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讲义(38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讲义(38页DOC).docx(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公共经济学讲义主 讲 人:匡小平 适用班级:财政学硕士研究生导 言一、一些说明(一)关于教材(二)关于讲课(三)关于听课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1. 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2. 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二)公共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1. 与一天生活的关系2. 与一生生活的关系3. 公共经济学的概念政府依靠税收来支付向社会提供物品和服务,政府的收入、支出活动及其管理就是财政,公共经济活动构成了政府活动的经济基础。(三)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学问,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2. 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学问。3.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区别
2、联系(1)在研究对象上:不是钱的问题,与实际资源的配置和分配问题(2)在研究内容上:收支本身的问题,与及其影响的问题以上都是英文public finance 与public economics之间的区别,至于汉语的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有无本质区别,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一章 政府的经济活动一、政府经济活动的界限这是从总量角度进行分析的,至于说政府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那是政府的活动范围或领域问题。(一)什么是政府1. 政府的基本特征(1)政府拥有强制权利。(2)政府部门的主要决策者是民选的。(3)政府追求的不是利润。(4)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2. 政府与国家(1) 国家(state)从
3、广义上讲,是指拥有法律强制手段的一套机构。国家在其领土之内享有制定法规的垄断权,通过有组织的政府来实现。(2) 政府(government)这一术语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指管理的过程,指权力的行使;也可以指该过程的存在,指“有秩序的法规”的状况;还可能指机构的结构和安排及其如何与被管理者发生联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将国家和政府这两个概念交替使用,本书也是如此。(二)政府经济活动的界限 1. 政府微观经济活动的类型(1)管制:政府通过立法以调节规范商品和服务交换的产权制度。(2)定价:政府通过征税或补贴改变交换的价格,以减少产生负外部性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增加产生正外部性的商品和
4、服务的生产和消费。(3)生产:政府通过自身生产产品和服务来直接配置资源。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1988年版: 政府作为调节者1999年版: 生产物品和服务(生产者)作为生产者管制和补贴私人生产(管制者和补贴者)作为消费者购买物品和服务(购买者)作为再分配者再分配收入(再分配者)2. 政府配置资源程度(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的资源配置)(1)最优配置和非最优配置(2)最优配置的无差异分析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a.它表明的是在某一既定的时点上,该社会可利用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限的土地、劳动和资本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出来的私用品和共用品的各种组合。b. 图,PPT c.外移:位置越高
5、,生产潜能越大,因为生产性资源的质、量越高、大。内凹社会无差异曲线a.它表明的是私用品和社会物品的各种组合,每种组合向社会提供的福利水平是不变的。b.图,PPT c.外移:位置越高,社会福利水平越高,因为被消费的总产出越大。内凸:最优配置点与非最优配置点a.最优配置点:两种物品的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它们的消费的边际替代率b.图,PPT c.点的变动。B、C、D点都不是最优点B、C点存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最优稳定条件,但不是最优点D点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3. 政府干预程度(1)这里的干预包括两个方面:管制和税收支出过程。(2)干预程度(指数)曲线图,PPT (3)干预程度分析干预程度相同,但干预的净收
6、益不同,如G、T、H干预的净收益相同,但干预的程度不同,如F、D总的说明,干预是有益的,必要的。二、政府经济活动的目标政府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如何衡量公共利益? 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标准由英国学者边沁在230年前提出:为最大多数人产生最大利益的政策会促进公共利益。但给他人带来的成本的怎么办?政府要考虑。如何解决受损的人利益?衍生出功利主义标准。功利主义标准1.主要思想:以穆勒为代表的一些功利主义者认为:一个人从消费物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或效用的数量,至少在理论上说是可以衡量的。衡量这种公共利益的一种方法是把社会中的所有个人的总效用相加,增加社会总效用的政策,都会促进公共利益。2.缺陷:(1)找不
7、到一种可以用来比较个人间效用或满足程度的有效方法。(2)按照功利主义的逻辑结果,有些社会安排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W=U1(x1)+U2(x2)+Un(xn)=(三)帕累托标准1.帕累托最优: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的状态。2.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那么这种政策变化(政府活动)将提高社会福利。这种政策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3.帕累托标准的缺陷:(1)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要求拟议中的政策变化要有益于某些人,但不能对任何人有害。(2)帕累托标准使现状具有合理性。(四)潜在补偿标准(卡尔多标准)如果政策变化(政府活
8、动)使某些人的收益足以潜在地抵偿受损者,那么,如果这种补偿被实际支付了,就没有人会因这种政策变化而境况变坏。如果受益者的收益大于受损者的损失,这种政策变化就是帕累托改进。这种用来估价一项拟议中的政策变化是否符合公共利益的方法,称作潜在补偿方法。三、国家的经济作用学说国家都干些什么。(一)共用品国家观1.共用品国家观是国家必须提供市场本身不能生产的共用品。2.共用品分为三类:(1)纯共用品;(2)准共用品;(3)矫正性共用品3.共用品的生产或提供有三种方式:(1)公共部门直接生产;(2)政府对私人生产者予以补贴;(3)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联合生产。4.缺陷:国家的“共用品”观念并没有最终回答国家的
9、经济作用到底处于夜警国家与完全控制经济国家之间的哪一位置,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提供各种共用品的能力和范围明显变化。(二)宏观经济稳定国家观1.由于市场经济时常交替出现经济繁荣和经济衰退,所以政府应当采取政策措施熨平这种波动,消除经济周期的影响,对国家的经济作用持此观点的学说称为宏观经济稳定国家观。2.政府试图消除经济周期的影响所能采取的活动包括:改变汇率、调整税法,扩大工会权利,增减公共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共用品支出,扩大或缩小政府提供的转移支付和社会福利计划等。3.宏观经济稳定国家观的缺陷:同共用品国家观一样,宏观经济稳定国家观也没有对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到底应当多大作出定论。社会权利国家观1
10、.主要观点: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扩张可以理解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意义深化。2.缺陷:对不同市场社会(国家)的社会权利的巨大变化没有更多的解释。发展国家观发展国家观既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又是一种新观念。说它是一种古老的思想是因为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在增加国民财富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即使在亚当斯密思想影响的鼎盛时期,许多发展国家观的经济学家们都赞同国家在课征关税、建设基础设施以及为私人企业提供资金方面起积极作用。(五)社会主义国家观核心论点:国家的经济作用必须扩张,以克服市场配置资源所产生的不公正。(六)市场重构国家观主要观点:国家不能置于经济活动之外,国家活动和市场活动在有组织的经济中
11、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经济活动总是涉及国家活动与市场活动的某种组合。(七)公共财政问题四、政府的规模(一)政府规模衡量指标的选择1.绝对指标: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公共就业人数、政府管制程度2.相对指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二)财政支出比率1.我国的现状(1)2002年国家财政支出比率为21.5%,包括预算外支出)为25%左右。(2)三点说明:上述两个比率只是衡量政府规模的一个大致标准。上述两个比率都不能反映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全部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有企业大量存在,如果以公共部门产出作为衡量标准,把国有企业产值计算在内,我国的政府规模就会相当大。2
12、.国际比较国家和地区财政支出比率(%)经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典型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国家东欧国家中国50.933.131.522.445.519.8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理论与实证分析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规范分析(一)边际效用理论1边际效用理论是把社会成员在消费共用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用,与这些人向政府纳税(为共用品融资)的边际负效用联系在一起确定最优财政支出规模的理论。2图解3问题:第一,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但目前尚无法有效地对效用和负效用进行量化。第二,共用品的边际效用等于纳税的边际负效用,这是从整个社会而不是从个人成员来说的。这意味着,某些人消费共用品的边际效用不是大于就是小于他们纳税的边际
13、负效用,从而产生了分配公平问题。(二)自愿交换理论1自愿交换理论表明,配置给公共部门的资源应当与市场中价格制度配置资源的方式一样;或者说,个人应当通过纳税来购买共用品,就像他通过市场价格来选购私用品一样。人们要获得共用品,就得按照从中获得的收益来纳税,从而成为纳税人购买者(消费者)。按照这种思路,林达尔和鲍温分别阐释了共用品配置的自愿交换理论。这里仅介绍鲍温的分析。2图解:3假定共用品的生产成本或供给成本不变,如图37中供给曲线PE水平形状所示。(三)最大社会收益理论1最大社会收益原则的基本要求该理论的基本思路是,税收支出制度是使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税收支出制度的收益是高于还是低于它
14、的损失?依据最大社会收益原则,公共部门在从事任何活动时,应当选择其社会收益最大限度地超过其成本的方案,并且尽量不从事其收益未超过成本的活动。这种思路(或该理论)有两关具体要求:第一,任何符合公共利益的公共部门活动必须通过最小检验。该检验要求,任何公共活动的议案在获得批准之前要进行论证,其预期收益至少要超过预期成本。如果某种活动不能通过最小检验,即使这一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政府也不应当从事这种公共活动。第二,最大社会原则还提出了一个最大检验。 为了获得最大的社会收益,公共决策者必须全面分析、研究和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各种方案,且必须选择那种使社会收益超过社会成本的余额最大化的方案。比如决策者面临着
15、两种方案A和B,二 者的收益分别是25元和35元,成本分别是10元和15元,那么,最终选择的方案应当是B。总之,最大社会收益原则要求估计公共决策每一方案的收益和成本, 选择社会净收益最大的那种方案。2财政支出最优规模图解:(四)公共选择理论上述共用品配置(财政支出决定)理论主要以资源配置效率标准分析共用品的供给,然而,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政治程序也是共用品供给的一个决定因素。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公共部门中,资源配置的决策是一种集体选择:个人投票选出代表,由代表表达全体选民的意见或偏好,对政治家决定的政府支出水平作出表决,最终形成财政支出规模。可是,政治家代表的选民的意见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因为选民
16、的意见不可能完全一致,有些人希望政府多支出一些,而有些人则赞成少支出一些。那么,哪些选民喜欢多?哪些选民喜欢少?财政支出水平的个人选择偏好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1)有些人对共用品的偏好比别人强。(2)个人的收入不同。 一般来说,穷人拥有私用品的边际效用高于共用品的边际效用,(3)税制的性质。它决定着每个人对增加的财政支出所承担的额外成本,或他所多缴纳的税额,亦称他的税收价格。图解:在定额税制情况下, 每个人缴纳同样数量的税,穷人喜欢较低的财政支出水平,因为他的边际成本(即他必须放弃的私用品的效用)较高。在累进税制情况下,税额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则穷人喜欢较高的财政支出水平,多数票均衡决定支出
17、水平中间投票者偏好的支出水平。二、财政支出规模的实证分析20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国财政支出比率的变化呈现出如下态势:(1)财政支出 比率呈上升趋势,只是有的时期上升得快些,有的时期上升得慢些。(2)20世纪80年代中 期以前的财政支出比率一直是上升的,而这之后有些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比率出现了停止上升的趋势。(3)经济发达国家普遍比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支出比率高。尽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财政支出比率的增长率放慢了,但不能说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会逆转。其原因可能是各国政府的政策有所变化,更有可能是财政支出的规模逐步趋于上限。(一)政府活动扩张论(瓦格纳法则)1含义:瓦格纳法则可以作如下表述:随着人均
18、国民生产总值(GNP )提高,财政支出占GNP的比率相应提高。2图解:1. 比率支出/GDP比率,2. 倾向支出增量/GDP增量3. 弹性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3原因瓦格纳认为,财政支出比率上升趋势最基本的原因是工业化,工业化人均收入增加政府活动扩张财政支出比率提高。(1) 市场失灵的存在需要政府活动增加。工业化不断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需要建立司法体系和管理制度,规范行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2)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也会随着经济的工业化而不断扩大。因为随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更加突出市场机制不能完全有效地配置整个社会资源,
19、需要政府配置。(3) 城市化以及高居住密度会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政府出面干预和管制。(4) 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以及福利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上述服务的需求增加得更快,政府增加支出。4.问题(1) 瓦格纳的模型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建立的,这一背景就是工业化。工业化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财政支出扩张的源泉。可是,一旦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如何解释财政支出的膨胀趋势?(2) 该理论在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时,没有考虑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如果全面私有化,财政支出不论是在绝对规模上还是在相对比率上都有可能下降。(3) 瓦格纳法则主要站在需求角度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该法则只解
20、释了共用品需求的扩张压力,没有从供给面考察财政支出的增长。(二)梯度渐进增长论1.含义:英国经济学家皮库克和威斯曼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英国1890年以后的财政支出历史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认为在正常年份财政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激变时(如战争、经济大萧条或其他严重灾害),财政支出会急剧上升;当这种激变时期过后,财政支出水平将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趋势水平。梯度渐进增长论,因其理论实质上揭示了财政支出增长的两类原因,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故也称之为内外因素论。2.内在因素:指公民可以忍受的税收水平的提高。GNP人 均收入税收收入财政支出这种逻辑过程,揭示出在正常情况下财政支出呈
21、渐进增 长趋势的内在原因。3.外在因素:指社会动荡对财政支出造成的压力。4.皮库克和威斯曼利用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即置换效应、审视效应以及集中效应,分析了非常时期的 财政支出增长过程。(1) 置换效应。包括对以前财政支出水平的置换和对私人部门支出的置换。(2) 审视效应。社会动荡暴露出许多社会问题,迫使政府和公众重新审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的职责,认识到有些社会经济活动应当纳入政府的活动范围,公共部门需要提供一些新的共用品。(3) 集中效应。在非常时期,中央政府显然要集中较多的财力,甚至会发行大量公债以满足其猛增的需求。在正常时期,为了促进经 济增长,中央政府的经济活动在整个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22、中所占比重也具有明显提高的倾向 。5. 图解:6. 问题(1) 该理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外在的置换效应是决定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的主要因素,可是它无法解释和平年代和经济繁荣时期的财政支出比率长期上升趋势,也无法解释瑞典和瑞士这样的中立国家的财政支出比率大幅度上升现象。(2) 集中效应不能解释像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情况,因为美国联邦政府支出占全部政府支出的比重自1946年开始下降,且后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虽然在19801984年间,联邦政府占全部政府支出的比重又回升到74%,但从1985年开始下降,降低到1996年的70%。总结:上述政府活动扩张论和梯度渐进增长论是从宏观角度研究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的两
23、个模型。前者主要从共用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角度,阐明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均收入的增加,财政支出比率不断提高;后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从财政制度与社会选择等政治因素之间关系角度,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路径,并主要分析了非常时期的财政支出变化所造成的重要影响。下面根据布朗和杰克逊构建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微观经济模型,分析财政支出膨胀的微观因素。(三) 财政支出增长的微观经济模型财政支出增长的微观经济模型,是从公共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的供求相互作用角度,分析确定财政支出增长的推动(或决定)因素。1微观经济模型的基本框架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Gk,公共部门要组织一系列生产活动。例如,倘若要提供一定水平的治安服务,公安部门就要选
24、择提供一系列活动,诸如巡警的数量、巡逻的频率、警察是步行还是乘车巡逻等。对于一种既定的产出水平,这类活动的组合是多种多样的,亦即不同的生产函数可以用来生产相同的产出水平。可是,虽然产出水平是相同的,但生产这些产出的质量和成本很可能因不同的生产函数而不同。公共部门的最终产出与用来生产这些产出的一系列公共部门活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作如下表述:GkGk(Xk,N) XkXk(Lk,Mk) Gk第k种共用品的最终产出Xk用来生产Gk的中间活动Lk在生产Gk过程中投入的劳动Mk在生产Gk过程中投入的物资N人口规模。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看到财政支出增长的实证模型的构成要素, 或者说财政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
25、:(1) 公共部门最终产出的需求变化;(2) 生产公共部门产出的一系列生产活动的变化从而生产过程中所用的投入品组合的变化;(3) 公共部门产出的质量变化;(4) 投入品的价格变化;(5) 人口规模的变化。2各种决定因素的阐释(1)公共部门的产出水平与财政支出利用上一章讲的公共选择理论的最优财政支出决定理论,中间投票者的偏好的财政支出水平是最优水平。这里,把该思想转换为中间投票者的公共产出需求决定了财政支出水平。于是,中间投票者对公共总产出的需求函数可写成下式:DiGDiG(p,Bi,Yi,t,Bi)i中间投票者(或称中位选民)G公共品向量p代表私用品的价格向量Bi中间投票者的税基Yi中间投票者
26、的收入t税率Bi整个社会的总税基。分析:第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中间投票者的税基Bi减少,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就会向外位移,共用品Gk的产出水平将提高。第二,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中间投票者的收入Yi增加,共用品Gk的产出水平将提高。第三,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总税基Bi增加,共用品Gk的产出水平将提高。原因:a.如前所述,税率不变,总税基增加,总税收收入增加,可供开支的资金增加。b. 如书P138公式6所示,总税基增加,中间投票者的税率降低,他们对公共产出的需求增加。第四, 一种私用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对共用品Gk需求量的影响,取决于这两类物品之间关系的性
27、质,即取决于它们是互补的还是替代的。如汽车和高速公路就是互补品,当汽车的价格汽车需求,高速公路的需求也会。第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中间投票者的税率t,共用品Gk的产出水平将。 (2) 服务环境与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另一重要决定因素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生产活动组合,而这种生产活动组合随着提供服务的环境的不同而改变。这里所说的环境指的是影响生产一定产出水平所需资源的社会经济和地理变量。比如说,某一地区富裕了,犯罪率随之上升了。要保持原来的治安水平,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警力,花费在治安服务上的财政总支出就会增加。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财政支出增加了,而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没有增加,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公共服
28、务的提供是无效率的;公共服务可能得到了有效提供,只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环境恶化了,导致财政支出增加。(3)人口变化与财政支出人口增长常常被看作是促使财政支出增长的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增大会要求一些公共服务增加,诸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导致财政支出增加; 人口结构对公共产出的影响很大,诸如学龄儿童的入学教育、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等。(4)共用品的质量与财政支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较高的共用品在提供或生产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投入品;而且,随着投入品的增加,质量提高的速度递减。这说明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一般要求更多的财政支出。(5)投入品价格与财政支出公共部门生产函数中的投入品价格上升也会导致财政支出增加。公
29、共部门同其他经济部门特别是服务部门一样,当(投入价格)成本增加不能被生产率提高、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优势完全抵消时,财政支出就会增加。鲍莫尔(1967年)模型得到以下两点结论:a. 如果公共部门产出与私人部门产出的比率保持不变,那么,由于私人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快与公共部门的,劳动力资源必然从私人部门转向公共部门。劳动力的这种流动在一些工业化国家已得到经验证实。b. 由于在公共部门的购买性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花费在工资和薪金上,(而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工资变化一致),故公共部门的购买性支出比私人部门在这方面的支出增加得更快。3. 财政支出增长的综合模型(四)财政支出增长的政治制度模型财政
30、支出增长的决定因素很多,既有经济性因素,也有非经济性因素。前面主要从经济因素来研究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本节则从非经济因素特别是从政治、制度角度来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即官员行为增长论、多数投票规则增长论以及投票选举权扩大增长论,基本上都属于公共选择理论。官员行为增长论从制度角度分析财政支出规模与官员行为的关系多数投票规则增长论强调财政支出规模增长与政治程序之间的关系选举权扩大增长论则考察选举权扩大到穷人阶层会对财政支出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1官员行为增长论(1)含义: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 官员是指负责执行通过政治制度作出的集体选择的代理人集团。假设个人是以追求自身利益为最大目标, 而官员的
31、行为目标是什么?尼斯克南认为, 官员与其他所有人一样,都是效用最大化者。为了效用最大化,官员竭力追求机构最大化;机构规模越大,官员们的权力越大。同私人部门提供私用品相比,公共部门在提供共用品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三方面的特点:a.政府官僚机构在提供共用品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导致公共部门的服务效率低下;b.官僚机构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官僚行为的成本相对较高;c.共用品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社会成员对公共部门的工作成效进行评价时,没有确切的依据。正因为公共部门以机构规模最大化作为目标,再加上公共部门的上述三个特点, 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超出了共用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要的支出
32、水平。(2)图解MSB=MSC的E点决定的财政支出水平是最优的官员们企图得到批准的产出是Q B ,是由TSCTSB决定的。因此,官员们期望的产出水平高于效率产出水平。如果官员们的期望产出水平获得通过,就会造成福利(或净收益)损失。此外,公共部门通常拥有提供共用品的垄断权,例如,环境保护、国防、社会保险等都是由专门机构提供的。在很多情况下,官员们独家掌握着特殊信息,这就使他们能够让政治家们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的社会收益比较高,从而实现预算规模最大化的产出。倘若如此,在图中,TSB曲线将向上位移至TSB,最大产出达到B。(3)公共部门通常以两种方式扩大其预算规模。a. 如上所述,他们千方百计让政
33、府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是必要的。b. 利用低效率的生产技术来增加生产既定的产出量所必需的投入量(增加预算、附加福利、工作保障,减少工作负荷),这时的效率损失不是因为官僚服务的过度提供,而是因投入的滥用所致。由此可见,官员行为从产出和投入两个方面迫使财政支出规模不断膨胀。(4)问题a. 官员的效用函数要比尼斯克南所说的复杂得多。在很多情况下,官员的动机是服务于公共利益,或完成公共职责,而不是通过预算最大化使其自身效用最大。b. 尼斯克南模型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政府官员行为具有潜在配置无效率。尼斯克南模型对此可能过于夸张了,那些有公共责任感的官员无疑是一种抵消力量。c. 从现实情况来看,特别是经济
34、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转移性支出快速增加所致。由于这种支出对管理机构没有什么直接利益,受益者是广大公众,故官员没有明显的动机去增加这类支出。因此,财政支出扩张的这种制度-官员解释实际上没有说明财政支出增长的最大来源。2.多数票规则增长论即由多数票规则导致的财政职守“过度”增长。(1)利益集团与财政支出增长在多数投票规则情况下,利益集团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政府预算规模的扩张。如5人社会,修路,3人收益,但成本5人负担。3人组成利益集团,并3/5的多数票通过。多数人的税收价格降低了。因此,只要有这种隐含的补贴,享有财政支出利益而支付低税收价格的利益集团就会赞同更多的财政支出。(2)财
35、政错觉与财政支出增长财政错觉是说选民不同于消费者, 他们没有认识到财政支出给他们造成的成本与带来的利益之间的联系,或者说,选民低估公共支出计划的成本,因而他们就会支持财政支出的增加。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财政错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 由于支出计划的成本由大量选民承担,对任何一个选民来说,税收价格似乎很小,故多数票规则显然会导致较大的财政支出水平。b. 政府收入并非都是由税收筹措的,这可能导致选民低估了政府支出计划的成本。政府也可能选择发行公债的办法为超支部分(赤字)筹措资金。由于资源并不都是通过税收来动员的,税收价格显然会低于支出计划的实际成本,从而支持财政支出增加。c. 鉴于在经济中存在
36、着各种力量,能自动地增加政府收入,而无需政府在形式上开征一种新税或改变税率,导致选民对税收的意识降低。比如,通货膨胀将增加名义所得,把纳税人推进到更高的收入阶层;在累进税率制度下,纳税人缴纳的实际税额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支出计划的税收成本不会引起纳税人的注意,结果支出越来越大。3.选举权扩大增长论选举权扩大是指选举权扩大到更多的贫穷阶层。这种政治权利从一国的富人阶层转向穷人阶层,导致社会福利性支出显著增加,从而促使财政支出总规模不断扩张。这种解释分为两类模型,一种是收入再分配模型,另一种是政府服务模型。(1)收入再分配模型收入再分配模型又分为三种,即纯再分配模型、利他主义的中间投票者模型和特
37、殊利益集团模型。我们分别简要介绍这些模型的主要思想。a. 纯再分配模型认为,财政支出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投票选举权扩大所致,因为收入分配中最低阶层的人加入到选民行列,一般会拥护“大政府”,以便获得更多的再分配利益。b. 利他主义的中间投票者模型假定非福利受益者的中间投票者出于利他主义(或关心犯罪率和社会安定问题)而偏向穷人,从而使再分配性财政支出增加。或者,假定潜在的和现有的福利受益者从自身利益出发,投赞同提高福利支出的利他主义富人的票;这些人掌政之后,无疑要考虑增加福利性财政支出。c. 特殊利益集团模型假定选票最大化的政治家会在来自穷人的选票与失去其他群体的选票之间进行权衡;由于福利受益
38、人口所掌握的选票数量增加了,特殊利益集团就会支持增加福利性财政支出,以赢得选票。(2)政府服务模型政府服务模型旨在解释对政府服务的需求状况,强调投票选举权扩大在财政支出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核心思想是:a. 政府服务的相对价格下降,穷人实际收入提高,政府服务的需求就会增加;b. 如果穷人的收入增加,社会平均收入将提高,政府服务的需求同样会增加。最后,我们把上述这些原因大致归为三类:(1)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物价水平、征税能力以及政府的干预政策等。(2)政治因素,包括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等。(3)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状况、文化背景等。三、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一)我国
39、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中国这20年的情况是,虽然财政支出规模在不断扩张,财政支出增长率也比较高,但财政支出比率却不断下降。1财政支出增长率澄清两点。第一,这里所说的财政支出是指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即国家财政支出。第二,鉴于我国政府支出不仅有预算支出,还有预算外支出,故要客观反映我国的财政支出增长状况,需要综合考虑这两类支出。(1)预算支出增长率三个特点。(1)预算支出持续增长。(2)预算支出增长率的波动性很大。(3)预算支出增长率慢于名义GDP增长率。(2)预算外支出增长率a.19781985年。这一时期预算外支出增长率的特点是增长率比较高,年均达20.6%,b.1986
40、1992年。这一时期的预算外支出增长率年均15%,虽然比同期预算支 出增长率(9.4%)高出5.6个百分点,但比同期名义GDP增长率(17%)低2个百分点。(3) 预算内外总支出增长率20年来,财政支出虽然平均每年以16.5%的速度增长,但比同期名义GDP增长率(1 8.1%)低1.6个百分点,财政支出比率必然会下降。2. 财政支出比率改革开放以来,包括预算内外支出的财政支出比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9781980年的38.4%,一直下降到19961998年的17%.如何评价我国财政支出比率及其变化趋势?从短期来看,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机制配置
41、资源的作用加强,财政支出比率下降有其合理性。从长期来看,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财政支出比率过低,而且这种变化趋势不仅与其他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相悖,也与实证理论的分析结论不符。(1) 从静态角度来看,a.与其他国家相比, b.从实际需 要来看,(2) 从动态角度来看,1980年特别是1990年以来, 财政支出比率几乎一年下降1个百分点,(二)财政支出比率下降趋势的原因如何解释我国财政支出比率的下降趋势?1. 预算支出的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弹性和边际预算支出倾向非常低下。我国财政支出比率逐年下滑的主要是所致。19821996年的15年间,我国财政支出的平均收入弹性仅为0.76,相当于经济发达
42、国家196 01973年平均值(1.21)的62%、19751981年平均值(1.14)的67%。2.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财政支出比率连年下降的外生因素是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也是导致财政支出比率下降的最直接的原因。3. 税收限制。财政支出比率逐年下滑的根本原因在于税收限制。无弹性税制,或者说,税收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率。(三) 财政支出增长的潜在压力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说中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财政支出比率比较低,而且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的这种趋势不尽合理,并不表示中国今后没有必要控制财政支出的增长。实际上,中国今后财政支出增长的潜在压力很大,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潜在支出压力
43、。如上所述,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政府不仅要在经济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而且要在包括保健、文化、教育等社会基础设施上增加支出,这些对财政支出比率的提高形成了巨大压力。2. 债务利息支出压力。由于官方从未公布过公债利息支出数据,故前面在计算财政支出比率时,没有考虑本应包括在内的利息支出。3. 社会保障支出压力由于我国尚未全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故在前面计算财政支出比率时,几乎没有社会保障支出。第三章 财政支出的效率分析规模(预算效率)用途(决策效率)实施(制度效率)。一、财政支出的预算效率(一)预算原则 1. 概念一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报告政府活动的范
44、围和程度,控制财政支出。一种管理手段。 2原则(1)综合性。预算应当毫无遗漏地包括政府的所有收支项目。(2)统一性。各级政府的预算应当坚持统一的预算体系、预算分类和预算评估标准。(3)准确性。预算收支的预测和计划应当尽可能地合理可靠。(4)公开性。预算编制和执行应当经过公开讨论和受公众监督。(5)年度性。预算应当按年度编制。(二)预算方法1. 分项预算 (1)概念以上一年度每一项目的支出数额作为基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或按一定比例确定下一年度各项支出数额的一种预算方法。 (2)步骤:以外推法将过去的支出趋势(或上年度的支出额)延伸至下一年度,或者说以上年度的支出额为基础。将基数适当提高,以反映人
45、员经费的调整以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成本上涨(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将基数再度提高,以反映新计划和新方案的需要。正因为每一项目的支出预算是在基数之上追加支出,这种预算有时也称为增量预算。 (3)特点逐项确定支出预算;以每一项目过去的支出数额为依据;以人员经费的保障为重点;强调的是资金使用的控制。 (4)优缺点优点分项预算在编制时比较简便。缺点a.支出规模难以控制:上年度的支出是否合理?新项目需要加。b.只是控制支出,没有考虑提供的服务是否有价值。2. 计划方案预算 (1)概念以某种既定的战略需要为目标,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案后,长远角度一一考虑方案成本的一种“方案导向型”技术。 (2)特点:支出预算按方案编制,而不是按职能编制。每一种方案的实施通常需要若干年,未来若干年的资源需求和预算支出均需列出。每一种方案均需经过严格且明确的计量分析。 (3)步骤:制定政府活动(或支出预算)的目标; 规划实现既定目标的各种备选方案;分析每一种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汇总各种选定方案的成本,形成支出预算。这四个步骤可简化为制定计划规划方案确定预算的过程。 (4)核心:方案预算和系统分析方案预算 方案指具有相同目标或生产相同产出的一系列政府活动的总和。系统分析如何选择最佳方案?这就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