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基础护理学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58583403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9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基础护理学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23年基础护理学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基础护理学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基础护理学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章 护理学相关理论 知识脉络图 第一节 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性,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合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系统作为一种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科学概念的使用,却是在现代。人们公认的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1932年,他发表了“抗体系统论”,提出了将有机体当做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虑的观点。1937年,他初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在1945年公开发表,直到1948年他的“一般系统论”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1954年,以贝

2、塔朗菲为首的科学家们创办了“一般系统论学会”。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了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全面总结了他自己40年来研究一般系统论的成果,为系统科学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大纲,被公认为是一般系统论的经典著作。此时,系统论的学术地位才正式确立。 在贝塔朗菲的提倡下,许多其他学科的学者们发现一般系统论的概念和原理同样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他们自己的研究领域,如化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20世纪60年代后,系统论得到广泛发展,其理论与方法渗透到有关自然和社会的一切科学领域以及生产、技术领域,并日益发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系统论的概念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由若干个可以互相区别、互相联系而

3、又互相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为达成整体目的而存在的有机集合体。其中的“要素”是系统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各组成部分。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由于系统构成要素不同以及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方式不同,因此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千差万别的系统。 (二)系统的分类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各种系统。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系统可有不同的种类。 1按系统的自然属性分类 按系统的自然属性分类,系统可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组成的,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系统,如宇宙系统、生态系统、人体系统等。人造系统是指为达成某种

4、目的而通过人改造或由人发明的系统,如国民经济系统、公司系统、机械系统等。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系统是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的结合,称复合系统,如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等。 2按系统的运动属性分类 按照系统的运动属性分类,系统可分为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两大类。动态系统是指系统状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系统,如生物系统等。静态系统是指系统状态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系统,如基因分析图谱等。但是这里所说的静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静止不变的系统是不存在的。 3按系统的物质属性分类 按照系统的物质属性进行分类,系统可分为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实体系统是指由客观物质组成的系统,如自然系统、行政系统、

5、神经系统等。概念系统是指由主观概念和逻辑关系等非物质组成的系统,如学科体系系统、制度体系系统等。 4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与环境经常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互换的系统,如自然界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封闭系统是指那些不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互换的系统。特别要注意,绝对封闭的系统是不存在的。 开放系统与环境间的作用是通过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过程完毕的,通过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开放系统与环境保持协调、平衡,并维持自身的稳定。 (1)物质、能量和信息由环境向系统的流入过程称输入; (2)系统部分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辨认、解

6、决和转换等加工解决,使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成为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称为转换; (3)将经系统改变后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散发到环境的过程,称为输出; (4)系统的输出反过来又进入系统并影响系统的功能,称为系统的反馈。 (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互相作用的方式与顺序,反映系统的内在构成。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互相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反映系统的外部行为。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一般来说,结构不同,功能就不同,如人体癌细胞在结构上发生变异,其功能与正常细胞不同,起着悲观、破坏的作用。但结构相同,也也许表现出不同的功能,

7、这与外部条件有关。 此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界线又是相对的、可变的。结构作为内在根据决定系统的功能,但功能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结构,能动地改变结构。 二、系统的基本属性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属性,是观测和分析系统最基本的方法。系统是一个整体,它由各种要素组成,但并不是各个要素功能的简朴相加。整体功能是各部分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之和。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其他要素或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目的性 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这也是用来区别不同系统的标志。设计和分析系统时,必须弄清其目的,否则无法构成一个良好的、有序

8、的现实系统。当系统存在多个目的时,要从整体协调的角度出发寻求平衡,以获得整体上的最佳效果。 (三)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系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系统要进行活动,必须通过内部各要素的互相作用,能量、信息、物质的转换,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来达成最佳功能状态。此外,系统又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以适应环境,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四)相关性 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其中任何要素的性质或行为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甚至系统整体的性质或行为的变化。 (五)环境适应性 一个系统与其所处环境之间通常是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换,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

9、起系统特性的改变,并相应地引起系统功能和系统内各部分互相关系的变化。 三、系统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一)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人 护理的对象是人,人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系统。人的生命活动与健康的基本条件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人与外界环境及其人体内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从而维持着生命和健康。人总是处在健康与疾病这一线性连续体的任何一点上,任何时候人的健康状态总是相对的并动态变化着。此外,人对自身的功能状态具故意识和监控能力,对自己的活动具有选择和调节的能力。 (二)用系统论的观点看护理 护理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实现一定护理功能的有机整体。护理系统具有以下

10、基本特性: 1护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护理系统涉及医院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护理学术组织等子系统,各子系统内部又有若干层次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且功能互相影响。要发挥护理系统的最大效益,必须具有护理的观念,运用系统的方法,不断优化系统的结构,调整各部分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高效运营。 2护理系统具有开放性。护理系统从外部输入新的信息、人员、技术、设备,并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特别是医疗等系统,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3护理系统具有动态性。护理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护理的组织形式、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各方面进行着适应性的变化。因

11、此,护理系统要适应各种变化,护理工作者就必须进一步研究护理系统内部发展机制和运营规律,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4护理系统具有决策与反馈的功能。在护理系统中,护士和患者构成系统的最基本要素,而护士又发挥着支配和调控作用。护士要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作出对的的判断,实行科学的护理计划,并及时作出评价反馈,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第二节 成长与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法观测人的行为,创建了性发展学说。他认为人是倾向于自卫、享乐和求生的,其原动力来自于性的力量,是心理发展的基础。 (一)弗洛伊德意识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意识层次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涉及欲望

12、、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有层次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指人们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潜意识是指人们没故意识到的深层次心理活动。而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心理活动。 (二)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1本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从出生之日起即已存在。人类的基本需求构成本我。本我中的需求产生时,个体规定立即满足,因此,从支配人性的原则来说,支配本我的原则是快乐原则。 2自我 自我是指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的。由本我发展而来的各种需求,如

13、不能在现实中立即得到满足,个体即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原则是现实原则。 3超我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的部分,即自我抱负(规定自己行为符合自己抱负的标准)和良心(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由此可见,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得到的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来看,支配超我的原则是完美原则。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互相交织,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司其职,处在协调和平衡的状态,从而保证人格的正常发展。假如三者失调或破坏,则会产生精神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

14、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表3-1)。 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艾瑞克森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在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说的基础上,修正了弗洛伊德过度强调性的力量的观点,提出了文化社会环境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艾瑞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8期,每一时期各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社会危机要面对,危机解决是否恰当将导致正性或负性的社会心理发展结果。解决得愈好就愈接近正性,也就愈能发展成健康的人格。(表3-2、表3-3)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他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测,提出认知发展学说

15、。他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不是由教师或父母传授给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积极与环境互相作用,积极寻求刺激、积极发展的过程。 (一)认知发展分期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过程分为: 1感觉运动阶段 出生2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结识世界。 2前运算阶段 27岁,个体开始运用简朴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少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计算。 4形式运算阶段 1214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过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二)认知发展的重要原理 皮亚杰在进行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了以下重

16、要原理: 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导致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顺序不变。 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在护理中的应用 皮亚杰系统完整地描述了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认知发展过程,使我们获得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结识。因此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很多。护士同样是教育者,所不同的是护理人员的教育对象是特殊的非常态的人。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了解不同的发展阶段患病儿童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

17、采用他们可以接受的语言、方法及沟通方式,使他们乐意配合各项护理操作的实行,并能对他们实行有针对性的、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健康教育。第三节 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 护理的对象是人,人具有维持生存和健康最基本的需求,假如这些需求未获得满足就会对健康导致威胁。当护理对象发生现存或潜在性的健康问题时,护理人员必须提供合适的护理服务,协助患者满足基本的需要。 一、基本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一)需要的概述 1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与社会规定的反映,也是形成动机的前提。它表现为个体对体内、外环境的一种稳定规定,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重要源泉。 2需要的特性 (1)对象性:人的任何需要都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种需

18、要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还可以是社会方面的。但是,无论是哪种需要,都必须有一定的外部物质条件才干满足。 (2)发展性:需要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在发育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优势需要。 (3)无限性:需要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个体当某些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会不断推动人们向更高级的需要发展。 (4)客观制约性:人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但需要的产生与满足受到个体所处环境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5)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需要既有相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方面。如人们在生理方面的需要基本是相同的,而在情爱、自尊、成就感等方面的需要就也许有所不同。 3需要的作用 需

19、要是个体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正是个体对新需要的追求,才推动着个体在各个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在护理患者时,不仅要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并且要激发患者依靠自己的力量恢复健康的需要。 (二)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不同层次,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并按“金字塔”形状加以描述(图3-1)。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方面的需要,如空气、水、食物、睡眠、休息、排泄等。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最低层次的需要,并在

20、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当生理需要满足时,它就不再成为个体行为的动力,这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具有生理上的安全感与心理上的安全感两层意思。生理上的安全感是指个体需要处在一种生理上的安全状态,以防身体上的伤害或生活受到威胁。心理上的安全感则指个体需要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觉,避免恐惊、胆怯、焦急等发生。 3爱与归属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指个体渴望归属某一群体并有一个合适的位置,希望得到别人的爱或给予别人爱的需要。假如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感到孤独、空虚、绝望等。 4自尊的需要 自尊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拥有自尊,视自己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二是指被别人尊敬,得到别人的认同

21、及重视。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就独立、坚强、自信及有成就感等,否则就会产生自卑、软弱、无助的感觉。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个体充足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上的愿望、抱负和抱负的需要,并能从中得到满足。 二、需要层次论的一般规律 1人类需要具有普遍性,即这些需要是人类普遍存在的。 2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一定的层次性,但不是绝对固定的。 3需要的满足过程是逐级上升的,当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向高层次发展。层次越高,越难满足。 4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同一时期内,个体可存在多种需要,但只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优势需要是在不断变动的。 5各层次需要互相依赖,彼

22、此重叠。较高层次需要发展后,低层次需要并未消失,而是对人行为的影响减少。 6不同层次需要的发展与个体年龄增长相适应,也与社会的经济与文化教育限度有关。 7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档需要满足的愿望更强烈,同时,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档需要的满足规定更多的前提和外部条件,满足的方式有更多差异。 8随着需要的向上移动,各种需要的意义是因人而异的,它受个人愿望、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受环境和场合的影响。 9人的需要满足限度与健康成正比。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任何需要的真正满足都有助于健康发展。 三、需要层次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一)需要层次论对护理的意义 人类需要层次论对护理思想与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护理工作者

23、结识到,护理的任务就是满足患者的需要。它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于: 1辨认服务对象未满足的需要,这些未满足的需要就是需要护士提供帮助和解决的护理问题。 2能更好地领悟和理解患者的言行。 3预测患者尚未表达的需要,或对也许出现的问题采用防止性措施,以防止问题的发生。 4系统地收集和评估患者的基本资料。需要层次论可作为护士评估患者健康资料的理论框架,借助这个理论,护理人员可有系统地、有条理地收集和整理资料,从而避免资料的漏掉。 5按照基本需要的层次,辨认护理问题的轻、重、缓、急,以便在制定护理计划时妥善地排列先后顺序。 (二)患者的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 疾病常使护理对象许多基本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4、而表现为缺氧、电解质紊乱、营养失调、失眠、排泄障碍等,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了解患者的基本生理需要并采用有效措施给予满足,是护理人员的工作重点。 2安全需要 在患病时,由于舒适状态的改变、疾病的威胁、生活环境的变化等都会使患者的安全感明显减少。他们既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和保护,又紧张会发生医疗护理失误。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入院介绍和健康教育,避免各种损害因素,提高诊疗、护理水平,减轻患者的精神困扰,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3爱与归属的需要 患者在住院期间,与亲人的分离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爱与归属的需要变得更加强烈,他们既希望亲人对自己表现更多的爱和关心,又为自己不能如健康时那样施爱于亲人

25、而痛苦自责。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患者同家属、亲友的沟通,减轻患者的孤独感,满足患者爱与归属的需要。 4自尊的需要 疾病可导致个体某些方面能力下降甚至丧失,这会严重影响患者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他们会紧张自己成为别人的承担,紧张被轻视,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护理人员应保持对患者的尊重与热情,积极鼓励其参与自理活动,保护患者的隐私,维护患者的自尊。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个体在患病期间最易受影响并且最难满足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疾病会导致个体暂时甚至长期丧失某些能力,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学习、工作岗位。这常使个体陷入失落、沮丧,甚至绝望的情感状态中。这种不良情感反过来又会

26、使个体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与满足限度是因人而异的。护理的功能是切实保证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为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发明条件。 (三)护理人员满足护理对象需要的方式 1商接帮助护理对象满足需要。对暂时或永久性丧失某些能力影响基本需要满足的护理对象,护理人员应采用有效措施,直接帮助其满足需要,减轻痛苦,维持生存。 2协助护理对象满足需要。对于部分基本需要无法自我满足的个体,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支持,协助其发挥最大的潜能,达成最佳的独立状态,促进恢复。 3间接帮助护理对象满足需要。护理人员可通过健康教育、卫生宣教、征询指导、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为护理对象提供卫生保健知识,以提高自

27、我满足需要的能力;通过改变环境,消除阻碍或影响护理对象基本需要满足的因素避免健康问题的发生或恶化。第四节 应激与适应理论 一、压力与压力源 (一)压力 1压力的概念 目前普遍认为,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作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反映的生理和心理反映状态的过程。 (1)压力是一种刺激。当环境中存在着威胁和刺激的时候,产生压力。 (2)压力是一种反映。当压力出现时,个体生理上的变化和行为组成反映。 (3)压力是一个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互动的过程。 (4)压力有正负两方面影响。 2潜在压力转变为现实压力 在一定的条件下,潜在压力转变为现实压力。这一定的条件有:活动结果的

28、重要性,结果的不拟定性;结果被捕获的也许性,如机会、限制等。 (二)压力源 1压力源的概念 凡是可以对身体施加影响而促发机体产生压力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均称为压力源。 2常见压力源 (1)物理性压力源,如温度、强光、噪声、机械力、电、放射线等。 (2)化学性压力源,如剧毒药、强酸、强碱、刺激性或毒性气体。 (3)生物性压力源,如细菌、病毒等。 (4)生理病理性压力源,如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缺氧、手术、饥饿等。 (5)心理社会性压力源,如各种灾害、战争、生离死别、角色改变、环境改变、预期的压力事件、人际关系紧张等。 (三)压力反映 1压力反映的概念 压力反映是指压力源作用于个体时,个体出现

29、的一系列反映。 2压力反映的类型 (1)生理反映: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需氧量增长、免疫反映下降、胃肠蠕动减弱、肌肉张力增长、括约肌失去控制等。 (2)心理反映:积极心理反映:指能采用适当对策,如改变对压力源的结识和采用积极的行动,从而稳定情绪。悲观心理反映:如焦急、抑郁、情绪低落、结识功能障碍、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中断、自我评价能力减少、自卑及行为变化(大量饮酒、吸烟)等。这种心理反映又会作为一种刺激作用于大脑,从而导致机体压力反映的加强和延长。 (3)行为反映:强烈的压力会在人们的行为上有明显的表现,如食欲减退、失眠、烦躁、工作效率发生变化等。 (四)压力模型压力模型参见图3-2

30、。 二、塞利的压力理论 汉斯.塞利是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被称为压力理论之父。其著名的理论代表作是压力(又译名为应激)。 (一)压力 塞利认为,压力是人体应对环境刺激而产生的非特异性反映,即身体对作用于他的压力源所进行的调整。 (二)压力的反映 塞利认为压力的生理反映涉及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和局部适应综合征(Local adaptation syndrome,LAS)。 1全身适应综合征(GAS) GAS是指机体面临长期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症状和体征,如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疲乏、倦怠、疼痛、失眠、肠胃功能紊乱等。这些症状是通过神

31、经内分泌途径产生的。 2局部适应综合征(LAS) LAS是机体应对局部压力源而产生的局部反映,如身体局部炎症而出现的红肿热痛与功能障碍。 (三)压力反映的过程 塞利认为GAS和LAS的反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警惕期 机体在压力源的刺激下,出现一系列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改变,如血糖、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度增长。 2抵抗期 若压力源连续存在,机体进入抵抗期。此期,所有警告期反映的特性已消失,但机体的抵抗力处在高于正常水平的状态,使机体与压力源形成对峙。对峙的结果有两种:一是机体成功抵御了压力,内环境重建稳定;二是压力连续存在,进入衰竭期。 3耗竭期 由于压力源过强或过长时间侵袭机体,使机

32、体的适应性资源被耗尽,故个体已没有能量来抵御压力源,这样,不良的生理反映就会出现,最终导致个体抵抗力下降、衰竭、死亡。 (四)对压力的适应 1生理性适应 (1)代偿性适应 代偿性适应是指当外界对人体的需要增长或改变时,人体所作出的反映。 (2)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人体对某种固定情况的连续刺激而引起的感觉强度的减弱。 2心理适应 心理适应是指人体感到心理压力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去结识压力源,摆脱或消除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人们经常会使专心理防御机制来适应,并且是不自觉的使用。假如心理防御机制应用得当,则会帮助人们减轻压力,产生积极的防御体验。假如过度则会使心力精力大量消耗,甚至出现病态人格。

33、 3社会文化适应 (1)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调整人体的行为举止,以符合社会规范、习惯、信仰,应对各种团队与家庭的压力。 (2)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是指调整个人的行为,使之符合某一特殊文化环境的规定。“入乡随俗”很好地反映了社会文化适应的状态。 4技术性适应 技术性适应是人们在使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明的科学工艺的革新。 三、压力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一)住院患者常见的压力源 1环境陌生 住院患者对病室环境及医务人员有陌生感,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如对医院的饮食不习惯、对医院的作息时间不适应等。 2疾病威胁 患者知道自己患了严重的疾病、难治或不治之症,将要进行手术时知道了手术也许致残或影响自己的身体功

34、能和形象,或者是突发疾病住院,这些情况导致对患者的威胁。 3缺少信息 患者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措施不明确,对手术和药物疗效存在疑虑,对医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术语不明白,或者患者所提的问题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等。 4丧失自尊 因患病失去自理能力,需要由别人帮助照顾生活,如进食、洗澡、如厕、穿脱衣裤等,或者患者必须卧床休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等。 5不被重视 医务人员忽视了与患者及家属的必要沟通,未能及时满足患者的需要等。 (二)帮助患者控制及应对压力的方法 1帮助患者控制压力的方法 (1)护理工作人员应为患者发明一个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的病区环境,积极热情地接待患者,向患者介绍医院及病区的环

35、境、病区的规章制度、病区的作息时间及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等,协助患者适应医院及病区的环境,消除患者由于陌生和孤独所导致的心理压力。 (2)护理工作人员应积极了解患者的病情、患者的生活背景等,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掌握每个患耆的心理、生理感受及各方面的需要,从而及时给予患者恰当的生理、心理治疗,让患者适应患者这个角色。 (3)在整个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及时将与疾病相关的情况,如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预后等方面的信息,告知患者,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和护理计划,减少患者的焦急和恐惊情绪,让患者充足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4)护理人员应培养患者的自护能力,使之能尽也许参与自己的

36、治疗及护理。 (5)护理人员影响患者提供与疾病相关的康复知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帮助患者应对压力的方法 (1)进行心理疏导与自我心理保健训练。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鼓励患者通过各种方式宣泄内心的感受、想法及痛苦,指导患者应用各种方法(如暗示法、倾诉法、活动转移法等)进行自我心理保健训l练。 (2)提供心理自持、关怀及鼓励,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怀和关爱,以保持患者的自尊心及价值感。 (3)调动患者的各种社会支持系统,指导和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或提供相关的信息。 (4)进行放松训练。对于心理紧张、焦急、恐惊的患者,通过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声音、想象等方面,来减少患者对周边环境的感应

37、能力,使患者心理放松。 (三)护士面对的压力及对压力的应对 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士必须经常面对复杂的压力。压力使护士产生工作疲倦感、情绪不稳定、易怒、对患者服务态度不好等紧张局面。这经常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使护理工作质量下降。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应明确也许存在的压力源,并采用应对措施去调节和适应,以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第五节 角色理论 一、角色的概述 (一)角色的概念 角色原为戏剧舞台上的表演用语,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分析个体心理、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的互相关系中,成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护理学中常用的术语。 角色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在实现与这种地位相联系的权利和

38、义务中,表现出符合社会盼望的行为与态度的总模式。 每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一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 (二)角色的特性 1角色之间互相依存 任何角色在社会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互相依存。在与之相关的角色伙伴发生互动关系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角色,即一个人要完毕某一角色,必须要有与之互补的角色存在。如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互相依存,要完毕教师的角色,必须要有学生角色存在。同样,要完毕护士的角色,必须有患者、医生、患者家属的存在。因此,为了形成某一角色,必须有与之互补的角色作为这个角色的补充。这些互补的角色,统称为角色丛。所有的角色都是在角色丛中进行功能运作的。 2角色盼望 只有当个体存在的情况下

39、,才干具有某一角色。社会对每一个角色都有一定的“角色盼望”,即一个人在社会系统中的行为态度要符合角色规定,其周边的人也总是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方式寄予盼望。如,学生必须遵守学生的行为准则,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等。个体根据自身对角色盼望的结识与理解而表现出相应的角色行为。个体要完毕社会所期待的角色行为,必须对自身所拥有的角色有良好的认知。 3角色的多重性 角色多重性也称为复式角色或角色集,是指当多种角色集于某个体一身时,该个体所处的位置。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多重角色,但最重要承担的是与职业和家庭相关的角色。 (三)角色转变 角色转变是指个体承担并发展一种新

40、角色的过程。它是一种正向的成长,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每个人在一生中会获得多种角色,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些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往往对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方面产生不同的规定。当个体承担并发展一种新角色时,就会出现一个角色转变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必须了解社会对角色的盼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自己的行为逐步符合社会对角色行为的盼望,这样才干最终有效地完毕角色的转变。 二、护士角色 (一)护士角色的概念 护士角色是指护士应具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社会行为模式。它的形成源于社会对护士职业的盼望和规定。从南丁格尔创建护理专业以来,护理学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护士的

41、形象也发生了主线性变化,由简朴的疾病照顾者转变成了健康护理者,当代护士被社会赋予了多元化的角色,在护理实践中发挥着多重角色功能。 (二)护士角色的功能 1关怀和照顾的提供者 护士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照料患者,但护理工作绝不能简朴到纯技术和知识的范围。传统的保持个人尊严和母性照料活动就包含了护士关怀和安抚的角色。关怀是大多数护理措施的核心,也是一个专业护士必备的技艺,这个角色的任务是护士传达对患者重要事情的理解和提供支持,护士通过态度和行为来表达对患者利益的关心,把患者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机器去对待。 2教育者 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人们对自己健康的关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医疗卫生工作已

42、不再是单纯地重视治疗,而是涉及防止在内的系统工程。人们迫切需要关于促进健康和维持健康的知识,他们希望了解有关健康的知识,特别是患者更想知道与自己疾病相关的知识。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涉及患者在内的全民进行健康教育,在护患关系中扮演教师的角色,如何当好教师,要看你掌握知识的多少,宣讲的清楚度,以及你的表达能力等,还涉及沟通的内容。 3征询者 护士不仅要对患者的身体疾病提供治疗性服务,并且还要进行有关健康和疾病知识的征询,以及帮助患者辨认和应对心理或社会问题,明确自己的选择,以获得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感。 4患者辩护者 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作为患者的辩护者,应促进对患者有益的事情,保证患者的规定得到满足和保护

43、患者的权利。 5变化促进者 变化促进者是指能启动变化或帮助别人,对自己或系统做修正的人。在执行护理计划的过程中,由于病情的变化,护士可以对护理计划进行修改、调整以促进健康的各种变化。 6管理者 管理者不单单是指病区的护士长,而是指每一个护士。护士在单独值班时要管理病区的所有患者。所以,护士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 三、患者角色 (一)患者角色的概念 患者角色又称患者身份,是一个被疾病的痛苦所折磨,并有治疗和康复的需要和行为,通过患病和康复的过程,与家庭、社会、医务人员之间产生互动的人。 患者角色是社会对患者所盼望的行为模式。当一个人患病时,不管是否已经通过医生的证实,这个人都已经获得了患者这个角色

44、,并且原有的社会角色部分地或所有地被患者角色所代替,因此这个人就得以患者的行为来表现自己。 (二)患者角色的特性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社会制度一书中提到“患者角色”,将患者角色特性概括为以下4点: 1患者可从常规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并根据疾病的性质和严重限度,相应减轻他平时承担的社会责任(工作)。 2因人对病自身无法控制,所以患者对其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 3患者有义务力求痊愈。生病不符合社会的愿望和利益,社会希望每个成员都健康,以承担应有的责任和角色。生病是暂时的非正常状态,患者应积极力图恢复常态。 4患者应当寻求可靠的治疗技术帮助,必须与医生、护士等合作,共同战胜疾病。 (三)患者角色的变化 1角色行为缺如 否认自己有病,未能进入角色。虽然医生诊断为有病,但本人否认自己有病,主线没有或不乐意识到自己是患者。 2角色行为冲突 患者角色与其他角色发生心理冲突。同一个体经常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当患病并需要从其他角色转化为患者角色时,患者一时难以实现角色适应。 3角色行为减退 因其他角色冲击患者角色,患者从事了不应承担的活动。已进入角色的患者,由于更强烈的情感需要。不顾病情而从事力所不及的活动,表现出对病、伤的考虑不充足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