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论——“复杂多变”话曹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人物论——“复杂多变”话曹操.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国演义人物论“复杂多变”话曹操阅读三国演义确实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因为它的一些内容跟历史之间是 矛盾的,容易混淆。比方,毛宗岗所肯定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艺术形象,和从历史角度来看 曹操所得到的印象,二者是存在相当距离的: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直到西晋短 暂统一,战乱持续了九十多年,户籍流散、灾荒横行,人口大量减少,文化受到 摧残,中华民族的生存开展遭到了极大灾难。曹操在诗里讲“白骨露于野,千里 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蔡文姬诗里也说“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 女”,诗句虽然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是很明显地反映出当时长期的战乱导致人 民生命严重缺乏保障。长期的军阀混战,让东汉朝廷成了空架子,乱世
2、中每个有 武力的人都可以争当皇帝,只要谁武力最强能够结束这一场灾难,就会被人视为 英雄。所以后人看这段历史,就认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而曹操就在这样 的战乱中成长为最强的力量,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和军事实力很强,政治相 对开明,最后统一了北方,因此曹操也可以称为英雄。但是三国演义里显然 没有把曹操当成英雄,作者给曹操安排了很多生动的内容,把他写成了一个心狠 手辣、残忍好杀的奸雄。这种小说和历史的差异,可以延伸到我们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它和三 国志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三国志是正史,历史范畴内讲的是真;三国 演义是小说,主要是写入,它的价值不在于真而在于情感的美。小说要揭示的 是人的内心,它
3、描写的人物是军阀也好农民也罢,注重的都是对人内心情感的透 视和洞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里的人物,从历史角度来说可能是虚构的,但 是如果能够通过创造这个人物形象,生动地揭示他的情感世界、内心理想以及感 知,那么就具有了文学的价值。用美学的语言来讲就是审美价值。所以我们再从文学价值角度来审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他属于文学 虚构的形象,但是虚构得非常精彩,今天读起来仍旧是栩栩如生。值得说明的是,虽然三国演义把曹操处理成了一个心狠手辣的坏人,但 是这不代表三国演义只是一味将曹操污名化。其实,三国演义一方面在 丑化曹操,另一方面也在美化曹操。比方三国志里提到,军阀董卓控制东汉 朝廷时期比拟看重曹操,
4、给了曹操一个骁骑校尉的职位,这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上 的待遇了,但是曹操认为跟着董卓没前途,于是就溜掉了。关于这一段情节,三 国演义处理成了曹操虽受董卓器重,但是他并不喜欢董卓,这时候司徒王允觉 得董卓专权导致汉室倾颓,大家就开会商量如何对抗董卓,曹操慷慨激昂主动表 示要去行刺董卓。这个情节显然是美化了曹操。而后来曹操离开京城的情节,三 国志里写的是曹操对董卓不辞而别,改名换姓路过中牟时,被当地的亭长抓住, 当地有人认出曹操,就把他放了,此事不了 了之。而三国演义里对应的这段 历史,写的是曹操因为行刺董卓失败被迫逃亡离京,路过中牟时被捕,县令陈宫审讯他的时候,曹操表现得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终感动了
5、陈宫,弃官跟着曹操 一起逃亡了,这又是美化了曹操。但是,三国演义此后的描写开始急转直下。曹操跟陈宫逃亡之后,因为 误会杀了吕伯奢的家眷,在后来知道自己误杀好人的情况下,为了灭口又杀了吕 伯奢,这是三国志里没有的情节。这一段是三国演义对曹操的丑化。曹 操就这样从不畏生死的青年义士,转变成了滥杀无辜的大不义之徒,并且还说了 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的原始版本 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当年陈寿做三国志的时候没有采用,后来裴松 之给三国志做注时,又记录下来了。这个故事的原始版本之一是曹操逃亡时 以为吕伯奢的家人要谋害他,于是就趁夜杀人,然后在凄怆中说了这句话。现在
6、 来看,曹操这句话的本意可能是说自己走投无路只能杀人,他当时的心情还是比 较难过、比拟无奈的。可是到了三国演义里,把这句话调整了一下,曹操的 心态就变成了杀人丝毫不觉难过,认为只要自己遭到危险就可以伤害所有人。经 过这个变化,曹操就成了残忍好杀之人了。那么,小说对曹操人物性格的转变刻画得是不是太突兀了呢?并不是。三 国演义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表达出来。它写曹操的为人起初是好的,是个刚烈 有血性的义士,但是曹操的心理又非常不健康,主要是因为他性格多疑。多疑, 本是三国演义里很多军阀、谋士都有的毛病,但是曹操的多疑非常有特点。 别人的多疑是两可的,认为一个人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坏,而曹操的多疑是很“坚
7、决”的,他认为只要被他怀疑的就是坏人、就是对他曹操有威胁的人;而且,别 人多疑的后续行动可能是疑而不决,可曹操多疑之后就会立即行动,即使明知滥 杀无辜也在所不惜。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其性格的核心就是多疑,并且因为多疑产生了一 系列命运的改变。比方赤壁之战,曹操因为多疑而中了周瑜、黄盖的反间计,在 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处死了自己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导致曹军不堪水战。 而且曹操的多疑性格贯串了他的一生,甚至曹操之死也是因为多疑。晚年曹操患 头痛病,找华佗来医治,这段故事的原型出自三国志。记载说的是华佗给曹 操治病,后来请假回家,曹操再找他,华佗屡次推辞说自己妻子病了迟迟不来, 曹操于是派人核实
8、此事,并且有言在先,说如果华佗说的是真的就给他发放粮食, 如果华佗说谎就把他抓回来,结果发现华佗说的是假话,于是华佗被捕最后死于 狱中。而在三国演义中,华佗说要根治曹操的头痛病需要开颅,曹操觉得这 种医疗方法是华佗想趁治病的机会害死他,于是就把华佗关进监狱,最后华佗死 于狱中,他集一生经验写成的医书也随之失传。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仅通过多疑这个性格把曹操几十年的人生 经历串了起来,而且还表现出曹操多疑的另一面,那就是不疑。曹操的多疑是对 别人的,而他的不疑那么是对他自己的。三国演义中,曹操对自己的判断是非常自信甚至自恋的。比方,当到处 流浪的客将刘备来投奔曹操时,曹操手下谋士就劝他,说刘
9、备这个人有野心,而 且还是汉室宗亲,应该杀掉。但是曹操认为,刘备本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杀刘 备之后可能会导致自己名声受损,别人以后也不敢来投奔自己了。随后小说中有 一个著名的情节,就是“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就是你刘备跟我两人, 刘备听了这话就装成很害怕的样子,说自己被天上打雷吓到了,曹操哈哈大笑说 英雄也会害怕打雷,于是就放松了警惕。后来徐州发生变乱,刘备找了个借口声 称自己要去替曹操攻打袁术,向曹操借了五千兵马后就离开了。刘备走后,曹操 的谋士说不能放他走,曹操又派了许褚带五百人去追刘备。许褚是曹操手下的勇 将,但是他头脑简单不懂谋略,派这样的人去追刘备,而且是五百人去追五千人, 显
10、然是追不回来的。曹操手下谋士们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追不回刘备太可惜, 但曹操是绝对不会公开成认自己犯错的,他说自己既然用了人就不会怀疑他,“我既遣之,何可复悔?”刘备就这样成功溜掉了。这就是曹操不疑的一面,三 国演义作了很好的展现。三国演义中,曹操对手下谋士的态度,与刘备、孙权是不一样的。相比 刘备对待诸葛亮,孙策、孙权对待周瑜,曹操对待谋士的态度是想听的就听,不 想听的就不听,而且打了败仗还会把责任推给谋士。这不是说曹操不重视人才, 他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但是他不能容忍手下谋士的谋略明显高于自己。仔细分析,曹操的这种心态是有复杂成因的。天下三分,刘备可以仰仗他的 汉室血统,孙权也有他父兄的基业
11、,曹操不仅没有这些,还有一个家族污点,那 就是他的祖父是宦官,他父亲是宦官的养子,曹操多疑和自恋的性格,某种程度 上也是因为他的政治资本相对缺乏。小说中描写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看至I当 地险要地形,他还要大笑一番,嘲笑诸葛亮还是不如他。当然这种行为也有鼓舞 残兵士气的考虑,不过哪怕只有5分钟表现自己智慧优越的机会,曹操也是不会 放过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他一旦发现某个人特别有才,就会千 方百计挖角。比方新野之战曹操被刘备击败,战后发现刘备是得到了军师徐庶的 辅佐才如此厉害,就扣住徐庶母亲作为要挟,徐庶被迫去了曹操那里。此后刘备 兵败长坂坡,赵云往来冲突救出阿斗,曹操看到赵云骁勇,
12、又动了心思要拉他过 来,于是不许手下放箭,结果让赵云成功杀出重围。刘备兵败徐州之后,关羽“土 山约三事”,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归降了曹操,关羽在投降时提出了条件,具体 包括:他只是暂时投降,而且降汉不降曹,另外必须对刘备的两个夫人以礼相待。 曹操是比拟实用主义的人,他爱才心切,就同意了关羽的这些条件。关羽投降之 后,曹操大搞感情投资,大宴小宴不断,还送给关羽资财妇女,结果关羽得到刘 备的消息后就千里走单骑离开了,曹操还要在外表上表现得非常大度,由于没有 正式下公文放关羽走,关羽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曹操还是下了文书放关羽 走了。鲁迅非常欣赏三国演义的这一段情节,认为虽然曹操是奸雄,但他这 里表
13、现得非常大度,非常爱才。但是,当曹操发现手下谋士的谋略超过自己的时候,他的心态就变了。三 国演义描写的汉中争夺战,曹操的军队进退两难陷入困境,这时曹操的主簿杨 修显出了高明,他一眼就看破了曹操的心态,立即准备退兵事宜,曹操被人看破 心思,很不高兴。当初刘备在曹操手下的时候很注意韬光养晦,而杨修就偏偏喜 欢露才扬己。三国演义专门解释了曹操与杨修的交恶过程。其中提到,曹操 路过曹娥碑,曹娥碑上有蔡邕写的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去臼”,这八个字 隐含着四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能看出来隐含的是哪四个字吗?如果被问的是 刘备,他肯定说我看不出来。杨修不管这一套,他直接回答说我已经看出来了。 曹操就说你先
14、别说,让我想一想。一行人走了三十里之后,曹操才让杨修说出答 案。杨修解释,黄绢说的是有颜色的丝,丝字旁带颜色,合在一起就是个“绝” 字;“幼妇”就是少女,合在一起就是个“妙”字,如此这般拆解下去,蔡邕八 个字里隐含的四个字是“绝妙好辞”。曹操说,你所答正合我意。这个故事的原 始版本见世说新语,原故事里曹操说我的智慧差了杨修三十里。而到了三 国演义中做了调整,变成了曹操不愿意成认自己不如杨修。三国演义中的 曹操,就是用这样的智慧优越感来维持自己的自信和统治的合法性。如果他的部 下比他高明,这个部下就危险了。杨修之死,就是因为曹操晚年考虑自己的继承 人,起初曹植的表现比拟合曹操之意,结果曹操发现曹
15、植之所以表现好是因为杨 修幕后指导,曹操就担忧日后万一曹植能力压不住杨修,反被杨修控制,就像汉 献帝被他曹操控制一样,又或者曹植比拟昏庸,那么结果只能更糟,于是曹操就 把杨修杀掉了。正因为有这样的思路,所以我们看到在赤壁之战即将开打的时候,曹操会领 着一大群人去船上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很经典的诗。他是要 在部下面前表现出自己不仅善于打仗,而且很有文采。比照历史,三国演义对曹操这种使用人才的刻画,是比拟符合实际情况 的。唐太宗曾经路过曹操庙,他在庙里题字,提到曹操不能允许他手下人水平比 他高,这样狭隘的心胸对于领袖来说是一个缺点。唐太宗认为领袖的本领不一定 非要比谋士高明,只要能
16、够领导这些谋士就可以了,并且评论曹操“一将之智有 余,万乘之才缺乏”,也就是作为军事将领足够,当皇帝不够。除了核心性格特征之外,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其实是非常丰富的。曹操有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宽容。比方名士祢衡,得罪了曹操很屡次,包括击 鼓骂曹等,曹操也不杀他,最后把他送到刘表手下黄祖那里去。在黄祖手下的祢 衡继续骂人,最终被黄祖一怒而杀掉。曹操这属于借刀杀人,他允许人家骂他, 但他自己不杀要别人来杀。有的时候曹操表现得不可捉摸,他率军准备南征的时 候,名士孔融坚决反对,曹操不听,孔融就说:“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 曹操听了勃然大怒,把孔融抓起来杀掉了。曹操有时候也非常阴险。他攻打袁术 的时候军粮缺乏,就指使手下军需官克扣军粮,然后军士不满闹了起来,他又把 这个军需官找来说“欲借汝头以示众耳”,承诺赡养他的家人,然后就把军需官 杀头以平息军乱。曹操有时候也非常凶残。刘备、董承卷入的衣带诏事件中,曹 操抓住了参与者吉平,审讯他让他招认主谋是谁,吉平拒不招供,曹操就动用了 极其残酷的刑罚来残害吉平。曹操有时候又表现出胆小得可笑。张飞喝断长坂桥 的时候,他率领大军却被张飞很少的人马吓跑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性格就是这样,极其复杂。通过小说的精彩描写,我 们会觉得他很可悲、很可鄙、很可恶、很可耻、很可贵,也很可惜、很可气、很 可喜、很可憎,这些词语加起来,可能都不够形容曹操性格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