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摘 要:随着世纪钟声的敲响,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教师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充分分析问题,并提出多种教学方法,更好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并对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了尝试。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一、 引言目前,信息技术课已经被列入必修课范畴,全省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为提高初中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培养新世纪
2、的有用之才,发展和提高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水平,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 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根据学科特点, 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成了学校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二、 主题(1)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操作。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是按内容进行安排的,由基础知识到应用知识,
3、由易到难的方式。但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并不像数学等其他学科一样,其知识点衔接的那么紧密,这样对于教学来讲就有很高的难度,学生也很难掌握。另外,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一般呈模块化、条块化分布,很多内容尤其是其中介绍具体应用软件的内容,其位置的前后顺序可调整的灵活性就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视情况而定,以使内容的安排、讲解操作顺序更有利教学实际。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到机房上课时总是充满了新鲜和好奇,特别时初中学生,他们总忍不住想去操作。我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其自由操作,适当强调,适当引导,及时观察学生使用情况。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
4、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如果我们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上机动手操作、参与操作,而只是照本宣科“讲解”教材,这和在岸上学游泳一样是永远学不会的。“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2)信息技术课要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照顾整体。 虽然现在中小学几乎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由于差异,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的学生经常去网吧,电脑水平比较高,会基本的电脑操作;有的学生没有见过电脑,连开机都不会。种种原因,造成他们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参差不齐。作为一名信息技
5、术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需要因材施教,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解决问题,让走在前面的同学带动落伍的同学,让两个人轮流操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画一幅图画,编制一份小报等。像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但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任务,满足了自己的成就感。(3)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6、。信息技术课不可以照本宣科,课程的内容其实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因此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导入方法进入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问题式。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IP与域名地址这一课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两台计算机如何联网的? 如何了解自己计算机的IP地址? 怎样测试是否与对方计算机连通
7、的? IP地址跟网址(域名地址)的关系?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总之,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效果也比较好。 演示式。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通过展示作品进行导入课堂内容的,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教学WORD制作表格一课时,先展示本班级这学期的课程表,也就是本节课的目标任务。学生看到课程表已经很规范、整齐的打印在一张纸上,觉得很好奇,此时学习制作表格的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8、得以实现,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4)鼓励创新,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情境, 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想象;激发学生探索信息技术的欲望;更能引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在“初识Photoshop”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展示一张照片)这张照片的名字叫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画面中青藏铁路上的火车和野生动物通道上的藏羚羊在同一个时候出现在作者的镜头之中
9、,表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该照片曾在影响2006 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中荣获铜奖,作者也因此获得无数殊荣。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网友指出,它是一张合成的照片。这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你们能看出画面上明显的几处破绽吗?2、这张几乎以假乱真的照片是用什么软件合成的呢?通过该情境的创设,学生既了解了Photoshop功能的强大,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类比迁移 类比迁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 对新知识
10、进行认识和编码, 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 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 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 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 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设置问题 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基
11、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靠学生自己,教师主要是传授并适当的引导。在实践操作中,也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拿学校的一张通知,事先打印分发这篇通知,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
12、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的理论知识,再结合通知,尝试让学生先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 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 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拓宽认知 拓宽认知就是课后知识的延伸。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上无限发展的,这是教学过程中知识巩固和应用所必需的,这可以促进发展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课堂所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应用、和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
13、重要体现。课后知识的延伸是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制作,内容自定。这个过程因为不受内容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自由发挥、想象。通过这种方式,知识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应用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也得以扩展。例如在学习计算机软件一课时,里面讲授到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因此,在讲授中可以举例常用到的应用软件,如聊天工具QQ、看图软件Acdsee、压缩软件、屏幕捕捉软件、Photoshop、Flash、暴风影音、千千静听、音频处理软件GOLDWAVE、防毒杀毒软件、光盘刻录软件等,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
14、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三、 总结信息技术课程是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中也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要真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不管在现实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何种工具,充当着何中角色,发挥着何种作用,它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认知的高级认知工具, 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 总之,信息技术课教学要尊重练习仿效性的客观规律,要特别强调示范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新形势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指引我们探索新的方法。“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有了好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才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参考文献1 麦中凡译.21世纪计算机科学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 胡卫星, 李美凤.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 中国电化教育,2001,7.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与感悟.信息技术教育,200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