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915952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 页数:110 大小:5.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doc(1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摘要:从论语对儒家典籍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来分析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通过考察孔子的言论进而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内容,可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强调了审美与情感、道德的结合,是儒家“乐感文化”的开端。关键词:孔子;论语;儒家;音乐美学;情感;道德中图分类号:G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60(2002)0600160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首创私人办学,积极提倡音乐。不断进行音乐实践:弹琴,击筑,鼓瑟,唱歌。如:他将诗经305篇用乐器伴奏歌唱,并为之正乐,使音乐成为“六艺”之一加以传

2、授,并把诗经作为传授弟子的教本。他开创了儒学中的音乐美学理论,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使中国古代思想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时期。众所周知:在先秦许多儒家典籍中都研究和阐明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审美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美学思想。孔子把这些都纳入他的“仁学”中加以提炼,升华。因而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远比前人深邃,精辟。孔子在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中一方面肯定审美和艺术给人以美感享受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强调只有这种美感享受才能导致人和社会二者和谐统一。从而建立起情感与伦理道德,个人与社会和谐的音乐美学思想。这些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都有具体体现,本文拟从孔子美学思想的角度来谈他的音乐道德美学观。

3、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1“乐之教化在于道德”即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孔子的审美理想是“文质彬彬”。“文”即文采,指一个人要注重礼乐即音乐文化修养;“质”即实质,指一个人的仁义之道及伦理品德。孔子认为:一个人没有礼乐修养就显得气质不佳,但只有礼乐修养而缺乏仁义之道的伦理品德便是一种虚饰;所以他还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具有礼乐修养与仁义之道的品德才是完美的人,只有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才是文质协调。他还主张:“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意思是说选用人才,以是否受礼乐教育为准则,宁愿选用先受过礼乐教育的“野人”,而不用后来才受过礼乐教

4、育的“君子”。朱熹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指诗经、礼指仁义之道,其中“乐”指音乐。也就是指诗、礼、乐达到和谐统一后到达快乐的最高境界,也即一种审美境界。他的这一观点是吸取、继承、总结了孔子的审美思想,从音乐的角度上谈人们对艺术的要求和审美评价。2“道德之内涵在仁”即音乐要贯注“仁”的道德内涵从审美准则看,孔子认为“乐”可以感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仁义礼道,从而发展为君子。他强调作为君子,思想是纯正无邪的,即“思无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仁爱,讲什么礼?人如果没有仁爱,讲什么乐?说的

5、是外在形式的礼乐,都应以内在心理情感为真正的凭依,否则只是表象而已。比如某些音乐虽有曲调,也还悦耳、顺畅,可内容却是空空如也,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激发人们的审美愉悦。由此可见,孔子的观点非常明确:礼乐的本质是“仁”,为人“不仁”,便无从对待礼乐。孔子在哲学上崇尚中庸之道,艺术上提倡中和之美。所谓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意识到音乐应随情感而发展,要有理性的节制,不是动物性的简单发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将中庸之道运用于音乐并将情感的因素统一起来,避免因突出某一因素而抹杀另一因素的片面性,这无疑是符合音乐艺术的内在规律。从论语等以来的传收稿日期:2002-08-20作者简介:余艳(1970

6、-),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舞蹈.第6期余艳: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17统音乐体系大都在这一审美准则的范畴内。3“尽善尽美的和谐”-即音乐形式与内容、情感与道德的统一孔子认为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所谓“善”是指内容的完善,“美”是指音乐的形式美好、动听;二者能完美结合就尽善尽美了。这就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和“礼”、“仁爱”结合起来了。他在齐国观听古乐舞韶后,认为获得了一次很高的艺术享受,以致“三月不知肉味”。并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但接着评价另一部古典乐舞武时却说:“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他推崇韶,并要求乐应合乎礼的

7、规范。他断言,歌颂舜帝功德的韶乐的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高度统一。而武这部反映武王灭商兴周事迹的乐舞,虽欣赏起来很美,但过多表现征伐的武力行为,未能完全做到仁爱,所以“未尽善也”。而韶乐则是赞颂舜帝德治的内容,符合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孔子在正乐时说:“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将符合他思想的韶乐推崇到了崇高的地位。在此孔子是以他的道德标准作为音乐舞蹈的判断尺度。虽然,这种音乐审美标准现在看来有失偏颇,但在当时孔子充分肯定美的形式前提下,强调内容与形式、情感与道德的统一,二者有机结合,显示了其审美认识的进步性。是自古以来最早提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准则。所以孔子的“尽善尽美”的主张

8、是对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音乐艺术特征的认识和审美评价的一次飞跃。总而言之,孔子对音乐本质的认识非常清楚,他把音乐看成是一种与情感相关的愉悦,并强调审美与情感及道德相结合。故历来的儒家音乐既维护“礼”,又满足感官的愉悦。使教育通过艺术表现出来,人的情感在正常发泄时又能受到教育,得到精神与道德的升华,教育也通过审美而获得体现;即所谓的“寓教于乐”;从而形成了儒家的“乐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和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要德育与音乐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等,而音乐教育则是实施美育或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主要培养学

9、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德育与音乐教育对学生整体素质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揭示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德育与音乐教育问题的理解。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融通的关系,因而可以对它们进行统一建构。这也意味着德育与音乐教育是可以进行整合的,这种整合实质上就是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德育的手段,把德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某种目标与任务。整合的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实效,拓展音乐教育的内涵等。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生命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等对人的精神生命、人的素质结构的整体性的论述,以及德育美学观对美育的德育意蕴的阐明都能够在一定

10、程度上对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提供解释和说明。而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德育实效的低下、德育方法的贫乏、音乐教育的内涵与功能的窄化等则表明了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关于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可能性也是可以从教育学原理中得到阐明,德育与音乐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及教师等教育或教学要素方面的一致性,这意味着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另外,这种整合的可能性还己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关于如何才能实现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可以从营造基于德育的音乐教育环境,设计基于德育的音乐教学活动等来实现,另外,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的培养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实现。

11、在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关系的基础上,可以建构出“音乐德育”这一概念,“音乐德育”意味着一种新的德育理论的形成,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德育模式的创立。1导论1问题的提出德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现象。德育发展到当代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处于首要位置。因而德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研究强盛不衰的领域。本文所探讨的仍然是一个德育问题。德育通常被理解为道德教育的简称,我国教育理论界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学校德育除了包括道德教育之外,还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本文采取德育的后一种定义。同样,音乐教育既是一种古老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现代教育现象。音乐是典型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也就成了一种典型的艺术

12、教育,因而属于关育的范畴。音乐教育同样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探讨的是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并试图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探讨来反思当代学校的德育问题。本文把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提炼成一种整合关系,并试图论证这种整合关系。整合正在成为一种学术界广泛使用的术语。整合的基本含义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现象、过程、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整合成了一种重要思考问题的方式。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方式进行整合,有可能产生一种相互增强效应。目前的德育研究大多局限在本学科领域内,缺乏跨学科研究的眼光与思路,缺乏应有整合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

13、德育研究的有效展开。本研究也是在一定的现实背景下来展开的。一方面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成了不可逆转的教育潮流,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备受关注;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着新的困境和挑战,表现在学校德育陷入了功利化的泥潭,并且德育实效低下,各种新的道德问题正在挑战学校德育。另外,学校音乐教育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音乐教育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意义并没有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视。本文对音乐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的研究旨在拓宽学校德育途径,丰富学校德育形式,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创新学校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德育理论,同时拓展音乐教育的内涵。1.2以往研究的回顾学校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这

14、一命题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以往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启示。尽管没有发现专门论述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的论著,但音乐教育对德育的影响则是一个经常被论及的问题,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我们提出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这一命题的一个最主要的根据,以下就音乐的德育功能这一主题做一个文献综述。第一类文献主要是历史研究。即对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与解读,充分认识到音乐在道德教育、感化精神、转变社会风尚方面的教育作用。有研究者对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以孔子为杰出代表的儒家很早就认识到“乐与政通”的道理。乐记云:“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

15、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通,与政通矣”,在“乐与政通”的基础上,进而认识到“乐”对“政”的反作用,可以“善民心”,可以“移风易俗”。在上述基础上,儒家进一步提出了“礼乐相成”、“礼乐治天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一整套道德教育理论。古代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德育意蕴,充分认识和强调音乐教育的道德教化力量,揭示了音乐教育的道德教化的功能。我国音乐教育秉承了这一传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有研究者专门对中西传统情感道德教育进行了比较,指出注重愉悦情感的道德教育价值,重师生亲和力的道德教育功能,注重敬畏情感的道德教育意义是中西传统情感道德教育的共同点。并进一步

16、认为,情感是德育的灵魂,而情感的缺失恰是当代德育的现状。所谓情感道德主义也就是把道德置于人性之上,使道德真正成为人的道德,人的感性欲望具有合理性,合道德性。由于音乐教育具有鲜明的情感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感性欲望,故情感道德主义间接叶玉洪.福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年第1期:第5873页。唐卫红.中西方传统情感道德教育的比较Jl.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142一146页。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论的论证了音乐的德育意义。也有研究者认为,审美教育是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所面临的基本精神问题与社会问题之一,而“寓教于乐”是古典主义文艺的基本精

17、神,它希望求得审美与教育之间的平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教育能提高人们的“高尚情操”,发展到康德时代,审美与教育在人类自由定位和全面解放上相碰撞,康德在哲学层面上阐释了审美与教育的内在关系。还有研究者对孔子诗乐美学中的整体性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礼乐社会”是一个整体化的社会,所谓整体性是指两个以上的实体的合一,或指两种之存在状态的交融。在孔子看来,美具有改变世界、美化世界之能力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的另一位思想大家荀子同样非常重视乐教在培养人方面的重要的作用,认为乐教能够引导和改善人性,使之具有德性;能够平衡道德与情感,达到“成人”的境界。荀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乐以成性”的思想,而荀子“美善相

18、乐”的乐教理论的当代价值则在于,充分认识到了乐教在培养健全人格及移风易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在研究柏拉图的身体诗学观时,指出以诗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心灵诗学与以体操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身体诗学虽有分工,但在追求最高境界和培养理想人格方面却是殊途同归,有机统一的。“美善兼备”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也是一种美的境界,最可爱的境界。这些论述不同程度的涉及到了审美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第二类文献主要由学校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实践者与研究者们撰写。这类文献直截了当的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并试图阐明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德育与音乐教育作为当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事德育与音乐教育研究的教育科

19、研人员、德育课与音乐课教师在长期的教研教改实践中,认识到了德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微妙关系,并不同程度上对这种关系做出论证。有研究者提出,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美育,由于它不可避免的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倾向,故也不可避免的会起到德育的作用。进而此研究张政文.康德:审美与教育的相遇【J.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5期:第102107页.陈昭英.孔子诗乐美学中的整体概念J.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第131137页.都爱红.试论荀子乐教与成人之道【J.孔子研究,1999年第4期:第6472页.王柯平.柏拉图的身体诗学观Jl.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第8086页.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者从内容上对音乐的德育

20、作用进行了划分,认为音乐的德育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具体的、历史的层次与抽象的、永恒的层次,列举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来印证这两个层次,前者如国际歌、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喀秋莎等,后者如友谊地久天长、梁祝、春江花月夜、欢乐颂等。另有研究者专门论述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认为音乐作为一种最具情感性的艺术,其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塑造审美主体;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有助于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人际交往等。这些研究者大多持有一种经验研究的立场,从音乐教育实践中提炼、概括出音乐教育的一些具体的德育功能。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发掘,不仅仅是

21、一种德育途径的发现,同时也使音乐教育的内涵扩大,有助于人们从更加宽广的视野来审察音乐教育。有研究者指出,音乐教育是运用音乐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音乐有助于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也即艺术可以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还有研究者从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一视角分析了音乐新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终身享受音乐;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注重个

22、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音乐实践,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鼓励音乐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提倡学科综合,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弘扬民族音乐,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理解多元文化,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完善评价机制,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说,音乐学习更加密切联系学生的成焉树芬.论音乐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5期:第5051页。王小琴.从学校德育教育的衔接与深化看德育体系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期:第103105页。詹怡秋.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之我见【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1年第7

23、期:第50一52页.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论长环境,联系历史与文化,联系人类的生活与情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也就有了某种内在关联。另外,还有许多类似的观点,如钢琴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应以德育为首。就音乐教育来说,它是德育的有力手段。音乐教育能培养儿童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生动开朗的性格,可以培养儿童的文明习惯。乐是德育的有力手段,应当给德育插上音乐的翅膀。任何道德教育素质的提高需要以情感做基础,而音乐是具有浓重的情感与鲜明意向的艺术,通过音乐欣赏,能使学生从歌词、节奏旋律中接受情感熏陶,所以音乐有助于德育素质的提高。这些观点

24、,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音乐教育具有德育功能,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无论是对音乐教育,还是德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只是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一个侧面,并不代表德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全部真实的内在关联性。从这种意义上说,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化的课题。尽管这两种类型的文献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到了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问题,第一种类型的研究主要是从哲学层面对道德与审美的关系进行阐释,较少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学校音乐教育及德育,因而实践意义并不突出。第二种类型的研究则更多的只有经验的、感性的言说,缺少理论建构,因而缺少理论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有研究者从哲学视角对音乐教

25、育进行了审视,认为思辨主义音乐教育思想使音乐教育走向了德育化。学习音乐是陶冶道德情操,满足各种社会需要,抒发压抑情绪,使人成为更健全、更完美的人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它是非艺术、非音乐的。思辨主义所提倡的音乐的德育意蕴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工具性、手段性等。这徐宁.浅谈钢琴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音乐天地,2005年第4期:第5658页。阿顺德.浅谈音乐教育的独特性J3.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第122123页。王乐英.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德育J.大庆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58页.翁鲜丽.给德育插上音乐的翅膀【J.器乐论坛,2004年第2期:第6062页.胡琳.音乐教育欣赏对学生综合

26、素质教育的影响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第6466页。资利萍,朱咏北.音乐课程三维目标的哲学荃础回应吴斌的关注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第6期:第1517页.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意味着,至少在思辨主义音乐教育思想那里,音乐教育可以成为德育的工具、手段之一。尽管这仍然有待做进一步的探讨,但确实表明已经有相关的理论开始注意到了音乐教育与德育整合关系。1.3研究的意义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的回顾,基本上可以断定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内在关系的揭示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并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课题又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本文以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价值

27、体现在:第一,对音乐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证,这种论证的展开也意味着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德育理论话语的形成,能够为现行的德育论增添新的知识,因而具有一定的德育论意义。这是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另外,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关系的探讨,也是丰富音乐教育内涵,实现音乐教育价值,促进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也具有一定的音乐教育论意义。第二,从音乐教育的视角来论证一种新的德育途径,能够为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这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同时对音乐教育来说,会使音乐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化,音乐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音乐教育的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1.4研究的思路

28、本研究持有这样一种思路,先对德育与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必要审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德育与音乐教育应当进行整合的观点,接下来从现有教育理论、德育理论、道德哲学理论中为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寻找理论依据,然后再从德育与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来论证这种整合的必要性,从教育学的原理出发来论证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可能性。最后对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具体途径与措施进行探讨,以证明整合的可操作性。理论基础、必要性、可能性、实现途径等构成一个融贯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论2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理论基础在现有的教育理论,有些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德育与音乐教育的

29、整合关系进行相关解释和论证,或者说,成为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理论基础。正因为如此,关于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论述并不是一套没有任何理论关联性的孤立话语。对这些理论的阐述有利于理解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合理性,也使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论融入一张更大的理论之网中,从而与其它理论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照应。能够作为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理论基础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种理论。2.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之后,围绕素质教育,教育理沦界构建了一套庞大的学术话语,并且对中国教育实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建构,也是一种实践探索,它不仅代表了中国教育在世纪之交的一种新的觉醒,也

30、代表了中国教育在21世纪的新的希望。素质教育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本质一种新的认识,标志教育的本体功能的回归。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焦点,并且以素质教育为契机,教育理论界对德育理论进行新的探索,这些创新性的德育理论进入教育学中,并成为了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音乐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提高艺术素养的主要的途径,同样也是素质教育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实践中,音乐教育往往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于是,无论是德育还是音乐教育,都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以下对素质教育中的德育与音乐教育的这种关联性做进一步的揭

31、示。素质教育的核心概念是素质,教育学对素质这一概念的代表性的定义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人们在探讨人的素质时,都试图对人的素质进行分类解析,所以人的素质被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素质在人的身上有不同的体现,并形成了不同的结构。人的素质的基本的类型包括社会素郭文安,王道俊.试论有关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几个问越Jl.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第1619页.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质,主要是指那些通过后天的学习、生活、交往而形成和获得的各种知识、能力、品德、情感等;自然素质,这主要是先天的所具有的,从

32、生理上体现出来的人的特点;心理素质则介于两者之间,既有先天的成份与原因,也有后天的成份与原因。在此基础上,这三种类型的素质又可以进行细分,进而,更多的被细分出来的素质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一张复杂的素质之网。在对人的素质进行了分类与分解之后,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素质结构的改善。这样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种培养和提高受教育素质的教育。素质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强调人的素质是一个系统,并且这一系统各个要素相互关联而形成一种结构关系。无论是德育还是音乐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包括道德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行为能力等,另外,

33、德育还承担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的重要任务。各种道德素质,包括人的道德情感与情操,以及政治与思想素质,都是人的社会素质的重要表现和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着眼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艺术和审美被认为是人类的高尚生活元素,有着重要的生活意义和生命意义。这样,德育与音乐教育各自都拥有自己特有的内涵,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特有的功能。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素质是人的身心特点综合的、内在的、整体的体现。它可以视为一种精神状态,没有任何一种单独的性质或特征能完全限定人的素质”所以道德素质与艺术素质必然会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相互关联,或者说在人的素质之网中相互连结和通达。这样,道德素质与音乐

34、艺术素质就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就统一起来了。纯粹的与艺术素质毫不相干的道德素质是很难存在的,也是很难理解的,反过来,纯粹的与道德素质毫不相干的艺术素质也是很难存在和难以理解的。不仅如此,它们之间还有着很强的相关性,这在后文中将近做进一步的论证。基于以上的分析,素质教育理论为德育与音乐教育的相互融通与统一建构,或者说两者的整合提供了某种理论依据,而整合的基础与前提就是素质的整体与综合性。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下,德育与音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这两者的融通与共建还有着重要的素质教育意义。通过两者的整合有可能产生一种素质梁红.内化:大学生素质形成的关键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5、年:第3页.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论的协同作用,进而在教育的效果上形成一种放大效应。这样一来,德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艺术素质,而音乐教育同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和弓!导学生的道德素质。2.2生命教育理论生命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当从生命的视野来审视教育的时候,就会发现教育具有重要的生命意义,具有个体生命的价值。这里的生命的概念不仅包括物质生命,也就是生理意义上的自然生命,也包括精神生命,即以自然生命为载体,又超越一于个体自然生命的内在生命,是个体的人格及人格的完美。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相互依存,和谐统一,构成了人的完整生命。尽管物质生命是教育的必要前提,但精神生命的

36、更具有教育的意蕴。生命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生命和谐、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从生命的视角来理解教育的时候,教育也就具有一种特殊的内涵,“教育必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要把学生看成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理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和自我完成生命力的实体。教育所要完成的就是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使生命通过教育而获得自身的透明性。”生理意义上的生命主要是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来关怀,而精神生命作为人的完美人格的象征,是真善美的统一,或者说是真善美在个体身上独特的表现和不断发展。真善美的统一反映到教育上也就是智育、德育与美育的统一。基于此,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智育、生命德育与生命美育。

37、生命智育认为,“智育就是借以对外部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真理),进而发展学生探索真理的智慧,辨别真理的情感,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它包括三个层次:知识的学习,智慧的发展和生命的点化。”由于道德是生命的基本的展现形式,也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是生命的教育,是尊重生命特性,提升生命善的价值的过程。”关于道德与生命的关系,还有研究者认为生命活动是道德活动的基础,但是“我们强调生命作为个体道德的基础,并不意味着道德就止于个体生命的存在事实,道德必然超越人的生命存在蔡春,雇中平.从“独白”到“对话”一一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闭.教育研究,2加2年第2期:第4952页.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

38、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26页.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33页.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追鱼塑唾啊圭学位论文的自然事实,它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诉求。”所以道德对个体生命即既超越又提升,道德教育会对个体生命进行规范和引导、尊重和激励。在谈到生命美育时,首先要明确的是,生命是一种美学存在,审美活动是个体生命的需要,审美的体验也就成了一种对生命的体验。总之,生命教育理论认为,审美活动就是一种生命活动,并且是一种自由地展开的生命活动。基于此,就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审美活动所实施的审美教育,就应当是对人的这种生命活动所实施的教育,即对人的生命的教育。”就这样,

39、生命教育从个体的生命的视角来完成了一套教育理论话语的建构,生命的教育意蕴成了这一理论的中心问题,也是理论建构的主要线索。再回到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这一话题上来。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中,德育成了提升个体生命中的善的价值的过程和途径。而音乐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方式,也是一种生命活动,于是音乐教育同样也成了一种对生命的教育,满足个体生命中审美需要与艺术需要的教育。这样,德育与音乐教育就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中,在生命这一前提下完成了某种统一。德育与音乐教育都成了生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完成对个体整体精神生命的建构。不仅如此以培育生命智慧和增长生命智慧为目的生命智育也是生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命教育理论也经常

40、从存在主义哲学家,如雅斯贝尔斯那里找到相关的话语作为一种论证力量,如“教育是一件极其严肃的工作,因为教育不断地将年轻一代带进完整的精神结构,使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很明显,存在主义哲学家非常强调人的精神的整体性。这样精神生命的整体性,也就是真善美相互融通所形成的完美人格的整体性,为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提供了某种根本性的依据和终极性的理由。尽管德育与音乐教育具有相互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性是以个体的精神生命的完整存在为前提的,它们不可能脱离个体精神生命而分道扬镰。并且,当德育与音乐教育在参与个体精神生命的建构过程中,它们会完成自身的整合,这种整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个体精神生命

41、的建构。当进入个体精神生命的建构这一层面上时,德育与音乐教育就会刘铁芳.生命与教化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出版,年:年:第34页。第2371991年:页。第33页.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论有更为细致的关联,生命教育理论认为,生命德育是充满情感的,生命道德教育是情感的道德教育,而生命美育同样也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教育。无论是德育还是音乐教育都有强烈情感性。这样,德育与音乐教育可以在生命情感中相遇,于是,情感就为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提供了更为明确的线索。总之,生命教育以教育具有生命意义为立足点,从生命智育、生命德育与生命

42、美育三个方面来认识人的精神生命的整体性与和谐性,在生命教育这一理论框架下,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论证。2.3德育美学观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因而也被许多学科借鉴和运用。教育学与美学的交叉研究,或者说从美学的视角来探讨教育问题是教育研究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教育理论界一直以来都试图构建一门教育美学,并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教育美学通常被认为是美学原理在教育学中的运用,因而教育美学是一门应用美学。德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似乎与美学具有更大的关联性。事实上,国内有学者正是在美学与德育论的交叉地带展开研究,跨越学科边界,运用美学的精神与原理来探讨德育问题,并

43、在此基础_匕明确提出了德育美学观。对德育美学观进行系统的阐述是我国知名的德育论学者檀传宝教授。德育美学观所探讨的并不只是简单的美育的德育功能,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美和艺术对人品德的陶冶,同时,德育美学观也不能被看作是美学原理与方法在德育中的运用,而是发生在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深层次的交叉和内核精神的相互渗透。德育美学观具有这样一些内容和特点:道德教育的功能不仅是文化的守成,而且是道德文化的建设和创造;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德育美学观要求不仅注意理性的道德知识体系及道德规则的说明,而应把关怀的道德尤其是道德伦理方面的终极关怀列入课程的核心;让德育活动演变成教学双方作为人类个体对于美在伦理道德上的深厚积淀

44、产生.惊叹、钦佩和愉悦的审美过程;道德教育的目标不是道德概念的记诵,而是人类伦理精神生活的和谐、超脱,由此而达成类及个体生活的和谐与幸福;德育研究的首要目标不应是寻找工具而应是寻找灵魂。不难看出,德育美学观从美学精神出发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德育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34页.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观,也被认为是对功利主义德育观的一种超越。精神愉悦、和谐、终极关怀、审美、灵魂、超脱等一些精神性的概念被用来解释和说明什么是德育美学观。对美育的德育功能的阐明和审美活动的德育意义的发掘是德育美学观的一个重要任务。檀传宝教授在构建德育美学观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论证美育的德

45、育功能的,第一,审美活动具有储善性。所谓审美活动的储善性实际上是指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中的善性的储存或潜在形态。储善性实际上是审美育德的前提,也是审美育德之所以能够发生的依据,意味着审美德育发生的可能性。第二,审美活动具有导善性。所谓审美活动的导善性是指通过审美可以导向或达到善的特性。导善实际上揭示了审美活动的现实性。第三,审美活动具有立善性。立善性意味着审美活动对于道德人格塑造的高效性与创造性,而这种高效性不仅指审美活动对德性的陶冶,更重要是指审美活动能够创造真正道德文化教育的第一前提,也就是精神自由。基于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分析,得出了审美教育的德育功能的两个结论,一是即便是独立的审美活动也有善

46、性的一面,美育因而具有德育功能;二是德育活动不仅应该外在地借用审美手段,而且应将审美理想、精神加以吸收,成为新的德育观的基本内核。这样,美育就具有了一种鲜明的德育功能。美育对德育的影响还是一种整体性的影响,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直接指向人的整体精神和人格的完盖德育美学观的提出,以及在德育美学观的理论框架下,对美育的德育功能的揭示意味着德育与美育之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关系的存在。再回到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这一话题中来。在德育美学观的理论框架下,德育与音乐教育不再是一种相互分立的,毫不相干的两种教育行为。德育美学观为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提供了一种恰当的理论解释,在这一理论框架下,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也就自然的浮了出来。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是一种最典型的艺术教育,审美性是音乐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根据德育美学观,在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