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3感知觉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3感知觉的发展.ppt(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发展心理学3感知觉的发展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第四章 感知觉的发展几种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1、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新异刺激出现会导致个体产生定向反射,个体会朝向刺激物,心率会发生变化,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吸吮、身体动作)会停止,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就是习惯化;当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再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个体又产生了定向反射,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相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为去
2、习惯化。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图5-1)第四章 感知觉的发展第四章 感知觉的发展2、视觉偏好范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装置来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观察婴儿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获得婴儿知觉发展相关信息的方法。前提假设是看相同的物体须花费相同的时间,看不同的物体所花时间不同。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觉察刺激源;还发现他们能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这一点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对某种轮廓和图形注视的偏爱。(图5-2)第四章 感知觉的发展3、诱发电位法:给婴儿提供一种刺激,通过记录他们脑电波的变化推论其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情况的一种
3、方法。4、高振幅吮吸:一种利用婴儿改变吮吸奶嘴的频率和强度以保持对有趣事物的兴趣的能力,对婴儿知觉能力水平进行评估的方法。首先记录婴儿吮吸频率的基本值,以基本值为标准,当婴儿吸吮频率加快,强度增加,就会触动奶嘴中的电路,与电路连接的提供感觉刺激的幻灯机或录音机几会被启动,如果婴儿一直保持兴趣,就会吮吸的增幅状态,而兴趣减退,吮吸频率恢复基准值。若给被试第二个刺激,出现了显著的吮吸增加,就可得出结论,婴儿能够将两个刺激区分开。第一节 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 二、听觉的发展第一节 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一)基本视觉能力的发展 婴儿最初注视客体比较被动,三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主动地搜
4、寻视觉刺激物。1、视觉集中新生儿能用眼睛追视刺激。26%的新生儿将头从一边向另一边做水平追视4英寸红环,出生后12-48小时有76%能作到这一点。2、光的觉察新生儿一出生就能觉察眼前的亮光,还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只是敏感度低于成人。头两个月中婴儿对光的明度的敏感性发展很快。第一节 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一)基本视觉能力的发展 3、视敏度:是眼睛分辨出对象细节的能力,又称视力。新生儿的视敏度大约为正常人的1/30,改变晶状体形状,聚焦视线的能力差。大约6个月到1岁便能达到正常人的视力范围之内。小学阶段,儿童视觉调节能力不断发展。10岁左右发展较快。但是,据我国调查12、13岁是近视眼发
5、病率最高的时期。第一节 儿童感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二)颜色视觉 对颜色的辨别力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发展了。有研究表明,三个月后婴儿注视彩盘的时间差不多是灰色圆盘的两倍。在一个习惯化程序的研究中,发现4个月的婴儿和成人一样是按颜色的不同类别作出反应的。也就是说婴儿和成人 一样,是按颜色的类别分辨不同颜色的。第一节 儿童感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二)颜色视觉(刘金花p78)新生儿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但他们不能分清兰色、绿色、白色和黄色。4个月时就能象成人那样将有细微差别的颜色归为一类。3岁前儿童已经能分清各种基本色,如红、绿、蓝、黄等,对于混合色和不同色度的颜色也能分清。36岁儿童的颜色辨别能力,
6、在正确教育下,儿童已逐渐 认识不同色调、明度、纯度的颜色以及这些颜色的名称。712岁左右的儿童辨别不同颜色的能力显著发展。有研 究材料表明,假如7岁左右(1年级)儿童的颜色差别感受性是100%,9岁左右(3年级)儿童平均增加45%,5年级儿童 平均增加60%。小学生颜色的绝对感受性增长的速度较慢。第一节 儿童感觉的发展 二、听觉的发展(一)对声音的反应 新生儿耳朵中的水和粘液一旦被清除,新生儿对环境中的声音就能作出反应。42名刚出生24小时内的新生儿对类似蟋蟀叫的唧唧声,一次刺激就有反应的为19名,量词的16名,三次刺激有反应的5名,反应为眨眼,嘴动,睁眼,皱脸,头扭动,眼球装动等,新生儿不但
7、能听到声音,还能区分声音的音高、音响和声音的持续时间。比如有实验通过去习惯化方式研究婴儿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区别能力。(刘p81)第一节 儿童感觉的发展(二)对语言的反应 婴儿对话语声音敏感,语音的辨别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创设了条件。不到 1周的婴儿能分辨元音。4周婴儿能分辨辅音。2个月婴儿能分辨不同人的说话声和同一个人带有不同情感的语调。23岁儿童在辨别简单的词音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但对某些相近的语音还不易分清。36 岁幼儿语音听觉能力继续发展,表现为对汉语四声辨别力有所提高。这一阶段儿童听觉能力的个别差异很大。613岁儿童辨别音调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研究材料表明,假如6岁为1,7岁为1.4,8岁为
8、1.6,9岁为2.6,10岁为3.7,19岁为5.2。成年之后,听觉能力逐渐下降,特别是对高频声音的听力丧失。三、嗅觉新生儿具有较强嗅觉能力,能根据乳房和腋下的气味分辨出母亲。(具有生物适应性意义)新生儿已经能分辨四种气味,对气味的空间定位也很敏感。四、触觉、温度觉和痛觉新生儿触觉敏感,这提高了他们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性。(早期抚触可以安抚婴儿,并促进早期认知发展)新生儿对温度变化敏感,对疼痛敏感。第二节 知觉的发展一、整体和部分知觉的发展二、对色形两维知觉的发展三、时间知觉的发展四、观察力的发展一、整体和部分知觉的发展儿童对物体的整体和部分的认知沿着这样的规律,先认识事物的个别部分(4、5岁),
9、然后开始看到整体(7、8岁),但此时儿童还未能将部分与整体连结起来(逻辑上的“慢动作”),还不能认识到同一幅画可以赋予不同意义。最后一个阶段,儿童能看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实现了部分与整体的统一(8、9岁)。(Elkind&Koegler,1964)二、对色形两维的知觉3岁前形状抽象占优势,4岁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岁后是同一抽象占优势。第二节 知觉的发展三、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空间特性。这里着重阐述儿童的形状知觉、大小知觉和方位知觉的发展。(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婴儿区分形状的能力从新生儿就开始出现了。范茨(Fanz)使用视觉偏好方法研究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发现儿童对复杂模式的观察时间
10、显著长于简单模式。儿童对人脸、清晰图象和活动的轮廓多的图象更为偏好。0-2个月,婴儿更喜欢看他们能看清的东西,中等复杂、高对比度的图案。但他们视觉水平低,不能看到看到整体。2个月-1岁辨别能力在迅速发展,开始能将看到的东西整合并知觉为完整的视觉形状。Kellman&Spelke,1983的研究发现4个月婴儿可以利用运动线索(出生后2个月后发展起来的,如看到主观轮廓,这种能力需要心理建构而非仅仅利用视觉观察就能知觉到)确认不同的形状。(Shaffer,p204)23岁儿童对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熟悉的物体已经能辨认,也能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36岁儿童形状知觉发展很快,显示出由易到难的发展趋势。幼儿形
11、状知觉发展很快,小班时已经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大班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等。形状配对易于命名。幼儿掌握形状由易到难分别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712岁儿童的形状知觉提高很快。第二节 知觉的发展(二)大小知觉 儿童区分大小的能力是从婴儿期就开始发展.儿童从2岁半到3岁,判别平面图形大小的能力急剧发展。出生才六周的婴儿已经显示了大小恒常性,(刘,p90)大小恒常性在1岁之内稳步发展。估计物体大小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三)深度知觉1、视觉悬崖:吉布森和沃克1960年使用
12、视崖装置对6.5-14个月的婴儿进行研究,发现90%的6个半月及更大的婴儿只爬过浅的部分,只有不到10%的婴儿爬过深的部分。为进一步证实深度知觉的产生年龄,坎波斯等人(1970)将2个月婴儿放在浅滩和悬崖上,结果发现放在深侧悬崖上的婴儿出现了心率下降的现象,这是婴儿对刺激感兴趣的表现,9个月婴儿会心率增加。说明他们已经能够知觉到深浅两侧的差异。2、视刺激逼近:向婴儿呈现一个以一定速度向其逐渐逼近的物体或影象,观察儿童反应,发现2-3个月婴儿有保护性闭眼反应,4-6个月婴儿有躲避反应。第二节 知觉的发展(四)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对儿童准确的理解环境特别重要。据我国的研究,1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
13、位。幼儿期间,3岁儿童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能辨别 前后方 位,5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已经能完整正确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朱智贤重复了皮亚杰等关于左右概念的发展研究,认为:5-7岁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手。7-9岁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911左右岁儿童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能够理解左右的相对性。中学阶段,青少年已经能在抽象水平上理解各种空间关系。但复杂的空间关系还需要借助直观材料的帮助。第二节 知觉的发展区分空间方位对年幼儿童之所以困难,原因是:第一,是他们还没有观察的
14、经验,还不知道一个物 体可以处于不同的空间关系中.运动能力的发展和运动经验有助于方位知觉的发展。(Shaffer,p209)第二,儿童还缺乏合适的词语描绘不同的物体.第二节 知觉的发展二、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反映事物的连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知觉是一种发展得较迟的一种能力。这是因为时间的特点(没有直观形象、没有专门感受器、具有相对性、具有主观性)决定的。3岁前儿童对时间的知觉是与他们的自身需要和愿望相联系的。他们已经知道了实际生活中时间间隔的时距,但儿童的时间知觉是不准确的。36岁儿童的时间知觉已经有了发展。3、4岁儿童理解与现在有关的时间词较容易,理解与“过去”、“将来”有关的时间词就困难。
15、第二节 知觉的发展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的研究(1963年)表明:5、6岁儿童时间知觉极不准确,极不稳定,只是6岁在短时距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7岁儿童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但主要利用外部时间标尺,很少能利用内部时间标尺;8岁儿童已能主动利用时间标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开始接近成人。第二节 知觉的发展 前苏联学者沙巴林曾调查各年级学生估计“一分钟”时间的长短结果见下表表4-2 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估计一分钟时间的平均数 可见,即使小学生五年级学生,对一分钟的估计也是很不精确的。一般都是估计过短。年 级一年级 三年级五年级对(60秒)的估计11.5秒 24.8秒31.1秒皮亚杰对儿童时间知觉做
16、研究,同时开始爬行的两个机械蜗牛,一个爬得快,一个爬得慢,快蜗牛先停下来,可最终还是快蜗牛走的距离长。结果显示:4.5-5岁儿童还不能把时间和空间关系区分开;5-6.5岁儿童开始把时间次序和空间次序分开,但仍不完整;7-8.5岁儿童才能最后把时间与空间关系分开。黄希庭(1979)进一步研究表明,5岁儿童往往用事物的空间关系代替时间关系,6岁儿童开始把时空关系分开,但很不完全,再现实距的准确度仍然受空间关系的影响,7岁儿童已经基本把时空关系区分开,8-9岁时不仅能把时空关系区分开,还能较准确地再现时距。第二节 知觉的发展 三、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
17、级形态。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为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婴儿时期还缺乏观察力,对事物的知觉是不随意的、被动的、都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缺乏目的性,对事物的知觉经常与摆弄物体的动作结合在一起。1-3岁是观察力的萌芽期;36岁是儿童观察力初步形成时期。幼儿晚期观察力的目的性、持续性、细微性与概括性都有明显的发展;611、12岁儿童观察力有了明显的提高;11、12岁17、18岁的儿童已进入中学。他们知觉事物都具有目的性、方向性,观察更准确、更全面,已经逐渐把握知觉对象的本质特点。在这个阶段儿童观察力的个别差异也更明显。三、观察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儿童出生以后
18、,感知觉发展是迅速的。随着年龄增长,在教育影响下,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大致呈现以下趋势: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具体是由无目的、被动的、短时间的逐步向有目的、主动的、持久的发展;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从笼统的未分化向精细的方向发展;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总之,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成熟与实践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个体间感知能力的发展既存在着共同性又存在着差异性。第五章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vs.信息加工观点第一节 皮亚杰的理论与研究一、思维的结构思维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于不断编织、演变和递进的过程中。思维的结构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其中组织的内容
19、是动作和概念,组织的结果是结构,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被皮亚杰称为格式(Scheme)。“格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最初的格式来自于无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的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无论是动作格式还是智慧的运算格式,决定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或限度。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实际反映了认知结构上的差异。“运算”(operation)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在皮亚杰的理论中,运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的或认知发展的核心。运算指的是一种可逆转的观念上的操作。它允许儿童在心理上回到思维连续的开
20、始(可逆性);它还具有守恒性和系统性特征。二、思维的机制1、适应和组织有机体适应外部环境以获得生存,思维或智慧的本质也是适应(adaptation),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所有行为和思维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有机体以更好的方式适应外部环境。适应也就是不断运用和修改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的过程,也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使我们越来越准确地表征外部世界的过程。组织过程的运用,保证了所有结构能合适地发生相互作用,合适地相互协调以形成一个整合的个体。如抓握和注视两种格式的组织。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低级的智慧适应是把动作加以组织,同时又修改原有的动作组织,高级的智慧则是把经验
21、内容加以组织,同时修改原由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世界。2、同化和顺应(1)概念:同化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顺应就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2)认知发展过程:个体在认识新事物时,往往倾向于用原来的知识结构来同化它,但是因为新知识不同于原来的结构,于是在同化新知识的同时,必然要引起原由结构的变化,产生一种新的结构以顺应新的知识。正是这样,儿童在原由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既丰富了认识,也改造了认知结构,发展了思维。(3)同化和顺应的结果平衡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有同化就必然有
22、顺应。所有适合的行为都包含某些同化和顺应的元素,有时同化占优势,儿童往往主观歪曲事实,出现自我中心主义(如假想游戏);顺应占优势时,儿童完全按事物外在特征来塑造自己的动作(模仿性游戏)。当同化和顺应取得平衡时,就能最有效地适应世界,这种状态就是平衡。只有同化没有顺应,就只能处在某一个适应水平,没有认知结构的发展;只有顺应没有同化,认知结构又会无法稳定下来以适应环境。同化和顺应取得平衡的机制是“自我调节”,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不断“从自身的动作中得到蕴藏着对这些动作的自动调节的信息”,使思维朝着“必经途径”发展。当外界某一因素干扰或影响主体偏离了必经途径时,主体内部马上会产生一种流动平衡的反
23、作用,又把机体导还到正常的顺序里,如果失败,就把机体导入带新的但与原来相似的途径。思维的机制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平衡是一种状态,是主体具有的一定的思维结构或表现出的某种稳定的智力特征。平衡是一种过程,一种平衡的建立意味着新的不平衡的开始,所以平衡是一种变动的过程。三、思维的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共分六个子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1个月):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部环境,并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果更加巩固,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习惯动作时期(1-4.5个月):在先
24、天反射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把个别动作联结起来,形成新的习惯。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5-9个月):视觉和抓握之间形成协调关系,儿童可以控制手摆弄周围客体。在这种主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之间发生循环联系,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手段目的分化协调期(9-12个月):手段与目的已经分化,在做出动作之前已有取得物体的意向。同时,儿童的各动作格式之间的关系更加灵活、更加概括化。但儿童只能运用在同化格式中已有的格式。尝试错误阶段(12个月-1.5岁):儿童偶尔发现某个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不止重复以往动作,而是
25、在重复中作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形成“内部联合”阶段(1.5-2岁):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寻找新方法之外,开始在头脑中用“外部联合”的方式解决新问题。感知运动阶段的成就: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它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开,从自我为中心变成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因果认识:儿童在动作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渐产生了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影响的结果的分化,后又扩及到动作与客体间的关系,使动作的目的性越来越强。2、前运算时期(2-7岁)信号和象征功能的出现,使儿童能够摆脱具体动作思维,开始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
26、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通过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儿童可以借意义所借来象征意义所指的事物,已经摆脱了实际情境的要求,凭借象征格式思维。儿童象征性游戏的产生是象征思维开始的标志。所谓前概念阶段是真正意义的概念产生前的阶段,这时儿童所用的概念与一般成人用的不同,仅仅是把最初学到的语言符号附加到一些事物上而形成的,是具体的、动作的。没有抽去出本质特征。(数目守恒实验)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有两个特点。(1)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儿童不能建立守恒,仅仅会注意到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维度,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几个维度。思维往往受
27、直觉表象自动调节。(2)思维具有显著的自我中心特征。也既儿童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观点采择实验)3、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运算的含义:a.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b.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既可以朝一个方向进行,也能向相反的方向运转。c.运算具有守恒性,当一个运算在变换时,体系中总有几个保持不变的特点。d.系统性,运算格式是一个系统,它不能单独进行,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1)获得了守恒性:可逆性和离中化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
28、出现的标志。儿童已经不再集中于对象的某个特征或某种状态,集中于主体所持有的某一种观点,能够追随外界的变化,根据客观的交互观点的系统去协调个别观点。(2)群集结构的形成:儿童开始用群集结构来实现调节,而不再依靠表象使用集中化和离中化的机制进行自动调节。第一次实现了同化客体于主体行动和顺应主体格式于客体变化之间的平衡。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的群集,但这时的运算还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群集还没有形成形式逻辑,只能对已经构造成功的内化了的观念实现运算,对未构造成功、较为复杂的观念还不能运算。群集结构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杰认为运算都不是孤立的,是群集运算的一部分。群集运算分为类群集(事物间)运算和系列化群集(
29、因素间)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特点:已经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心理运算可被运用于真实的情境,也能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可以运用于当前的情境,也能用于将来的情景,以及单纯语言或逻辑的陈述。能摆脱具体事物,对命题进行运算。不再尝试错误,可以依据某些可能或所有可能的组合去推论某一种现实性。四、评价(一)贡献1、使用新发展观代替传统发展观。相互决定论代替了绝对决定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2、进行了大量实验和观察,第一次最为详尽地论述了儿童
30、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儿童思维发展作出贡献。(二)不足之处1、认知结构的观点过于单一。儿童的思维更象一组只有松散结构的系统,每个系统隶属于某一个领域。一般性的阶段论的观点证据不充分。2、更多关注儿童对物理世界概念的建构,忽视了社会认知方面的研究。3、使用方法有缺陷,临床法混淆变量,影响了结果的真实性;实验过于困难,不能发掘出儿童应有的能力。4、过多强调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忽视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贬低了语言的作用。5、形式运算阶段并非思维的最高形式。Riegel,1973认为存在一个新的阶段辨证运算阶段。在皮亚杰理论和研究基础上(发展观相同),使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的
31、一批人称自己为新皮亚杰学派。重视教育在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心理学应用的研究;扩大了儿童心理的研究领域,不只研究认知,还有情绪、人格、自我意识的发展;研究方法上有突破,提供多个变量交互作用的情境加以研究,使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第二节 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一、基本观点:信息加工观点关注认知变化,而不是发展阶段。人类的心智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这个系统与计算机一样,从环境中接受信息,储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操作信息,然后作出外显反应。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使儿童能够对信息加工的更快。不断发展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维持注意,辨认和储存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并利用所存信息回答和解决问题,执行心理程序。强调认知发展不是阶段
32、式的而是连续的。二、认知单元(一)图式:由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的信息存在形式。图式使记忆更为有效。(二)映象:具体的形象化的感觉印象。(三)概念或范畴:一组对象或事件的符号表征。12-24个月婴儿能自发把积木按色彩组合。使用反应时间研究使用映像还是概念。T1t2(四)判断:两个或更多概念被联结在一起构成判断。Siegler,1983使用天平研究儿童判断根据一维信息还是二维信息。第六章 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注意的发生与发展第二节 童年期后儿童注意的发展第一节 儿童注意的发生与发展 一、注意的发生 二、早期(13岁)儿童注意的发展进入第二年,儿童的无意注意继续发展,如果没有干
33、扰,可以玩一种玩具或摆弄物品达1分钟。随年龄增长注意的时间也有所增加,2岁平均为2分钟;3岁平均是4.7分钟(Morgen,1931)。由于言语的发展,儿童已能注意到成人的要求,并能听从成人的要求去做,可以认为这是有意注意开始出现。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是无意注意。3岁时有意注意开始出现。真正有选择的注意是在3岁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第二节 童年期后儿童注意的发展v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v(一)发展的一般规律童年中期(6、7岁11、12岁)的儿童无意注意仍占一定优势。这是有意注意发展的重要阶段;童年晚期(11、12岁14、15岁)的儿童无意注意已达高峰,有意注意初步占主导地位;幼儿期(3岁
34、6、7岁)的儿童仍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形成之中;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的儿童有意注意已有较高的发展,已达成人水平;注意的发展注意的发展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v阴国恩等的实验研究讨论了无意注意发展的曲线,认为无意注意的发展与有意注意的发展不同,有意注意随儿童年龄增长,其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无意注意则是先随年龄增长,发展水平也在提高,至初中二年级达到最高水平,而后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注意的发展注意的发展第二节 童年期后儿童注意的发展v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v(二)影响注意发展的因素儿童进入社会生活入托、入园、入学是发展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语言对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
35、起了主导作用。认识、情绪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都在影响儿童注意的发展。注意的发展注意的发展第二节 童年期后儿童注意的发展v二、注意特性的发展v(一)注意选择性 注意选择性是指注意集中在某一对象上而不顾其它的事物的特性。这是注意的核心品质。注意的选择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注意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与情绪;注意的选择性依赖于经验和对客体的理解;具有启发与指导作用的强化可以改变儿童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发展注意的发展第二节 童年期后儿童注意的发展v二、注意特性的发展v(二)注意稳定性的发展v 注意的稳定性是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注意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研究表明,36岁儿童注意稳定性发
36、展很快。阿良莫夫(1955年)经过长时间的精细观察确定,6岁以上儿童对一件事情注意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710岁10分钟,1012岁25分钟,12岁以上为30分钟。上海李洪曾的研究提出小学五年级至初中(10岁左右至13岁左右)是儿童注意稳定性发展最快的时期。注意的发展注意的发展第二节 童年期后儿童注意的发展二、注意特性的发展 注意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原因:(1)生理上的:注意稳定性的发展反映了大脑神经细胞工作 能力的发展;(2)主导活动上的:幼儿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学生的活动以 学习为主。不同的主导活动对注意稳定性的要求不同;(3)注意稳定性有赖于自制力。自制力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v 2.注意的
37、稳定性有赖于注意对象的性质与儿童的兴趣。3.表扬强化法更有助于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发展。注意的发展注意的发展第七章 儿童记忆的发展v第一节 儿童记忆发展概述v第二节 记忆策略的发展记忆的发展记忆的发展第一节 儿童记忆发展概述v 一、记忆的发生v 1个月末2个月初婴儿有了运动记忆;v 3、4个月左右婴儿有了情绪记忆或形象记忆,“认生”,v 都是再认的能力。v 1岁左右的儿童开始有了回忆。v 二、13岁儿童记忆的发展v 识记印象要求重复的次数比以前少v 保持的时间逐渐增加记忆的发展记忆的发展第一节 儿童记忆发展概述v三、进入童年期以后记忆的发展v(一)有意记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36岁儿童以无意记忆、形象
38、记忆为主712岁有意记忆逐渐得到发展,9岁左右有意记忆逐步占了优势。10岁以后儿童的有意记忆趋于成熟,发展速度也逐渐缓慢。v(二)记忆的品质也随年龄增长而发展v 比较重要的是记忆广度、持久性和准确性v 记忆的发展记忆的发展第一节 儿童记忆发展概述三、进入童年期以后记忆的发展(二)记忆的品质也随年龄增长而发展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及记忆的准确性都与对记忆材料的理解与分析相关,因此也显示出发展的特点。记忆的广度是指每次能记下来的数量。常用的测量方法是把一组没有联系的数字呈现给儿童,要求他们努力回忆出来。一般情况下,3岁是3个;4岁左右是4个;7岁左右是5个;10岁左右是6个;成人一般是7个。记忆的发展
39、记忆的发展 表7-1 314岁儿童记忆四项测查的平均成绩(1984年)年龄组(岁)记忆广度识记速度图片再认保持总成绩3 33.913.915.365.362.772.772.782.7814.8114.814 45.145.146.456.454.194.194.174.1720.4920.495 55.695.698.008.004.884.884.884.8824.9724.976 66.106.108.968.965.795.795.795.7928.0228.02 7 76.096.092.522.522.612.611.901.9012.9412.948 87.377.373.833
40、.834.924.923.423.4220.0720.079 98.028.024.514.515.695.693.973.9722.6422.6410108.158.154.964.965.805.805.365.3623.6623.6611 118.138.135.575.576.186.185.165.1624.6224.6212127.607.603.913.916.246.247.057.0524.5124.5113137.707.704.824.825.455.457.257.2523.7923.7914148.818.815.905.906.086.086.426.4225.21
41、25.21记忆的发展记忆的发展第二节 记忆策略的发展v 一.儿童采用的几种策略v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弗尔(Flavall)等研究提出v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v 5岁前没有策略;v 57岁不能主动应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会用;v 10岁以后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v 二.记忆的提取信息能力的能力的发展记忆的发展记忆的发展第二节 记忆策略的发展v 一.儿童采用的几种策略v (一)复述(背诵)儿童掌握背诵策略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v 5 岁 有 10%有复述行为,v 7 岁 有 60%有复述行为,v10岁达到85%有复述行为。不同年龄儿童采用复述的方式有所不同。低龄儿童常常是孤立的只背
42、当时要记的,而高年级学生不仅背当时要记的,还把前面学习进行复述。记忆的发展记忆的发展第二节 记忆策略的发展v 一.儿童采用的几种策略v (二)组织:是把要记忆的材料按照它们所包含的项目间的内在意义或联系加以归类进行记忆。归 类:年龄大的儿童比年幼儿童更多地采用归类策略。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归类水平也不同。系列化:是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以帮助记忆。小学一年级学生还不会运用系列化策略,从三年级开始这种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记忆的发展记忆的发展第二节 记忆策略的发展v二、记忆的提取信息能 力的能力的发展v 探究并得到记忆中信息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研究表明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回忆好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会常常利用回忆线索。记忆的发展记忆的发展图图图图 6-1 6-1不同年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的再现不同年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的再现不同年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的再现不同年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