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达州市通川区第七小学校:袁曾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要学好这门学科,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而课堂教学这一过程需要通过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来进行链接。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纵横交叉,让学生触类旁通。”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恰当与否,直
2、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要想成功的驾驭课堂而又让学生掌握知识,个性得到发展,课堂提问就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 新课导入问题要有生动性、导向性。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新课的引入应该在以前教材引入新课特点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恰当引入新课,可以巧妙地拉开知识的序幕,吸引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竞相前往,主动获取知识。新课的导入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体现,但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生动性、导向性。因为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要由过去的“教”变为“引”,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要学”变为“想学”。小学生总是对新知识充满兴趣和好奇心
3、,当学生有了学习知识的愿望时,就能引起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如何将学生的思维锁定在课堂,吸引他们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课堂引入就显得相当重要。问题设计一定要具有新颖性,生动性、导向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根据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但余数也跟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孙悟空摘了170个桃,让八戒帮忙平均分给花果山的50只猴子,要求每只猴子分得个数为整数,八戒就这样分。结果悟空听了八戒的分法后非常气愤,拿起金箍棒就打:“你个该死的呆子,吃了这么多,看打”这时,教师就提问:“用17050把被除数和除数同
4、时缩小10倍,就变成175商3余2,八戒只吃了2个,悟空说:怎么,八戒吃了这么多?八戒究竟吃了多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自然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思维成功的引入课堂。二、 课堂教学问题要有针对性、目的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构建在自身的生活环境中的。如果课堂教学中提问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使学生丧失兴趣,没有足够的动机,达不到发挥潜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课堂教学提问高于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造成尴尬,而且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云,失去
5、进一步探究的信心。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现代的教学虽然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事实表明,学生的任何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所以教师能否驾驭课堂,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问要做到有针对性、目的性。在二年级教学“认识钟表”时,为了让学生总结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一认时方法,教师出示了几个整时的钟面,然后提出问题:“这几个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观察后踊跃回答(它们都是圆形的)(它们都有时针和分针)显然,这样的回答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去,达不到归纳总结认识整时方法的目的。那倒不如这样问:“同学们,请你们观察这几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的
6、位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老师的及时引导,学生就会有针对性的观察、思考,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三、 开放题问题要有创造性、层次性。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陶行知先生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思想,应成为我们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导思想。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尤其是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提出了新的、更
7、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择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了10块,小红吃了其中的4块。小红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答出是。学生回答后,教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学生们纷纷议论,争相回答,得出爸爸和妈妈各吃这块月饼的。正当学生享受思维成功快乐的时候,我又提出新的问题:“小红和爸爸、妈妈比,谁吃得多?谁吃得少?”(小红吃得多,爸爸、妈妈
8、吃得少)如果你是小红,你是自己多吃些,还是让爸爸、妈妈多吃些呢?(让爸爸、妈妈多吃些)那么,你认为小红应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妈妈既吃得一样多,又吃得较小红多些呢?这样,我在原题的基础上,巧妙的两次设问,真正挖掘了教材的智力因素,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再如:数一数,下图共有多少条线段, 学生数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数这种线段的规律是:若单独的线段条数有n条,那么线段总条数就应为n(n-1)(n2)是由易到难,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教学时如果注重了问题设计的连贯性和延展性,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就会逐渐建构起数学模型,找到自学的方法,这样教师就由“教”成功地转变到“引”。真正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学生总结出笔算方法,教师就提问: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呢,你又怎么算?再如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教材只要求学生认识整时和几时半,但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有可能早就学会了认识钟表,所以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分针不是恰好指着12,也不是指着6,那钟面上的时刻又是多少呢?这样的提问既满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又为以后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之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