的方法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因为这样的考试很难考出教师真正掌握教育技术的能力。因为有些能力就是教师在自己动手实践过程中,在与其他教师的协作研究、小组学习中形成的。建议建立信息化考试评价的新办法。重视过程性
35、考核,引入信息化评价量规,改一次性评价为多次评价,将培训过程同时作为对教师的考核过程。培训结果可以是一次大作业:一堂课、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设计方案。考虑到我国现阶段考试的现状,信息化教育评价理念、作法被教育界接受的程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考试可以按照机上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实践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的比例,综合评定受训教师的成绩。制定人事政策,教师信息素养与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职业资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必须要形成“培训、考试、认证”的体系。要使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考试合格与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职务安排挂钩,才能真正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三)发挥IT企业在教育信急化进程中的支持作用。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同时,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据资料显示,2001-2005年之间,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2005年的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大市场。目前,许多企业已经通过各种渠道逐步参与到教育信息化中来。有的企业参与校园网的网络综合布线、交换机的层次结构、服务器的具体架设等硬件设施建设,更有一大批企业着手进行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系统集成和教学资源、教学软件等的开发,并已相继推出各种各样的校园网解决方案、教育教学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