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述.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118223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述.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述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总结1.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2.方法论基础:系统科学。3.依据:学习需求分析。(逻辑起点)4.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5.内涵: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6.目的:教

2、学效果达到优化。7.学科性质: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桥梁性设计科学。8.基本特征:理论指导,系统思考;创设环境,优化过程;应用技术,提高绩效。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历史1. 构想萌芽(20世纪初):杜威、桑代克提出了建立一门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Linking Science);2. 二战激发:二战中应用、研究(1939-1945)3. 教学实践:斯金纳程序教学运动(50-60年代)4. 卫星激发:美国率先进行了教育改革5. 形成:加涅等研究,系统思考(60年代末)6. 完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70年代)7. 发展: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80后),90年代后绩效技术及建构主义学习理

3、论的研究教学系统设计的本质特征总结1. 系统性:系统思考,整体规划;2. 技术性:系统分析技术(需求、内容、学习者);策略优化技术(策略制定、媒体选择);评价调控技术(形成、总结性评价反馈);3. 理论性:设计科学、教学理论指导。4. 创造性:理论只有创造性地应用才有价值(教学的复杂性和差异性)。5. 计划性:依据一定模式进行设计;6. 创新性:教学有法而无定法;7. 具体性:面对教学实际,发现、分析、规划、解决、反思评价;8. 反思性:系统渐近优化,建立有效机制;9. 实践性:实践中学习提高;10. 艺术性: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科学性是前提基础。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1

4、.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运用指导实践;实践充实完善升华理论,互激;教师专业化,利于搞教学科研;2. 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交流;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设计过程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的思维方法、态度、创新能力具有迁移性;4.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化体现;5.有利于教育技术向深层次发展。学科性质、层次和应用领域学科性质:1. 应用性、桥梁性科学:多学科理论、理念、技术、方法的创新应用;2.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找到渐近目标的最佳问题解决方案;3.设计理论学科:科学、艺术、问题、决策、创新;4.规定性理论科学:描述性理论提示客观规律;规定性理论在于遵循规律,关注策

5、略教学系统设计的三个层次: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方案教学资源评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目标体系评价目标体系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实践评价产品目标分析设计开发生产集成试用评价教学系统设计层次课堂教学设计层次教学产品设计层次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领域:课堂教学领域:课堂教学设计: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教学与管理系统设计远程教学领域:1.远程教育教学系统;2.网络教学课件;3.教学资源库;4.远程网络学习平台企业员工培训领域:1.企业培训模式;2.组织绩效技术;3.测评技术;4.E-learning平台与模式;5.知识管理;6.管理信息系统;7.教练及培训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

6、性质:1.教学系统设计是综合性、交叉学科;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3.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桥梁学科第2章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1. 教学理论:(教育学、教学论)研究教育教学客观规律,关心“是什么”;2. 学习理论:学习如何发生、心理、机制;3. 教学设计:如何做,创建机制(环境、过程)系统(机制: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一、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1. 教学是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2.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的贡献:(1)传播过程模式与教学设计内容的关系(谁学学什么怎么学产生什么效果)(2)如何提高教学传播的效果?二、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7、教学理论揭示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教学设计从指导思想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学习者的分析,从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到教学评价,都是从教学理论中吸取精华。三、系统理论与教学设计1. 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教学系统方法的实施过程如下:(1)系统分析教学问题(2)提出多种可选方案(3)选出最佳方案(4)具体设计方案(5)试行评价方案(6)运用和推广2. 系统方法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最优性四、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1)不同的学习理论促使教学设计过程和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程序教学促使教学设计过程和理论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学习

8、理论与ISD1、ISD2、ISD32)教学设计吸收了各种学习理论流派的精髓行为目标阐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及内容分析:(1)吸收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学派的精华,提出“联接 认知”的观点,认为学习的发生有内部的条件和外部的条件;(2)“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分析不同的学习的内部条件,并相应安排学习的外部条件”加涅的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之一。加涅的九大教学活动(教学理论)几种较有影响的教学设计理论:一、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1、加涅的“学习条件论”: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就是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促进学习的内部条件。2、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和九阶段教学论;3、加涅

9、的学习结果分类法4、加涅的教学设计技术体系包括:五成分陈述教学目标技术、任务分析技术、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技术、教学结果测量与评价技术。二、瑞格卢斯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框架细化理论的具体内容:一个目标(实现对教学内容最合理而有效的组织)、两个过程(1、概要设计;2、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四个环节(1、选择(各种概念和知识点);2、定序(按一般到特殊的次序);3、综合(确定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4、总结(促进学习的保持和迁移)、七种策略(宏策略1:确定课程内容的细化顺序;宏策略2:确定每一堂课的内容顺序;宏策略3:确定总结的内容及方式;宏策略4:确定综合的内容及方式;宏策略5: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10、;宏策略6: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和认知策略;宏策略7:实现学习者在学习中自我控制)细化理论的应用:1、给出本节课的概要(完成概要设计);2、嵌入动机激发器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3、如果概要内容抽象难懂则应进一步给出形象化的比喻(或适当的类比);4、顺序呈现按照宏策略1和宏策略2的要求以及一系列细化设计结果而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5、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6、根据学习情况的需要嵌入认知策略激发器,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7、提供本节课的课后总结;8、提供本节课的课后综合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1、梅瑞尔(MDMerrill):美国教学系统设计专家,主要提出了成分显示理论

11、和教学处理理论。2、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 )事实性概念性过程性原理性记忆运用发现行为水平教学内容类型关于知识的描述性理论教学活动成分与学生能力对应表:教学活动成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行为目标教学目标的阐述记忆事实能回忆出事实能指出、能描绘、能指定、能选择有关事实记忆概念能陈述定义能写出、能描绘有关概念的定义记忆过程能陈述步骤能做出流程图、能列出过程的步骤、能对步骤排序记忆原理能说明关系能用文字描述或用图表、曲线表示有关原理中事物之间的关系运用概念能分析概念能区别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运用过程能演示过程能实际操作、演示该过程(包括测量、计算、绘图等)运用

12、原理能运用原理能把所学原理应用于新情境,并能预测和解释所得出的结果发现概念能发现概念间的关系能对概念分类、并发现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如上下位、类属及并列等关系)发现过程能设计新过程能设计、分析并验证新过程发现原理能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能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性质关于策略的描述性理论:策略:基本呈现形式(PPF);辅助呈现形式(SPF);呈现之间的关系(IDR)教学策略基本呈现形式(PPF):讲解探究通则讲解通则,即呈现一般情境探究通则,要求学生回忆一般陈述实例讲解实例,呈现一个例子或特定情境探究实例,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或练习中应用通则3、教学处理理论(INSTRUCTIO

13、NAL TRANSACTION THEORY ):在USU与ID2研究小组合作开发,是一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促进了基于计算机的智能教学设计工具的发展。 基本思想:教学处理就是“教学算法”,即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是使学习者获得某类知识技能的交互作用模式。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处理。一种教学处理一旦设计完成并形式化以后,就能重复运用于相同类型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于是,开发课件就变成针对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处理,并把课程内容写成教学处理所能运用的形式,即不需要像设计传统的以框面为基础的CAI课件一样,对每一个框面、每一个分支结构做出决定。这样,一旦“教学处理框架”开发出来以后,不需要进

14、行另外的程序设计就能反复使用, 即“数据”+“算法”。ITT知识的三种类型:实体:是指具体的事物,如某一设备、物体、人、动物、地点或者标志;活动:是指学习者完成的一系列的行动;过程:是指完全外在于学习者的一系列活动。 ITT教学处理的几种类型:鉴别、执行、解释、判断、分类、概括和迁移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重点)模式:是从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再现现实的理论性简化形式,这种具体问题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重复出现,是指导实践的框架和模型。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含义: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开发、设计的理论的简化形式,是一套程序化步骤。1.它是对教学设计实践的再现

15、;2.它是理论性的,代表着教学设计的理论内容;3.它是简化的形式,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精心简化。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功能:说明教学系统设计做什么,如何去做,主要关注的是设计问题。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1、肯普(J.E. Kemp )模式ID1的代表模式2、狄克柯瑞模式3、史密斯雷根模式4、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模式1、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测量学习差距、确定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学习之前的知识技能分析?;3、学习者分析:学习者个

16、性特征和学习环境分析?;4、编写教学目标:具体陈述学习后能够做什么?;5、开发评价方案:你准备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6、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你设计各种教学资源和材料为教学做准备?;7、实施与评价:实施你的设计并进行多方面的评价?;8、修改:整理反馈资料和数据,进行修改教学设计;9、总结性评价:对学习者使用效果进行最终评价评价需求确定目的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分析学习者和环境编写绩效目标修改教学开发评价方案开发教学策略设计并实施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设计并实施总结性评价开发和筛选教学材料一、主导主体ISD的学与教理论基础1、以“教”为主ISD的学与教理论基础:(1)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的“大教

17、学论”(2)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1.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3.“动机”理论)2、以“学”为主ISD的学与教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导主体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1. 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2.“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主要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吸收“传递接受”的长处;4.便于考虑情感因素的影响第3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一、学习者特征内涵前端分析的主要内容: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学习者的特点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学习者分析属于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前端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学习者的学

18、习准备和风格,以便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教学对象分析(audience analysis or target-population analysis)或称学习者分析(learner analysis)是教学设计前期的一项分析工作,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学习目标的编写、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等提供依据。学习准备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学习可分为认知的、运动技能的和态度的;学习准备也可以相应地有认知的、运动技能的和态度的。学习者原有的准备状态就是新的教

19、学的出发点。 学习准备的类型分为两类:一是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学习,已经具备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二是对他从事该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年龄、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工作经历、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等。对第一类的学习准备的分析称为起点行为(entry behaviors)或起点能力(entry competencies)的分析,这类分析与所学的内容直接有关。第二类的学习准备的分析称为一般特点分析。 到底分析什么?1. 认知发展特征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特征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20、2. 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预备能力、目标能力、学习态度)起点水平分析包括下述三方面:1、对预备技能(prerequisite skills)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2、对目标技能(target skills)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3、对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的分析:如是否存在偏见或误解。 如何分析?(1)分析教学内容与确定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根据单元目标来确定初始能力与教学起点,初始能力的预测(预备技能、目标技能、态度);(2)根据内容分析来预测初始能力 如英语分班考试;(3)根据预测来确定目标技能;(

21、4)使用态度量表来确定学习态度3. 学习者认知结构(三种关系、三个变量)认知结构的概念:个体的观念的全部的或特定的内容和组织。认知结构间的三种关系:隶属(原有知识结构范围中的新知识)、总括(新知识结构具有较广的包容性)、并列(新旧知识间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但具有某种联系)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可利用性(指原有观念对新观念起固定、吸收作用。可以通过考察直接联系和横向联系来确定)、可分辨性(指原有观念与新观念是否清晰可辨)、稳固性(即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隶属和总括关系的知识联系较稳固,并列关系则不一而论。隶属、总括可以直接确定,并列要作分析,并试图建立一种有区别的关联,如回声和雷达。认知结构分析

22、有什么意义?1. 掌握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是设计过程和资源的前提。2. 了解学习者新旧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有利于教学设计者对内容进行安排。3. 了解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可以为教学设计者进行内容设计和表现提供一种参考和预设。判断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技术概念图概念图就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 概念图的作用:1.评估学习者理解知识的程度,了解其知识结构缺陷。2. 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的方法。3. 概念图是一种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技能的有效工具。4. 概念图也是一种测评工具,考察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的总体

23、特征。4.学习风格(认知、情意等因素)学习风格的含义: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Curry 的洋葱“模型”:最外层教学偏好(主要关注影响学习的刺激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中间层信息处理方式(主要关注个体吸收信息时所采用的智慧方法);里面层认知个性风格(为吸收新信息而选择个人的方法);Kolb的学习风格理论(中间层):认为学习过程周期由4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构成,即具体体验、抽象概括、反思观察、主动实验学习风格:聚合者、同化者、调节者、发散者格雷戈克(Cregorc)学习风格(中间层):个体的两种能力:感知(

24、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排序(信息排列和存储的方式)知觉有两个性质:抽象和具体、序列和随机4种学习风格:具体序列、具体随机、抽象序列和抽象随机四种类型。学习风格的认知因素分类:Witkin:场依存和场独立(里面层) 场依存性受环境因素影响大,场独立性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 场依存性是“外部定向者”;场独立性是“内部定向者”。 场依存性学习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场独立性学习者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 场依存性学习者较易于接受别人的暗示,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往往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场独立性学习者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时常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5.学习动机(三种动机)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

25、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三种学习动机分析:1.认知内驱力:来自好奇,源于实践,是稳定的内部动机,如持久的学习。2.自我提高内驱力:为赢得尊重、地位、金钱等。3.附属内驱力:为赢得别人的认同认可等。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动机模型: 提出者:John Keller具体包括以下四点:(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attention) ;(2)提高学习内容和学生需求的相关性(relevance) ;(3)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信 (confidence);(4)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satisfaction)6.成人学习者的特征成人学习者的一般特点包括学习者的年

26、龄、学习的年级、职业、文化背景、社会经济背景等因素。成人学习者和传统学习者在学习目的、学习技巧、学习要求、学习时间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实践经验丰富、自学能力较强、参与教学决策、注重教学效率。 二、学习者分析的实际方法教学设计者在这方面应具备的能力表现为:1.能根据特定教学任务要求,判断学习者的哪些特点对本项目的教学设计是重要的,从而选出需要分析的特点。2.能使用合适的方法分析这些特点。3.能将这些特点加以总结。分析学习者的要点:1. 学习内容方面的能力2. 态度3. 语言4. 工具技能蒂阿格拉简提出了若干经过了实际检验的技巧 从教学对象那里收集情况:访问、征答表、测试 从其它

27、方面收集情况:访问教师、查阅研究文献如何收集学生分析数据?方法:实地调查调查对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内容:学生兴趣,目的,态度,自述技能;形式:问卷,访谈,测验,观察;成果:有关学生的全面描述,从前面给出的9个方面展开第4章 学习需要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学习需要分析?1. 是设计的重要开端:经系统调研形成总的设计目标2. 有助于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3. 现实意义:需要用较科学的体系和方法来不断协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习需要 :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目前学习状况=差距(学习需要)期望状态:1.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由以下因素决定2. 学习者生活的

28、社会及其变化与发展所赋于学习者的历史使命3.学习者未来的职业或正从事的职业的新发展对人才的要求4.学习者未来的工作岗位或所在岗位的技术变化对人才的希望5.学习者自身对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和发展方面的个人要求现状:学习者群体在能力、素质方面现有的水平。一、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步骤Stage1:深入调研,分析教学系统存在的差距或问题1)感觉到需要,做出要进行教学系统设计的决定;2)鉴别问题的症状(问题表面现象);3)确定问题解决后适用的范围;4)鉴别可以使用的学习需要分析工具和操作程序,并选择确定最佳方案,作好工具准备和人员沟通。5)确定期望的状况,并用可测量的行为术语进行描述;6)协调所有合作者

29、之间的差异,形成对学习者较为统一的期望;7)确定现状(是现状而非原因)Stage2:分析存在问题的性质,以确定教学系统设计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必要性) 8)分析步骤“4”与“5”差距形成的原因,论证教学系统 设计必要性 9)明确解决问题的可行性:1. 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2. 对形成的项目进行价值判断,确定优先进行的教学系统设计项目,即对项目做重要性分析 10)阐明已确定课题的总教学目标二、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学习需要分析的两种方法)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既定目标作为期望值学习者学习现状=差距)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社会需求学习者学习现状=差 距 )内外结合需要分析法:社会

30、需求教学目标提出的期望值=学习者学习现状A、需求信息的获得方法1)内部期望值:查阅内部方案(课程大纲、教学计划)、访问内部目标决策者、文献2)现状:直接问卷(测试)、面谈、观察;间接教师、档案(学习成绩等)、文献3)社会期望值:专家调查访谈、Delphi法、文献;个案调查单位、毕业生、问卷B、确定学习需求的过程调查分析过程1)规划(*):选择收集有关学习需要数据的方法和策略;确定收集数据的对象、制定调研计划(调查方法、对象、内容、测试题或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的设计、文献调研)2)收集数据3)分析数据(Delphi法 等)4)编辑最终报告:概括分析研究目的;概括描述分析过程及分析的参与者;用表格或

31、简单的描述说明分析的结果;以数据为基础,提出必要的建议。德尔菲法 (Delphi Method) 1. 组成专家小组:按照课题所需要的知识范围,确定专家,根据预测课题的大小和涉及面的宽窄,人数一般不超过20人。 2. 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同时请专家提出还需要什么材料。然后,由专家做书面答复。3. 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并提出预测值的。 4. 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也可以把各位专家的意见加

32、以整理,或请身份更高的其他专家加以评论,然后把这些意见再分送给各位专家,以便他们参考后修改自己的意见。 5. 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逐轮收集意见并为专家反馈信息是德尔菲法的主要环节。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在向专家进行反馈的时候,只给出各种意见,但并不说明发表各种意见的专家的具体姓名。这一过程重复进行,直到每一个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 6. 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教学系统设计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分析:分析问题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教学是形成教学问题的众多原因之一);必要性分析问题的性质:1)列出的

33、差距是不是学习需要?;2)有没有可合并的差距;3)有没有非教学原因引起的差距?;4)剩下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差距是否能通过一定的教育或培训解决?;5)能否通过比较简单又明显的方法解决问题?;6)教学系统设计是不是解决问题的合适途径?可行性分析: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人、财、物)1)经费、时间、设计人员、必要的资源、教学环境(教师、教室、组织形式、资源等)。常以下列问题形式出现: 开展教学设计以及实施教学的经费有多少? 开展教学设计最后的时间期限是什么时候? 哪些人员参与教学设计的整个工作?哪些教师实施? 有哪些设施、设备和材料可供设计时使用? 教学将在哪儿进行(学校、培训中心、自学、现场)?

34、对教学的管理采用什么方法?教学以什么组织形式进行(集体、小组或个别化教学,学校正规教育、函授或广播电视教育等)?2)重要性分析:价值判断;排序 差距优先的标准:1)差距的大小;2)目的的重要性;3)影响学习者的范围;4)减少差距的可能性 价值判断:定量:若(解决付出的代价a)(不解决付出的代价b),则该教学问题才值得解决。定性-课题的急需性、普遍性、推广价值、对教学改革的价值、 对人员、时间和经费的要求如何?学习需求分析应用的范畴及场合:学校系统改革;课程设置;教学产品制作;课堂教学改进;正规或非正规场合学习需要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1)是学习者的差距与需要,不是教师的差距与需要,更不是对过程和

35、手段的具体需求;2)获得的数据需真实、可靠,避免从“感觉”需要入手3)协调参加合作者的价值观;4)要以学习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而不是用过程(手段),要避免在确定问题前就先得到解决方案的设计5)需求分析是永无止境的过程;6)需求分析有正规和非正规之分,但都很重要。第5章 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含义及特点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的特点: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系统性;层次性;时限性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南;控制功能:对各方面的人员力量

36、起约束作用、总体目标对各个子目标起规范和限制作用;激励功能:激励力=目标效价目标达成度;中介功能:是教学与社会需要发生联系的纽带;是教学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联结点;测度功能:是学习评价的依据和尺度。5.1.3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Bloom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1956年)认知领域:知道: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的回忆。领会: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是否领会可借助转换、解释、推断三种形式。运用:指将所学到的规则、方法、步骤、原理、原则和概念等运用到新情景的能力。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综合:指将所学到的片段概念或

37、知识、原理、原则与事实等整合成新的知识整体的能力。评价: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依据某项标准做出价值判断。Simpson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1972年)动作技能领域:知觉:包括感官刺激、线索的选择、转换等三个部分,借以了解物体、性质和关系。准备状态:包括心理、身体和情绪三个方面,目的是为某一动作做准备。引导的反应:指在别人指导下所表现出的明显动作,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机械练习:是指反复练习所学的动作,由熟练而养成习惯。复杂的反应:指个人能够表现出复杂的动作和行为。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创新:指创造新的行为方式及动作以适应环境。Krathwohl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1964年)情感领域:

38、接受:指对某种现象和刺激的感知反应:指主动的注意,亦即积极地参与反应价值判断:指对于接触到的事情、现象或行为感到有价值,因而表现积极的态度和重视其价值价值的组织:指将不同的价值系统组织起来,使其具有一致性价值的个性化:将价值系统内在化,成为个性或信念的一部分Gagne的学习结果分类体系1、言语信息:是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或陈述的事实性知识或事件信息,可区分为:事实、名称、原则、概括几个小类。2、智力技能:是学习者通过符号与自己所处环境作用及反应的能力,可区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几个小类。 3、认知策略: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的技能,可实现对学习行为的修正和调节。4

39、、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以它为基础的行为表现在反映身体运动的速度、精确度、力量和连续性。5、态度:是影响个体对人、对物、对事的行为的复杂内部状态,它带有情感和行动,不需要很多知识的参与。Bloom和Cagne学习目标分类系统比较相同点:1、都把学习目标分为三类,认知领域所涉及的范围是一致的,都把智力技能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的分类是积累性的,每一层次都包含了较低层次的行为。2、布卢姆的情感领域目标对应于加涅的学习结果中的态度,动作技能领域两者的观点也一致。区别:认知领域内部各亚类的划分标准和目的不同。(1)布卢姆:测量学标准,围绕如何测量或操作的角度提出。优势:有利于指导对学习结果的测

40、量和评价。局限:在具体指导学与教时缺乏可操作性。(2)加涅:考虑了结果的测量,同时阐述了每类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层次关系。优势:既能对学习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还有助于指导实际教学。Hauenstein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1998年)教学目标分析和阐明的意义:1.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3.有利于教师的教学;4.有利于交流和沟通阐明学习目标的意义:对课程:1.提供能力为基础的框架;2.提供课程方向和稳定性对学生:1. 有利激发学习动机;2. 减轻情绪焦虑; 3. 检查自己的尺规 对教师:1.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2.选编合适的教学资料;3.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评

41、定对交流:1.师生与家长、社会间意义明确的交流;2.统一评教评学的依据对机构: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1. 归类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言语信息类学习2. 层级分析法用于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各层次知识点有不同的难度等级)3. 信息加工分析法揭示心理操作过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4. 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的关系结构。具体步骤如下:1.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2.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做出目标矩阵3.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基本要素:ABCD 法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B

42、(行为(Behavior):学习后学习者行为的变化)C(条件(Condition):行为产生的条件)D(标准(Degree):行为到达的最低程度)基本方法:1. ABCD的清晰表述(行为主义观);2. 内外结合法(认知观);3. 基本部分与选择部分(行为不能省略)4. 情感领域:表现性目标表述法运用ABCD方法编写教学目标时的注意事项:1.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2.教学目标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是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3. 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须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教学目标分析及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1. 整体性: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由教学目的决定,包括课程目标、单元

43、目标和课时目标。2. 灵活性3. 层次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关系4. 可操作性5. 可视化第6章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为实现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经验的总和。教学内容分析:1.围绕着总的教学目标,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揭示学习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过程。2.明确各部分的联系,也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即学习内容分析既与“学什么”有关,也与“如何学”有关。二、教学内容分析的一般步骤:1.选择与组织单元2.将总的教学目标分成具体目标3.确定具体教学目标的类型4.分析并选择学习内容5.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6.初步评价学习内容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1、教学内容的

44、编排:对特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组织编排,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2、安排单元顺序单元反映了学科的总结构、随学科特点不同划分不同关系类型:并列型;顺序型;综合型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并列型、顺序型、综合型3、教学内容的编排四种观点布鲁纳:螺旋式(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编排)加涅:直线式(学习层级论)奥苏贝尔: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渐进分化:最一般和最概括的先呈现,然后按细节和具体性逐渐分化;综合贯通:强调学科的整体性斯坎杜拉 :最短路径序列理论教学内容编排的基本原则: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的分析的方法:1、归类

45、分析法:对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需学习的知识点。2、图解分析法:是一种用直观形式揭示学习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如历史教学中,可用带箭头的线段、图表、符号来剖析某次著名战役的全过程。3、层级分析法:是用于揭示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从属技能的内容分析方法,是一个逆向分析的过程。层级分析法的特点:各知识点之间有一点的难度层次,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等从属关系。要求参加教学设计的学科专家、学科教师和教学设计者熟悉学科内容,了解教学对象的原有基础能力,并具备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4、信息加工分析法:(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alysis):是将教学目

46、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任务分析方法(是对学生学习后的终点行为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以揭示顺利完成该目标所具有的外显和内隐的过程)。5、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各要素之间复杂、零乱的关系分解成清晰地多级递阶结构形式。操作步骤: 1、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 2、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做出目标矩阵;3、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二维模型(以认知学习为例)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行为的总和。事实的学习、概念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原理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达到的最终结果。记忆层次:能够记住学过的材料理解层次:能够解释学习材料;能够将学习材料从一种形式转换成为另一种形式;并能对学习材料作简单的判断。简单应用层次:能把学过的材料用于新的具体情境中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层次:能对问题的各组成 部分进行辨认;进行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并能识别组成这些部分的原理、法则,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创新层次:能突破常规的思维格式,提出独到的见解或解题方法;能按自己的观点学习材料进行整理分类;能自己设计方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二维模型的特点及意义特点:1、该模型两个维度都是由简单到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