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1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朗读、启发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读,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教学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朗渎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
3、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
4、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五、作业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过程一、 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
5、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
6、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
7、,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
8、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 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
9、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揣摩语言,赏
10、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
11、特质。 五、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附:板书设计21 与朱元思书一段:总说-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富春江景色之美(奇山异水) 二段:分说-写水之异 天下独绝 三段:分说-写山之奇22五柳先生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
12、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过程与方法: 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注重理解重要语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教学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
13、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二、整体感知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给下列字注音: 嗜 辄 吝 褐三、整体感知课文教师范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点名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对照注释,查看资料,理
14、解课文大意。指名翻译课文。四、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
15、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五、作业1、 研讨与练习一、二2、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探究作者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朗读课文二、思考讨论1、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2、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
16、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
17、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三、朗读质疑自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解决。四、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五、齐读课文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23马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字,解词,理解文意;2、朗读背诵;3、了解“说”的文体特点。过程与方法:1、导读读顺读懂会背2、导读法,朗读法情
18、感态度与价值观:讽刺无知的封建统治者:张显个人才能:以积极,旷达的心胸面对现实。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教学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过程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
19、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
20、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
21、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五、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研讨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22、齐声朗读课文。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
23、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三、归纳课文。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四、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
24、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五、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2背诵课文。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积累文中文言词语。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 利用文中的对比展开讨论,层层剥茧,领会文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教学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5、。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
26、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嗜学 怠 叩问 绮秀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
27、容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六、小结 第一段,作者先从自己说起,也就是现身说法,历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种种艰难情况,说明尽管客观条件很不利,但由于自己的主观努力
28、,克服了不利条件带给自己的困难,取得了成就。可见,主观努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七、作业1、 熟读课文。2、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探究课文主题,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齐声朗读课文。二、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
29、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三、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
30、,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四、朗读课文,质疑问难自由朗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讨论解决。五、拓展探究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六、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25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了解我
31、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教学过程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
32、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33、。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
34、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
35、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
36、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
37、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
38、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赏析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
39、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提问: 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
40、反诘埋怨。 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
41、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
42、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三、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活动目标一、 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二、 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三、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活动重点一、诗歌赏析。二、写作编辑。课时安排一、活动准备两周。 二、成果展示二课时。活动设想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华文化的宝典。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化诗词渊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了解明星璀璨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体会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感知美妙绝伦
43、的艺术特色。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通过这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看一看,用心想一想,联手做一做,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活动准备一、确立项目编辑、朗诵、绘画、书法、等。以上各项,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是主项,每位同学必须参与;诗意书画可由部分有专长的同学参加;每人必须写一篇作文,500字,题目就是“古诗苑漫步”,谈谈这次活动的感受。诗词编辑以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为宜。二、分组并推选出组长。选出活动主要策划人(或由班长、语文代表代理)。三、组建评委(包括教师与学生,最好能聘请兄弟班级的同学和其他任课教师参与)。四、教师指导1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要求。2进行活动内容的技术性指导。3对小组长和总策划进行必要的培训。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