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知识要点:第三章.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083960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知识要点:第三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知识要点:第三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知识要点:第三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知识要点:第三章.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知识要点:第三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以下为文章详情第三章 学生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除

2、了儿童发展的概念以外,还包括关于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目的等重要内容。关于儿 童人性和儿童在个体人性展现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原因的问题,历史上有三派不同的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辐合论。一、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性的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性恶论等等。在柏拉图的儿童发展观中,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生来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柏拉图关 于儿童天生素质不等的观

3、点,为教育实践中的阶级差别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中世纪的西方教育中,基督教的“原罪说”成为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在这种理论中,儿童 被视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成了人生的目的,教育成了帮助他们尽快赎罪的手段。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形成了三种有代 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和董仲舒、韩愈提出的性分上中下三等的观点。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二、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

4、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在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中,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着很大的影响。洛克在其所著的教育漫话中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类 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行为语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 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 之为养育论。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

5、方法,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 致了传统教育实践重视教师权威和书本知识、学校纪律的等特点,此外,“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三、辐合论辐合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20世纪50年代前后,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儿童发展观,逐渐放弃相互排斥、开始走向相互包容。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在其所著的早 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二因素共同影响的“合并原则”。辐合论认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靠天赋

6、本能的逐渐显 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并非所有肯定这两个因素的学者,都简单地同意“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的判断。美国的心理学家吴伟士认为,虽然儿童的发展是其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 响的结果,但是这两种因素在儿童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儿童的发展就其发生学的意义而论,遗传的制约性要大于环境因素的力量,随着儿童机 体的成熟程度的提高,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则越来越重要。也有一些学者在辐和论的基础上,将环境因素进一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又将后者分为社会文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等若干因素,以期更加精确地把

7、握对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影响,并利用各种因素去提高儿童发展的水平与速度。辐和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第二节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一、杜威与皮亚杰的贡献对于解答儿童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让?皮亚杰做出了最为突出的贡献。皮亚杰在其1968年出版的结构主义和 1970年出版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等著作中,以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探讨了儿童发展过程中遗传、环境和儿童自身作用的关系问

8、题,得出了具有说 服力和广泛影响力的结论。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这一自我调节过程得以产生的基础是儿童健全的神经系 统。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这三者之间,惟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起因。所以,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皮亚杰非常重视儿童的自主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认为它在儿童发 展中起关键作用。他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

9、 理论基础。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对儿童发展观的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脱离儿童经验,把 儿童当作知识的容器置于被动地位的倾向,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 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从儿童的发展取决于儿童与外在环 境相互作用这一角度出发,杜威又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其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过程,他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从做中学”,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 造”。杜

10、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教育 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脱离儿童需求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其他可能会对儿童发展产生阻碍的各种因素,让儿童的发展更适合其个性需求、更贴近 社会生活。杜威的这种思想对20世纪初进步语义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皮亚杰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揭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杜威则在肯定儿 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

11、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 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二、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应主要包括下述三项基本内容。(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指的是儿童个体从亲代的遗传基因中得到的,同时具有人类和个体特性的生物机体因素。遗传素质为儿童的发展只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所以,旨在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就必须把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则。(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儿童主体活动,是儿童依据自我调节的能力水平,对与自己有关系,也有意义的内外刺激进行反应的过程。在这一反应过程中,主体原有的发展水平

12、和主体赋予 外界刺激的意义,是制约主体活动的关键性因素。把外在刺激与自己原有反应结构之间建立起联系,是儿童活动的实质。这也是我们提倡教育活动要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注重学生的感受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等原则的原因。(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获得发展是儿童的权利,这种观念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共识。1989年底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地提出了儿童“发展的权利”问题 和保障措施。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承认和尊重儿童的发展权、受教育权,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生 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处理好师生、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教育活动与

13、学生发展等关系。第三节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一、理解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把握儿童个体发展的概念,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问题。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有价值选择成分的概念,即只有儿童个体身心的发展是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时,我们才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发展。而 其心理方面的变化,则是以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及其发展趋势作为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方向的。2儿童个体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如狼孩。

14、3教育不等于发展二、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包括其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变化的复杂过程。儿童个体发展表现为以下五种普遍特点:(一)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 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在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 程。(二)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三)儿童的身心

15、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种现象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四)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源自于其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 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俗话所

16、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 的基础。(五)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在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这两件事上,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它们之间也是 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目标实现过程,而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其特殊性表现为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7、。在发展与教育这一对关系中,教育不可能改变发展的规律,教育所能做到的只是认识、肯定和利用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来提高自身对发展的影响力。教育是 出自于保障和加速儿童发展的善良本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人为干预过程。但是,教育加速儿童身心发展的善良本意能否转化为现实,还取决于教育本身的科学性。 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时代性价值标准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为基础。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时代性价值标准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为基础。关于这一问题,历史上曾

18、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成熟优势论与学 习优势论。事实上,成熟与学习都是儿童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是两者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成熟决定着发展的可能性,而学习则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四、学生主体性与教育对于主体性这个概念,从结构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有的学者则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主体性是 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一般认为,主体性具有

19、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一般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 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原则有:(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平时多关心学生,要经常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也要与学生有更多的课外交流机会。(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方法和组织形式方面,都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长处,在学习内容上有所偏重,在学习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创造的实质,是人对自身行为可能性的新发现、新尝试。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不只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服从教育要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地探 索世界、感受社会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要形成科学精神和恰当的生活态度。否定学生创造性的教育,会造成学生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僵 化。此文章由伯乐教师网()整理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