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章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章节.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二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年。A1879B1897C1789 D1798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A斯金纳B布鲁纳C华生D桑代克3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A1903年B1913年C1924年D1934年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5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三、简答题1简述学习与教学的要素。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简述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概况。四、论述题1请阐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2请
2、论这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3有人认为“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教育心理学,课同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请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答案:1.A 冯特心理实验室 2D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答案选D。3A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
3、家桑代克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由此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体系,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因此,答案选A 。4B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在此后的三十年里,美国的同类著作几乎都师承了这一体系。但是,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
4、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因此,答案选B。5D解析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又出现了几本翻译介绍和自己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书。直到建国前,某些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学科心理尤其是汉语教学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答案选D。1简述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要素。答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
5、、兴趣和需要等差异。(2)教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2.(2)具体的学习心理在基本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还研究具体领域的学习心理。例如,学习
6、动机及其激发、学习策略及其培养、各类知识和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态度、品德和价值观的学习,以及学校学生的学习和非正规教育环境中的学习等等。(3)教学心理在基本学习理论和具体学习心理研究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进一步研究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些研究有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表述、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策略、设计学习环境、应用技术工具、管理课堂行为以及教学测评等。(4)学生心理与教师心理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进行了许多研究。例如,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的问题,以及教师的专业品质
7、和专业发展等。3简述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概况。答教育心理学从最初附属于普通心理学或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在此后的三十年里,美国的同类著作几乎都师承了
8、这一体系。(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有几个方面的研究似乎为大多数所公认,
9、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人们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及其条件也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细致,如从认知层面研究问题解决过程、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机等,并且,教育心理研究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教学模式,如合作学习等。第三、四、五章:记忆及学习理论1儿童在知道“苹果”、“梨”等概
10、念后,再学习“水果”的概念,新学习的概念就具有了意义,这种学习叫做( )。A派生归属学习B相关归属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2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0252秒B0205秒C2秒1分钟D5秒2分钟3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个组块。A6_2B6_1C7_1 D724长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B没有限制C非常之小D为72个组块5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一周之后复习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6.最早提出记忆遗忘曲线规律的是()A.艾宾浩斯 B.柯勒 C.奥斯本 D.赫尔巴特简答题:1请简要阐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内涵及不
11、同之处。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3.简要分析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简析 美国加涅(R.M Gagne)对学习类型的分类论述题:1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参考答案:1C解析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先学习苹果、梨等概括程度较低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水果的概念,属于上位学习。因此,答案选C。2A解析瞬时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O252秒。信息存贮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12、。因此,答案选A。3D解析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短时记忆的信息既有来自感觉记忆的,也有来自长时记忆的,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因此,答案选D。4B解析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因此,答案选B。5A解析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可以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
13、负加速型。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达42,所以应当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因此,答案选A。6.A简答题:1.请简要阐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内涵及不同之处。答心理学家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根据知识的性质将其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各自内涵及不同之处如下(1)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内涵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即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它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通常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即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来表征,即“如果,那么”
14、的形式,其中“如果”是条件项,“那么”是动作项。它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操作程序,如汉字书写的笔画顺序、进行四则运算、概括一段材料的主要意思等。(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这两种知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动态的关于操作过程的知识;陈述性知识的提取比较缓慢,而程序性知识的加工速度很快。 来2. 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答(1)遗忘的原因虽然信息可以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但是我们还是常常体验知识的遗忘,关于遗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这是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
15、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桑代克在其“练习律”中指出,习得的刺激一反应联结,如果得到使用,其力量会加强;如果失去使用,则联结的力量会减弱,以致逐渐消失。这实际上是用痕迹衰退说对遗忘所作的解释。干扰说。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在保持期间,如果没有其他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则原有的信息不会遗忘。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
16、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3.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4. 美国加涅(R.M Gagne)对学习
17、类型的分析加涅根据产生学习的情境,由简到繁、由低到高,把学习分成八类,顺次排列成一个层级。低级学习向高级学习发展,高级学习要以低级学习为基础。这八类学习是:第一类,信号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包括不随意反应。第二类,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条件反射。第三类,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的联合。第四类,语言的联合:与第三类学习一样,只不过它是语言单位的连接。第五类,多样辨别学习:认出多种刺激的异同之处。第六类,概念学习:在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对事物抽象特征的反应。第七类,原理学习:概念的联合。第八类,解决问题:在各种条件下使用原理达到最终目的。论述题:1. 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
18、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它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
19、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
20、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
21、),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并且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
22、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第六章:智力理论论述题:试论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价值参考答案:PPT部分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一、选择题1下列哪位不是最早集中研究成就动机的心理学家?( )A默里B麦克里兰C班杜拉D布鲁纳5首先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B麦克里兰德C奥苏伯尔D阿特金森6在学习动机的理论中,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阿特金森B班杜拉C维纳D马斯洛7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性动
23、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8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9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10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11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BU型关系C倒U型关系D平行关系12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C
24、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13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A25B50C75D10014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 )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A儿童早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l5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A能力B努力C任务D运气二、填空题1期待包括( )期待和( )期待。2( )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预测。3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4(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
25、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5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 )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6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 )。7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四、论述题1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2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是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并没有研究成就动机理论,因此,答案选D。5A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20世纪80年代
26、以来,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答案选A。6D解析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答案选D。7A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例如,学生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愿望、对某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以及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
27、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答案选A。8A解析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例如,中小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争取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荣誉等都属于间接性的动机。因此,答案选A。9C解析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学习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答案选C。10A解析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因此,答案选A。11C解析原理见第3题解析。因此,
28、答案选C。12D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家长在儿童完成学习任务后,及时给予看电视的强化,可以增进儿童的学习动机。因此,答案选D。13B解析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机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因此,答案选B。14、15A二、填空题1结果;效能2效能期待3成败经验4学习动机5自我提高6利他主义
29、7阿特金森 四、论述题1试述成败归因理论。答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就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更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相反。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就可
30、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学习者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3)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既然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也就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这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
31、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2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
32、情境。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
33、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
34、的行为,这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其他章节内容一、选择题1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依德2(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
35、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4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依从B认同C内化D坚定5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B态度C意向D个性四、论述题1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
36、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因此,答案选B2.D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因此,答案选D。3B解析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
37、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根据此理论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是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因此,答案选B。4C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由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因此,答案选C。5A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
38、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因此,答案选A。四、论述题1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答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具体内容如下(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认
39、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它包括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
40、规范。它包括以下两个阶段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3)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它包括以下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