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止滑保增长的缘由、现状与前瞻(22页DOC).docx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59049287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止滑保增长的缘由、现状与前瞻(22页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止滑保增长的缘由、现状与前瞻(22页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止滑保增长的缘由、现状与前瞻(22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止滑保增长的缘由、现状与前瞻(22页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止滑提速保增长的缘由、现状与前瞻主要观点1、保持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保持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止滑提速保增长必须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4、扩大需求,治理通缩必须与防范通胀相结合。一、止滑提速保增长的由来(一)2008年上半年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1、物价涨幅过大(1)基本情况08年上半年CPI涨幅7.9%,上半年PPI涨幅7.6%。物价至1997年回落以来的11年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总体平稳,11年平均上涨1.3%,涨幅超过3%只有2004和2007年,且

2、最高涨幅只有5.3%,时隔一个月就降到3%以下。而2007年7月以来,已连续12个月超过5%,08年2月达到8.7%,是1996年5月以来的最高涨幅(2)这次物价上涨的特点首先,食品类价格上涨是CPI上涨的第一推动力对消费物价总水平上涨贡献达80%以上;其次,居住类价格上涨成为推动CPI上涨的第二推动力,对CPI涨幅的贡献达10%以上;再次,PPI连续两个月超过CPI涨幅。PPI从2007年10月以来逐月攀升,到2008年8月涨幅高达10.1%,创1995年以来的历史新高,所以,本轮物价上涨是生活资料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双轮驱动,已经从结构性上涨演变成全面的物价上涨。(3)物价涨幅过大的原因近五

3、年来,全球经济高速增长,国内外需求十分旺盛,导致生产要素和基础性产品供给不足,价格上涨(近一年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钢铁、有色金属、运输等价格成倍上涨),进而推动了原材料、机电产品成本上升,价格上涨。因此,这轮物价上涨首先是需求拉动,随后成本推动,最后国际传递火上浇油,出现了CPI和PPI的全面上涨。资源约束加剧能源供求紧张,推动价格上涨。资源约束:能源总量比重小,约为世界10%;能源人均水平低,约为世界的40%;优质能源资源匮乏。效率约束加剧能源供求紧张,推动价格上涨:能源利用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供应的增长总是赶不上需求的增加(4)新一轮物价上涨的路径及趋势路径经济高速增长,需求拉

4、动物价上涨;技术约束,成本上升,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结构约束,物价继续上涨国际传递,助推物价上涨趋势:2008年5月开始逐月回落至2009年4%以内。(5)物价涨幅过大危及经济健康运行当前价格涨幅已经超过我国经济健康运行可以承受的上限,CPI和PPI“两高”超过存款利率(年利率4.14%)和贷款基准利率(年利率7.74%,现降0.27%),存贷款利率与CPI和PPI的倒挂扭曲了资金要素的真实价格,不利于资本的合理配置。2、速度过快3、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粗放型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一,工业增长方式粗放,高消耗产品,粗加工产品,低端产品占主体,贴牌生产产品比重大,自主品牌和知名品

5、牌不多。第二,部分行业利润率下降。4、结构性矛盾突出(1)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2)工业大而不强,产业素质、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3)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4)外贸发展方式粗放。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经过1998年以来的激烈讨论,理论界基本认同教育具有产业属性,国内外理论探讨与实践中对“教育产业”的提法已无大的分歧,理论交锋主要集中于对“教育能否产业化发展”这一问题的理解。国内不少人否定“教育产业化”的提法,是因为对“产业化”及“教育产业化”理解有失偏颇。“产业化”一词起源于以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生产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在英文

6、中同义于工业(Industrialization),本质上是指按照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实现某一产业积聚、扩张和发展壮大的过程。简单的讲,教育产业化就是指把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壮大的过程,具体而言,教育产业化是指以不同层次的教育的合理划分为基础,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制丰富教育资源,沟通和衔接教育产业内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教育,优化教育产业组织结构,理顺教育产业内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教育之间的关联关系,促进教育产业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形成完整的横向和纵向的教育产业链条,实现教育产业聚集和教育产业的发展壮大。1. 教育产业化的教育学理论基础“社会生产包括三个范畴,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

7、人类自身的生产”。教育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环节,其生产性是教育产业化的基础。2. 人力资本理论为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经济学理论基础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在1959年发表的人力资本一个经济观点一书中提出了“人力资本论”,又于1962年写成教育与经济价值一书,运用教育投资收益法,算出美国的教育收益率为17.3%,提出教育投资是一种资本,是生产中除人力、资本之外的另一个生产要素,并得出了“教育资本”这个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增长额中占33%的结论,教育资本形成人力资本。物力资本收益递减,人力资本收益递增,而教育投资收益率往往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3.政府教育投资不足与公共教育需求膨胀的矛盾要求教育特别

8、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1)教育经费总量不足与受教育人口数量大之间的矛盾。(2)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不同层次的教育的比例不合理。(3)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到不同地区的教育的比例不合理的矛盾。4.加入WTO后教育服务领域的开放助推教育产业化。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条规定,除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外,凡带有商业性的教育服务活动,所有协定签署国都有权参与服务竞争,涉及种类较多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中国入世时,在教育服务项目上做出的承诺,军事、警察、政治、党校等特殊教育领域的教育和义务教育(即初等教育和初中教育)领域的教育服务不开放。除此以外,我国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其它教育等5个

9、项目上做出承诺,即许可外方对我国提供上述领域的教育服务。5.非义务教育产业化运作是减少教育生源外流和扩大教育出口的关键措施澄清对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八大认识误区误区之一:教育是事业不是产业;误区之二:教育产业化发展就是对整个教育实行企业化经营,也就免除了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误区之三:教育产业的产品是经过教育培养后获得了新知识新技能的学生;误区之四:教育的生产性、营利性与教育产业的公益性是根本对立的;误区之五:教育产业化会削弱教育的上层建筑属性;误区之六:教育产业化发展等于教育市场化和教育商业化;误区之七:教育产业化是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根源;误区之八:教育产业化发展会损害教育公平。股市、房地产、汇

10、率波动过大。2007年以来的中国股市,绝对是不平凡的,这一年里创下的历史记录实在太多,战果辉煌。欧美金融危机蔓延对中国影响巨大(1)对金融稳定的影响(2)对外贸稳定的影响(3)对企业的影响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冲击股市、海外投资受损、出口下降、外汇储备损失、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失业增加、市场信心缺失、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危机的根源:低利率、零储蓄、弱监管(二)金融危机的传导二、2008年下半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三过”新情况实施与“双防”目标相适应的“双紧”政策,导致经济过快下滑的风险。2008年上半年:“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11、“双紧”:“实施从紧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双紧”政策的由来:07年以来经济运行中三架马车不协调:投资、消费、出口集中表现在:出现“三过”(1)投资增长过快(2)信贷投放过多(3)物价涨幅过大1、外贸顺差回落过快2、物价降幅过大3、经济增长过快回落4、企业利润回落过大三、宏观调控政策取向1.2008上、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变:(1)2008年上半年:“双防”加“一稳”“一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以来人民银行6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10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定向票据、加大公开

12、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3)2008年下半年9月至10月:宏观调控政策转变为:“一防一保”,偏防通胀。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偏防通涨)。政策目标:“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保增长”(4)2008年下半年11月以来:实施扩展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政策目标:“防通缩,保增长”。2.2009年经济政策走势:“三保”(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向民生和增长倾斜;(2)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3)实施倾斜政策,支持基础部门、薄弱部门和民生发展;(

13、4)实施综合改革,推进企业技术创新;(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四、止滑提速保增长的现状止滑提速初见成效,有四个方面。凯恩斯认为:失业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取绝于三大因素: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2009年一季度总体情况:“三架马车”反弹,经济复苏显现。五、止滑提速的前瞻(一)继续开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从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来看,止

14、滑提速,全国保8%的目标完全能够实现。1、扩大投资规模凯恩斯认为:失业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取绝于三大因数: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全面扩大国内需求成为政策的着力点。自去年四季度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中央加大了政府公共投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减税我国从2009年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企业因此一年可减负1200亿元。据测算,大规模的结构性减税政策,一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扩大投资规模-产业振兴相继审议通过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物流等十项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扩大投资规模-技

15、术创新2、扩大消费规模通过启动农村消费,提高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确保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8(去年为35%)。3、稳定出口(二)实施止滑提速的保增长的五大举措1、“三化联动”保增长着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2、产业互动保增长着力推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启动实施与国家10大支柱产业振兴规相划衔接和我省“73”产业发展规划的优势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加大水电、天然气、钒钛等战略资源重点项目建设力度。3、加快灾后重建促增长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推进城镇恢复重建。统筹安排供排水、电力、供气、通信、广播电视、消防等市政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开工建设748个市政公用事业

16、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启动39个重灾县(市、区)的城镇重建工作,尽快恢复完善城镇功能。4、实施重大项目保增长加大项目储备力度。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水电、天然气、钒钛等战略资源重点项目建设力度。突出发展重点,对接国家投向,做深做细前期工作,抓紧储备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四川核电、川青铁路等项目前期工。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投资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提振信心,凝聚力量,坚持不懈地推动项目建设。坚持“以环境引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投资增长、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调整,以项目建设促进城乡建设”的理念。5、统筹城乡保增长坚持“四位一体”,推进三个集中,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三)充分发挥我国保

17、增长的四大优势1、物资优势:铁、水泥、电力、煤炭、运输过剩,企业生产能力闲置。2、资金优势:40多万亿存款、6万亿财政收入、30万亿GDP、1.95万亿美圆外汇储备。3、体制优势:公有制为基础、强有力的宏观调控。4、组织优势:强有力的组织系统,领导和群众的信心,能够动员一切资源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对 外 经 济 关 系第一节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一、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1、对外开放的含义指放弃闭关自守观念,取消各种限制政策,实行鼓励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国内外双向流动的政策,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双向交往的政策。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

18、性(1)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流动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再生产四个环节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正确处理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注意保障国家经济安全。(2)是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国际分工获得比较收益的重要途径。从互通有无到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再到经济全球化。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成本学说。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俄林(1933年)提出资源禀赋理论。影响广泛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弗

19、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莱、卡森与拉格曼的内部化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及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20世纪60年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3)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Hymer)以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不完全竞争的基本假定和产业组织理论,首先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也称市场不完全理论。该理论认为,美国企业拥有的技术与规模等垄断性优势,是美国企业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充分利用东道国的生产要素,发

20、挥自身的垄断优势,通过横向一体化取得内部规模经济的优势,通过纵向一体化取得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最终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弗农(Vernon)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产品生命周期和工业区位理论,提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产品生命周期有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周期运动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变动而作出的决策:在产品创新阶段,美国企业主要通过出口来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在产品成熟阶段,美国企业考虑并进行对西欧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在产品标准化阶段,美国企业开始对发

21、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理论首次在跨国公司理论研究中增加了动态分析和时间因素,解释了美国企业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选择。巴克莱、卡森的内部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卡森(BuckleyCa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该理论从国际分工不通过世界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来进行这点出发,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并由此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其中市场不完全性及企业的性质

22、是内部化理论的核心。该理论有助于说明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该理论还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这三种方式之间选择的依据。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海默与弗农等人从寡占市场结构来研究发达国家企业海外扩张的动机和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转向研究各国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和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里丁大学教授J.H.邓宁(Dunning)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由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组变量决定。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

23、之间的选择。同时这三组变量的结合决定了各国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类型、行业及地理分布。该理论从各国经济活动的结构、经济环境与政府政策的特点说明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的起源与特点,并把它们与各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的特征与类型联系起来。还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结构联系起来,研究了各国国际生产或对接外直投资的动态性质。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边际产业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以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以及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

24、生产过程或部门。凡是本国已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十分重视从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原理来分析海外直接投资,其基本理论对于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尔斯(L.T.Wells)教授在继承弗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威尔斯认为,低收入国家工业品市场的普遍特征是需求量有限,现代化、大规模和专业化的技术、设备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只有使技术适合于小规模制造,才更具适应性和成本效率,发展中国家企业正是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工艺而获得竞争优势。拉奥的

25、技术地方化理论 英国学者拉奥(Lall)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该理论强调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即发展中国家对外国技术的吸收不是一种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对技术的消化、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应着重于利用当地廉价的生产要素及本地创新所形成的特有技术来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并通过积极吸引外资来增强本国企业的技术、组织创新能力。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还是通过出口来满足国外市场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与产品生命周期所处阶段的内在联系。借鉴于该理论,我国应准确分析

26、国内各种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从而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重要的依据。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指出了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时,国内产业向国外转移的顺序,即优先转移国内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如今,我国国内的产业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和升级。我国应优先向国外转移国内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以延长产业的生存期,延缓产业的衰退期,通过产业的区位转移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评价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解释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成功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并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支撑作用。借鉴于该理论,我国跨国公司应利用自身的小规模经营与技术特点这一特有的优势,对全球范围内的低收入国家的市场进行直接

27、投资。使自身的生产经营规模与当地市场的需求结构协调一致,从而获取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规模经营难以获取的经济效益。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告诉我们在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过程中,要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使其适应国内企业生产经营的要求,从而形成一种国际竞争优势,进而参与国际竞争。全方位开放格局已经形成。一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额,1978年为206.4亿美元,2007年达到21738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1978年为1.67亿美元(1973年与1980年外汇储备为负值)。2007年达到外

28、汇储备突破1.8万亿美元,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外商直接投资以每年500亿600亿美元的额度进入中国,全国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6千亿美元,与美国并列为第一大引资国。我国国际贸易市场也向多元化发展。1980年与我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只有180个左右,2007年已达到270个。二是利用外资规模扩大、效益明显。外商直接投资以每年600亿美元左右的额度进入中国,全国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7746亿美元,与美国并列为第一大引资国。三是全方位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先后在东部沿海一带创办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港口城市,形成了包括290个县市、2亿多人口、30万平方公里的沿海

29、开放地带。其后我们又建立了浦东开发新区,建立了一系列沿边开放口岸、内地开放城市和开发区,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适应国际惯例的对外经济运行机制已初步建立。四是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媒体的评价:中国已经开始崛起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有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华盛顿邮报称中国有个“金融军火库”,认为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就是最知名的武器;新闻周刊管中国叫“亚洲的庞然大物”;美联社在新闻评选中用“中国虎”来代表中国经济。美国新闻周刊称“2008年属于中国”,外交杂志认为“中国崛起是21世纪上演的伟大戏剧之一”。此外,法新社、英国独立报、日本读卖新闻,韩国朝鲜日报等,在新年之

30、际也纷纷刊出“没有中国,世界该怎么办”、“2008年,中国元年”等惊人标题。综合国力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2007年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综合国力的增强还表现在中国的外交影响力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愈益举足轻重,所发挥的作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六方会谈的举行、中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组织和参与;中国成功举办了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任命了中东问题和苏丹问题特使等。二、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商品进出口(重点是扩大出口)、资金交流(重

31、点是引进资金,)、技术交流(重点是引进技术)、国际劳务合作(重点是劳务输出),发展国际旅游业等。(一)发展对外贸易,努力扩大商品出口1、发展对外贸易需要进一步突破的八大传统观念(1)进一步突破外贸行政垄断理论,逐步形成市场竞争理论。(2)进一步突破国有外贸公司政企不分论,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司理论。(3)突破外贸的单一经营论,形成贸、工、农、科一体化的理论。(4)突破单纯商品贸易理论,形成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并重,最终达到服务贸易为主,商品贸易为辅的“大商贸”新阶段。(5)突破“无债论”,形成完整的外债理论(6)突破外援上的“无债论”,形成外援与外贸、外援与外向投资的挂钩理论。(7)突破单一的

32、数量型外贸观念,实现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8)继续突破传统的市场单一化外贸战略,努力打造市场多元化的外贸格局。2、对外贸易战略选择(1)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2)对外贸易的两种战略选择A、进口替代B、出口导向(3)适度的贸易保护A、贸易保护的限制与措施B、回避与积极应对反倾销指控。(二)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1、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的作用2、利用外资的形式: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3、间接利用外资的内容、问题及对策(1)举借外债:A、国际金融组织贷款B、外国政府贷款,C、借用国际商业贷款(2)问题A、外债管理权限较为分散,多头借债B、外债结构不尽合理(商业贷款比重较大)C、外债规模

33、增长较快,存在潜在的外债风险(3)对策A、建立统一的外债管理体制及机构(外债管理委员会)。B、优化债务结构(期限、商业与政府、国别等结构)。C、适当控制规模D、降低债务成本,减少债务风险(币种多元化,借还币种统一,多使用固定利率)4、直接利用外资的内容,问题及对策(1)内容与特点A、内容:外商直接来我国(东道国)创办经济实体,从事经营的投资。B、形式: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投资经营、外商独资经营、中外合作开发、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发行国际股票、投资方式等。C、特点投资主体、目的、风险控制方式、融资成本、资金投向及其对东道国经济影响不一样。(2)两种投资类型选择工业化初期,以直接为

34、主工业化高速发展,两者并重工业化后期,以间接为主(3)需要研究的问题民族工业发展更加困难人民币配套供应紧张,影响外资开工率和经营效率高新技术转让较少外商投资产业与地区不尽合理环境污染大国内市场被挤占国有资产有流失(4)对策措施利用外商投资要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利用外商投资要防止外资在某些重要行业形成垄断,努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市场安全、产业安全、经济主权独立)。消除地区封锁,扩大国内区际贸易。外资与中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加强外商投资的管理。5、我国的对外投资(走出去战略)(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第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我国企业跨国投资起步于19

35、79年,至今只有近30年的历史,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从事跨国投资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第二、对外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但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第三、对外投资行业分布广泛,区域相对集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所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包括: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林牧渔业等等。从对外投资区域来看,从最初集中在我国港澳地区及周边国家扩展到北美、欧洲和亚太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方位发展趋势。但总体来看,相对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传统避税区。第四、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亟待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港澳地区

36、、我国周边地区及拉丁美洲地区,而对欧美发达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这对于实现投资市场多元化是极为不利的。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偏重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忽视了技术密集型和服务性产业,主要表现为:1、人事管理中缺乏一套科学选人、用人及轮换制度。缺乏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经营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不高。2、由于缺乏对外投资经验,海外投资项目的成功率较低;3、财务管理不规范、不严格,甚至极其混乱,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4、经营上无风险控制,违规操作,业务程序失控,业务开拓不力;5、投资、融资失控,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管理控制监管体制不健全。第五、对外投资方式以新建为

37、主、营运方式以合资经营为主。我国跨国企业采用了对外以合资经营为主的战略,这不仅有利于分散海外经营的种种风险,还可以在合资经营中学习外国企业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与理念。为了应对日益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高昂的研发成本,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借助战略联盟方式来广泛开展经营合作,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并购、许可证经营、分包、特许权转让及合作生产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第六、投资项目以中小型为主,平均规模在不断扩大。除少数几个由中央部署大企业投资上千万美元的较大项目外,绝大多数企业的投资规模仅为两三百万或几十万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平

38、均水平。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0.15%。而吸引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而中国仅为1:0.09。第七、国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管理薄弱,不能很好适应“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集中体现在:1、缺乏宏观管理的规划和政策引导;2、对外投资宏观管理体制严重滞后,在融资条件、企业负担等方面不能适应企业跨国经营的需求;3、对外投资管理政出多门,制度僵化,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4、对外投资的法规建设严重滞后,至今尚未出台一步较为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5、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企业难以获取及时准确的

39、国际市场信息。(3)我国海外投资的效果与作用更广泛的利用外资;利用了国外资源,弥补我国紧缺资源;可以绕过关税壁垒,扩大出口;带动国产设备、中间产品、技术和劳务出口;迅速及时获得国际市场信息(4)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海外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严重;利用比较优势投资的较少;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没有很好合作;海外企业资产流失严重;海外企业规模过小;宏观调控缺乏(5)对策、措施第一,投资目标的战略选择。我国应将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确定为: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基础上,按照我国的基本国情,把开发资源、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出口、更好的利用外资和信息服务等作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与经营

40、跨国企业的整体目标。第二、投资地区的战略选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应过分集中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应树立多元化发展的观念,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技术水平和实力来考虑目标市场或投资区位战略,在此基础上则可对投资市场有所偏重。第三、投资产业的战略选择。首先,资源开发业仍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产业。其次,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应成为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重点。最后,应加大对技术寻求型产业的投资。第四、投资方式的战略选择。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有多种,包括绿地投资、跨国并购、合资经营及股权收购等。对于目前国际上最为盛行的跨国并购不宜广泛使用。TCL正是由于盲目并购,致使企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至今尚

41、未走出低谷。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入,能较大程度地控制其风险,并能在较大程度上掌握项目策划各个方面的主动性。此外,通过合资经营的投资方式有利于企业的跨国投资,有利于企业吸收和利用当地合作伙伴的优势和长处,弥补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不足,另外还可以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三)引进技术和技术出口1、技术贸易方式分类(1)技术贸易方式:技术、技术设备和器材的交易(2)非技术贸易方式: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2、引进技术的原则(1)引进技术、尖端技术和适用技术相结合。(2)引进技术形式多样化。(3)引进市场多元化(4)注重引进效益,防止盲目、重复引进。3、目前我国技术引进面临的机遇(1)世界产业结构

42、升级加快,为我国提供了引进较为先进技术的契机。(2)科技全球化、一体化步伐加快,为我国引进技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3)国际市场格局变化对引进技术提出了迫切要求。4、目前我国引进技术面临的挑战。(1)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国际分工中抢占了技术与产业制高点,后起国家后发优势减弱。(2)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越来越多,技术壁垒日趋森严。(3)技术知识性产品比重上升,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竞争优势减弱。(4)跨国公司的高技术产品对国内市场的挤占,民族经济发展困难。A.通讯行业大部分市场份额已为外国公司占领。B.计算机行业外国公司占据主体。C.民用航空外国飞机占主体。D.船舶工业多数轮船由日、韩、德制造。5、

43、跨国公司发展概况(1)含义: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分支或附属机构,从事跨国生产和经营的现代企业组织。(2)发展概况:家数:4万多家,境外分支机构25万家资产:境外资产:8.5万亿美元对外投资:2950亿美元产值:占世界总产值40%贸易地位:占世界贸易份额50%80%技术创新:拥有世界上8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的专利,控制70%以上的国际技术转让。(3)特点:A.强大的组织能力B.强大的科研与产品开发能力C.强大的销售竞争优势D.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调配资金的能力(4)作用:A.推进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B.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C.提

44、高了资本的效能,增加了现实的生产力D.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三、入世后中国经济的新变化1、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步伐加快。2、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3、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5、市场竞争加剧,推动了国企战略性调整。6、进出口贸易额和外汇储备稳步增加宏 观 调 控.第七讲政府与市场及国家宏观调控一、市场的有效性与缺陷(一)市场的有效性市场规律能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市场有效性的表现及原因1、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2、市场经济是客观经济3、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4、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5、市场的有效性来源于市场经济四大规律的调节作用(二)市场的

45、缺陷1、功能性缺陷(1)外部性存在(2)公共品的存在(3)个人的自由选择不一定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2、市场不完善导致市场失灵(1)垄断(2)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未来的不确定性(3)价格的弹性减少,调节作用减弱(4)交换分配格局的影响3、制度原因导致市场机制扭曲(1)产权边界不清,对市场价格反映迟钝(2)市场秩序混乱(3)行政干预多,市场信息失真(4)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市场竞争(5)缺乏创新企业家市场上述缺陷并不能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经济调节中的基础作用。二、政府缺陷及原因(一)政府决策缺乏硬性约束,导致决策失误(二)政府决策需要的信息不足,导致决策失误(三)决策成本过大(四)决策者智慧不足(

46、五)决策者利益约束弱化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一)政府干预的重点及目标1、重点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或任务:协调、控制2、目标总体目标:(1)效率、增长、稳定;(2)经济福利;(3)分配公正;具体目标:1)经济增长;(2)物价稳定;(4)产业结构高级化;3、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交替关系(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3)平等与效率的关系(4)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的交替关系(二)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1、制定规则,建立秩序2、制定和实施发展计划3、政策指导和参数管理4、政府直接投资和引进外资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1、经济职能:1)宏观经济调控职能;(2)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职能;(3)基础设施建设职能2、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1)总供求平衡(2)推进经济体制改革(3)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3、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总供求平衡、结构平衡、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4、宏观经济调控手段:(1)经济手段,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收支政策,货币政策手段:适度货币供应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制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