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个人所得税检查方法.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123592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个人所得税检查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八章个人所得税检查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个人所得税检查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个人所得税检查方法.doc(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八章 个人所得税检查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征税范围、计税依据、适用税率、应纳税额、税收优惠和个人所得税特殊业务的检查,重点内容包括各税目的区分和特殊业务的检查。第一节 纳税义务人的检查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依据住所和居住时间两个标准,可区分为居民纳税义务人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一、政策依据1居民纳税义务人(1)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2)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是指纳税人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条)(3)在中国境内

2、居住满一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日。在计算居住天数时,对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一次不超过30日或者多次累计不超过90日的离境视为临时离境,不扣减其在华居住天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条)(4)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是居住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只就由中国境内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支付的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居住超过五年的个人,从第六年起,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条)(5)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义务人,在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个人所得税法实施

3、条例第三十六条)2非居民纳税义务人(1)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是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者累计居住不超过90日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由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由该雇主在中国境内的机构、场所负担的部分,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条)(3)根据国税发1994148号文件规定,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有关规定,详见表8-1。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有关规定表8-1 90天内183天

4、内(有税收协定)1、 境内工作期间的所得由中国境内雇主支付的应缴个人所得税,境外支付的则免交。2、 境外工作期间的所得,无论境内还是境外支付均免。90天1年183天1年(有税收协定)1、 境内工作期的所得由中国境内雇主支付的应缴个人所得税,境外支付的也应缴个人所得税。2、 境外工作期间的所得,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支付均免。15年1、 境内工作的所得由中国境内雇主支付的应缴个人所得税,境外支付的也应缴个人所得税。2、 境外工作期间的所得由中国境内雇主支付的部分应缴个人所得税,境外雇主支付的免缴。担任境内企业高层管理职务的人员无时间划分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参照上述规定办理。二、常见涉税问题1.居民纳税

5、人和非居民纳税人划分不清。2.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义务划分不清。3.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纳税人未办理纳税申报。三、主要检查方法1. 对在中国境内任职的外籍人员,检查其与任职单位签署的合同、薪酬发放资料,对照个人护照记录,到进出境机关核实了解进出境时间,并根据相关税收协定的规定,判断其属居民纳税人还是非居民纳税人。2. 检查居民纳税人在境内、外取得的所得是否履行纳税义务时,需要通过与国际税收管理部门进行情报交换,调查其在境外取得所得的情况,核对其境内、外取得所得的申报资料,从中发现疑点,并将相关疑点呈交国际税收管理部门,由其负责查询个人所得税境外缴纳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居民纳税人按非居民纳税人

6、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3.检查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利息”、“财务费用”等账户,通过相关部门查询纳税人买卖股票、证券、基金及福利彩票等所得,特别是对于在两处以上兼职取得收入的个人要采取函证、协查或实地核查等方式,检查确认个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取得的各项所得汇总是否达到12万元以上,是否按规定进行申报。 例8-1 外籍个人居住相同天数,为何承担纳税义务不同美籍个人张某,韩籍个人刘某,同时于2006年7月31日至2007年12月1日来华讲学,实际居住16个月。在华讲学期间,每月可获中方支付的工资、薪金收入7万元,同时美籍人员在本国还有固定收入每月折合人民币1l万元,韩籍人员在本国还有固定收入每月折

7、合人民币10万元。经检查发现,该二人在中国境内实际居住天数超过365日,但该二人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居住未满365日。根据我国与美国的税收协定有关停留期间的规定是以公历年计算的。由此可确认美籍个人张某为非居民纳税人,应仅就其在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根据我国与韩国签订的税收协定,有关停留期间的规定是以任何连续12个月计算的,该韩籍个人居住天数已超过365日,由此可确认韩籍个人刘某为居民纳税人,应就其在中国境内和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二节 扣缴义务人的检查一、政策依据 个人所得税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

8、(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扣缴义务人在向个人支付应税款项时,应当依照税法规定代扣税款,按时缴库,并专项记载备查。所说的支付,包括现金支付、汇拨支付、转账支付和以有价证券、实物以及其他形式的支付。 (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三十五条)二、会计核算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会计核算如下:扣税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息”、“利润分配”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科目。解缴税款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三、常见涉税问题1.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代扣税款。2.代扣的税款未按规定期限解缴入库。四、主要检查方法1.检查“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等

9、明细账,审查职工薪酬发放单,核实职工的月工资、薪金收入,对达到征税标准的,扣缴义务人是否按规定履行代扣税款义务。2.检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等明细帐,核查企业是否有支付给临时外聘的技术人员的业务指导费、鉴定费,是否有列支的邀请教授、专家的授课培训费、评审费等,是否按规定履行代扣税款义务。3.检查“利润分配应付股利”、“财务费用”等账户,核实对支付给个人的股息、红利、利息是否全额计算扣缴税款。在对金融机构检查时,检查支付给个人的储蓄存款利息是否按规定履行代扣代缴税款义务,是否及时解缴代扣税款。4.检查直接在各成本、费用账户中列支或通过其他渠道间接支付给员工的各种现金、实物

10、和有价证券等薪酬,是否按规定全部合并到工资、薪金中一并计算应扣缴的税款。5.检查企业“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明细账户、员工薪酬收入明细表和个人所得税扣缴情况报告表及完税证或缴款书,查看账表数额是否相符,代扣税款是否正确、完整,是否按规定期限解缴税款。 第三节 征税范围的检查一、政策依据 1.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四、劳务报酬所得;五、稿酬所得;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八、财产租赁所得;九、财产转让所得;十、偶然所得;十一、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个人

11、所得税法第二条)2.自2000年1月1日起,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停止征收企业所得税,其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国发200016号)3.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八条明确规定了各项个人所得的征税范围,详见表8-2。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表8-2 税目、税率征税范围1工资、薪金所得(5%-45%)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5%-35%)(1)个体工商户从事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以及其他行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

12、;(2)个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执照,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3)其他个人从事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4)上述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取得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应纳税所得。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5%-35%)是指个人承包经营、承租经营以及转包、转租取得的所得,包括个人按月或者按次取得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4劳务报酬所得(20%)是指个人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翻译、审稿、书画、雕刻、影视、录音、录像、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

13、所得。5稿酬所得(20%)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20%)是指个人提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20%)是指个人拥有债权、股权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8财产租赁所得(20%)是指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9财产转让所得(20%)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10.偶然所得(20%)是指个人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11.

14、其他所得(20%)是指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二、常见涉税问题1.劳务报酬所得和工资、薪金所得相混淆。2.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所得相混淆。3.承包、承租人对企业经营成果不拥有所有权,错按承包、承租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4.将提供著作权所得错按稿酬所得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5.其他所得和偶然所得相混淆。6.利息、股息、红利性质的所得和工资、薪金所得相混淆。三、主要检查方法1.劳务报酬所得和工资、薪金所得征税范围的检查通过检查员工薪酬发放花名册、签订的劳动用工合同和在社保机构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人员名册等相关资料,核实个人与接受劳务的单位是否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确定其取得的所

15、得是属于工资、薪金所得还是劳务报酬所得。如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其所得应按工资、薪金所得的范围征税;如果是独立个人提供有偿劳务,不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其所得应属于劳务报酬所得的征税范围。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征税范围的检查查看经营者工商营业执照的性质是否为个体工商户,实地调查,确定是否为个人自负盈亏经营,检查个体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情况,查阅会计核算账簿,核实收入、成本、利润、税金是否真实,是否有隐瞒收入、加大成本、虚假申报的问题;核实是否有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其他应税项目所得混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计税,如从联营企业分回的利润按照“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申报,而未按“利息、股息

16、、红利所得”申报。3.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征税范围的检查根据承包(承租)合同内容、经营者的实际承包(承租)方式、性质和收益归属、工商登记情况确定是否属于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项目的征税范围。在检查中,一是审查被承包、承租企业的工商登记执照的性质,确认该企业发包或出租前后的变更情况。如工商登记仍为企业的,则应进一步审查其是否首先按规定申报企业所得税,然后按照承包、承租经营合同(协议)规定取得的所得申报个人所得税;如果工商登记已改变为个体工商户的,则应审查是否按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项目申报个人所得税。二是审查承包(租)人与发包(出租)方签订的承包(租)合同,如果承包、

17、承租人对企业经营成果不拥有所有权,仅是按合同(协议)规定取得一定所得的,则确定承包(租)人取得的所得是属于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范围;如果承包、承租人按合同(协议)的规定只向发包、出租方交纳一定费用后,企业经营成果归其所有的,则承包、承租人取得的所得属于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征税范围。4.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征税范围的检查检查出版单位账簿明细,结合相关的合同、协议,查看原始的支付凭证,按照经济行为的实质,分析、核实支付给个人的报酬属于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征税范围还是稿酬所得征税范围。若作者将其作品的使用权因出版、发表而提供给他人使用,则此项所得属稿酬所得的征税范围。若作者将自己的

18、文字作品手稿原件或复印件公开竞价拍卖而取得的所得,属于转让个人著作的使用权,则此项所得属于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征税范围。5.其他所得和偶然所得征税范围的检查检查企业“销售费用”、“营业费用”、“营业外支出”等账户,针对支付给个人的支出,要正确区分是否属于其他所得和偶然所得征税项目,其他所得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单独确定,偶然所得则强调其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如对企业在产品发布会、总结会议、业务往来等活动中向有关人员发放的赠品、纪念品等应按照其他所得代扣个人所得税。对于中奖、中彩或企业举办有奖销售等活动中的中奖者个人则按照偶然所得代扣税款。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税范围的检查检查“应付股利”、“应付利息

19、”、“财务费用”等账户,对照扣缴个人所得税税款报告表、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等,核实企业有无把支付的利息、股息、红利性质的所得按照工资、薪金所得,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是否把不属于减税或免税范围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作为减税或免税处理,少代扣或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第四节 计税依据的检查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是个人取得的各项收入所得减去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或扣除金额之后的余额。一、工资、薪金所得计税依据的检查(一)政策依据 1.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2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一款)2.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

20、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汇率变化情况确定附加减除费用。(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三款)3.税法第六条第三款所说的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是指在中国境外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二十六条)4.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是指:(一)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中工作的外籍人员;(二)应聘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中工作的外籍专家;(三)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任职或者受雇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四)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人员。(个人所

21、得税法条例第二十八条)5.按照国家规定,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从纳税义务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二十五条)(二)常见涉税问题1.少报、瞒报职工薪酬或虚增人数分解薪酬。2.自行扩大工资、薪金所得的税前扣除项目。3.从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收入未合并纳税。(三)主要检查方法1.通过调查人力资源信息资料、签署的劳动合同,社会保险机构的劳动保险信息,结合考勤花名册、岗位生产记录、人员交接班记录等,核实单位的用工人数、用工类别、人员构成结构及分布,要特别注意检查高管人员、外籍人员等高收入者的有关信息;然后审查财务部门“工资结算单

22、”中发放工资人数、姓名与企业的实际人数、姓名是否相符,企业有无为降低高收入者的工资、薪金收入,故意虚增职工人数、分解降低薪酬,或者编造假的工资结算表,人为调剂薪酬发放月份,以达到少扣缴税款或不扣缴税款的目的。2.检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在建工程”、“应付职工薪酬”等账户,核实有无通过以上账户发放奖金、补助等情况;还应注意职工食堂、工会组织等发放的现金伙食补贴、实物福利、节假日福利费等,是否合并计入工资、薪金收入总额中计算扣税。3.检查个人所得税扣缴情况报告表中的工资、薪金总额与“工资结算单”工资总额,审查企业有无扣除水电费、住房租金、托儿费、补充养老保险、

23、企业年金等费用后的实发工资扣缴税款的情况。4.通过检查劳动保险部门保险缴纳清单和工资明细表,核实企业是否有扩大劳动保险交纳的基数、比率,降低计税依据的问题。如提高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比例,降低计税依据。对效益较好的经营单位,要查看是否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是否将为员工缴纳的补充商业险等合并计入工资、薪金所得计税。5.对单位外派分支机构人员,要通过人力资源部门获取详细的薪酬发放信息,通过函证、协查方式检查员工同时从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是否仅就一处所得申报或在两处分别申报,重复扣除税前扣除项目,而未进行合并申报。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计税依据的检查(一)政策依据1.个体工商

24、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二项)2.所说的成本、费用,是指纳税义务人从事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和分配计入成本的间接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说的损失,是指纳税义务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义务人未提供完整、准确的纳税资料,不能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十七条)3.财税200091号文件的相关规定:(1)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以全部生产经营所得为应纳税所得额,合伙企业的投资者按照合伙企业的全部生

25、产经营所得和合伙协议约定的分配比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合伙协议没有分配比例的,以全部生产经营所得和合伙人数量平均计算每个投资者的应纳税所得额。投资者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为:A.投资者兴办一个企业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成本、费用及损失)分配比例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B.投资者兴办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投资者从各个企业分得的经营所得之和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投资者在本企业的应纳税额=应纳税额(投资者在本企业经营所得投资者从各个企业分得的经营所得之和)投资者在本企业应补缴的税额=投资者在本企业的应纳税额投资者在本企业预缴的税额

26、(2)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凡实行查账征税办法的,生产经营所得比照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试行)(国税发199743号)的规定确定。但下列项目的扣除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投资者的费用扣除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参照个人所得税法“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确定。投资者的工资不得在税前扣除。企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支出按标准在税前扣除,具体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参照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标准确定。投资者及其家庭发生的生活费用不允许在税前扣除。投资者及其家庭发生的生活费用与企业生产经营费用混合在一起,并且难以划分的,全部视为投资者个人及其家庭发生的生活

27、费用,不允许在税前扣除。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者及其家庭生活共用的固定资产,难以划分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类型、规模等具体情况,核定准予在税前扣除的折旧费用的数额或比例。企业实际发生的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在其计税工资总额的2%、14%、1.5%的标准内据实扣除。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广告和业务宣传费用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2%的部分,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在以下规定比例范围内,可据实扣除: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5;全年销售

28、(营业)收入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企业计提的各种准备金不得扣除。凡不具备查账征收条件的,应采取核定征收方式。核定征收方式包括定额征收、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和其他合理的方式征收。实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方式的,其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应税所得率或:=成本费用支出额(1一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公式中的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率,详见表8-3。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率表表8-3 行 业应税所得率()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520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720饮食服务业725娱乐业2040其他行业1030(二)常见涉税问题1.收入构成核算不实。2.虚列成本,成本费用的发生额超标

29、准部分未作调整。3.家庭费用支出与企业费用支出混淆,多计、多转成本。4.个体工商户业主将本人的工资在税前扣除。5.投资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不正确。(三)主要检查方法1.对生产、经营收入的检查。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收入具有现金结算较多、收入不稳定等特点,容易出现收入不入账或者少入账,转移、隐瞒、分解经营收入的情况。在检查中,要通过实地查看、询问等方法,了解掌握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范围、规模等情况,结合对其成本费用、收入账的检查,采取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的办法找出疑点,核实其是否存在账外经营、隐匿收入等行为。2.对生产、经营成本和费用的检查。要将纳税人的“原材料”、“生产成本”、“

30、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成本、费用明细账与有关会计凭证、原始凭证进行仔细核对,认真分析投入产出比率,参考相关技术数据,核实其各项成本损耗比例是否恰当。对费用列支要审核原始资料及支出用途,看纳税人税前列支的费用是否合理,比例是否正确,是否属于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费用,有无超标准列支或故意混淆费用问题。3.检查成本、费用帐簿及原始单据,核实支出费用的详细去向和类别,有无将家庭购置的资产或发生的费用计入其中。如某私营企业主为其在外地上学的儿子购置汽车一部,价值元,计入企业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按照规定,该折旧不能税前扣除。4.对照个人所得税扣缴情况报告表,检查“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员工薪酬发放表等

31、,核实个体工商户业主的工资发放情况,确认发放的业主工资是否按规定做了纳税调整。 5.对投资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的企业投资者,首先要检查各被投资企业的章程协议,确定投资者的资本构成;其次要检查各被投资企业的会计报表及纳税申报表,确定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效益及利润分配,最终核实投资者从各被投资企业分得的利润计算是否准确、是否按规定合并纳税。三、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计税依据的检查(一)政策依据1.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2.所说的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是指纳税义务人按照承包

32、经营、承租经营合同规定分得的经营利润和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所说的减除必要费用,是指按月减除2000元。(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十八条)3.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承包、承租经营不足12个月的,以其实际承包、承租经营的月份数为一个纳税年度计算纳税。有关计算公式如下:应纳税所得额该年度承包、承祖经营收入额2000该年度实际承包、承祖经营月份数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国税发1994089号第十七条)(二)常见涉税问题1.承包人、承租人采取转移、挂账、分解收入等手段减少应纳税所得额。2.承包人、承租人通过虚报费用、借款等方式从承包、承租企业套取经营所得,长期挂账,不作个人收入。3.对承包、承租

33、期不足一年取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按12个月减除必要费用,降低适用税率。(三)主要检查方法1.审查承包、承租经营合同(协议),调查掌握承包、承租企业的经营期限以及承包人、承租人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分配比例、分配方式、分配时间等内容。2.审查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管理费用”、“应付利润”等账户及“工资结算表”,掌握承包人、承租人获取的承包、承租利润和按月领取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收入以及以劳务费、管理费等名义取得的收入,核实是否按规定全部计入收入总额。3.审查“其他应收款”或“其他应付款”等往来账户,检查是否存在承包人、承租人以借款名义从企业借款长期不还,实质为分配的承包、承租利润的问题,要进一步追查借

34、款的用途和实质,核实是否存在将承包、承租利润长期挂账的行为。4.到发包人(出租人)调查了解承包人(承租人)上缴承包费、租赁费、水电费、管理费等情况,和承包人、承租人的账簿记录相核对,核实帐簿纪录的真实性,对照承包、承租合同或协议准确推算计税收入。5.对承包、承租期不足一年的纳税人检查时,要结合承包、承租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执行日期,检查承包、承租人有无不以其实际承包、承租经营的月份数为一个纳税年度,故意多扣费用,减少应纳税所得。四、劳务报酬所得计税依据的检查(一)政策依据1.劳务报酬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所得税

35、法第六条)2.劳务报酬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至5万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十一条)3.劳务报酬所得,属于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属于同一项目连续性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二十一条)4.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人共同取得同一项目收入的,应当对每个人取得的收入分别按照税法规定减除费用后计算纳税。(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二十三条)(二)常见涉税问题1.少报、瞒报劳务报酬组成项目。2.预付或分次支付属于“同一次”取得的劳务报酬,分解收入扩大费用扣除额,降低适用税率。3.将本属于一个人

36、单独取得的收入,虚报为两个以上的个人共同取得的收入。4.符合劳务报酬加成征收条件的,未按规定加成申报。(三)主要检查方法1.通过调查劳务报酬的支付方,了解具体的支付情况,审查劳务报酬所得的真实性;核实劳务项目的组成及其支付方式、支付时间,与支付单位的会计记录、个人所得税扣缴税款报告表相对照,从中发现是否存在故意隐瞒劳务报酬数额的问题。2.通过审核劳务报酬协议、合同等,核查其对“每次收入”政策界定的执行情况,有无将“一次收入”人为分解减少应纳税所得。如某演员一个月内在某县连续演出五场,每场支付元。该演员本月五场收入应合并为一次纳税,却按五次分别进行纳税申报,重复扣除费用,减少应纳税所得。3.通过

37、检查劳务报酬协议,核实纳税人有无将本属于一个人单独取得的收入,虚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共同取得收入,进而导致纳税人利用分别减除费用的规定,多扣减费用少缴税款。 4.检查纳税人与接受方签署的合同、协议,根据合同、协议约定的劳务报酬支付时间、支付方式、支付金额等资料,与个人所得税扣缴税款报告表对照,核实取得的劳务报酬金额是否符合加成征收条件,是否按规定计算申报。五、其他所得计税依据的检查(一)政策依据1.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

38、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2.稿酬所得,以每次出版、发表取得的收入为一次。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一项特许权的一次许可使用所取得的收入为一次。财产租赁所得,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支付利息、股息、收入红利时取得的入为一次。偶然所得,以每次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二十一条)3.财产转让所得,按照一次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计算纳税。(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二十二条)(二)常见涉税问题1.预付或分次支付属于“同一次”取得的稿酬收入,没有合并为一次申

39、报纳税,造成重复扣除费用;2.不报或少报财产租赁应税收入,虚增维修费用,多次抵扣;3.隐瞒不报或少报财产转让收入,扩大财产原值或转让财产费用;4.扣缴单位在支付应税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或偶然所得时,少扣缴或未扣缴税款;5.企业改制过程中,以量化资产取得股息及盈余公积转增股本时,未代扣代缴税款。(三)主要检查方法1.通过调查出版、发行部门与作者签定的出版协议和稿酬支付情况,掌握纳税人作品的出版发行及稿费的支付方式和时间,审查稿酬所得额的计算、申报是否真实、准确。2.结合租赁合同,检查支付租赁费用的单位或个人的支付凭证,掌握纳税人财产租赁的详细信息;审查纳税人提供的按规定支付的有关税费的原始凭证和

40、修缮费用等支出凭证,核实是否与财产租赁有关,修缮费用是否按规定限额按月抵扣,应税数额计算是否正确。3.财产转让所得的检查:(1)通过财产所在地房管部门、车辆管理部门等单位了解个人转让建筑物、机器设备、车辆等财产的转让情况;(2)检查纳税人的有关账簿、凭证或检查支付单位或个人的支付凭证,掌握其转让财产取得的所得额;(3)审查纳税人提供的财产原值凭证,是否能合法、有效,对资产评估增值的,应审查有无合法的资产评估报告;(4)审查纳税人财产转让时的完税凭证和费用支出凭证,核对这些支出是否与财产转让有关,数额是否合理;(5)检查转让债券的原值和相关费用,核对转让债券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是否正确。4.通

41、过了解发行股票、债券的公司或企业向个人分派股息、配股以及支付利息的情况,检查个人取得的应税利息、股息及红利所得是否按规定进行了纳税申报。对偶然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行检查时,要到举办有奖销售、发放彩票的单位进行查证,掌握获奖者的名单和获奖金额,以及申报纳税情况。5.检查“利润分配”、“盈余公积”及其对应科目,确定分配股利和转增股本的情况,对照个人所得税扣缴税款报告表,核实是否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第五节 税收优惠的检查一、政策依据1.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纳个人所得税:(1)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

42、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2)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3)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4)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5)保险赔款;(6)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7)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8)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9)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10)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免税的所得。(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2.所说的国债利息,是指个人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行的债券而取得的利息;所说的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是指个人持有经国务院

43、批准发行的金融债券而取得的利息。(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十二条)3.所说的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是指按照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院士津贴、资深院士津贴,以及国务院规定免纳个人所得税的其他补贴、津贴。(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十三条)4.所说的福利费,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提留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生活补助费;所说的救济金,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支付给个人的生活困难补助费。(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十四条)5.所说的依照我国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和中华

44、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规定免税的所得。(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十五条)6.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批准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1)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2)因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3)其他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减税的。(个人所得税法第五条)7.所说的减征个人所得税,其减征的幅度和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个人所得税法条例第十六条)8.下列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1)外籍个人以非现金形式或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洗衣费。 (2)外籍个人按合理标准取得的境内、外出差补贴。 (3)外籍个人取得的探亲费、语言训练费、子女教育费等,经当地税务机关审核批准

45、为合理的部分。(4)个人举报、协查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而获得的奖金。(5)个人办理代扣代缴税款手续,按规定取得的扣缴手续费。(6)个人转让自用达五年以上、并且是唯一的家庭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 (7)对按国发1983141号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国办发19914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杰出高级专家暂缓离退休审批问题的通知精神,达到离休、退休年龄,但确因工作需要,适当延长离休退休年龄的高级专家(指享受国家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其在延长离休退休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视同退休工资、离休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8)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9)凡符合下列条

46、件之一的外籍专家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可免征个人所得税: 根据世界银行专项贷款协议由世界银行直接派往我国工作的外国专家;联合国组织直接派往我国工作的专家;为联合国援助项目来华工作的专家;援助国派往我国专为该国无偿援助项目工作的专家; 根据两国政府签订文化交流项目来华工作两年以内的文教专家,其工资、薪金所得由该国负担的; 根据我国大专院校国际交流项目来华工作两年以内的文教专家,其工资、薪金所得由该国负担的;通过民间科研协定来华工作的专家,其工资、薪金所得由该国政府机构负担的。(财税字1994020号第二条)二、常见涉税问题1.企业管理层个人因经营业绩突出获得的政府一次性奖励,混同免税所得未申报个人

47、所得税。2.企业工会组织用工会经费为员工发放人人有份的实物福利或以“困难补助”名义发放福利,混同免税所得未代扣个人所得税。3.故意扩大免税基数,少代扣个人所得税。三、主要检查方法1.通过核实政府的有关文件,依据政府奖励的人员名单及奖金发放的有关情况,对企业“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现金”等账户进行检查,对照个人所得税扣缴税款报告表,审查有无将该项奖励混同免税所得未扣缴个人所得税。2.检查企业“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 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等账户,有无对员工采取实物方式发放福利的行为;对企业以“生活补助”名义发放的项目,要逐项审查原始资料,核对受助人员是否符合条件,有无名为补助、实为变相福利的情况,混同免税所得未扣缴个人所得税。3.检查员工薪酬发放明细表,对允许税前扣除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