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6067739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PDF 页数:51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思》教学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秋思》教学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思》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思》教学设计.pdf(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秋思教学设计秋思教学设计秋思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教学过程: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1、读“秋”想画面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2、古人眼中的秋天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出示诗句,生读。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2、)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了一幅多么荒凉肃杀的景象。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 3 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2、展示读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第 1页 共 51页 3、师生合作读。4、古诗的语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

3、意思)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秋风是见得着的吗?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

4、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2、读写结合,悟深意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 人)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指名说说家书的内容。第 2页 共 51页情境导读: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一封家

5、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 3、说不尽,又开封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出示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情境导读: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

6、发又开封。那悠悠和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出示诗句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第 3页 共 51页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张籍为何思家不归家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资料,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读、说。再次引读全诗:或许是公务繁忙,或许是生活困顿,张籍思乡却

7、不能归,一年将尽,秋风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又一年过去了,秋风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诵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人离开家乡已是十年,家乡已多年未亲近,可是对家乡的思念却越来越浓郁,而这思乡情中或许带着丝丝无奈。因此每当秋风吹过,他都要深情地吟诵起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出示古诗,生读积累。秋思教学设计 2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表达方

8、法的归纳与应用。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一、读图导入 感情铺陈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二、设疑诵读 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第 4页 共 51页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

9、的理解与认识。3、切入主体: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三、理清脉络 感知全诗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四、深化体会 品读悟情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

10、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六、诵读提升 感悟升华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第 5页 共 51页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秋思唐 张籍见秋风 意万重家书

11、思乡情(叙事抒情)说不尽 又开封秋思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1 欣赏图片谈感受 2、古人眼中的秋天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无

12、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时大多诗人的眼中都是这种萧条肃杀,凄凉的景象,勾起他们很多的思乡情怀。也留下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关于思乡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4.出示学习古诗三步骤,学生齐读。5.知诗人,解诗题第 6页 共 51页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标好多音字的灯片,划分好节奏的灯片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 3 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2、展示读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3、师生合作复沓读。4、

13、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知道诗的意思。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一下(指名说说意思)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出示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 1.秋风是见得着的吗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他想起了什么想谁(指名说说)2、此时此刻,诗人面对此情此景,他想做什么可是他在写家书的时候却感到意万重为什么请大家从他当时的创作背景中找一找。(离家的时间久,想对家里的人说的话说的事多,当时又兵荒马乱,对家人很牵挂,很担心)他会在家书

14、中说些什么呢 现在你就是张籍,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分组进行,分别写给父母,孩子,儿女,朋友。情境导读: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这封家书承载了诗人太多思念太多牵挂,所以他在写家书时才会感到欲作家书意万重。因“见秋风”而“意万重”我们再把这句诗连起来读,读出作者的思念之第 7页 共 51页情。3、说不尽,又开封 (一个“意万重”体现了诗人对家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对么诗人的思念之情在诗中哪里还有更细致的体现呢一起看看寄信的诗句)A 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寄信时的心理(恐),恐是什么意思 担

15、心什么B“又”体现了什么还有哪个字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C 从这几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不尽的是什么(说不尽的是思念,轻轻一开开出的也是思念!)D 想像对话: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E 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出示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情境导读:抵万金的家书啊!难怪

16、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那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小结:1.原来不管是“见秋风,意万重,或是说不尽,又开封”这些字眼的背后隐藏的是诗人对家人们深深的思念,浓浓的牵挂。请同学们带着诗人的思念再读秋思 2.这首诗唱只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这叫(学生说,师板书:叙事抒情或寓情于事)。第 8页 共 51页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出示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

17、辛。(他的一个平平常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3,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张籍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曾深深地懂得,出示诗句:“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魂也去啊,空一身啊,此时陪伴张籍只有洛阳城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便在张籍的脑海中诞生,这就是秋思,请同学们再读。四、读写结合,拓展升华 1、这首千古绝作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展开你想象的翅膀,飞进作者写诗的情境中,一展你的文采,把秋思加上时间地点,诗人当时的语言动作及心理,编写一个小故事吧!记住作家叶文玲的话:有真情、有创造!写前提示:1、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洛阳街头,心情怎样

18、2、诗人作家书时,想起了谁,想说什么他作家书时的神情、动作是怎样的他的内心呢 3、当行人即将起程,诗人又是怎样做的,他的内心是怎样想的,他的神情、动作是怎样的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它古诗。2、继续积累其他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秋思教学反思当我拿起秋思这篇课文,心如千斤重。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禁自问:古诗教学为何物直教人寝食难安!我个人认

19、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第 9页 共 51页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一、在读彰显诗性。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三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

20、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它讲究形象、色彩、韵律,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

21、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诗人的“意万重”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可能只会想到诗人思念家乡,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第 10页

22、共 51页人的“意万重”我先出示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三、在写中深化诗情。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

23、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见到”与“见不到”后,我及时挑疑:让诗人朝思暮想的家乡到底是怎样的学生带着好奇之心细读诗人另外两首诗送从弟戴玄往苏州、南归的部分诗句:“杨柳阊门路,悠悠水岸斜。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骨肉待我欢,乡里望我荣。”学生认真细读后,我马上问:“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回答:家乡景美;

24、亲人对诗人很好,一家团聚,其乐融融。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对诗人思乡的深层解读。课前的设想只是我的一个理想课堂,一堂课下来,遗憾颇多。如: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不足之处,希望多提宝贵意见。你们的意见将是我久旱的甘露。秋思教学设计 4一、新课导入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第 11页 共 51页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

25、“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二、解题曲:元代新兴的一种体裁,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标题一般由曲牌名和题目构成。相似的有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忆江南(唐白居易)渔歌子(唐张志和)马致远(1250?一 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

26、炼,流畅自然。三、朗读指导 1、生个读 2、老师指导及示范读(字音、语速、节奏、情感)3、生个读(两个)4、生齐读四、赏景品情 1、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明确:共写了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第 12页 共 51页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

27、定,更感到羁旅之苦。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2、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3、文章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的作用

28、,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五、课内巩固(一)、背诵(二)、习题 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第 13页 共 51页方”。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

29、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

30、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4、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a 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b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六、读写拓展改写天净沙秋思(一)、改写指导 1、反复诵读原诗,把握诗意。2、把原诗先译成白话文,再运用适当的关联词连接。第 14页 共 51页 3、必须展开合理想象。4、适当运用口语化语言。5、适当补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让内容丰厚起来。(二)、范文人生不如意有八九

31、,为了派遣心中的孤寂苦闷,我骑上了那匹与我朝夕相伴的、瘦骨嶙峋的老马,踏上了寄情山水的旅程。一路游山玩水,也见过不少的灵山秀水,但是我惆怅寂寥的心情并未有多少改变,我眼中见到的是破败、凄惨,黄昏的时候,我与老马来到了一个垂垂老已的大树下。遥想当年,它是何等的生机勃勃,但是,今天我看不到它身上具有的生命的影子,一条粗粗的藤挂在它身上,已经枯萎了,当初,藤靠着树成长得是多么迅速啊,攀援地多么高,树也因为有了藤的缠绕而美丽异常,可是今天当树老去的时候,这藤也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枯了。在这死气沉沉的环境中,唯有黄昏归宿的乌鸦的叫声显出一点生机,但是单调难听。告别老树、枯藤、昏鸦,我骑马继续前行,便

32、来到了一座小桥旁,河中的水哗哗地向前流去,声音是那样的动听,仿佛在唱一首美妙的歌,看到小桥,听到流水,我心有种淡淡的释然,更何况小桥不远处有户人家呢,在这蒙蒙的黄昏中,正从那户人家冒出袅袅的炊烟,我想这户人家今晚一定是幸福温暖的,他们一家人在一起享受这宁静的夜晚,那是多么温馨啊,但是,温暖、幸福、温馨是他们的,那么,我的又在哪呢?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寒冷一次次向我袭来,我只能牵着我那匹老马走在古道上,不知要走向何方,西边,一轮如血的红日正在慢慢西坠,半边天空被它浸染的如火般绚丽。看着这美丽的景象,我只能发出感叹: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七、教学反思本堂课紧紧围绕“短文长教”通用方法

33、和全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行精妙的课堂结构设计,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课堂问题设计具有指引性。但整堂课下来,发现对学情预估过高,教学内容设计超出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课堂学生不能主动自如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上跟得较为吃第 15页 共 51页力。今后教学应充分把握学情,有的放矢。且在预习上多加于指导,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预习、有效预习。秋思教学设计 5一、教学目标: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3、背诵和默写全曲二、教学设想:1、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2、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

34、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三、教学过程: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说明: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板书题目)

35、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 15 种,艺术成就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 130 首,除天净沙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第 16页 共 51页 4、教师范读。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 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

36、理解全曲作铺垫。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 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 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教师给予点评,选择好的进行鼓励、展示)说明:初一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通过学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7、分析全文: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明确:共写了 9 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

37、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第 17页 共 51页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结

38、句点明了什么?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8、学生再读全曲。(要读出感情)9、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删内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交流,选择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10

39、、教师下水文: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路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说明:通过学生对曲的描述,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参考。11、小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

40、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第 18页 共 51页元戏曲考)12、迁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明确:同:两曲都是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异:白曲描写重景,马曲描写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说明: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教师利用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扩大视野,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能力。13、全班齐诵全曲 14、作业:学生背诵默写全曲。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

41、诵。四、板书设计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孤藤/老树/昏鸦,哀小桥/流水/人家,“乐”景古道/西风/瘦马,哀交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思乡情秋思教学设计 6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第 19页 共 51页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把

42、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学生准备: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教学方法:采用品味、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理解课题 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2、温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

43、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3、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用朗诵表达出来。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第 20页 共 51页 1、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2、朗读第一句中的景物。(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暗淡、萧瑟、冷清)(特别注意:孤、落、残、轻、老、寒六

44、个字。)(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鸦”这些景物容易让我们产生哪些情感?为什么?)(3)请同学们把这种凄凉、冷清、孤寂的情感读出来,声音要轻、缓。(4)引入一组写秋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悲秋”。3、朗读最后两句的景物。(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物又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秋天?(灿烂的、明朗的、绚丽的、美好的、恬淡的)(2)用读展示出最后两句一个多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3)第二句选择“青山?黄花”写来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青山绿水:充满生机;白草红叶黄花:色彩艳丽、多变。这些景物不仅美丽,而且象征着生命鲜活明亮。表达作者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4、此曲描绘的

45、秋景图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5、两者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一点飞鸿影下。”(1)鸿雁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充满活力)(2)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6、小结,引读。(1)小结: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构成,前二句呈现出一片萧瑟而荒第 21页 共 51页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图,鲜明活跃起来。最后,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结束,增添了五

46、彩缤纷的亮丽色泽。(2)引读: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读前两句;又是充满活力的第三句;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最后两句四、研读悟意,体察诗蕴作者将秋日傍晚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还要考虑到作者写这首散曲时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这个因素。(渗透“了解背景,知人论诗”的学习诗词方法)(1)学生阅读白朴的生平资料。(2)本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五、诵读顿悟,表达诗情朗读全曲,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情感。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渗透吟诵的技法“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读

47、出诗文的声韵之美。六、拓读积累,赏析延情(一)总结欣赏古诗词的方法(反复朗读,了解诗意;品味语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体会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论诗。(二)出示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对比阅读思考题: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样的感情?2、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三)汇报交流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第 22页 共 51页(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孤寂、萧索、荒涼的景象)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2)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

48、的孤寂、愁苦、思乡之情。(“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2、配乐引读天净沙秋思想象意境,读出情感。3、讨论汇报第二个问题: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1)曲牌相同(2)作者朝代相同(3)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景的特点是将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4)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不同点:(1)题目不同(2)作者不同(3)景色也有不同(4)表达的情感不同。天净沙秋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天净沙秋思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孤寂之情。4、配乐诵读两首元曲板书设计:萧瑟孤寂天净沙秋充满活力美丽秋景明朗

49、绚丽凄凉之景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思乡之情课外拓展作业:请你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读懂一首著名的散曲,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小学生必备古诗词 93 首 朝天门咏喇叭(明王磐)秋思教学设计 7第 23页 共 51页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难点:品味、赏析、体悟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

50、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二:学习新课(一)读 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生品评:。)第 24页 共 51页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