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教学团队.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119041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力学教学团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工程力学教学团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力学教学团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力学教学团队.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附件1 编号: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团队名称: 工程力学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 陈传尧 推荐院校: 华中科技大学 推荐时间: 2008 年 4 月 20 日湖北省教育厅制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华中科技大学1999年获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设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主办有“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SCI、EI收录),建设有“211”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世行贷款基础力学实验教学基地。基于工程力学教研室建立起来的工程力学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承担全校理工科专业工程力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并与力学实验中心工程技

2、术人员一起承担实验教学任务。 教师年平均教学工作量约160学时,实验教学年工作量约12000人.时。团队带头人陈传尧教授(博导)是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名师。1995-2006年曾任教育部力学教指委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固体力学学报副主编、湖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团队中还有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固体力学学报副主编1人,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疲劳断裂专业组成员1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责任感强、团结合作精神好、治学严谨、热心从教、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队伍。近十年来,团队在国家级教改项目“

3、工程力学精品课程建设”、“疲劳与断裂精品课程建设”和省级教改项目“工程力学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力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示范性课程研究与实践”等的支持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研究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紧密围绕力学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网站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团队和特色专业建设等,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团队近些年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工程力学”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全程教学录像上网;(2)“疲劳与断裂”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3)“工程力学”专业2007年批准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4)“本科力学系列课程

4、体系改革与启发式教学”。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5)“力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6)陈传尧教授2007年被评为湖北名师。(7)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工程力学于200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8)工程力学电子教案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3月出版;(9)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疲劳与断裂获得2005年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0)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工程力学实验于200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1)司继文、王杏根、吴莹三位老师分别获得02、03、07年学校教学质量一等奖。团队在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验教学

5、基地建设、及精细多媒体课件研制等方面形成的鲜明特色,得到了教指委主任委员/暨南大学刘人怀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航、上海大学等校同行著名教授的高度评价。近三年,应邀在全国及地区教学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专题报告近十次。二、团队成员情况1.带头人情况:姓 名陈传尧出生年月1945,2参加工作时间1968政治面貌党员民 族汉族性 别男最终学历(学位)本科授予单位南京航空学院授予时间1968高校教龄30职 称教授行政职务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教学委员会副主任联系地址、邮编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办公电话027-移动电话电子

6、邮件地址chency00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1 湖北名师,2007年。2“工程力学” 国家精品课程,2006年;课程负责人,教材主编。3“疲劳与断裂”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课程首开教师,教材主编。4“本科力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与启发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1年)5“力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2005年)6工程力学,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2006年)7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2005年。8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4),2006年。9疲劳与断裂,学校2006年优秀教材特

7、等奖,第一完成人(2006年7月)10国务院政府津贴,1993年。主要学习、工作简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1963.9-1968.9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1968.9-1978.11青海矿山机械厂机械设计1978.11-至今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力学、固体力学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18 姓 名王元勋年 龄44参加工作时间1990年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机械制造工程力学高校教龄13年职 称副教授职 务(双师)工程力学教研室主任姓 名杨新华年 龄41参加工作时间1984年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固体力学高校教龄5年职 称教授(博导)职 务(双师)力学系副主

8、任 姓 名李振环年 龄40参加工作时间1999年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固体力学高校教龄9年职 称教授(博导)职 务(双师)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姓 名胡元太年 龄44参加工作时间1997年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固体力学高校教龄11年职 称教授(博导)职 务(双师)固体力学学报副主编姓 名陈建桥年 龄50参加工作时间1975年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固体力学高校教龄20年职 称教授(博导)职 务(双师)姓 名王杏根年 龄58参加工作时间1976年最终学历(学位)大学专 业固体力学高校教龄30年职 称教授职 务(双师)学院总支书记/力学实验中心主任姓 名吴

9、 莹年 龄43参加工作时间1986年最终学历(学位)大学(学士)专 业工程力学高校教龄15年职 称副教授职 务(双师)力学实验中心副主任姓 名司继文年 龄50参加工作时间1977年最终学历(学位)大学(学士)专 业工程力学高校教龄27年职 称副教授职 务(双师)姓 名邹 静年 龄39参加工作时间1998年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固体力学高校教龄10年职 称副教授职 务(双师)工程力学教研室副主任姓 名罗 俊年 龄33参加工作时间2005年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固体力学高校教龄3年职 称副教授职 务(双师)姓 名王忠年年 龄55参加工作时间1973最终学历(学位)大学(

10、学士)专 业工程力学高校教龄27年职 称副教授职 务(双师)姓 名黄敏生年 龄27参加工作时间2006年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固体力学高校教龄2年职 称副教授职 务(双师)姓 名曹继光年 龄45参加工作时间1985年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专 业工程力学高校教龄15年职 称副教授职 务(双师)姓 名安群力年 龄40参加工作时间1997年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固体力学高校教龄11年职 称讲师职 务(双师)姓 名魏俊红年 龄29参加工作时间2006年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固体力学高校教龄2年职 称讲师职 务(双师)姓 名胡莉莉年 龄27参加工作时间2

11、007年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 业固体力学高校教龄1年职 称讲师职 务(双师)姓 名章建军年 龄43参加工作时间1995年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专 业固体力学高校教龄13年职 称讲师职 务(双师)姓 名李建兵年 龄40参加工作时间1993年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专 业工程力学高校教龄8年职 称工程师职 务(双师)三、教学情况1.主要授课情况(含实验实训课):(2004年以来)课程名称授课人起止时间总课时工程力学陈传尧、王元勋、吴莹等2004-20083200疲劳与断裂杨新华、陈传尧等2004-2008300弹性力学胡元太、王元勋、吴莹等2004-2008500塑性力学

12、司继文、胡元太等2004-2008320工程力学实验王杏根、吴莹、李建兵等2004-20085000毕业论文指导李振环、杨新华、陈建桥等2004-2008120人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情况)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年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工程力学陈传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工程力学基础陈传尧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华中科大优秀教材二等奖。疲劳与断裂陈传尧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华中科大优秀教材特等奖。工程力学实验王杏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工程力学电子教案陈传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13、8与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配套工程力学实验范钦珊,王杏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结构力学吴莹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工程力学实验王杏根,胡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习题详解赵诒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省级以上奖励)项目名称奖励名称奖励级别时间湖北名师-陈传尧教授名师奖湖北省2007“工程力学”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国家级2006“疲劳与断裂”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国家级2007“工程力学”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国家级2007本科力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与启发式教学教学成果奖湖北省一等奖2001力学专业创新能力

14、培养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奖湖北省一等奖2005“工程力学”湖北省优质课程优质课程湖北省2002湖北省优秀实验室“力学实验中心”优秀实验室湖北省2003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陈传尧教授优秀论文湖北省2005中国力学学会优秀教师奖-王杏根教授优秀教师中国力学学会2001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杨新华教授优秀论文湖北省2005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吴莹副教授讲课比赛国家二等奖2004中国力学学会优秀教师奖-陈建桥教授优秀教师中国力学学会20014.教学改革建设项目:(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精品课程、品牌特色专业、实验示范中心、实训基地等,限15项)项目名称经费项目来源起止时

15、间“工程力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16万教育部、财政部2004-2008“疲劳与断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16万教育部、财政部2006-2009工科本科力学系列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2万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改工程项目1996-2000理工科力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2万教育部世行贷款教改项目2000-2003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研究3万教育部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0-2002基础力学实验中心建设320万世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1999-2005力学基地建设研究/湖北省教改项目2000-2004高等学校工科

16、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改项目2005-2007工程力学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6万湖北省、学校重点教改项目2007-2009工程力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示范性课程研究与实践3万湖北省教改项目2004-2007工程力学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3万湖北省教改项目2005-2007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工程力学本科专业的研究与实践5万湖北省重点教改项目2003-2005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启迪研究

17、性思维为核心,以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动力,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特色:(1)倡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认识并利用力学课程为载体,着力启迪和培养研究型思维。2006年,陈传尧教授应邀在首届高校力学论坛上作专题报告,提出了“力学课程是培养研究型思维极佳载体”这一深刻认识。力学有悠久的历史,丰硕的成果;有一大批伟大科学家的实践及其在研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科学研究方法;力学有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的双重属性;有明确的物理、几何意义;是工科学生走进技术科学领域的先导课程;这些都使力学课程成为启迪和培养研究性思维的极佳载体。(2)注重培养归纳思维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必须注重归纳思维方法。在注重演绎思维的同时,

18、着力启迪、运用综合与扩散、求同与求异等归纳思维方法。注重将分割过细、缺乏联系的知识,经过综合、扩散思维后进行归纳,转变为整体性的、触类旁通的认识;注重寻求问题的共同点,探索事物的普遍规律,有利于发展、建立新理论;注重探讨问题的差异,认识具体问题的特殊性,了解一般与特殊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形成创造性运用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映到课程教学中,则形成了如下特点:突出主线。以力的平衡、变形的几何协调、力与变形间的物理关系为分析研究工程力学问题的主线,以建立学生对力学课程的整体认识,为以后探索未知问题启迪研究思路。突出共性。研究变形体力学问题的基本方程都是平衡方程、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静定问题和

19、静不定问题的差异只是静定问题可依次求解,静不定问题须由基本方程联立求解;控制设计的所有破坏判据都是作用要小于抗力等等。加强对于问题共性的认识,差异的比较。突出建模。力学模型的建立,是分析的基础。通过课程深入了解力学模型的意义、适用条件和限制,加强对于已有力学模型的认识与探究,是培养建模能力的必需。例如,对于小变形固体,在暂不讨论其变形时,用刚体模型研究力系的平衡,其本质是忽略物体的变形而将其固化;对于不可压缩的静止流体,研究其作用在壁面上的力,能否采用刚体模型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我们首次将用刚体静力学的方法讨论含静止流体的静力学分析方法纳入教材,深化了对于刚体模型的理解。再如,建立应力-应变

20、曲线的理想化模型时,阐述建模的原则是既要符合不同材料性能的物理真实,又希望数学表达尽量简单。理想化模型的建立,与材料有关,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与所考虑的变形大小有关。需要建立若干不同的模型,以适应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问题。(3)注重探究/研究。培养研究性思维,要与学生探讨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研究什么?我们提出要沿着现象/问题建立模型选择方法演绎结果的研究过程,启发学生注重全过程探究。如问题有什么背景?提法是否合理?是一般性问题还是特殊性问题?分析中采用的假设、模型、方法的适用性如何?有什么限制?答案的物理意义/几何意义?结论随问题中参数的改变如何变化?结论的正确性条件?如此等等,都是值得探究的。

21、如何研究?这是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积累。我们在教学中结合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启迪多种探究方法。如问题、结果的延拓与验证,一般与特殊的比较,物理意义与几何意义的分析与推敲,复杂/未知问题得到的结果退化到简单/已知的结果一致性,不同方法、不同材料模型对问题认识的深化等等。以课程为载体,与学生一起探究,日积月累,定有成效。要使学生知道研究什么,如何研究,必需提高教师的研究素质,必需在课程和教材中反映和重视,以为示范。注重这种示范,将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正是我们的教材、精品课程的特色。同行著名专家对我们“工程力学”和“疲劳与断裂”教材评价如下: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杜善义

22、院士认为:“本书文字简练,语言精辟;将疲劳裂纹萌生、扩展和断裂控制结合起来,系统新颖;而且融入作者本人成果,具有创新性。”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断裂大会副主席、固体力学学报主编、清华大学教授认为:“本书抓住主要概念,深入浅出;将疲劳与断裂两种相互联系的破坏形式综合讲述,适合破坏力学的发展潮流;很好地将作者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引入到例题和思考题的设计之中,具有特色,是目前国内可见到的讲疲劳断裂的最值得推荐的一本好教材。”清华大学首届国家教学名师范钦珊教授认为:“教材有利于加强对工程力学的整体认识;有利于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个重点;有利于锻炼、培养、激发创造性思维。改革力度大,特色鲜明

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单辉祖教授认为:“本书体系科学、选材精当、论述严谨、图文并茂,很好地反映了力学的近代进展,注意了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是一本全新教材。” “既很好地体现了它的基础性与综合性,也在贴近时代与扩大视野方面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的前瞻性与引导性。”(4)注重研究多媒体教学方法,制作精细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图文工整规范、形象具体直观、快捷、信息量大、便于共享”。传统板书教学的特点是“节奏可控、交流自如”。如何发挥多媒体优势?如何自如控制节奏?如何精炼内容,启迪思维?如何加强讨论,深化理解?是看屏幕念,还是应声而出?我们围绕这些问题,不懈地进行着多媒体教学法研究,提出并实施了精

24、细多媒体课件的研制。精细多媒体课件的研制,目标是“既发挥多媒体图文工整规范、形象具体直观、快捷、信息量大、便于共享的优势,又保留板书教学节奏可控、交流自如等特点”。十余年来,结合我们对多媒体教学研究的认识,不断实践、改进,研制了多门课程的精细多媒体课件。其中,“工程力学”和“疲劳与断裂”二门课程的全套多媒体课件已挂在这二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站上,“工程力学”电子教案已于2008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5)以启迪研究性思维为核心,打造国家精品课程。 从教材到课堂等各教学环节,注重启迪研究性思维,出版国家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6本,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工程力学”、“疲劳与断裂”二门课程于2

25、006、2007年相继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工程力学专业”2007年列于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司继文、王杏根、吴莹三位分别于2002、2003、2007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人怀院士对疲劳与断裂精品课程的评价:“疲劳与断裂是华中科技大学固体力学学科的传统优势方向。在丰富科研积累的基础上,该校于1983年在国内较早开设了“疲劳与断裂”课程,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鲜明的特色:(1)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和取舍,系统处理裂纹萌生、扩展、断裂全过程,抓住主要概念,深入浅出,编著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疲劳与断裂,深受国内同行的好评和欢迎,是国内本课程

26、使用最多的教材之一。(2)通过老教授的传帮带,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年龄和知识结构等配置合理、勇于开拓和创新的团队,总体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3)重视教学研究和改革。(4)教学手段先进,网络教学资源完整、多媒体教学平台先进。”上海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会副主任叶志明教授对工程力学课程的评价:“课程教学及教材编写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创造思维;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和课程是教学的载体,其背后有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质量优秀的师资队伍支撑,该课程的领衔教师、教材编著者和其他任教教师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素质和能力。”“网站建设设计新颖,内容丰富,适合网络教学和学习。”(6)

27、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科研可深化对学科的认识与理解;教学可使学科知识系统化、整体化;科研、教学是可以互相促进的。我们从下述四个方面着手:注重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启迪研究性思维。科研成果促进了课程和教材建设。除将科研成果引入已有课程外,为适应时代发展,还促进了新课程的开设。“疲劳与断裂”课程就是从承担国家“六五”重大项目后首开并经过近三十年锤炼形成的。“功能材料力学”也是完成若干国家基金、国防预研项目后于07年开设的。科研实验向教学延伸,开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学实验。如含缺陷体材料力学性能系列实验,复杂结构系统力学性能综合测试实验等。科研基地向学生开放,培养优秀人才。

28、每年有1/4的力学专业优秀学生可进入学科研究基地,锻炼研究和实践能力。网络资源:工程力学、疲劳与断裂二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资源丰富,使用流畅,除有电子教材、网络课件、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习题、思考与自测等外,工程力学课程全程教学录像已率先上网。“工程力学实验”为学校精品课程,网站也已开通。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三峡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学校利用我们的网站资源,并有教师或学生通过网络与我们讨论,说明很多师生对我们的关注。实验教学:在世行贷款、211工程、学校近千万元经费支持下,按示范中心标准建设了“力学实验中心”。实验室设备先进,环

29、境优良,网上预约,全天候开放。除保证了高水平的基础实验外,为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重点研制开发了“含缺陷体材料力学性能系列实验” “复杂结构系统力学性能综合测试”等研究性、综合性实验。如“复杂结构系统力学性能综合测试”包括了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的多功能钢框架静动态力学性能实验,自行车轮毂/钢丝应力、应变、屈曲实验等。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在首届高校力学论坛上率先提出的“力学课程是培养研究型思维极佳载体”的认识,受到同行关注。(2)将“启迪研究性思维尤其要注重培养归纳思维方法的培养”;“培养研究性思维的核心在于使学生知道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等理念不断探索、

30、深化、实践,反映到教材与课程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力学”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在二年内重印3次(还有湖北地区流行的大量盗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疲劳与断裂”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已重印4次,这些教材和课件得到清华、哈工大、北航等校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在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三峡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学校应用,效果好。(3)建成的“工程力学”、“疲劳与断裂”二门国家精品课程,使本校每年有上千名学生受益;二门课程网站提供的电子教材、精细化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指导等丰富资源和全程教学录像,推动优秀教学资源共享。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31、科技大学、三峡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学校有教师或学生通过网络与我们讨论,说明很多师生对我们的关注,有很好的社会效益。(4)近五年,在我校主持召开全国性/地区性教学改革会议3次,应邀在全国高校力学教改研讨会(2005年,四川绵阳)、首届高校力学论坛(2006年,大连理工大学),力学教学资源建设与交流研讨会(2008年,湖北武汉)等多个会议上作主题报告或专题报告;在三峡大学、广西大学等作“深入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的特邀报告;与近百所学校的同行加强了交流,推动教学研究和精品课程建设。(5)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程,锻炼、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

32、,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责任感强、团结合作精神好,治学严谨、热心从教,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团队。保证了工程力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工程力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网址: “疲劳与断裂”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网址: “工程力学实验”课程网址: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论文(著)题目期刊名称、卷次时间力学课程教学与研究型思维的培养全国高校首届力学课程论坛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力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改革、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力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全国高校力学教改研讨会特邀报告,陈传尧教授,四川,绵阳2005.8力学专业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教

33、育研究,2002年第12期2002新世纪力学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2002提高教学质量,建设精品课程陈传尧教授应邀在广西大学的报告,2007.11创新能力,研究性思维与力学陈传尧教授应邀在三峡大学的报告2007.10启迪研究性思维,建设力学精品课程高教社力学教学资源建设与交流研讨会主题报告,陈传尧教授,湖北,武汉2008.4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民族出版社2002开放式力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实验管理与研究,2004年第1期2004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团队以工程力学教研室为依托,历来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对青年

34、教师制定了严格的培养计划。具体措施有:(1)所有新进青年教师必须给老教师担任助教一至两遍。如王元勋、杨新华、吴莹、邹静、胡元太、黄敏生、胡莉莉等老师均在进校初给陈传尧教授做过助教;(2)坚持正式授课前的试讲制度,青年教师正式上课前必须多次试讲,直到达到上课条件,才能正式承担教学任务;(3)定期进行示范教学研讨,老教师给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示范;(4)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如吴莹老师2004年参加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邹静老师2004和2005年连续两次参加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二等奖;(5)定期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和多媒体教学法交流。由于严格的培养计划和课前

35、考察,本团队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优秀,如吴莹副教授获得2004年校教学质量一等奖和全国青年教师基础力学教学竞赛二等奖;吴莹、邹静副教授分别获2004、2005年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二等奖等。除此以外,我们还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扩大教改成果的辐射面,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先后接受来自三峡大学、长江大学、黄石理工学院、烟台大学、南阳理工学院、广西工学院等学校骨干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研和教学水平。(2)组织和主持了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2004年)、中南地区高校力学教学改革研讨会(2005年)、中南地区青年力学沙龙(2006年)、湖北省青年力学工作者研讨会(2007年

36、)等各类教学和科研工作会议。(3)应邀在全国高校力学教改研讨会(2005年,四川绵阳)、首届高校力学课程论坛(2006年,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力学教学资源建设与交流研讨会(2008年,湖北武汉,江西南昌)等多个会议上作主题报告或专题报告;在三峡大学、广西大学等作“深入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的特邀报告;与近百所学校的年青教师加强了交流,推动教学研究和精品课程建设。五、科研(含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情况1.科研项目(限5项)项目名称经费项目来源起止时间沥青路面车辙形成机理及其寿命预测方法()34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2009冲击载荷作用下韧性材料变形与损伤的微尺度效应及其应用研

37、究NCET04-070550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5-2007大型袋式除尘结构安全技术的研究(2005AA)30万科技部863项目子课题2005-2008焊接结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及其应用研究50万铁道部科技司2005-2007XX静力强度快速设计系统研究25万国防项目2006-20082.科研转化教学情况近五年内,本团队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863子项目和国防等纵向课题10余项;同时,还承担了三峡工程、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等国家大型工程重点科研项目及大量的横向课题。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

38、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100篇。科研可以深化对学科的认识与理解;教学可以使学科认识系统化、整体化。团队历来注重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贴近时代、适应社会。(1)注重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教师的知识面越宽、学术造诣越深,对教学的帮助越大。这是我们的切身体会。因此,教学团队非常注重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内容能始终反映时代的气息,这得益于教学团队长期不断地从事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将科学研究方法与体会融于教学课堂,不仅使教学课堂更生动,更接近实际,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际科研例子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39、。在教学与科研中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受益。(2)科研成果促进课程和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中,注意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中,形成并出版了内容精炼,主干清晰,贴近时代,注重启发研究型思维的教材。出版了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6本。除将科研成果引入已有课程外,为适应时代发展,还促进了新课程的开设。例如,“疲劳与断裂”课程就是从承担国家“六五”重大项目后,于1983年在国内率先开设的。从1983年开设疲劳与断裂本科课程的讲义到2002年出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花了20年。到2007年成为国家精品课程,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锤炼。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等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40、还于2007年开设了功能材料力学力学专业本科生课程。(3)科研实验向教学延伸,开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学实验依托科研实验,为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重点研制开发的“含缺陷体材料力学性能系列实验”、“复杂结构(含刚架、桁架、网架、薄壁构件,汽车坐椅等)的静、动态力学性能及抗震减震综合测试实验”,都是科研实验向教学延伸。营造了有利于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实验环境、实践环境,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已先后建成开放实验室三个,自主开发教学实验20余个(组),自制实验设备18类120余台套,开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型实验10余个(组)。这些实验注重研究性、综合性,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创新性、探

41、索性实验平台。不限定具体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可以自己进行独立的实验设计和创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开展创新性、探索性实验的需要。研制的“电测应力分析实验平台”与江苏联能电子股分公司合作,商品化推向全国相关高校,目前已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郑州工业大学、青海大学、石家庄军械学院、四川科技大学、攀枝花学院和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等院校采用。(4)科研基地向学生开放,培养优秀人才 教学团队的所有科研基地向优秀本科学生开放,为他们提供优质软、硬件研究平台,鼓励他们参与科研项目。近三年,有10余名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如“颗粒/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本构关系及损伤变

42、形的微尺度效应”,孙燕娜(2004-2005),“大型电解槽结构分析程序开发”,张旭(2006),“大型电解槽结构分析程序开发-材料模块”,沈创(2006),“多晶材料界面对宏观行为的影响”,谢振兴(2007),“带钢表面检测离线实验台研制”,马武、权瑜、喻磊(2006),“大型桥梁抗震分析”,胡振兴(2007),“大型电解槽结构计算分析”,彭宏(2006)等,这些学生毕业后全部进入研究生学习。六、团队今后建设计划以实施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为契机,以“工程力学”“疲劳与断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启迪研究性思维为核心,继续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建设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结构合理、精通业务、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课题,团队今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如下:(一)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始终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学团队要紧密联系学校和院系的发展实际,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协调不同课程之间关系,从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主讲教师等方面下功夫,展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形成特色。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培养工程力学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