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港建设对小洋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_庄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洋山港建设对小洋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_庄骅.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DOI: 10. 13984/j. cnki. cn37-l 141. 2014. 01. 005 2014 年 海 洋 湖 沼 通 报 Transactions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Nol 洋山港建设对小洋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庄 骅 、 蒋 建 飞 2 , 吴 惠 仙 (1.洋山同盛港口建设有限公司,上海 201308; 2.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 摘要: 洋山港建设过租中, 通过围填海将小洋山岛、镬盖塘岛、 蒋公柱岛、 小岩礁岛、 大指头岛、 沈家湾 岛、 中门堂岛等十余个岛屿组成新的
2、小洋山岛 ” , 其海岸多为人工海岸, 选择码头、 人工石岸和滩涂等不 同类 型的典型人工海岸, 分析小洋山岛人工海岸大型底柄动物生态特征, 探讨洋山港建设对小洋山岛潮 间带大型底 柄动物的影嚙。共采集到大型底柄动物 24 种,其中软体动物 15 种、节肢动物 5 种、苔藓动 物 2 种、环节动物 2 种,种类组成以广布种为主,部分为河口低盐种。 3 种不同的人工海岸大迤底栖动物 种类教和优势种不同,码 头柱桩共采集到 9 种、人 工石岸潮间带共采集到 13 种、滩 涂漸间带共采集到 7 种 。码 头的优势种为网纹藤壶( y= . 79)、 近江牡蛎( y= . 16)、 齿纹蜓螺( y= .
3、 5 ); 人工石岸的优势 种为齿纹蜒螵( y=o. 43)、 價帽牡 蛎 (y=o. 11) 、 近江牡蛎( y=o. 6)、 粗糙滨螵( y= . 9); 滩涂的优势 种为囊螵( y=o.43)、 光滑河蓝蛤 ( y=o.36)、 海瓜子( y=o. 14、 单齿围沙蚕 (y=o. 3), 不同人工海岸 生物 * *和密度也有差异, 其中码头柱 桩生物量为( 1977. 04 士 281. 87)g/mz,密度为( 6333. 31495. 49) 个 /m2;人工石岸生物量为( 1556.03752. 99)g/m2,密度为 ( 2566. 63 士 772. 94)ind/m2,滩涂潮
4、间带生 物量为( 1129. 16 士 219.86)g/m2,密度为 ( 2166. 67549. 47)ind/m2 。 人 工 石 岸 断 面 能维 持 更 高 的 多 样 性 , 而 码 头 柱 桩的 群 落 结 构 在 3 个 断 面 之 中 最 简单 、 最 不 穗 定 。 关键词:洋山港;潮间带; 生物群落 |底栖动物 中图分类号 : 958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1003-6482(2014)01-155-06 引言 洋山港位于舟山群岛的崎岖列岛上,由大、小洋山等数十个岛屿组成,是中国首个在海岛建设的大型 港口。随着港口建设,通过围填海工程,将小洋山岛与周边的镬盖塘岛
5、、蒋公柱岛、小岩礁岛、大指头岛、 沈家湾岛、中门堂岛等十余个岛屿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面积约为 830 万 m2 的人工洋山岛。受工程建设 影响,该岛海岸多为人工海岸,潮间带受人为影响较大。随着洋山港的建成投产,原有各岛屿的自然海岸 多被人工海岸所替代,由于港口建设的特点,围填海所建成的小洋山岛主要包括三个类型的人工海岸:即 码头、人工护堤石岸和促淤及港湾滩 涂,目前人工海岸和其对应的潮间带部分生态环境逐渐稳定。随着 沿 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潮间带生态系统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人为干扰 潮间带 的生态研究备受关注 。有关舟山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研究有较多报道 8 2 。而对
6、类似洋 山港新建 港口的人工海岸潮间带生物和生态的比较研究尚未见报道。在新建小洋山岛选择码头、人工石 岸和滩涂 等不同类型的典型人工海岸开展潮间带生态研究,为阐明港口工程建设后小洋山岛潮间带的生 态现状, 同时为洋山港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其外来物种的检测提供基础。 基金项目, 上海市科委海洋科技临港专项( 1心 1210900)丨 h 海市教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J50TO1)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庄骅( I9W-),男, 工程硕士,离级工程师,主要从亊港口及航道工程规划建设管理。 E-maiUzhUanghUal969126. *通讯作者: 吴惠仙,副教授 E-mail: hxwushou.
7、edu. cn 收稿日 156 海 洋 湖 沼 通 报 2 0 H 年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采 样 点 设 置 2011 年 7 月份在洋山港的二号码头粧柱( 303818N,122310 E)、东港的人工石岸( 30360N, 122611E)及大指头山的滩涂( 30374N, 122712E)3 个断面设置采样点(见图 1)。 1 . 2 采 样 方 法 每个断面在高潮区和低潮区 各设置 3 个平行采样点,定量取样用 lOcmX 10cm 取样框,采集框内全 部生物,定性取样在等高线内进行带状取样。标本用 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标本鉴定、 计数和称重。 1 .
8、 3 生 物 多 样 性 计 算 运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勻度指数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分析。 式中: N 为样品中所有种类的总个体数, S 为样品中的种类总数, P,为第 i 种的个体数与样品中的总个 数 的比值为第;种的个体数 ;/,为该种在各站位出现的频率。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 1 种 类 组 成 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 24 种(见表 1),其中软体动物最多,为 15 种,占种类总数的 62. 5%;其次 为 节肢动物 5 种,占种类总数的 20. 8% ;苔藓动物 2 种,占种类总数的 8. 3%;环节动物 2 种 ,占种 类总数的 8.3%。不同断面潮间带底栖
9、动物的种类有差异,码头柱桩处共有 9 种,其中低潮区有 6 种, 软体动物 3 v/ V 7 V v/ V V V N/ 7 V V V V sj V 7 V s/ 8 1 期 洋山港建设对小洋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157 种,节肢动物 3 种,髙潮区有 8 种,软体动物 5 种,节肢动物 3 种 ;人工石岸处共有 13 种 ,其中低潮区有 10 种,节肢动物 8 种,环节动物和苔藓动物各 1 种,高潮区有 6 种,节肢动物 4 种,节肢动物和苔藓动 物各 1 种 ;滩涂处共有 10 种,其 中低潮区共有 8 种节肢动物,高潮区 7 种节肢动物。 不 同 断 面 优 势 种 组 成 有
10、 差 异 , 码 头 的 优 势 种 为 网 纹 藤 壶 7 9 ) 、 近 江 牡 蛎 (Oassorfrw arisen 士) =0. 16)、齿纹蜓蠔 (NeWa;y Wii)(y=0. 05), 人工石岸的优势种为 齿 纹 蜓 嫌 ( N. 3oWii_)(V=0. 43 、 僧 帽 牡 姻 (Cfetrea oicu/afa)(y=0. 11 、 近 江 牡 娘 (C. aria6jsis)(y=0. 06)、粗糖滨螺 ( Li/torina scaiwa)(7=0. 09);滩涂的优势种为囊燦( fVisa aa/ta) (YO. 43)、光滑河蓝蛤 (AZoit/is Zaews
11、) (y =0 36)、海瓜子 (MoweWa tVi/ 日本大眼蟹 M jfl /oma + 大室膜孔苔虫 Mem6mm+/ora gram/ice/fa + V 厦门华薄苔虫 Sino/+sfra amoyensb + V +表示该种数量占总败的 1%以下 + +表示该种数量占总数的 1%-1 %| + + +表示该种数量占总数的 10%以上 iV 为该物种在相应 区域内 有分布 2.2 生物置和密度 不同类群的生物童和密度有较大差异,软体动物占总生物量的 64. 91%,其次为节肢动物,占总生物 量的 34.18%,其它类群的生物所占的比例较小。不同类型海岸生物量和密度也有差异,码头柱粧
12、的生 物 童为( 1977. 04281. 87)g/m2 ,其中髙潮区生物量为 ( 1623. 17 士 232. 34)g/m2 ,低潮区生物量为( 2330. 91 士 331. 40)g/m2 ;人工石岸的生物量为( 1556. 03 士 752. 99)g/m2 ,其中高潮区生物童为( 1347. 13 士 760. 35) 8/1112 , 低 潮 区 生 物 童 为 ( 1764. 93 士 745.63) / 滩 涂 的 生 物 量 为 ( 1129.16 士 2 2 219.86)8 /111 ,其中高潮区 生物童为 :15-17. 15 宋祥,朱四軎 杨红丽,等 .浙江岱山
13、岛潮间带大哦底柄动物 的群落结构 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8(2):214- 218. 16 朱四軎,周唯,章飞军 .舟山群岛不同底成潮间带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J.海洋学研究, 2010,28(3) :23-31. 17 贾海波,胡频琰, 唐静亮 .舟山群岛夏季潮间带大槻底栖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J.中国环境监测, 2013,29(4):64-68. 18 邵晓阳,尤仲 杰,蔡如 星,等 .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 D.数最组成与分布 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 科学 版 ), 2001, 20 (4).279-286. 19 杨万軎,陈永寿 .嵊泗列岛潮
14、间带群落生态学研究丨 .耑相潮间带底捆生物群落组成及季节变化 J.应用生态学报, 1996,7(3): 305-309. 160 海 洋 湖 沼 通 报 2 0 1 4 年 20 杨万喜,陈永寿 .嵊泗列岛潮间带群落生态学研究丨 n.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种类分布 D,东海海洋, 1999, 17(1: 60-S5. 21 朱四喜,郑盼男 浙江东极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塱底栖动物的群落格局 J.安徽农业科学 22 王宝强 , 薛俊增,庄骅,等 .洋山港潮间带大塑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J,生态学报, 2 l, 31(2 )t5865-5873. 23 杨万喜 .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 D.抗
15、州:杭州大学, 1994. Effect of Construction of Yangshan Port on Benthic Macrofauna at the Intertidal Zone of Xiao-Yangshan Island ZHUANG Hua 丨 , JIANG Jianfei2, and WU Huixian2 * (1. Yangshan Tongsheng Port Construction Co. Ltd., Shanghai 201308, China; 2.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
16、n and Utilization of Aquatic Resourc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 :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Yangshan Port, through reclamation the Xiao-Yangshan Island, Dazhitou Island, Shenjiawan Island and Zhongmentang Island and so on more than 10 islands made a new
17、 Yangshan Island* the artificial coas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ast. It is chosen the dock, artificial rock bank and tidal flats to explore the coast of artificial large benthic animal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Xiao-Yangshan Island. There are 24 species of macrobenthos, including 1
18、5 species of mollusk, 5 species of arthropod, 2 species of moss and 2 species of annelid. The widely distributed species were the common species, part of species were low salinity estuary specie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species and dominant species of macrobenthos in three kinds of artificial coa
19、sts. 9 species at pier column pile, 13 species at artificial rocky intertidal zone, 7species at tideland intertidal zone were collected;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pier column pile were Balanus reliculatus (y = 0, 79), Crassostrea ariakensis (Y = 0. 16), Nerita yoldii (y = 0. 05). The dominant species
20、of artificial rocky intertidal zone were N. yoldii (V=0. 43), Ostrea cucullata Born (Y = 0. 11), C. ariakensis (y = 0. 06) Littorina sca- bra (y=0. 09).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tideland intertidal zone were Physa acuta (y=0. 43)* Aloidis laevis (Y=0. 36), Moerella iridescens (Y = 0. 14), Perinereis
21、cultrifera (Y = 0. 03).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biomass and density of different artificial coast, biomass of pier column pile was (1977. 04 281. 87)g/m2, density of it was (6333. 3 土 1495. 49)ind/m2 . Biomass of artificial rocky ntertidal zone was (1556. 03 士 752, 99)g/m2, density of it was (2566
22、* 63 士 772. 94)ind/m2 . Biomass of tideland inter- tidal zone was (1129_ 16 土 219. 86)g/m2, density of it was (2166. 67 士 549. 47) ind/m2 . Diversity was higher in artificial rocky intertidal sections and could persist for a longer time, compared with other sections.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pier column pile was the most simple and unstable among three s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