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讲义.ppt(9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自然自然辩证法法 讲义自然辩证法考试情况一、名词解释(8分5=40分)二、简答题(20分3=60分)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题(44个)1.自然辩证法 2.自然观 3.系统 4.自然系统的结构 5自然系统的功能 6进化 7退化 8有序 9无序 10可逆11不可逆 12自组织 13自组织机制 14生态危机 15生态自然观 16可持续发展 17科学 18概念 19科学定律20科学假说 21科学理论 22机遇 23演绎方法 24归纳25穆勒五法 26类比 27思想模型方法 28全称命题29单称命题 30检验蕴含 31技术 32技术体系概念33技术认识论 34基础科学 35技术科学 36工程技术37技术价值
2、 38技术伦理 39技术创新 40高技术 41社会建制 42科学技术的体制化 43科学技术体制 44新技术革命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39个)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2.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3.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4.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的重要意义 6.系统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7.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8.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9.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10.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1.生态文明包含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 12.科学的本质属性是 13.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
3、论的关系是什么 14.科研选题原则 15.科学理论创立的思维过程 16.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形态主要有 17逻辑评价的概念,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 18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为什么具有复杂性 19.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20.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的观点是十分深刻的 21.技术体系的特征 22.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23.科学理论经过技术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24.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的区别 25.技术认识的基本特征 26.简述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 27.技术方案的设计方法 28.怎样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看待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 29.技术创新与技术发
4、明、技术改造之间有何关系 30.试述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 31.科学技术体制化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32.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区别及其原因 33.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34.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 35.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 36.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他的特点是 37.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什么 38.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 39.简述科学技术进步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自然辩证法课程体系第一编 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第二编 科学观与 科学方法论第三编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第四编 科学技术 与社会(认识自然
5、)(改造自然)绪绪 论论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题)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题)自自然然辩辩证证法法是是马马克克思思主主义义的的重重要要组组成成部部分分,其其研研究究对对象象是是自自然然界界发发展展和和科科学学技技术术发发展展的的一一般般规规律律,人人类类认认识识和和改改造造自自然然的的一一般般方方法法以以及及科科学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人类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科技发生和
6、发展的一般规律。科技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观,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总观点自然观,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总观点 方法论,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方法论,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科科学学技技术术观观,即即关关于于科科学学技技术术的的总总看看法法,包包括括科科学学技技术术的的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具体学科的纽带。不专门研究某种特定物质运动规律,如物理、化学、生命运动
7、规律。所研究的对象是带有整体性和一般性的特征。例如,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显然,它与各门具体学科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抽象性和普适性抽象性和普适性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桥梁和纽带桥梁和纽带具体科学技术具体科学技术基础性和具体性基础性和具体性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简答题):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简答题):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它是马克思主
8、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因而自然辩证法必然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成就、批判分析德国古典哲学与机械论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由此出发,他们研究了科学技术这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时期,自然辩证法的思想与观点启发了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学与技术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与社会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
9、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因而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研究(即正在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它研究的问题、内容与范围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自然观方面,系统科学与系统观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观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从实践的观点、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沿着科学哲学的规范方向与实证方向,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形成、检验与发展等问题。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
10、论方面,从实践的观点,从技术与科学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上,深入地阐明了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技术的社会建构,特别是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阐明科学技术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批判地吸收国内外不同学派与此相关的论述。自然辩证法的范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建国初期: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习自然辩证法,明确科学技术工作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问题。工业化时期:自然辩证法发展规划是国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制订
11、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时期: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科技政策、科技工作管理、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批判分析当代西方各种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潮。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是什么?(简答题)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名词解释)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一、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17、18世纪自然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而上学自然观)19世纪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简答题)它的观
12、点是唯物的,它的观点是唯物的,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它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它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方法是辩证的,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简答题)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相对立,把自然
13、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的优先性看作是人类研究自然界的认识前提,明确指出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另一方面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又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辩证法规律;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既包括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也包括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作为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
14、物,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存在物。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的重要意义(简答题)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
15、自然科学前提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超超循环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二、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二、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1.1.系统(名词解释)系统(名词解释)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或要素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或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组成:系统的组成:要素是组元,结构是结合方式,功能是独特标志,环境是要素是组元,结构是结
16、合方式,功能是独特标志,环境是外部条件。外部条件。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2.2.系统分类:系统分类:1.从系统与环境关系可分为:从系统与环境关系可分为:孤立系统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开放系统2.从系统发生的过程:从系统发生的过程: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3.从人与自然界参与程度可分为:从人与自然界参与程度可分为:天然系统天然系统人工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复合系统4.从系统内部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可分为:从系统内部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可分为:线性系统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5.从人对自然认识程度可分为:从人对自然认识程度可分为:黑系统
17、(一无所知)黑系统(一无所知)白系统(一目了然)白系统(一目了然)灰系统(若明若暗)灰系统(若明若暗)6.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为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为平衡态系统(系统内部无差异)平衡态系统(系统内部无差异)近平衡态系统(内部有差异,但只是线性作用)近平衡态系统(内部有差异,但只是线性作用)远离平衡态系统(系统内部差异显著非线性作用)远离平衡态系统(系统内部差异显著非线性作用)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3.3.系统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简答题)高度分析,高度综合。这是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理,所谓高度分析,高度综合。这是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理,所谓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18、,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构成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各要素是有机结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地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各要素是有机结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整体具有孤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规机械加和,整体具有孤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规律;另一方面,他们之间具有相干性,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律;另一方面,他们之间具有相干性,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是各种要素经过耦合之后形成的新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是各种要素经过耦合之后形成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耦合,是物理学名词,是指两个或两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19、耦合,是物理学名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至联合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起来的现象。)4.4.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自然系统的结构 (名词解释题):是指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和秩序。自然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题):是指自然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三、自然界的系统演化三、自然界的系统演化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名词解释)进化:(名词解释)进化:一
20、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高序的趋势和过程。(名词解释)退化:(名词解释)退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低序的趋势和过程。(名词解释)有序:(名词解释)有序:是表示客观事物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是表示客观事物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或转化。或转化。(名词解释)无序:(名词解释)无序:是表示客观事物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无规则的联系是表示客观事物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无规则的联系或转化。或转化。(名词解释)可逆:(名词解释)可逆:是
21、指一个物质系统从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到是指一个物质系统从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到达另一状态,如果存在另一过程,它能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达另一状态,如果存在另一过程,它能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叫可逆。原,叫可逆。(名词解释)不可逆:(名词解释)不可逆:用任何方法都不能使物质系统和环境回到原来状用任何方法都不能使物质系统和环境回到原来状态。态。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有哪些:(简答题)(简答题)1.分叉:由于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作用,自然系统的进化或上升,有着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系统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会使系统在前进道路上不断的分化,
22、从而有多种可能性和多种分支,类似进化树。分叉表明了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辨证的对立统一。稳定性是不稳定性的基础,不稳定性则是达到新的稳定性的必经之路。2.突现:由于突发性、间断性和不可预测性,系统既可以通过渐变,也可以通过突变而进化,自然系统的进化是渐变与突变、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突现是指自然系统的新的形态、结构和性质作为整体的突然出现,间断性是指系统跃入新的状态所具有的一种非连续的变化,它既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又是稳定过程的中断。在演化的临界点上系统可能进入多种状态,这些状态形成的机会是均等的,表现出突现的不可预测性。3.内在随机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23、名词解释)(名词解释)自组织自组织 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名词解释)(名词解释)自组织机制自组织机制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自然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自
24、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组成部分。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有自然力和生命力,能够改变自然,同时作为自然物,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自然物。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表征,
25、自然的外在尺度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人的内在尺度首先是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应为基础,然而它还可以通过改变外在客观对象的形式,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致,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平和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它不但对人,对人以外的生命都要给与必要的关怀。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是其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他的本质特征。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二、生态危机与生态自然观二、生态危机与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名词解释题)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是整个生态系统结
26、构和功能的严重破坏,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自然观(名词解释题)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二、生态危机与生态自然观二、生态危机与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简答题)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每一种生物物种都
27、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的输入维持,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是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的。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原来的稳定状态,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使生态系统在人
28、为的有益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可持续发展(名词解释题)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方式,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2.可持续发展坚持的基本原则:第一、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第二、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第三、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第四、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
29、包含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一是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服务业。其核心是维护“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生态农业。他的生产过程是由自然界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进行的。二是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的社会制度。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三是思想观念层面。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在思维方式上要突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在价值观念上,要破
30、除把经济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的价值观,也要破除认为工业增值大,农业增值小,就是弱质农业,只增产不增收的观念。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一、科学的本质一、科学的本质1.科学(名词解释题)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认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认识:科学是一种认识系统,是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是生产力,是观念的财富和实际的财富。2.科学的本质属性是:(简答题)科学的本质属性是:(简答题)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一、科学的本质一、科学的本质 (1)(1)客观真理性。客观真理性。科学的客观真理性,是科学最根本的属性。在于科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31、移的客观内容,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神秘的东西。(2)(2)可检验性。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与客观存在的过程或现象相联系,它的具体命题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3)(3)系统性。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虽然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必须有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以防止片面性和僵化。零散的知识堆集在一起不能成为科学。(4)(4)主体际性。主体际性。科学知识具有
32、客观真理性,它的基本概念反映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基本定律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二、科学认识的构成二、科学认识的构成2.概念(名词解释题)是事物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内涵是反映事物本质,外延反映事物范围。3.科学定律(名词解释题)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之间的必然的、实质性的、不断重复着的关系的认识。定律在自然科学中所表示的是某一类的自然现象之间所具有的一般的、普遍的联系。科学定律以观察和实验结
33、果为基础,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科学认识的过程是:获取经验事实;提出科学概念、科学定律或科学假说;进行逻辑推理,形成科学理论。1.科学事实: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实践检验被证明为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描述和判断。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二、科学认识的构成二、科学认识的构成4.科学假说(名词解释)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当新发现的事实不能用原有的理论来说明时,就需要提出假说。提出的假说通过实践检验,被证实或证伪,被修正或被新的假说取代。假说的特点是科学性与假定性、抽象性与形
34、象性、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5.科学理论(名词解释)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具有真理性、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和预见性。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二、科学认识的构成二、科学认识的构成6.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关系是什么?(简答题)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关系是什么?(简答题)四者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表现在: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
35、的经验形式,是建立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定律是借助抽象思维对科学事实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达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认识,它是形成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只有经过实验检验的科学假说才可以转化为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他是从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基本的科学定律开始,借助于推理原则及辅助假设,推演出的由一系列定律或结论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既是科学认识高级阶段的成果,又是形成新的科学认识的起点。第五章 科学理论的形成一、科学问题的确立一、科学问题的确立1.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为寻求事实之间
36、的联系提出问题;从理论和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自相矛盾,也叫悖论。著名的理发师悖论。通知:本理发师为本村那些、且只有那些自己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请问,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不同理论之间分歧。从社会需求和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等。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常识问题、无知问题、虚假问题不是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可以分为事实问题、理论问题、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等。一、科学问题的确立一、科学问题的确立第五章 科学理论的形成2.科研选题原则:(简答题)科研选题原则:(简答题)选题是在发现
37、科学问题之后进行的,要以对科学问题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前提,在这一前提下,选题一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社会需要原则:社会需要原则: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应是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个适应一定阶段的具体目标,并以此规划课题的选择。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一要尊重已有的科学成果,二要避免把伪科学作为选择对象,三要注意新出现的科学事实对旧理论的挑战,适时调整问题的视角;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充分了解前人所做相关课题的工作,吸收别人先进思想并努力发扬,同时追踪学科前沿发展,这样的研究成果才会有创造性;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38、: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将研究者的素质、能力、人才结构和研究经费、试验设备等结合起来加以权衡。二、科学事实的获取二、科学事实的获取第五章 科学理论的形成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手段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手段:观察观察 实验实验 机遇(名词解释):在科学研究中意外的发现、捕捉,常常由有准备的头脑所发现。三、科学假说的形成三、科学假说的形成第五章 科学理论的形成经验定律型假说:在理论知识的系统中处于低层次的地位,他描述的是事物表面的科学看见的运动规律,他虽然解释了现象之间某种联系的普遍性,说明了某类现象的共同特征,但并不能理解这种普遍性,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原理定律型假说:试图解释事物深层的运
39、行机制,将事物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运动”,这是不可能观察出来的,需通过溯因方法和科学猜想、猜测。想象力在理论原理的提出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它能帮助人们透过那些能被感知的经验事实材料去把握、探求自然现象运动的内部机制。一、科学理论创立的思维过程(简答题)一、科学理论创立的思维过程(简答题)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创立 1.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研究者针对提出的问题,首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搜集与问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然后用已有的理论进行分析,对问题的探索充满期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作出评价,
40、实际上就是试错过程,经过失败促使问题中的矛盾愈来愈尖锐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这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突破陈旧的观念,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是决定性环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4.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这个阶段主要是设计、安排试验与观察,检验由新假说推演出来的新结论是否正确。注意不能用理论来检验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观察、实验。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创立二、创立理论的语言:二、创立理论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科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科学语言是一
41、种特殊的语言,规范性、客观性,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一种语言,规范性、客观性,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一种特殊的人工语言也在逐步被推广使用,特殊的编码过特殊的人工语言也在逐步被推广使用,特殊的编码过程,特殊的识别过程,考试过程中的涂卡。(不做展程,特殊的识别过程,考试过程中的涂卡。(不做展开讲解)开讲解)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创立三、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重点)三、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重点)1.演绎方法(名词解释):以一般的原理为前提推出特殊结论的思维方法,即三段论法。其推理具有必然性、普适性。最早做出系统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演绎推理的根本特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
42、然联系。例如:大前提:科学规律都是客观的。例如:大前提:科学规律都是客观的。小前提:自然科学规律是科学规律。小前提:自然科学规律是科学规律。结论:结论:所以自然科学规律也是客观的。所以自然科学规律也是客观的。总结出公式:总结出公式:MP MP 大前提大前提 SM SM 小前提小前提 注意:(中项注意:(中项M M必须同一)必须同一)SP SP 结结 论论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创立三、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重点)三、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重点)2.非演绎方法:主要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联想(思想模型方法),它是从个别中认识一般的方法,其推理具有或然性、跳跃性、偶适性。(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
43、把研究推向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已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前者是认识从整体深化到局部,后者是认识从局部上升到整体。他们互为前提,互相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注意在分析的过程中要有系统的整体观点,不能分开后孤立看待。分析与综合形成了“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的具体”一个前进过程。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创立三、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重点)三、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重点)(2)归纳和概括:归纳:(名词解释)是由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44、。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两类。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完全归纳:严格说不存在,用的少,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有限数量内。不完全归纳:a简单枚举归纳法。改进的简单枚举法主要以下两种:三表法:培根提出,穆勒五法:(名词解释)是不完全归纳法中的重要方法,包括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共用法、剩余法、共变法。b科学归纳法:科学归纳法是分析方法、抽象方法和归纳方法的综合运用,将归纳和演绎充分结合起来,他所推出的结论是正确的。概括:是一种从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经验概括是以不完全归纳方式进行的,定律概括是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通过与理论的演绎结果相结合而得出结论的,与科学归纳法相通。第六章
45、科学理论的创立三、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重点)三、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重点)(3)类比与联想:类比:(名词解释)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公式:A有a,b,c,d B有a,b,c 则B可能有d 违反了类比推理原理进行类比,称为“不伦不类”,它是类比中的一种逻辑错误,即把实质上没联系的两个或两类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错误。因为二者之间不具备相似或同一。例如:在对性善恶进行比较时,提出人性如水。这个比较就是不伦不类,人性与水根
46、本就不是同一范畴。作为修辞学的比较是可以的。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创立三、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重点)三、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重点)(4)思想模型方法:(名词解释)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态之一,通过建构思想模型来认识未知研究对象的方法就是思想模型方法,它在溯因和猜想过程中发挥着跨越式作用。在现代科学认识中,模型方法广泛应用。思想模型可以分为性质相似、结构相似、功能相似和形式相似四种思维模型。原原子子结结构构图图行行星星系系统统模模型型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创立四、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四、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形态主要有(简答题)1.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又称为概
47、念思维,以抽象的概念为基本要素,推理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形象思维又称为意象思维,以形象的意象为基本要素,推理过程是在意象及其联想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2.2.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的特点是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开阔思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不同的途径进行探索,甚至标新立异,不受传统思想观点的约束,不受已有理论和方法的束缚。3.3.顿悟思维顿悟思维直觉与灵感。直觉与灵感。顿悟思维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但是需要有准备。4.4.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运用,经过研究看出,其主
48、要思维形式是意象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直觉与灵感,在创新过程中运用更多的是类比与联想和思想模型的方法。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一、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一、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逻辑评价的概念,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简答题)逻辑评价的概念,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简答题)相容性评价:相容性评价: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否相容。自洽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简单性评价:简单性评价:简单性是指“把一切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这是对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的要求,并不是科学理论内容的简单性。首先看理论的普遍性,其次看理论的前提或者
49、基本假定是否足够的少。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二、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二、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名词解释)全称命题:(名词解释)全称命题:涉及普遍意义上的事物、对象或事件的命题。理论命题都是全涉及普遍意义上的事物、对象或事件的命题。理论命题都是全称命题。例子:如果冰受热,它将融化。称命题。例子:如果冰受热,它将融化。(名词解释)单称命题:(名词解释)单称命题:涉及特定的对象、事物或事件的命题。例子:太阳是由气体构涉及特定的对象、事物或事件的命题。例子:太阳是由气体构成的。成的。(名词解释)检验蕴含:(名词解释)检验蕴含:根据一定的条件,从全称命题逻辑上必然地推出一个单称陈述,根据一定的条件,从
50、全称命题逻辑上必然地推出一个单称陈述,再直接检验这个单称陈述,从而对那个全称命题进行检验,由于推再直接检验这个单称陈述,从而对那个全称命题进行检验,由于推出的相应单称命题,是蕴涵在那个全程命题之中的,所以我们就把出的相应单称命题,是蕴涵在那个全程命题之中的,所以我们就把这样的条件和相应的单称命题叫做检验蕴含。这样的条件和相应的单称命题叫做检验蕴含。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判决性检验,科学发展史上常出现一种情况,对于相同的现象会有判决性检验,科学发展史上常出现一种情况,对于相同的现象会有两个理论各自解释一部分现象,这时需要设计同样的条件,由两个竞争两个理论各自解释一部分现象,这时需要设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