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途径.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59791802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4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途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途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途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途径.ppt(6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途径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引引 言言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竞争的核心。信息化是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在农村远程教育上投资几百亿元。中小学校已经开展各种形式的应用,但存在着极大的浪费显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主要内容n整合的现状与问题;n整合的目标;n整合的基本途径与方法;n支撑资源与软件架构;n整合的发展趋势;n东北师大整合研究简介;谢谢大家!一、现状与问题一、现状与问题(

2、一)现状(一)现状1 1、十五期间主要目标是普及。、十五期间主要目标是普及。2 2、绝大部分教师尚处在摸索阶段,比较混沌。、绝大部分教师尚处在摸索阶段,比较混沌。3 3、大部分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率低,多数作为电子黑、大部分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率低,多数作为电子黑板。采用多媒体手段,多数集中在内容展示方面。板。采用多媒体手段,多数集中在内容展示方面。4 4、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应用较少。、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应用较少。5 5、在教学反馈、教学测评、交流研讨方面应用较少。、在教学反馈、教学测评、交流研讨方面应用较少。6 6、在学科教学上缺乏可持续性的应用。、在学科教学上缺乏可持续性的应用。7 7、有相当

3、数量教师存在厌烦情绪。、有相当数量教师存在厌烦情绪。(二)主要问题(二)主要问题1 1、缺乏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方法体系,多数教师主要集中在一节课或某一专题思考应用问题,缺乏对学科整体的把握。2 2、资源与软件设计方法不够科学,过于注重网络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资源和软件,教与学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3、信息技术优势发挥不充分,缺乏对信息技术核心理论及方法的了解,资源和软件往往仅使用了信息技术浅层次的优势。4、缺乏有效的应用支撑体系。5、缺乏有引导性的评价体系,如什么样的课是好的整合课。返回二、整合的目标二、整合的目标n 整合的目标整合的目标;n n 整合的基本特征整合的基本特征;n n

4、整合课的评价指标体系整合课的评价指标体系。返回1、整合的目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常规教与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学习、教学、管理、沟通等的环境,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构建教与学的有效模式及方法。1,2,3,4,5,6,7,8,9返回整合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学科脉络整合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学科脉络-学科教学安排应是合学科教学安排应是合理的、优化的,在此基础上要找到学科当中传统教学手段理的、优化的,在此基础上要找到学科当中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难以解决的困难;整合的基础整合的基础-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整

5、合的关键整合的关键-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学科当中的困难,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学科当中的困难,不是信息技术简单地应用到学科当中,而是要在信息技术不是信息技术简单地应用到学科当中,而是要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思考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思考教学问题;整合需要一个过程整合需要一个过程-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整合在一起。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整合在一起。“整合整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具有强烈的实践性。2、整合的基本特征返回n总体指标采取信息技术手段的必要性学生学习效果改变程度n具体指标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重点、课程类型把握的准确性每种课程类型教与学模式选

6、择、过程安排、策略与方法确定的科学性,常规教学手段存在的困难确定的准确性信息技术手段优势挖掘的全面性及解决困难的模式和方法的合适性资源与软件设计的系统性、有效性、可行性及应用时效性教师的艺术性、亲和力、逻辑性、系统性教学资源、软件、网站选择是否合适,运用是否有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较优化。3 3、整合课评价的关键指标返回n途径一,从学科出发。基本方法如下:准确把握学科脉络规范教与学的过程。寻找传统教学手段所存在的困难。系统研究信息技术的优势及特点。利用技术优势解决常规教学手段存在的困难,形成整合模式和方法体系,以及相应资源与软件的体系架构。n途径二,从信息技术出发。基本方法如下:系统构思不

7、同信息化环境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研究资源与软件体系架构。三、整合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三、整合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返回n学科内容类型语文:阅读、写作、古诗词、拼音、识字、复习、模拟训练物理:讲解、实验、习题、模拟训练、竞赛等英语;返回1 1、学科内容类型、学科内容类型n教学模式分类依据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自主、辅助、主宰在教与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独立、协作在教与学活动中学习内容引出方式:认知、探究。n教学模式分类教师驾驭:认知讲授式、探究讲授式;学生自主:自主认知、探究,自主协作认知、协作探究;教师辅助:主体认知、探究,主体协作认知、协作探究;以上方式的组合方式。n在探究式中,根据内

8、容不同,可以采用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计算法、对比分析法、实验法等。n有些模式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是很难完成的,如独立探究、主体探究等。信息技术为这些教与学的模式提供了有效支撑。2、学科教与学的模式、学科教与学的模式n研究性学习,一种有效的探究模式未知信息的获得,新的规律、方法的总结等学习任务的: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研究方法获得新的未知内容。研究性学习模式验证式研究:确定主题、提出假设、搜集信息、验证假设、交流质疑、成果评价、成果共享推导式研究:确定主题、搜集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交流质疑、提炼升华、成果评价、成果共享返回n要规范教与学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什么、影响学

9、习效率的因素有哪些。(1)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原动力:来自于生存本能的需要和好奇心。(2)学生到底学习什么?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形成,并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是能力中所涵盖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基本事实及概念等。体系如果将各种各样知识按照知识体系组织在一起,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可能没有兴趣。3 3、如何规范教与学的过程、如何规范教与学的过程(3)影响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年龄年龄不同,基因不同,学习方式区别很大。小学要通过直观感知规律,初中是学有背景的逻辑,高中则主要是学习符号逻辑。人的基因后天可以培育,但有年龄限制,比如,多数人的语言基因在10岁前必须培育完成;信息形式五大感官系统

10、,视觉 83%,听觉 11%,其他 6%。视觉:最有效的信息形式是生动鲜活的画面;学习内容与原动力吻合程度学习方式的科学性(4)如何规范教与学的过程:让明白为什么学:从心理学和教育的角度,安排合适的学习内容,使之与学生的生存本能需要或好奇心吻合;使学生明白学什么:帮助学生建立学科体系。使学生明白如何学:从生理学和教育的角度,安排合理的教与学过程及方式(对学科内容分类对学科内容分类,对每种内容选择合适的教与学模式对每种内容选择合适的教与学模式)。使学生能够高效率地学:营造有效的环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5 5)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

11、题每个学科到底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缺乏明确的标准。中高考训练及测试到底测什么,应该如何出题,缺乏系统研究。缺乏来龙去脉,缺乏逻辑性,即为什么。缺乏系统、连续、变化、多学科交叉思想。语文春雨、祝福,数学圆公切线,三角形;教师运用学科知识解释问题存在着不准确现象。返回如何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支撑体系抽象问题如何形象讲解非正常观问题如何正常化如何建立学科内容体系及学科间的动态交叉如何动态实时获得、发布教学信息如何动态实时获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反馈如何高效、动态实时与外界交流研讨教师之间动态共享信息、交流研讨4 4、教学中传统手段普遍存在的一些困难、教学中传统手段普遍存在的一些困难教

12、学改革遇到的困难教学改革遇到的困难教学改革遇到的困难教学改革遇到的困难学习个别化需求与学习个别化需求与“一齐化一齐化”教学形态的矛盾教学形态的矛盾内容广泛性与学生活动范围有限性的矛盾内容广泛性与学生活动范围有限性的矛盾间接知识的抽象性与直接经验贫乏的矛盾间接知识的抽象性与直接经验贫乏的矛盾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教学功能的片面性的矛盾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教学功能的片面性的矛盾教师学科能力局限性和教学实际需要系统性之教师学科能力局限性和教学实际需要系统性之间的矛盾间的矛盾返回 对信息化环境分类;全面了解信息技术的特性;系统分析影响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因素;研究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5 5

13、、系统研究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系统研究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返回n信息化环境分类电脑+显示设备(电视、背投、投影机)计算机教室学校计算机局域网络互联网络(学校网站+家庭+社会场所+其他网站)返回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1 1)信息技术的主要优势)信息技术的主要优势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正常;虚拟、模拟性;展现过程;零距离性;快速传播性;记录性;实时性;丰富性;调动积极性;激发兴趣;传承方法;整合智慧;(2 2)信息技术的多种作用)信息技术的多种作用教和学的支撑工具(函数、不等式、几何),教和学内容的有效载体及动态呈现手段;教与学理论、思想及方法的传承手

14、段;教学效果动态获得的有效手段;交流研讨的有效途径;实现平等教育的有效手段;教师自身能力提高的途径和手段;拓展学习空间、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及教师的学习对象;返回n系统分析影响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因素学习目标与内容:目标、知识、方法、过程、研究能力、情感、素质,不同内容学习方式及理论可能不同。教与学的方式:认知方式和探究方式。学生情况。教师情况。教学场地情况。教学设备情况。返回n研究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1)多媒体教室;(2)计算机教室;(3)校园网络;(4)互联网络;返回n研究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1)多媒体教室比较适合的学习内容:知识认知学习,方法及过

15、程的讲解。比较适合的教与学模式: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要模式,媒体作为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手段,在部分问题上,教师可以让个别学生参与媒体互动式教学。能够有效支持的学习步骤:情景创设、讲解、引发思考及讨论、归纳总结、拓展思维、学科间交叉、学科体系化、系统训练、中高考模拟。需要的支持条件:教学资源库、备课及讲课平台。返回(2)计算机教室比较适合的学习内容:知识认知、探究学习,方法及过程的讲解与探究、运用与实践,研究能力的培养等。比较适合的教与学模式:教师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协作、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模式,网络既作为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手段及来源,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研讨、动

16、态测评等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支持的学习步骤:学生间的交流研讨、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研讨、动态实时测评与反馈、学生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情景创设、讲解、引发思考及讨论、归纳总结、拓展思维、学科间交叉、学科体系化、系统训练、中高考模拟。需要的支持条件:网络教学资源库,备课及讲课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协作学习平台,教学测评、评价及反馈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主题性学习网站等。返回(3)校园网络比较适合的学习内容:知识认知、复习、巩固与拓展、知识的探究学习,方法及过程的巩固、探究与拓展、运用与实践,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等。比较适合的教与学模式:教师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利用网

17、络拓展学习空间,巩固学习内容,完善学科体系,开拓视野。能够有效支持的学习步骤:学生间的交流研讨、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研讨、反馈、巩固提高、拓展思维、学科间交叉、学科体系化、系统训练。需要的支持条件:网络教学资源库,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协作学习平台,教学测评、评价及反馈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主题性学习网站等。返回(4)互联网络比较适合的学习内容:知识认知、复习、巩固与拓展、知识的探究学习,方法及过程的巩固、探究与拓展、运用与实践,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等。比较适合的教与学模式:学生利用网络拓展学习空间,巩固学习内容,完善学科体系,开拓视野。能够有效支持的学习步骤:开放的学生间交流研讨、教

18、师与学生间的交流研讨、巩固提高、拓展思维、学科间交叉、学科体系化、系统训练等。需要的支持条件:互联网络主题性学习网站、论坛、交流研讨的支持工具等(;)返回资源管理系统资源库信息库信息管理系统资源共享系统信息共享系统城域、互联网络学习支撑系统教学支撑系统教研支撑系统家校互通系统管理政务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四、整合的支撑资源及软件(学校)知识结构库词条库课标教材1课标n题库专题学习库公共资料库电子图书馆教学规律库学习规律库教材库教案库试卷库学案库资源体系结构资源体系结构学习引擎特征信息提取个性化学习学习效果测试交流互动特征学习方案学习规律学习资源题库过程数据测评数据学习计划制定方案制定计划规律挖掘学习

19、支撑系统结构图学科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公共服务基础框架内容学习网络交流自主训练作业/考试智能诊断策略选择教学工具控件库物理学习网站授系统化学学习网站语文学习网站英语学习网站资 源选择资源层框架层中间件层应用层学习资源网站题库学科学习网站群学习支撑系统层次结构图教学支撑系统引擎备课考试评价博克素材库教案库教学策略学习资源题卷库教学日历电子图书教学计划实施编辑引擎搜索引擎制作制作工具工具组卷考试批卷分析多媒体教室工具网络教室工具教学支撑系统结构图教学支撑系统结构图 动画工具:专向工具、二次开发工具,如:动画工具:专向工具、二次开发工具,如:解不等式解不等式平台平台 解方程组解方程组平台平台 化学编辑

20、化学编辑平台平台 四则四则运运算算平台平台 化学知识化学知识平台平台 动画动画工具工具 数学函数数学函数训练训练 几何几何讲解讲解 化学实验化学实验训练训练 物理光学物理光学平台平台 物理电学物理电学平台平台 历史活动历史活动地图地图学科资源制作工具的研究与开发学科资源制作工具的研究与开发返回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教学实施及评价平台;学习资源与信息共享平台;让全社会了解学校的平台;教师培训、教科研平台;家长、教师、学生、管理者互动平台。最大限度地营造有效的教与学环境最大限度地营造有效的教与学环境返回1、计算机及互联网络将普及到绝大部分家庭,将成为学生学习必要工具。移动电子设备也将成

21、为学习的有效支撑设备。2、网络及计算机将成为学生学习、交流、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工具和手段。3、计算机及网络为教师及学生搭建多级别信息共享的平台。4、学校信息化教学将有效引导网络环境下学生家庭学习。5、智能导学、个性化学习支撑系统将为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提供有效的环境。6、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和系统分析。7、在网络环境下将实现学生学习动态实时评价。五、五、整合的发展趋势整合的发展趋势返回研究性学习平台架构及其作用研究性学习平台架构及其作用n作用与目的:为研究性学习过程提供必要的支撑环境和管理手段n教师功能为学生发布信息、学习内容等管理学生选择的研究题目管理学生协作小组管理学生搜

22、集的信息、形成的结论管理学生相互交流过程、相互评价结果帮助学生将研究结果发布管理学生进一步讨论的过程及结果n学生功能组成小组、选择题目、搜集信息、组内讨论、发布成果、交流研讨、相互评价、深入讨论等的支撑与管理返回n应建设下面四种类型的资源和软件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教与学支撑工具软件资源制作工具软件;n应分对象建设资源与软件;教师:备课、讲课;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学习;引导学生训练、测试;学生:自主学习、训练、测试;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研讨,作业,答疑,远程指导、测试与评价;学生之间:交流研讨,信息共享等;资源与软件的结构化建设资源与软件的结构化建设返回n资源体系教材体系,多种

23、版本教材分别建设;公共资源体系宇宙、地球、动物、植物、人类、物质;社会各个侧面、文化、科学、技术、精神等;学科基本支撑体系;基本资料库及面向不同使用者的工具系统;专题性学习资源:资源制作工具等;中高考体系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什么样的体系四部分构成及调度体系:正向建模、反向建模、特征提取、推理及总体调度体系。历史资源。返回专题性学习网站的架构专题性学习网站的架构n目的与作用:围绕某一专题开展深入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n架构(分教师使用功能、学生使用功能、其他人参与功能)专题学习内容体系(可以分级浏览)自我测试(智能诊断)学习过程引导、记录与管理(智能导学)协作学习(小组、校际、随机组合等)问题咨询(寻

24、求帮助)学习内容、相关信息管理(编辑、扩充、修改、删除等)通知、学生发布信息、论坛联系方式、群发信息专题网站简介及使用指南n初期建设:教师先建设基本的学习内容n运行与维护:教师独立负责或组织学生共同负责返回六、东北师大整合研究简介六、东北师大整合研究简介n n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系统研究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相应支撑资源与系统研究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相应支撑资源与软件的体系结构与建设方法,以及在教学上应用的方法,软件的体系结构与建设方法,以及在教学上应用的方法,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整合提供系统的具有引领性的方法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整合提供系统的具有引领性的方法;n n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教师培训

25、、资源与软件、应用技术支持、课题研究指导n n研究形式:研究形式:区域性研究,以学校为基本单位;n n研究参与人员研究参与人员 专家230多人,专职220多人,全国600多所研究基地校n n当前研究情况当前研究情况全国20多个省,近300多个地市、县市区,3500多学校。形成了中小学及教育局不同环节所需要的资源、软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资源及软件应用、区域性课题指导、区域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合作、农远资源及软件开发。返回n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及应具备能力;n学科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信息化能力;七、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信息化能力返回1、信息化环境的规划与建设;2、信息化环境管理与维护;3、开设信

26、息技术课;4、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5、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的技术支持;6、与教师共同建设及完善教学资源及支撑软件;7、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并基此开展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的评估;8、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评估;9、建立学生、教师及家长等资源及信息交流平台;10、开展课题研究、成果出版及评奖工作等;(一)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及应具备能力返回n 教学设计与资源建设;n 教学实施与管理;n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n 合作与交流;(二)学科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信息化能力(二)学科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信息化能力返回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系统研究学科体系,学生培养目标。系统研

27、究学科课程类型,每一种课程类型的教与学过程,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找出传统教学手段存在的困难。营造教学环境,以优化教学过程。营造教学环境,以优化教学过程。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源。建设专题性学习网网站。建设专题性学习网网站。建设必要的学习支撑软件。建设必要的学习支撑软件。返回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

28、的评价。的评价。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和效率。返回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信息

29、技术应用的研究。针对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返回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利用网络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利用网络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利用网络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利用网络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与交流。利用网络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利用网络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通。利用网络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利用网络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利用网络与

30、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返回谢谢大家!春雨:到底学习什么?安排什么样的教与学过程?语文到底学什么?文章结构、语句用词、可替换性、敢于否定 返回素质:到底哪些是教师的学科素质?语文、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的学科素质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有水平的教师不管用什么教材都能把课讲好?返回有理数: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为什么要定义有理数呢?数学的本质、界定、系统性等方程:什么是方程?解方程是怎么回事?应该怎样引入解方程概念?为什么有时候有根,有时候没有根?集合、映射、函数:为什么学习集合?应该怎样引入集合概念?为什么学习映射?应该怎样

31、引入映射概念?为什么学习函数?应该怎样引入函数概念?返回n适合网络课的一些情况:学生搜集、选择内容,独立与计算机交互;教师与学生借助网络分别交流;学生之间借助网络分组交流;借助网络进行测评、反馈、评价等;返回n研究性学习,已纳入高中必修课。狭义上:它是一门独立的、与学科并列的课程形态;广义上: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教育理念、学习方式。他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n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和体验。n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治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欲望;

3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方案,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n问题如何确定研究主题如何营造必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研究如何评价学习结果等 返回n英语基本支撑体系:音标及读音规则库、单词及词组库固定用语库、句型库、时态库语气库、句子连读技巧库写作技巧库、阅读技巧库情景用语库、试题库试卷库、常用语句库考试技巧库、英语百科知识库各种资源制作工具软件各

33、种辅助教与学的工具软件综合复习技巧、内容体系库、应试技巧 返回课类:听、说、读、写对应的教、学、练、考等听力课:每课训练方法、过程、材料等口语课:情景创设、对话关键句型、关键词、对话技巧、过程组织形式、注意事项、容易出错的地方、训练材料等阅读课:作者、文章背景、每段文章内容分析及相关资料、练习题等写作课:各种文章分类、写作技巧(文章结构、注意事项)、范文及分析、各种不同类型对象或思想等的表达手法及代表作、名家借鉴等英语综合性知识学习:分类、由来、代表作、阅读技巧、写作技巧、代表作、练习等返回 如语文课要与历史、政治、科学、艺术等整合:课类:阅读、写作、综合性知识学习、复习阅读课:作者、文章背景、每段文章内容分析及相关资料、练习题等写作课:各种文章分类、写作技巧(文章结构、注意事项)、范文及分析、各种不同类型对象或思想等的表达手法及代表作、名家借鉴等综合性知识学习:分类、由来、阅读技巧、写作技巧、代表作、练习。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