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049889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完整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完整版】(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班级: 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历史人物与史实搭配正确的是()A.唐太宗一一励精图志,创“开元盛世”B.鉴真一一西行求法,著大唐西域记C.唐玄宗一一虚心纳谏,用魏征等贤臣D.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2、唐朝时期,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的是()A.洛阳B.扬州C.长安D.成都3、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 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A.实现了统一B.统治者残暴C.繁荣而短暂 D.大运河开通4、高僧玄奘和鉴真不

2、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 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C.传播了中国文化D.扩大了唐朝疆域5、南宋仅占据半壁河山,却采取偏安江南的自守待敌的消极策略。宋金对峙局 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A.辽夏向金称臣 B.金灭辽 C.宋金达成和议 D.金把都城迁到燕京 6、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 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 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7、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 发

3、,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 结果他被定罪问斩。清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D.钳制思想D.钳制思想A.维护统治B.压制文人C.打击汉人8、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东汉末年,为外科手术制成麻醉药,并编创了防病健体医疗体操的名医是()A.张仲景 B.华佗C.孙思邈 D.李时珍9、唐朝诗人皮日休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A.巩固隋朝的统治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D.结束分裂,实现统一10、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

4、七鼎,大夫五鼎,元土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D.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11、下图所示的是青牛白马的故事,反映的是关于契丹族起源的传说。你知道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并建国的契丹族首领是谁吗()A.赵匡胤 B.阿骨打 C.元昊 D.耶律阿保机12、宋朝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A.宋朝重武轻文B.宋朝重文轻武C.从军死伤几率大D.从军收入低1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保甲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5、D.募役法14、下列事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不可能被记载的是()A.孔子创立私学B.长平之战C.卫青北击匈奴D.赤壁之战1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 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他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 超,被后人称为()A.医圣B.书圣C.诗圣D.诗史16、唐代以前,耕犁需要两头牛才能牵引,对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田来说难以 推广使用。唐代以来,耕犁逐渐被长江下游地区的农民所接受。下列农具与此 变化有关的是( )耦犁曲辕犁楼车筒车17、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 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土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

6、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 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A.春秋后期B.战国时期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1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 失。”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A.房玄龄 B.杜如晦 C.姚崇D.魏征19、“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 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A.注重考查诗赋B.打破门第限制C.采用八股取土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20、下图反映的史实主要说明宋代()A.杂剧演出遍及城乡B.瓷器制作工艺先进C.活字印刷影响深远D.球类运动

7、受到喜爱21、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因素B.农业发展状况C.体质进化程度D.生产力水平22、南宋与北宋政治特点的相同之处是()都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都有皇帝靠议和苟安都存在投降派占上风,主战派受排挤现象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A. B. C. D.23、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A.道家学说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D.儒家学说24、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提倡法治、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了他的著作后, 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 )D.韩非D.杭州D.韩非D

8、.杭州A.孔子B.孟子C.荀子25、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城于()A.上京B.咸阳C.兴庆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有一个中央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 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与周代的 制度相比,秦汉所形成的统一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但是又不是绝对否 定。这位中国的恺撒不仅是一位征服者,而且还是一位天才的管理者,他 把秦国的祖先们所创立的军事和民事中央集权制扩大到了整个帝国。摘编自田余庆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等材料二: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诸

9、侯王的势力 也膨胀起来,出现“尾大不掉”之势。(主父偃)偃说上(汉武帝)日:“今 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 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摘自班固汉书主父偃传材料三: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藩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 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 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 二电 , 1&O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等材料四: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 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 治制度模

10、式。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政治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就不需要 完善和发展了。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 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摘编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概括汉武帝为解决“尾大不掉”之势而采取 的措施及其作用。(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晋时期发生“八王之乱”的原因。(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如何做到制度自信。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炀帝广造宫室朕耳所

11、闻,目所见,深以自诚。故不敢轻用 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摘自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 鉴真第四次赴日时,他的船遭遇逆风而漂流到海南岛,他随后来 到广州。在这里,他看到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 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他还发现,来自斯里兰卡、伊斯兰世 界及东南亚的许多不同族裔的人都在这里访问或定居。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3 隋唐五代两宋材料三 唐太宗在位23年,为大唐帝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从高宗到武则 天,长达56年,他们继承贞观精神,为开元盛世准备了条件。开元总共28 年,唐玄宗将“依贞观故事”治国具体化,唐王朝进入真正的盛世。无论是政 治、经济,还是文化、

12、宗教等各个方面,中国历史都迈入一个巅峰时代。摘编自任世江大唐的辉煌与社会风尚(1)据材料一写出“朕”所指的皇帝。(2)据材料二简述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3)据材料三指出“唐王朝进入了真正的盛世”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任选 二个方面列举盛世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唐朝兴盛的原因。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观盟,以 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 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比弱于秦,而扰有可以不赂(意为赠 送财物)而胜之之势。以天下之大,而六国破亡之

13、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 矣。”苏洵嘉裕集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北朝”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材料一中“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谓什么?解释其含义,并说明这 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3)概括这个盟约订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4)材料二中的作者是哪朝人?议论的是哪段历史?(5)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D2、C3、C4、C5、C6、A7、A8、B9、C10、Cn、D12、B13、C14、D15、D16、B17、A18、D19、C20、D21、A22、

14、D23、A24、D25、C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1)分封制。中央集权制。(2)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3)西晋采取分封制的弊端。(4)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 起来;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2、(1)唐太宗。(2)鉴真东渡日本;对外贸易繁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云集广州。(3)名称:开元盛世。表现:政治方面: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方面:经济繁荣,国库充盈,国 力强大;文化方面: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全唐诗辑录诗歌近5万首, 名家辈出;宗教方面: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促进中国佛教 的发展。(4)吸取隋朝灭亡教训;与民休息;开放的对外政策;帝王的励精图治;保持 政策的连续性。3、(1)宋真宗,契丹族建立的辽。(2)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辽的银、绢等钱物。澧渊之盟。(3)背景:宋军打退辽军,辽军请求议和,由于宋真宗害怕战事,主张议和。 评述:对北宋而言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客观上, 给边境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双方开展边境贸易,加强 了边境地区同内地的联系。(4)北宋人,议论的是战国时期秦灭六国的历史。(5)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以历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