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北中学创新项目总结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市北中学创新项目总结报告.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培育学友文化,激发创新潜能市北中学创新素养培育项目总结报告 项目组主要成员:陈军、季群、蔡岚静、高兰葵、吴志锋、赵志轩、韩立春、舒适、顾正如、顾颖、韩艳、王苏梅、金荣生。本报告第一稿在陈军校长指导下由付晶、金荣生撰写,经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陈德华、李正刚、吴素琴老师修改后形成第二稿,最后由陈军校长修改定稿。上海市市北中学一.引言群体的多样性存在需要群体共识的力量来维系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是具有教育属性的群体共生的人文环境,这就决定了学校群体生活的社会性和生态性。学校群体生活的社会性,是指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从内容到方式,与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密切结合并能动地作出反应;学校群体生活的生态性,是指人群的
2、复杂性、类别的非单一性。正如自然生态环境,树木葱茏,山泉叮咚,高山峻拔,云蒸霞蔚,物种与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共生。尽管这个自然环境的比喻无法揭示学校人文环境的生态关系,但它至少表明,学校是应该允许教师、学生的多样性存在的。群体共识的力量是多元化的,但其最本质的力量是文化的力量。因此,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要营造用生命唤醒生命、每个个体都能释放出蓬勃的自主教育力量的平等的学校文化。市北中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特色。创造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群体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基。近年来,我校以教师专业团队建设、培育教师群体教学文化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抓手,
3、学校尝试在尊重教师心理和情感的同时使教学行为自主化、生活化,设置同伴群体作为观察者和评价者的身份参与教学全过程,实现群体中的个体成长以及自我成长中的群体发展。同时,在充分关注教师群体的积极主导作用之外,尤其重视学生群体之间的积极的伙伴关系的建立,这就是我校创新素养实验项目的核心培育学友文化。大家都讲学校文化,校园文化,教学文化。就市北中学而言,其文化实质性定位或者说是特色追求,就是“学友文化”。所谓“学友文化”,我们将其定义为以促进不同主体的学习、发展与进步为目标,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前提,以情感双向认同和愿景共同驱动为核心,浸润于学校一切人际交互中的教育文化形态。“学友文化”立足于学生群体
4、的自我教育力量的培育,以教师群体的积极引导为重要前提,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为根本取向。在学校教育中,创新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专利,更不是某一类型学生的专利,不同特点的师生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学习群体,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的观点碰撞,能激荡出创新的火花。培育学友文化,就是为了让教育成为彼此之间生命唤醒和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让学校成为学生展示创新能力的舞台。二.实验安排1.实验目的与目标24我们的研究,从内容到方法,目前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研究,我们所做的,从尝试、试验、探索开始,属于“实验”的初级阶段。开展这项研究,我们是基于这样一种基本理念:学生的创新素养不
5、是“教”出来的,而是“培育”出来的。“培育”是一种园丁工作,讲究因时、因地、因势、因材,需要松土、浇水、施肥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校环境。因此我们将实验目的确定如下:探索师生学习群体的构建形式。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社团和学科学习研究小组等学习群体的活动创意、活动的组织与领导力的养成。探索更为宽松自由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教师点拨的时机和程度。探索学校内部的学友文化的营造。包括师生、学生、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对话关系和比照关系。研究的目标定位是:在高中教育中优化学校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形成沟通、对话、审问、明辨的习惯化学习生态,激发教师、学生的创新潜能。2.
6、实验设计与计划l 设计思想实验项目的总体设计思想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师生、学生群体、教师群体之间的文化,为此,积极探索学生学习团体的建设、同伴合作的教学文化的建设以及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为每个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提供合适的土壤。l 研究思路实验项目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学生群体文化变迁的实践和探索,研究学友文化在培育学生创新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开展创新实验班的个案实验研究,丰富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典型做法。l 研究进程 试点与变革阶段(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2008年1月举办首届闸北区优秀学生冬令营,7月创办市北中学数学创新实验班。探索数学优秀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途径。2009年1月举办第
7、二届闸北区优秀学生冬令营,7月创办市北中学理科创新实验班。探索理科优秀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途径。2010年1月举办第三届闸北区优秀学生冬令营,7月创办市北中学文科实验班。探索文科优秀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途径。在抓实验班课改同时,思想认识不断革新,学校决定:市北中学教改转型,就是从“选苗”到“育苗”的转型,即由挑选生源、只办重点理科班在学科竞赛上夺成绩的单一教改之路,转为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创新素养培养的教改之路。发动全体教师撰文讨论,编辑创新教育N例,在教师中征集创新教育案例。调查、了解、论证、提出此课题,申请立项。上述各项工作,旨在为“学友文化”项目的展开奠定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研究方法基础。实施
8、与拓展阶段(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深入了解师生学习群体的活动现状,及影响创新素养培育的因素,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围绕实验目的,在学习群体、师生关系和实验班的课程设置等方面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工作。组建市北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进行论语教育思想研习,形成有利于创新素养培育的学生观、教学观;通过行动研究,使之成为本项目研究实体。近两年变革、实验、拓展的新成果是:教师专业团队建设实施日益加强。铸师魂,炼师能,养师风论文观点在2010年上海市暑期干部教师培训大会上交流。该文在上海教育2011年第14期发表。学校课程创设体现综合性。文史哲经典学习引例课程进行第二轮教学实验。2012年8月对校本
9、课程进行了更立体更有层次的设计。校本课程按照课程主导和学习主体间的学友关系分为师生、生生、师师三类,每一类又分德、智、体、美、劳五小类,每一小类又用指向创新的思维要求的高低加以区分。总结和推广阶段(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撰写结题报告,展示、鉴定和推广研究成果。3.实验措施与组织l 主要措施组建实验项目组织机构,完善相关的教师培训、教研机制、学生管理以及学生评价的相关保障措施。整合学校原有研究项目,充分吸收其研究成果;建立实验项目参与人员的经常性反思、研讨和激励机制。保证创新实验班的教育教学管理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坚持行动研究,边探索、边实践、边改进;坚持教师和学生发展并重的原则,在实
10、验中培养教师。l 组织机构建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以校长为首、创新教育链学校领导集体参与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验项目的策划、管理和保障工作。成立市北中学创新素养培育研究中心数学特级教师、校长助理金荣生负责中心工作。中心在实验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制度建设、师资培训、理论研究、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支持,并对实验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组建区域创新教育链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与市北初级中学、大宁国际小学等学校一起组成“闸北区中小学创新教育链”。建立本项目导师团队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熊斌教授、苏州大学余红兵教授、特级教师于漪、方仁工、杭顺清、潘为国、齐珊云、吴尚武等共同组成导师团队。成立市北中学课程设计委
11、员会成员由学校领导,特聘导师,学科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共同组成。研究与设计内容有:学生课程认知调研;教师实施课程现状分析;兄弟学校课程比较;课程评估与改进等。建设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在教室、实验室、电脑房、现代教育设施、图书馆等方面做出完善调整,为项目实施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l 子项目分为五个子项目:“学友”文化研究;学生社团活动与学友文化;学科学习研究小组活动与学友文化;教师学习群体与学友文化;基于学友文化的创新实验班课程设置。三.实施重点1.师生之间的学友文化建设师生之间的“学友关系”,是把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上升到情义关系上来表述的,老师与学生都在教与学这一稳定性活动中共同进步,这是一般情况。师
12、生之间在交往中情义得到升华,相融相洽,这,是教育的追求,也是文化的追求。教师和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追求中形成了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富于创造意义的文化生态。围绕着师生之间的学友文化建设,我们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感情奠基:师生手拉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主力军,学校规定每学年班主任都必须对班中学生进行家访,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由于家庭教育环境、自身思想状况,学业水平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每个班都会有一些特殊学生,这些特殊学生自然成为老师开展工作的重
13、点。学校在班主任、科任老师与特殊学生之间开展“手拉手”活动,要求老师全方位地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耐心教育,经常鼓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老师在这些学生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以真诚和爱心平等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纠正不必要的心理偏差,树立信心,使他们融入到班级集体之中,圆满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业。老师也渐渐地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手拉手”活动不仅使这样的特殊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而且也使得老师的教育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链接这方面可举的例子很多,例如06级(8)班高斌老师的班上原先就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学生王同学。王同学是校合唱队的成员,平时奇装异服,发型奇特,性格偏激。行为规范不合要求,两
14、操不做,上课玩游戏,看小说是家常便饭;作业欠帐,时常撒谎,考试作弊等严重情况也时有发生。在班级中他基本上就和“叛逆”、“闯祸”划上了等号,更让老师头疼的是他认为自己所做的错误都是极其正常的,对于老师的教育也是置若罔闻,不予理睬。对于这样一位特殊学生,班主任老师不仅没有放弃,而且把他当作自己“手拉手”的对象。一方面进行家访,与王同学的父母加强交流,更多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找出王同学身上的优点,经常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平时找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多与他沟通、交流,待互相建立起信任感后再对他进行必要的教育。大半个学期下来,王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行为习惯
15、变好了,学习也要学了,任课老师和同学们看到了他的进步,都十分欣喜。班主任老师还把对王同学的教育和观察写成教育日记,作为个案研究。(2)教学相长:师生“脑碰脑”共同构建思考平台研究表明,师生之间的“学友”关系必须在“文化”的氛围中形成和发展,没有这样的氛围,“学友”关系的建立是表面的、肤浅的,甚至是虚幻的,因而是难以持久的。根据我们的实践,这种学习氛围的创设,主要以思考碰撞过程为主线,有三个环节:第一,成长期待:预备碰撞教师能不能成为学生心中认同的朋友,一开始不是看教师是不是在生活中如何关心比如谈心里话等,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心中虚拟着的对于学生的近阶段期待和长期期待。期待,是教师对学生的预设与期望
16、。在打动学生的力量上,期待之所以超过期望,就在于期待是给予了足够的时间。而这个时间问题,在爱孩子的父母那里往往是缺失的。教师肯用较长的时间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科学预设。这种期待,不是被动的、静止的,而是要有研究、观察、预设,不断地呈现出学生成长的未来画面。陈波宇同学的成就,就是“成长期待”的典型例证。陈波宇考试成绩并不冒尖,进入市北中学后,数学老师金荣生发现他真的是喜欢数学,在数学学习上潜力很大。于是,金老师和陈波宇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友”,小陈在老师“成长期待”中,一步步走向数学峰巅。 2010年12月,陈波宇关于维尔斯特拉斯函数的数学论文,在全球582个参赛队中脱颖而出,
17、获得第三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Shing-Tung Yau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Award)金奖。在颁奖礼上,他是唯一作为获奖代表上台发表获奖感言的学生,还受邀请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华人数学家大会。解放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科学时报、北京青年报、科学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社、闸北报等媒体都做了报道。第二,因材施教:设计碰撞真正负责任的教师要在学生全面发展的框架内充分认识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然后因材施教,运用多种资源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为恰当的服务,这是教育最具本质的涵义,也是“学友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的生态性就在于“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在
18、这一理念的倡导下,我校设置了“创新实验班课程”。其目标为:通过专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最终要形成创新实验班从招收、编班、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一揽子方案。为实验班构建适合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实施方案。第一届创新实验班,以学生在冬令营中的数学成绩为选拔标准,班级中存在着许多数学很好,英语、语文极端落后的学生,中考平均成绩在全年级10个班中列第4名。该班高一以数学学科竞赛出成绩为目标;高二调整为关注学生在数学上的创新素养的培育,创办校本数学刊物简单;高三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每周的一节数学课让给外语,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语文课和英语课分成A(30人)、B(15人)两个班分层教学。链
19、接亓家逸老师把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做到心中有数,在感情上一视同仁,在教学上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对后进生严爱结合,课堂多提问,多让他们练习,多辅导,多启发,多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题目,做对表扬(每次交作业,背书,我都会说Thank you,我的意思是谢谢你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视、付出和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待学习有余力,思维灵活的学生,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有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背诵和默写工作是高三工作的一项常规工作,材料是高三全年级统一的,要求是具体的,但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慢慢默写,优等生个词组一
20、次就能高质量完成,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个分三次完成,尽量做到完美,然后一个一个过审,这样做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信任他们的,就没有出现默写时偷看、抄弄、袭弄虚作假的现象,也不受因为不及格要罚抄“”遍的煎熬。对于词汇的学习,对中低层次的学生的要求是默写背诵,一一过关,翻译要精确。而对优等生,则在高层次的作文教学上化费了一番心思,每周学生完成二篇作文,每篇都批阅,整理来自学生的资源,在学生中找出优秀英语作文(作文教学从不简单地发网上下载的或书上复印的所谓的范文),同班同学的作文亲切自然,同学向同学学习,能找到自身的差距,身边的榜样的作用是无限的,远比空洞的说教有力。课后他们踊跃背诵相互的好文章。高三教学的
21、材料是一样的,最终的高考试卷也是统一的,但是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所以教学课后的作业设计也要科学,要分层次,如类优等生要求快速掌握单词,力求精确,能直接造出英语句子。类中等生能识记单词,能做中译英。类低层学生掌握单词的拼读,能做英译中。能够使一个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对一门课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让学生自信快乐的学习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承认差异,利用差异,用力更要用心,用一切有利于学生的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平等互动:生成碰撞信息沟通条件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一个大脑与全班同学四十个大脑之间的每日较量(学习交流)将显得异常激烈,这种激烈性是使得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极度挑战。教师处于这样的情境中的策略是
22、既要“金蝉脱壳”,又要“顺手牵羊”。即从至尊的知识权威台上走下来,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一员,这将是更主动的学习参与。握有学习参与的主动权比紧握知识至尊者的威权将更有利于教师在平等文化状态中获得发展。同时,又要因势利导,用教师自身学术的感染力和知识的吸引力形成“助推”和“顺牵”,引领学生更有方向地发展自己。链接我校在2012级新高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开展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尝试。这是一种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课堂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简而言之,就是翻转了教师课堂授课与学生练习的位置,倡导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
23、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保证,使学生、教师、教材融为一体,以思维发展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有效教学。其实施的关键点在于:其一是激发兴趣。以兴趣强化动机,以动机强化行为,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情绪状态。其二是启智培能。课堂上,尽可能增大学生的思维容量,“质疑类比归纳”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逆向提问、反思求证、信息反馈是教学方法中的“常规武器”。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形成动态、开放的教学模式。其三是多向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互通、互动,相互启发、相互借鉴,
24、构成一种立体化、多功能的学习共同体。同学们是这样来描述:“我们会一起探讨数学问题,尽管那些知识高考永远不会考到;数学不再只是成堆的试卷与习题,也不再是应试教条的科目,而是一种不计得失为之付出的纯粹的追求”教学相长是学友文化的基调之一。教师爷式的认知促进是明确的指示,即你要这样做,这样做。朋友式的认知促进则是一种暗示。暗示的意义在于,学习者认为你的教学不是“教他”,而是与他一起学习。引导学生在障碍中战胜困难的学习最后获得轻松的愉悦,是“师道”的本质,是朋友式的学习暗示,也即我们常讲的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的学习所得,学生认为是自己学到的,而不是在老师帮助下取得的。看起来这有些否定教师的功
25、劳,其实这正是对教师大道的肯定学生学成之后的肯定远远超越了一般赞美。交友交心,只有达到这种境界,师生之间才能互不能瞒,也不必相瞒,这样,学习就是共同话语。2.学生之间的学友文化建设说到底,人是在群体中得以成长的,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是发展的沃土。没有群体观的个体教育相当危险,它往往把人引向对立与竞争,最终失去自我。实际上,教育的最大意义是运用教育的形式使群体形成并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愈是内部性就愈有教育性,而愈有教育性,就愈有稳定性。稳定性一旦形成,学习友情自然生成。学习友情则是学校学友文化建设上的奇珍异宝。不仅在当前的学习发展中发挥其消解焦虑、避免自闭、改善心理的积极作用,而且在未来的人生发
26、展中仍将发挥彼此关照,互相激励的特殊效果。成年人回忆的最多内容常常是儿童时期的同学友情,这些友情画面在心里已经积淀成精神的声音,时间愈久,其呼唤力就愈强劲,直至生命的终了。因此,学习的友情是现代成年人建立社会友情的酵母。有了这样的酵母,人们就可以用善良和进取的心感应社会,去积极建立新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真诚平台。在我们的研究中,学生之间的学友文化建设,主要是强化两条途径:合作与对话。(1)开辟多种合作途径,不断强化学友根基学校内部的合作关系说到底是一种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意识的形成与强化又依赖于一定的学习组织形式。这样的合作,是同学内部进行的,并不一定要学科老师安排。陈军校长始终认为,愈是常态化的
27、东西就愈具有教育意义。常态化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又必须由教师进行主导性构想。教师主导性构思的关键是与日常学习活动密切联系因此,怎样结合常规教学活动设计出合理的合作组织形式是我们必须重加研究的工作点。第一,学科学习研究小组市北中学长期以来倡导各个班级建立“学科学习研究小组”,这是一个能产生实效的班级学习合作组织。它不仅是原有的学科课代表工作岗位的内涵扩大,更关键的是以课代表为链接的班内多位学生共同常态化研究日常学习的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课代表是学科老师的工作助手,如传递学习信息,收发学习材料等等。课代表的工作荣誉是其学科学习的单项发展和班内的绝对优势。这些都是个人性的。建立小组以后,就变成了一个
28、小团队。这个小团队不必要是固定的,可以因学习内容、学习要求而随机组合。课代表依然发挥作用,但超越了个人化,而是服务小团队,又通过小团队服务全班的组织的协调者。小组成员增加以后,工作的重心不是学习事务的处理,而是学习问题的直接介入。“学科学习研究小组”是由每个班级部分学生自主参与,学科负责老师指导,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贯彻联系课堂内外、课本内容的教育设想。2008级(7)、(8)两个班级93位学生在2008年下半学期,自己找材料,作研究,通过讨论、质疑、写作,前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成一本小论文集,名为论李白。该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学生的小组学习成果或许有些稚嫩,观点或许肤浅,
29、但充满朝气,让我们深切体会“教学相长”的含义;同时也使我们对于学生的学科能力充满信心。或许是出于思维定式,大多情况下指导老师不敢让全班的学生都参与尝试如此水平要求的研究,把“高要求”天然地局限在了部分比较突出的学生身上,这无疑易于实现。敢于并善于引导鼓励大量学生实现研究论文,这无疑也需要指导老师打破固有思路,看到学生身上的无限潜力。第二,社团活动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爱好与兴趣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在学校里,学生社团的前身就是“兴趣小组”,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们聚在一起,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讨、切磋、研究。我校的“社团”亦称“学友团”,是建立在学友文化基础上的社团活动。其主旨就是:让每个
30、社团成为学生自育创新素养的平台,每个学科学习研究小组成为学生发表创新观点的平台,每项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表现的时空。社团活动注重“开放、互动、体验”,各社团在社团总章程的规定下,建立各自的社团工作条例,设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从社团指导教师及社长职责到活动教室使用规章制度再到教师指导津贴和获奖奖励和请购制度都一应俱全。我们并不是用这些条条框框来约束和限制大家的行动和想法,只是希望社团能操作的更具规范性。社团的灵魂是学生,主导者也是学生,期刊是载体,团队是研究者,这样的模式,指导老师只是在其中起到引导督促作用,指导老师一定不能强势。教师的指导又不能包办,这样会抹杀了他们这个年龄群
31、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和违背了社团创办的初衷。学生的学友关系可能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链接 “溯光”文学社团是“上海市明星社团”,始创于1999年。总社下立四大分社:溯光编辑部、“说文解字”汉字研究社、芳草地文学社、“我要飞”诗社。四大分社各自有专门的刊物,即:校报溯光,甘棠汉字研究集,文学杂志芳草地,且来浅唱诗刊。其中校刊溯光曾多次在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校刊、校报评比中获一等奖,是全国校园文学示范社团。校刊溯光从2012年第九期开始新增了天下事栏目,引导学生们不目光从家庭、校园投向社会,关心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现象,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天下事栏目在上海市所
32、有中小学的校刊中是一枝独秀。溯光文学社的活动地点在图书馆,每到周三中午,图书馆的阅览室都是一派热闹景象。各分社的同学团坐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最新作品和创作心得,同学此时的点评是不受任何因素的约束,没有顾及面子的担忧,我校现有“溯光”文学社、“简单”数学社、推理社、心理社、模联社、OM社、动漫社、J.P.R乐队、陶笛社、跆拳道社等二十多个社团。我校每周三中午和周五下午三、四节课为社团活动时间,为各社团的学友们提供了交流切磋的平台。完全是最真实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在这样一个和谐自由的氛围中,社团学友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溯光”、“芳草地”为校园文学开辟了自由
33、天地,创办以来,社员屡屡在全国、市、区各级读书征文、文学创作大赛上获奖。文学社推荐的学生作品经常在中文自修、新读写、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语文世界等有影响力的杂志上发表200多篇,涌现了一批文学新星。“说文解字”汉字研究社,着眼于汉字研究,规范汉字用法,以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为了激励同学们开展文字研究的积极性,社团以甘棠作为发表学生研究作品的园地;并根据师生对汉字研究的理解,确定了此类文章的大致体例。每篇文章大致分为“认”、“用”、“感”三个部分:“认”的部分主要收集你研究的汉字的部首、笔画、读音、基本释义、字体演变及代表书家的典型字;“用”的部分主要是收集整理该字在具体文章中的运用实
34、例,特别是在语文教材中有运用的实例,对此加以精当简要的分析;“感”的部分主要是作者联系自己生活经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皆可用一段文字记述下来,抒写内心体验。这种专门研究常用汉字的书籍在书店里是看不到的,这种体例的创新形式也是绝无仅有的。为了让“说文解字”汉字研究社的同学们的作品能及时和全校同学见面,也为了促进同学们的研究热情,经学校党总支研究同意,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中加进“说文解字”板块,这一创新形式不仅激发了研究者的热情,又能使全校同学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一创新形式在校园内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该社团的各项研究任务。学生汉字研究兴趣小组的研究文章集集为甘棠,已
35、出三期。教师的研究文章整理为汉字研究,已出一期。 2012年8月,甘棠和汉字研究在长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年会的成果展上以其独树一帜的研究体例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在2012年10月15日于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文学社团会议中,我校的甘棠和汉字研究两本书以其新颖独特的研究体例引起与会专家和老师的极大兴趣,带去的100多本交流用书在最短时间内被与会教师一抢而空。(2)深化思想对话过程,努力提升学友境界如果说上述的合作关系主要致力于人际关系的打通外,那么,对话关系则主要致力于思考关系的深度开发。思考关系是人际情感关系的内核。帮助、报答、关心、感恩等等情感关系往往体现于特殊的
36、情境中。在特殊情境中生成,然后倍加爱护与发展。如果在这样的美好关系中再开发思考关系,那么“学友”之“学”的特点就生动地体现出来了。所谓“对话”,在这里主要是指日常课堂学习时的问题讨论。学习讨论是最能影响一个学生的心理成长与认知发展的。过去,我们多半突出了它的有益于认知发展的作用,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到,平日课堂学习活动中的问题讨论对于学生的心理成长,作用更加重要。有不少课堂讨论往往集中在几个少数学生那里,大多数同学边缘化,尤其是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学生遭到冷落,这样的讨论是一种学习霸权。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讨论应是成长的激发,而不是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是不注重于问题的解决。这,往往取决于教师的问题分
37、配与能力分配。链接由首届创新实验班学生创办的校本数学杂志简单,就发源于数学课上的课堂对话。第一期主编黄晟达说:数学课,往往是最容易引起争论的课。当你看到一只只手举得高高的,同学间为一道题而激烈地争吵着,黑板上完美的解答被几十双眼睛欣赏着的时候,也是数学最为精彩的时刻。一堂数学课,也许只讲清了一个问题,但是数学的精彩并不是以量来衡量的,每一分钟的体验都有它特有的价值,每一分钟的思想火花在我们一生的求知道路上都应该是刻骨铭心的,因此当老师说要我们把这些想法记下来编成杂志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对,于是正如你所看到的,第一期杂志诞生了。简单杂志由学生自己写稿、审稿、编辑、排版。杂志中有数学小论文、数学小
38、说、数学游戏攻略等等,文章虽然“简单”,但都有学生自己的想法,对学生本人来说是一种创新。这些创作唤起了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论文的发表对学生是巨大的鼓励。姜琪源同学说:“金老师要求我的论文要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于是我六次修改文稿。在一次次的改稿中,我突然发现,那个曾一面临数学难题便唯唯诺诺,只呆在一边倾听讲解的女生,今天有了勇气和数学高手大声讨论。” 自2009年12月简单创刊至今,已经出版四期,在上海市的重点中学、闸北区的各所学校、市北中学的每一位师生中得到广泛传阅,得到领导、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大家普遍认为我们在培养喜欢数学的未来学者!简单第一期中薛方晖、姜淇源同学的论文在2010年第8
39、期和第10期的数学教学上刊登,第二期中陈波宇的论文Weierstrass函数在不可列的稠密集上不可导的一种证明获第三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唯一的金奖。小论文虽然“简单”,但对学生本人来说是一种创新,每一种体验、每一种思想火花都见证了学生的成长。问题分配是指今天共有多少问题,这些问题要涉及哪些学生;能力分配是指今天安排的学生中的能力调用配置,一般情况下,基本上是强弱搭配,促进同学之间的帮助效果的生成。要特别注意的是,有时教师出于好意,有意降低学习难度,出示十分简单的问题,组织心目中的“那几位”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讨论解决。教师的用意是让他们尽快地获得成功感,大多数学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成功”而继续强化了
40、他心中的“失败意识”。他认为他也许只能参与一些简单问题的对话,而那些带有强烈刺激性和荣誉感的“难题”仍然只是班上学习尖子展示才华的“机会”。因此,这里需要提出一个“度”的问题:一是问题的难易度;二是问题对话的学生参与度;三是某一问题讨论过程中“特别学生”介入的时机(能力强弱学生的互为参与能增添讨论对话的活力)度。这三个度的把握是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来支撑的。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动态性。链接 数学课上金荣生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老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著名不等式和不等式证明的方法,这节课我们自己编不等式自己证。问题: 。请在横线上填入代数式,使之构成一个恒成立的不等式,并给出证明。 学生甲:。同
41、学们发出会意的笑声,部分同学觉得这个不等式太简单,没有“技术含量”证明难度低。老师指出:甲同学填得很好,横线上填0、等数,不等式也成立,但1是可以填的最大的常数。(很多探究课,一开始常陷入冷场,其原因是教学的双方都把目标定得太高。这里,老师“不经意”的肯定,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导火索。)学生乙: 。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编出来的?学生回答:由恒不等式变形即得。老师:将已知的恒等式和恒不等式变形改造,是编制新的恒不等式的常见方法,也是老师编制考题的常见方法。如果你能将一个不等式是怎么编出来的看透,那么它的证明自然不在话下.如果你不能一眼看出这个不等式的由来,那么该怎么证明呢?他同学回答:作差比较,以
42、a为主元,变形为,再配方。解答过程略。老师:这里以a为主元,按照a的降幂排列, 是对多元代数式进行变形的重要技巧。可谓是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探究教学也要做到放中有收,如果只探究不总结,就使知识显得零碎,并使许多学生跟不上探究的节奏。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离不开必要的总结和归纳。)学生丙: 。老师:这是恒成立的不等式吗?有哪些证明的方法?学生们提供了以下多种方法:作差比较法,以a为主元进行配方;作差比较法,看成a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综合法,利用几个基本不等式累加;综合法,利用柯西不等式由展开化简,即得原不等式;综合法,利用柯西不等式由两边开方,即得原不等式。老师这时再问学生丙:你是怎么编出这个
43、不等式的?学生丙:相当于方法3, 把几个基本不等式累加得到。教师总结:丙同学和乙同学的编制方法,有所不同,乙同学是将一个恒不等式的左边的一部分移到右边,相当于不等式证明方法作差比较法的逆用。而丙同学是将几个恒成立的不等式累加,相当于证明方法中的综合法。如果我们能看出一个不等式的编制方法,就相当于抓住了不等式的本质。(教师的这几句话,让有些还摸不到编制不等式的门路的学生,找到了探究的方向。)这时同学们的思路逐渐开阔,又编出了许多不等式。(这时,我们在课堂中给学生留足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思维的过程,教师担当的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3.教师之间的学友文化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师职能的
44、深刻变化,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了。同样,离开实践的研究也无法回应时代的挑战。教师的研究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应当把终身学习作为教师研究活动的中心。学校应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1)创立“三十五岁学友团”:打造青年教师立志高地链接2011年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活动:l 3月29日,综合楼二楼远程电化教室,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开班,陈军校长谈开设这个班级的意义并布置研究课题。选举班委。l 4月1日,蔡书记在教工大会上向全校教工宣布班委名单。l 4月18日,三楼会议室,第一次班委会,统一思想,讨论学习班计划。l 4月25日,陈军校长开设讲座论语学而篇。l 5月9
45、日,陈军校长开设讲座论语学而篇。l 5月10日,三楼贵宾室,布置教工大会汇报工作。l 5月12日,部分学员听上师大附中徐芳老师讲座红楼三味。l 5月25日,上交作业-陈校长论语讲座体会。l 6月3日,教工大会汇报,发言人:吴志锋、韩立春、舒适、周晓东、王蕾。l 6月14日,方仁工校长讲座,主题:崇实多思进取。l 9月14日,综合楼二楼远程电化教室,12:20,讲座:怎样备课。主讲人:潘为国老师。l 10月13日中午,老领导指导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l 11月1日中午12:20,我校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学习于漪老师“学做人师”报告(录像)。l 11月5日,我校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参加
46、于漪老师从教六十周年庆祝大会。l 12月1日中午12:20,我校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继续学习于漪老师“学做人师”报告(录像)。2012年l 1月,听市教委人事处长报告。l 3月6日,学习研讨,布置撰写关于作业研究的个案。l 3月20日,讲座:粉笔字的规范书写。l 3月27日,参加中美卓越校长论坛。“35岁学友团”,又称“市北中学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 以本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为对象,开展专题研究,在思考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师德修养、学科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同时也促进了学友文化日臻完善。从他们的系列活动中,我们可以大致追寻到教师之间学友文化的生成轨迹。(2)搭建教学互鉴螺旋梯引导每
47、一个教师轮流“值课”教师之间的学友关系是为了不断创造教育思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育人境界。每一天的教学应该都是新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应该都是发展着的。这种学友文化的形成,必须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文化如水,静静流淌。近年来,我们从教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出发,从课堂反思上立意,从群体交流上搭桥,从实践改进上入手,认真扎实地培育教师学友文化的特色。上课、听课、评课、说课等都是师生在学校里的主要生活内容,既是学习方式,也是生活方式,还是学友文化形成的过程。教学研究理应成为师生共有的文化思维习惯。老师的教学水平应该是在不断实践中螺旋式提升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是课堂教学自我比较和同事之间横向
48、比较的成长路径。第一,轮流“值课”:开展“深入班级、体验班风”听课评课研究我们常年做到以下七个一:每周一张听课表师资处安排56节课供全校教师听课;每一位教师都参加上课、听课;每位开课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一次教学学反思,交流发言;每位听课教师在听课现场填交一张教学评价表;师资处给每位开课教师提供一份教学建议书;每位教师每学年实录一节课;每两周召开一次教学经验分享会。上公开课,不是个别老师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老师探讨问题的机会。从2007年起,我校每一个老师每学年都要轮流上1-2节公开课,人们称为“值课”。就像“值日”。我们聚焦学习,聚焦课堂,聚焦教学,开展以“深入班级、体验班风”为主题的螺旋生长式听课评课研讨活动,研究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班级的学风和学校析教风的螺旋生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