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知识分享.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59817854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PPT 页数:373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简史知识分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3页
中国哲学简史知识分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简史知识分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简史知识分享.ppt(37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哲学简史绪绪 论论哲学,源自希腊语哲学,源自希腊语philosophia,philosophia,中国古代无哲学一词,相当于哲学的,中国古代无哲学一词,相当于哲学的,有经学、道学、玄学、礼学等,有经学、道学、玄学、礼学等,1919世纪世纪7070年代,日本学者西周用古汉年代,日本学者西周用古汉语将它译为哲学语将它译为哲学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指的是关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指的是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越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达到超越现世的境界,获得高

2、于道德价值的价值。价值的价值。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说的增加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说的提高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说的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一节第一节 殷周时期的社会概况与中国哲殷周时期的社会概况与中国哲学的产生学的产生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目前还只能上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目前还只能上溯到殷(商代的后期)溯到殷(商代的后期)天命论思想;阴阳五行观念;以民为天命论思想;阴阳五行观念;以民为本本第一章第一章 殷周时期的哲

3、学殷周时期的哲学第二节 天命论殷人最高神是上帝,又称帝、皇天、上天殷人最高神是上帝,又称帝、皇天、上天殷人对上帝的崇信至深至切殷人对上帝的崇信至深至切神权形式上高于王权。占卜,甲骨文神权形式上高于王权。占卜,甲骨文殷天子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殷天子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殷人有时用祭帝之礼来祭祖。殷人有时用祭帝之礼来祭祖。殷人对祖先极为尊崇。殷人对祖先极为尊崇。殷人的上帝是一个统一神。殷人的上帝是一个统一神。周人极为重视上帝的命令,即天命。用天命论证明殷纣败亡的必然性和周用天命论证明殷纣败亡的必然性和周建立的合法性。建立的合法性。“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

4、,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经诗经大雅大雅文王文王天命糜常天命糜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尚书尚书周书周书康诰康诰德德保民保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尚书周书周书秦誓中秦誓中天命与人民的意愿是相同的。天命与人民的意愿是相同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开创了后世天人合一的端绪,也是开创了后世天人合一的端绪,也是其为何没有发展为系统的宗教,而是发展为道德其为何没有发展为系统的宗

5、教,而是发展为道德哲学的缘由哲学的缘由第三节第三节 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阴阳: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阴阳: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晴天为阳,晦日为阴。晴天为阳,晦日为阴。对立的意义对立的意义阴阳意涵的扩大阴阳意涵的扩大天、地;日、月;昼、夜;男、女;雄、雌;刚、天、地;日、月;昼、夜;男、女;雄、雌;刚、柔;明、晦;暑、寒;强、弱;攻、退柔;明、晦;暑、寒;强、弱;攻、退易经的八卦说:最能表现阴阳消长理论易经的八卦说:最能表现阴阳消长理论易经是为占卜用的,就其整个思想体系而言,易经是为占卜用的,就其整个思想体系而言,是神秘的。它用卦爻广泛地解释社会的、

6、政治的是神秘的。它用卦爻广泛地解释社会的、政治的和人生的种种现象,少不了牵强附会、神秘莫测。和人生的种种现象,少不了牵强附会、神秘莫测。但其辩证思维的色彩显而易见。但其辩证思维的色彩显而易见。五行五行五行是指水、火、土、金、木五种物质。五行是指水、火、土、金、木五种物质。五行初步具有了万物元素的意义。五行初步具有了万物元素的意义。五行说为以后的阴阳五行家所发展,提出五行说为以后的阴阳五行家所发展,提出了五行的相克相生说,并用以广泛地解释了五行的相克相生说,并用以广泛地解释政治、历史和社会人事,与阴阳说一样,政治、历史和社会人事,与阴阳说一样,带上了神秘的色彩。但原始的阴阳五行说带上了神秘的色彩

7、。但原始的阴阳五行说并不神秘。以后,为中国哲学的各个流派并不神秘。以后,为中国哲学的各个流派所吸收,从而成为各家各派重要的哲学范所吸收,从而成为各家各派重要的哲学范畴。畴。第四节 民本思想的萌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尚书夏书夏书五子之歌五子之歌重要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发端于西周和春秋前期。重要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发端于西周和春秋前期。神本神本民本民本“天命糜常天命糜常”、“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周公周公宋景公宋景公“荧惑守心荧惑守心”的故事。的故事。“夫民,神之主也。夫民,神之主也。”社稷和君臣位置的变动社稷和君臣位置的变动西周末年和春秋前期发

8、展起来的这些重民轻君的思想,为西周末年和春秋前期发展起来的这些重民轻君的思想,为此后的民本思想,开辟了端绪。此后的民本思想,开辟了端绪。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第一节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与百家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与百家争鸣鸣前前771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春秋战国开始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春秋战国开始前前403403年,魏、赵、韩三家分晋,春秋结束年,魏、赵、韩三家分晋,春秋结束前前403403前前221221年,战国时期年,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政治上,政逮(于)诸侯和政逮大夫。政治上,政逮(于)诸侯和政逮大夫。七雄争霸七雄争霸洛阳人苏秦的洛阳

9、人苏秦的“合纵合纵”抗秦抗秦魏人张仪的魏人张仪的“连横连横”制齐楚制齐楚经济上,封建领主制的没落与封建地主制经济上,封建领主制的没落与封建地主制的兴起。的兴起。诸侯国变法诸侯国变法魏李悝、楚吴起、秦商鞅魏李悝、楚吴起、秦商鞅文化上,文化上,“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变为变为“学下私人学下私人”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殷周之际,祝、宗、卜、史这一类人殷周之际,祝、宗、卜、史这一类人物世袭物世袭占卜的知识,观察天象的学问以及记占卜的知识,观察天象的学问以及记录国家大事的录国家大事的权力。权力。学下私人学下私人战争使文化人流落民间战争使文化人流落民间新兴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新兴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诸子百家

10、诸子百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司马司马谈谈上六家再加上纵横、杂、农、小说四家上六家再加上纵横、杂、农、小说四家 班固班固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就哲学思想而言,主要是儒、墨、道、名、就哲学思想而言,主要是儒、墨、道、名、阴阳五行、法等六家阴阳五行、法等六家1 1、儒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创始人:孔子核心范畴:仁与礼核心范畴:仁与礼继承人:战国的孟子和荀子继承人:战国的孟子和荀子2 2、墨家、墨家创始人:墨子创始人:墨子中心范畴:兼爱(中心范畴:兼爱(“爱有等差爱有等差”孔子)孔子)政治上的尚同、尚贤与非攻,社会生政治上的尚同、尚贤与非攻,社会生活上的节用、节葬、非乐。

11、主张天志、活上的节用、节葬、非乐。主张天志、明鬼、非命。明鬼、非命。3 3、道家、道家创始人:老子创始人:老子中心概念:道(最重要的特点是无为,中心概念:道(最重要的特点是无为,又称自然)又称自然)继承者:庄子(对儒、法的批判)继承者:庄子(对儒、法的批判)4 4、名家、名家核心:名实之辩(事物的名称概念与核心:名实之辩(事物的名称概念与实际情况)实际情况)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惠施,倾向合异为同;惠施,倾向合异为同;公孙龙,把共相视为独立的存在公孙龙,把共相视为独立的存在“白马非马白马非马”、“离坚白离坚白”5 5、阴阳五行家、阴阳五行家特点: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家八殷周特点: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

12、家八殷周之际的阴阳五行观念更加神秘化,并之际的阴阳五行观念更加神秘化,并以此广泛地解释天道、地道和人道。以此广泛地解释天道、地道和人道。代表著作和人物:代表著作和人物:管子管子水地、管子水地、管子四时、四时、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十二纪十二纪邹衍以五行揭示历史的演变邹衍以五行揭示历史的演变天人感应的哲学倾向天人感应的哲学倾向6 6、法家、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李悝、吴起、商鞅代表人物:管仲、李悝、吴起、商鞅(春秋时期),韩非(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韩非(战国时期)中心概念:法治(与当前的法治的不中心概念:法治(与当前的法治的不同)同)第二节第二节 老子老子老子(前老子(前580500580500),

13、姓李,名耳,),姓李,名耳,字聃。楚人(今河南)。春秋战国时字聃。楚人(今河南)。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为周守藏室史,学问渊博。孔子曾曾为周守藏室史,学问渊博。孔子曾登门请教有关周礼的问题。晚年见周登门请教有关周礼的问题。晚年见周室衰微,遂隐居。留存的著作有道室衰微,遂隐居。留存的著作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余言。德经(又称老子)五千余言。一、道德论一、道德论老子哲学的主要范畴,一是道,二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范畴,一是道,二是德,故其哲学又称道德论。德,故其哲学又称道德论。道是一个先天的存在。道是一个先天的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

14、兮!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之名曰大。”老子老子二十五章二十五章老子认为,道是不可捉摸、不可辨认的,不能用老子认为,道是不可捉摸、不可辨认的,不能用理性的方法去把握,而只能用悟去体会,故知道理性的方法去把握,而只能用悟去体会,故知道也就是悟道。也就是悟道。老子强调,道是万物的渊源。老子强调,道是万物的渊源。“道者,万物之奥。道者,万物之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

15、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一即是道,天地、神灵、一即是道,天地、神灵、万物乃至侯王都依靠道才能存在和发展。老子不万物乃至侯王都依靠道才能存在和发展。老子不仅把道视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源,也把道看成人仅把道视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源,也把道看成人类社会乃至一切规章制度存在的渊源。类社会乃至一切规章制度存在的渊源。道生万物是通过德完成的道生万物是通过德完成的道德是浑然一体的东西,它不能不散为万道德是浑然一体的东西,它不能不散为万物,散为万物,即成为万物的德。故万物物,散为万物,即成为万物的德。故万物得道而生,万物既有其各自的德。得道而生,万物既有其各自的德。道是万物产生

16、的最终根源,德是万物所以道是万物产生的最终根源,德是万物所以为万物的直接根源,而形器是万物之为万为万物的直接根源,而形器是万物之为万物的状态。也即是说,道散为德,德成就物的状态。也即是说,道散为德,德成就了物。了物。道化生万物的过程,不是道的有意作为,道化生万物的过程,不是道的有意作为,而是自然无为。(与殷周之际上帝的区别)而是自然无为。(与殷周之际上帝的区别)道有独一无二的绝对性,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它道有独一无二的绝对性,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它相对立(相对立(“独立而不改独立而不改”)。它是静止不动的。)。它是静止不动的。由道产生的万物则是相对的。由道产生的万物则是相对的。“道生一,一生二,二

17、生三,三生万物,物负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老子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老子 第二章第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多则惑。”老子老子 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呼?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呼?”老子老子 第二第二十三章十三章老子的道德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是

18、第一个有系老子的道德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第一个有系统性的宇宙论,对此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统性的宇宙论,对此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莫大的影响。莫大的影响。二、无为论二、无为论老子认为,道是无为、自然的,它生长万物,都是自然而老子认为,道是无为、自然的,它生长万物,都是自然而然,而不是刻意的。以天道推人道,他主张无为而治。然,而不是刻意的。以天道推人道,他主张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批判有为统治和有为治国主张。批。批判有为统治和有为治国主张。批判领主的奢侈、用兵、聚敛。判领主的奢侈、用兵、聚敛。指责儒家的仁义之治。指责儒家的仁义之治。“大道废,有仁义,慧知出,大道废,有

19、仁义,慧知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老子老子十八章十八章指责法治。认为依法治天下,必然会走向统治者的反面。指责法治。认为依法治天下,必然会走向统治者的反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反对以智术治天下。反对以智术治天下。“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治国,国之福。”老子老子六十五章六十五章治天下只能无为。治天下只能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

20、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民自朴。”老子老子五十七章五十七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老子三章三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老子十九章十

21、九章老子理想中的无为而治的社会老子理想中的无为而治的社会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輿,无所乘之。虽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輿,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老子八十章八十章在列国兼并、社会动荡的时代,老子看不在列国兼并、社会动荡的时代,老子看不到社会进步的希望,他只有以返回到古代到社会进步的希望,他只有以返回到古代原始社会去寄托自

22、己的生命精神。原始社会去寄托自己的生命精神。三、修养论柔弱胜刚强柔弱胜刚强歌颂水德:歌颂水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从众人之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从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恶,故几于道。”老子老子八章八章水的品德就是道的品德,水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水的品德就是道的品德,水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人生修养必须知足不争,谦冲贵柔,少私寡欲。人生修养必须知足不争,谦冲贵柔,少私寡欲。成就圣人成就圣人最高理想最高理想人间的有道者,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体虚人间的有道者,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体虚通无,自然无为,唯道是从。通无,自然无为,唯道是从。赤子的精神境赤子的精神境界界第三节第三节

23、孔孔 子子孔子(前孔子(前551551前前479479年),名丘,字仲尼,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政治活动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教育家。思想家、教育家。5656岁起,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岁起,带着弟子周游列国6969岁返回鲁国,与弟子从事整理古籍的工岁返回鲁国,与弟子从事整理古籍的工作,据说删诗、书,定礼、作,据说删诗、书,定礼、乐,并根据鲁史作春秋,又为乐,并根据鲁史作春秋,又为易作十翼,对古代文化做出了杰易作十翼,对古代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出的贡献。遗世著作,主要是论语遗世著作,主要是论语一、命一、命 论论论语多次谈到天,但天在孔子那里主论语

24、多次谈到天,但天在孔子那里主要是自然。类似于道家的天道自然。要是自然。类似于道家的天道自然。论语多次谈到天命。论语多次谈到天命。“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吾十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欲,不逾矩。”这里的畏天命,可以解释这里的畏天命,可以解释成为敬畏自然的规律;知天命,也可以解成为敬畏自然的规律;知天命,也可以解释为认识自然的规律。释为认识自然的规律。孔子确实相信命孔子确实相信命古人所谓命,是指命运

25、,或者指一种必然性。信命,赞许命,即是相古人所谓命,是指命运,或者指一种必然性。信命,赞许命,即是相信命运,相信人生在世,有一种主宰人的必然性。信命运,相信人生在世,有一种主宰人的必然性。“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不怨天,不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行道的苦心,只有天才能谅解。行道的苦心,只有天才能谅解。承认了命的存在,承认了命对人的支配作用。因为有命,决定人生前承认了命的存在,承认了命对人的支配作用。因为有命,决定人生前途的就不是才与德,而是命。途的就不是才与德,而是命。“君子博

26、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孔子对子贡、子路言孔子对子贡、子路言”孔子虽然承认有命,而且才不胜命,可他并没有屈从于命。认为,人孔子虽然承认有命,而且才不胜命,可他并没有屈从于命。认为,人们的志向和才能需要经过艰难环境的磨炼,现在困穷不通,又怎们知们的志向和才能需要经过艰难环境的磨炼,现在困穷不通,又怎们知道不包含着以后通达走运的可能?道不包含着以后通达走运的可能?晋重耳、越勾践、齐桓公晋重耳、越勾践、齐桓公孔子对命采取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孔子对命采取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二、二、仁仁 论论仁作为道德范畴,出现很早。但只有到了孔子,仁才获得仁作为道德范畴,出现很早。但只有到了

27、孔子,仁才获得了博大而深刻的意义。了博大而深刻的意义。仁的基本含义:爱人,仁心就是爱心仁的基本含义:爱人,仁心就是爱心爱人就是视人如己。爱人就是视人如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其表现也不同,君臣之爱(惠、忠)、父子之爱爱人,其表现也不同,君臣之爱(惠、忠)、父子之爱(慈、孝)、兄弟之爱(友、悌)、夫妻之爱(义、顺)、(慈、孝)、兄弟之爱(友、悌)、夫妻之爱(义、顺)、朋友之爱(信)。具体的爱与普遍的爱,在孔子眼里,仁朋友之爱(信)。具体的爱与普遍的爱,在孔子眼里,仁是全德,具有统帅其他德

28、目的作用。是全德,具有统帅其他德目的作用。孔子的仁,除了爱人,还包含着敬人。爱人与敬人是有原孔子的仁,除了爱人,还包含着敬人。爱人与敬人是有原则的。对不仁者不敬不爱。则的。对不仁者不敬不爱。“巧言、令色、足恭、乡愿巧言、令色、足恭、乡愿”孔子把仁的境界看得很高。(只属于君子、杀身成仁、不孔子把仁的境界看得很高。(只属于君子、杀身成仁、不易做到)易做到)为仁由己不由人。为仁由己不由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为孟子的性善论开辟了端绪,亦为后世的心学播下了种子。孟子的性善论开辟了端绪,亦为后世的心学播下了种子。三、三、礼礼 论论所谓礼,就其起源而言,出自殷代的

29、祭祖祭神的仪式。随所谓礼,就其起源而言,出自殷代的祭祖祭神的仪式。随着社会生活的扩大,礼逐渐用于社会生活或政治领域,以着社会生活的扩大,礼逐渐用于社会生活或政治领域,以表示尊卑、贵贱、长幼、亲疏、内外的等级规范与道德规表示尊卑、贵贱、长幼、亲疏、内外的等级规范与道德规范。范。孔子十分重视礼。孔子十分重视礼。“克己复礼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赐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认为,礼的细节可以变革的,但其本质是百世不变的。孔子认为,礼的细节可以变革

30、的,但其本质是百世不变的。礼的毁坏与被忽视,是社会动荡无道的表现。礼的毁坏与被忽视,是社会动荡无道的表现。礼有形式,亦有内容。就形式而言,祭祀必须有祭器和祭礼有形式,亦有内容。就形式而言,祭祀必须有祭器和祭服,诸侯会盟、朝聘,必有玉器、束帛,凡交接,必有进服,诸侯会盟、朝聘,必有玉器、束帛,凡交接,必有进退之节。就内容而言,礼的基本精神就是敬。退之节。就内容而言,礼的基本精神就是敬。礼与仁的关系:一方面,仁作为思想礼与仁的关系:一方面,仁作为思想原则,要通过礼来表现;另一方面,原则,要通过礼来表现;另一方面,作为制度规范的礼,要体现仁的内容。作为制度规范的礼,要体现仁的内容。孔子把周公以来的仁

31、与礼结合为一体,孔子把周公以来的仁与礼结合为一体,把西周以来的德治与礼治融合为一。把西周以来的德治与礼治融合为一。对后世的影响至大至深。孟子对后世的影响至大至深。孟子仁,仁,荀子荀子礼礼第四节第四节 墨墨 子子墨子(前墨子(前468468前前376376年),名翟,鲁年),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自认贱人,出身国人,一说宋国人。自认贱人,出身微贱,大约是小生产者中上升的士,微贱,大约是小生产者中上升的士,其学说也较能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其学说也较能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其主张与儒家相对立,在当时产生了其主张与儒家相对立,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被称为很大的影响,故被称为“儒墨显学儒墨显学”。

32、现存墨子一书现存墨子一书一、天志、明鬼与非命论一、天志、明鬼与非命论墨子把天看成是有意志、有感情、有喜怒墨子把天看成是有意志、有感情、有喜怒哀乐、能赏善罚恶的人格神。哀乐、能赏善罚恶的人格神。墨子认为鬼神是存在的。鬼神也赏善罚恶,墨子认为鬼神是存在的。鬼神也赏善罚恶,这有助于社会的治安与秩序。这有助于社会的治安与秩序。不承认命的存在。认为命是统治者欺骗人不承认命的存在。认为命是统治者欺骗人民的工具。认为,人不应该信命靠命,而民的工具。认为,人不应该信命靠命,而应依靠力。应依靠力。“神道设教神道设教”的嫌疑,看似矛盾的缘由。的嫌疑,看似矛盾的缘由。二、二、兼兼 爱爱 论论墨子认为,天下动乱本已起

33、于不相爱。兼爱是不分差别、墨子认为,天下动乱本已起于不相爱。兼爱是不分差别、不分等级的爱。这是墨家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墨子一生不分等级的爱。这是墨家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墨子一生不遗余力的加以提倡。不遗余力的加以提倡。对儒家有等差的仁爱的批评。对儒家有等差的仁爱的批评。无等差分别地爱一切人,并不是说人人都以同一个方式去无等差分别地爱一切人,并不是说人人都以同一个方式去爱。墨子认为人只要从自己的地位出发,尽自己的爱心去爱。墨子认为人只要从自己的地位出发,尽自己的爱心去爱,即是兼爱。爱,即是兼爱。墨子认为,兼爱并不难实现。关键是在上位之人要提倡,墨子认为,兼爱并不难实现。关键是在上位之人要提倡,而士

34、人要以此修身。而士人要以此修身。墨子的兼爱论,以其超阶级的特点,既不为社会上层所采墨子的兼爱论,以其超阶级的特点,既不为社会上层所采纳,亦解决不了社会下层人们的实际问题,在秦汉之后,纳,亦解决不了社会下层人们的实际问题,在秦汉之后,即成了绝学。即成了绝学。三、认识论三、认识论墨子首先注意到名实问题,提出了墨子首先注意到名实问题,提出了“取实予名取实予名”的命题,的命题,即要以实际情况去决定事物的名称。孔子曾言即要以实际情况去决定事物的名称。孔子曾言“正名正名”,其注意力在名,墨子关注的是实。其注意力在名,墨子关注的是实。墨子提出了知类察故。所谓知类就是审知异同,以辩是非;墨子提出了知类察故。所

35、谓知类就是审知异同,以辩是非;所谓察故,就是推究事物的成因。知类是把事物向广的方所谓察故,就是推究事物的成因。知类是把事物向广的方向引申,重在事物彼此的联系性;察故是把认识向纵的方向引申,重在事物彼此的联系性;察故是把认识向纵的方向引申,重在把握事物的因果性;向引申,重在把握事物的因果性;在判断认知的真伪上,墨子还提出了著名的在判断认知的真伪上,墨子还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三表法”立仪立仪有本、有原、有用。有经验主义的倾向。有本、有原、有用。有经验主义的倾向。第五节第五节 大学大学与与中庸中庸“四书四书”礼记中则有通论人性、政治、礼乐的礼记中则有通论人性、政治、礼乐的篇章,哲学的气息很浓。其中尤

36、以大学篇章,哲学的气息很浓。其中尤以大学与中庸最受人重视。北宋程颐把这与中庸最受人重视。北宋程颐把这两篇从礼记中抽取出来加以特别的提两篇从礼记中抽取出来加以特别的提倡,而朱熹则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倡,而朱熹则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封建社会的大学用为教科书。合为四书,封建社会的大学用为教科书。一、大学一、大学大学阐述的是儒家的修身治国之大学阐述的是儒家的修身治国之道。所谓大学,意谓大学问。道。所谓大学,意谓大学问。在古代,小学所学是关于洒扫、应对、在古代,小学所学是关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所学,是关于穷理、正心、修己、大学所学,是关

37、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即大学问。大学之治人之道,此即大学问。大学之道,即士人传统的人生之道。道,即士人传统的人生之道。大学的中心,在三纲领、八条目。大学的中心,在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士人终身所要努力的目标,三纲领是士人终身所要努力的目标,八条目是达到三纲领的方法与步骤。八条目是达到三纲领的方法与步骤。大学所述,是古代的人生哲学、大学所述,是古代的人生哲学、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三纲: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指修明天赋予人的光明所谓明明德,指修明天赋予人的光明德性。德性。所谓亲民,是说不

38、仅自己要修明明德,所谓亲民,是说不仅自己要修明明德,亦要使百姓修明明德。亦要使百姓修明明德。所谓止于至善,是说明德与新民工夫,所谓止于至善,是说明德与新民工夫,都要达到最完善最完满的境界。都要达到最完善最完满的境界。八条目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 中心环节是修身中心环节是修身 修身以上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说的是修身以上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说的是修身的功夫;修身以下,即齐家、治国、修身的功夫;修身以下,即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修身的结果。平天下,说的是修身的结果。大学所谓的修身过程即是明明德的过大学所谓的修身过

39、程即是明明德的过程,齐家治国的过程即是新民的过程,而程,齐家治国的过程即是新民的过程,而平天下则是止于至善的境界,是修身的极平天下则是止于至善的境界,是修身的极致。致。格物致知:格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格物致知:格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道,致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朋友之道,致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之知。(穷究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之知。(穷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道德认识论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道德认识论和自然认识论的差别。)和自然认识论的差别。)诚意即不自欺。指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忠诚意即不自欺。指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忠诚于人伦道德。诚于人伦道德。

40、慎独。慎独。正心,则是排除感情对自己心态的影响。正心,则是排除感情对自己心态的影响。以理制情以理制情以情胜理。身就修了。以情胜理。身就修了。身修了,就可以齐家。身修了,就可以齐家。“好而知其恶,恶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而知其美”。齐家以后,就可治国齐家以后,就可治国 能治国,就能平天下能治国,就能平天下 二、二、中庸中庸孔子: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民鲜久矣。鲜久矣。”中庸阐述的是儒家的天道性命学中庸阐述的是儒家的天道性命学说。所谓中庸,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说。所谓中庸,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高境。在古代,中有中间、正中、适中的意在古代,中有中间、正中、适中的意

41、义,庸有平常、经常的意思。以性情义,庸有平常、经常的意思。以性情言,叫中和;以德行言,称中庸。言,叫中和;以德行言,称中庸。中庸虽难,却不是外在于人身。它原中庸虽难,却不是外在于人身。它原为人性所固有。为人性所固有。中庸开宗明义说:中庸开宗明义说:“天命之谓性,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说,人性这是说,人性是天所赋予,而与生俱来的,循性而行即是天所赋予,而与生俱来的,循性而行即是道,讲明这一道即是教。而性、道、教是道,讲明这一道即是教。而性、道、教即是中庸,所以要作性、道、教的区分,即是中庸,所以要作性、道、教的区分,这是因为性是就自然的状态言,人人有。

42、这是因为性是就自然的状态言,人人有。道是就人的自觉状态言,唯有圣人有。教道是就人的自觉状态言,唯有圣人有。教是就启发普通人达到自觉状态言,需加修是就启发普通人达到自觉状态言,需加修明。要之,性以中庸为体,道以中庸为用,明。要之,性以中庸为体,道以中庸为用,教以中庸为质。性、道、教原是一而三、教以中庸为质。性、道、教原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三而一的。情与性情与性既言性,就不能不涉及情。既言性,就不能不涉及情。“喜怒哀乐之未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

43、乐是情,而在它还未表现出来时,喜、怒、哀、乐是情,而在它还未表现出来时,就是性。性是情的潜在状态,情是性的外在表现。就是性。性是情的潜在状态,情是性的外在表现。以潜在状态言,它无所偏倚,故称之为中,就其以潜在状态言,它无所偏倚,故称之为中,就其表现出来的状态而言,无所乖戾,即是和。性既表现出来的状态而言,无所乖戾,即是和。性既以中为体,情亦必须归于和,依中和而行,就达以中为体,情亦必须归于和,依中和而行,就达到了人性的完美程度,即是有德之人。到了人性的完美程度,即是有德之人。五达道、三达德和九经五达道、三达德和九经 中庸既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它必有其载体,中庸既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它必有其

44、载体,或者说必有其内容。或者说必有其内容。五达道:所谓的达道,是指天下古今共由之路五达道:所谓的达道,是指天下古今共由之路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种人伦准则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种人伦准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序,朋友有信。”三达德:知、仁、勇。是指天下古今所共得之理,三达德:知、仁、勇。是指天下古今所共得之理,亦即实现五达道,做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亦即实现五达道,做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途径。在这里,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途径。在这里,知是知五达道,仁是体五达道,勇是行五达

45、道。知是知五达道,仁是体五达道,勇是行五达道。所谓九经,是指治国平天下九项恒常要务。所谓九经,是指治国平天下九项恒常要务。中庸一书,是儒家的道德哲学与中庸一书,是儒家的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它提出的天道性命之说,政治哲学。它提出的天道性命之说,为儒家学说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为儒家学说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在后世发生莫大的影响。在后世发生莫大的影响。第六节 孟子 孟子孟子(前前385385一前一前304)304),名轲,鲁国邹邑,名轲,鲁国邹邑(今今山东邹县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十分推崇孔子。孟子十分推崇孔子。为着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也与孔子一为着实

46、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也与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样,周游列国。授徒讲学著书立说,述仲尼之意。授徒讲学著书立说,述仲尼之意。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在于把孔学置于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在于把孔学置于性善的基础上,即把孔学内化为人性。性善的基础上,即把孔学内化为人性。孟子为四书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后孟子为四书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的必读书。期知识分子的必读书。一、天人论一、天人论 孟子上述所说的天,自然情势,客观必然孟子上述所说的天,自然情势,客观必然的意思。孟子认为成就一件事天与人不可的意思。孟子认为成就一件事天与人不可缺一,偏重于强调人的努力的。他认为人缺一,偏重于强调人的努力的。他认为人

47、在利用客观情势时,必须要有作为。在利用客观情势时,必须要有作为。而且十分重视人利用客观情势的主观能动而且十分重视人利用客观情势的主观能动性性 。“事半功倍事半功倍”孟子也谈顺命,那多半在物质享受上,劝孟子也谈顺命,那多半在物质享受上,劝人不枉事追求,而要顺命。而对仁义礼智人不枉事追求,而要顺命。而对仁义礼智之道,则十分强调尽心而不顺命。之道,则十分强调尽心而不顺命。二、性善论二、性善论“性相近,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也。”孔子孔子孟子系统地提出了他的人性善理论,作为孔子仁学的人性论基础。孟子系统地提出了他的人性善理论,作为孔子仁学的人性论基础。孟子性善论的根据,是说人都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

48、辞让、是非之孟子性善论的根据,是说人都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他把四者称为四端,四端扩大开来,就是仁义礼智四德。心,他把四者称为四端,四端扩大开来,就是仁义礼智四德。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也,弗思耳矣。(告子上告子上)又说:又说:恻隐之心,仁

49、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足以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公孙丑上)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与生而俱,生长起来,即是四德。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与生而俱,生长起来,即是四德。告子,认为人性是谈不上善恶的,而告子,认为人性是谈不上善恶的,而

50、善恶是后天的。善恶是后天的。人禽之辨人禽之辨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上滕文公上)“求放心求放心”,即找回迷失的良心本性。,即找回迷失的良心本性。孟子性善论在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孟子性善论在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成为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人性论。成为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人性论。它把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内化为人性,它把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内化为人性,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建立和中国文化的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建立和中国文化的发展的贡献都是巨大的。发展的贡献都是巨大的。三、仁政论三、仁政论 仁政是孟子的政治理论,是指把仁心推广到政治仁政是孟子的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