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高三化学作业设计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得体会】高三化学作业设计心得体会.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化学作业设计心得体会 近几年化学学科高考试题往往是创设新情境、提供新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运用不同题型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校本作业要引导学生克服思维狭隘、逻辑混乱和主次不分等问题,寻找作业与课堂所学知识、生产、生活等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规范的解题格式和学科表述,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学科能力。笔者所在学校优化校本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题被确定为福建省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后,笔者也在高三化学学科的校本作业设计上做了大胆的尝试,旨在让学生更深刻、更有效地实现知识、技能、感悟和素养的全面提升。一、简约性作业设计简约性的内涵是:“简约而不简单
2、”,即量上要适度和质上要精当。量上的适度,主要采用“6+2+1”的模式,即每节新课后布置6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和1道选做题。质上的精当,主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夯实、强调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强调良好答题规范的养成。6道客观题从重点、难点和易混点角度针对单个知识点设计;2道主观题侧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性,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另外1道选做题,注重知识的运用,因此可以是家庭小实验、社会调查或是学习小组探究题。二、拓展性作业设计的拓展性指的是不应就题论题,而应从“点”出发,由“点”及“面”的适度拓展,尽可能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主动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笔者在实践中时常使用“问题串”,即在一定的
3、学习范围或主题内,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统筹安排一系列问题。例如,在高三复习溶液的酸碱性与pH一课后,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串”:1.常温下,将等浓度的某一元酸和一元碱溶液等体积混合,试确定下列各组混合后的溶液的pH范围:(1)强酸和强碱;(2)强酸和弱碱;(3)弱酸和强碱2.常温下,将pH=3的某酸溶液和pH=11的某碱溶液等体积混合,试确定下列各组混合后的溶液的pH范围:(1)强酸和强碱;(2)强酸和弱碱;(3)弱酸和强碱像这样“问题串”的提出,使学生对酸、碱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问题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提升了学生归纳、类比和迁移的能力,提高了复习的有效性。学生思考、解决
4、“问题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和技能深入发展的过程,也是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提高的过程。三、启发性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化学学科的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成作业,启发学生思考,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化学教师应多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探究实践,加深对课本知识和原理的理解,提升生活经验。例如,海峡都市报报道了一则题为“消毒液洁厕灵混用小伙洗厕所中毒险丧命”的新闻。新闻报道:“因为将84消毒液与威猛先生洁厕灵混合在一起使用,一男子中毒被送进了医院”。这则新闻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有记者爆料:超市工作人员竟然鼓励洁厕灵与84消毒液混合使用,说一个去
5、污效果好,一个还能消毒,两者一起用,效果好。笔者充分利用这则新闻,设计成校本作业,启发学生思考:(1)查找资料了解洁厕灵与84消毒液的化学成分。(2)二者混用产生的有毒气体是什么?该气体有何危害?(3)相关反应涉及哪些化学知识或反应原理。通过资料查找,学生发现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呈碱性;而洁厕灵一类的清洁剂,大多是酸性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当两者混合在一起,就会发生剧烈化学反应,产生带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氯气。而氯气是有毒性气体,吸入体内后,轻者可能引起咳嗽、胸闷,重者呼吸困难,更严重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有学生尝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ClO+2HCl=NaCl+Cl2+H2O;更有
6、学生以志愿者的角色到超市进行义务科普。“学而不用,学它何用?”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充分展示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的知识和技能回归到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养成用科学和人文的视角看待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四、探究性美国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开展了著名的动物迷津实验。实验中动物经历无数次的尝试,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终掌握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有效地实现目的。桑代克由此提出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桑代克认为:“动物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渐进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仔细体会,学生的
7、探究性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经历多样的假设和反复的论证。一次性完成的学习不是探究性学习,起码缺少探究的价值。教师要充分认识探究性问题的多样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在校本作业中适当地安排探究性问题,将枯燥的作业训练变成“思维的体操”。探究性试题往往是开放性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假设和方法合理。例如,在二氧化硫性质的校本作业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探究性问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二氧化硫的制备实验探究。(1)当用过量的铁粉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时,发现生成的气体冷却后体积比理论计算所得二氧化硫的体积要多。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并说明验证的方法。(2)当用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备二
8、氧化硫时发现,铜与热的浓硫酸反应后没有得到预期的蓝色溶液,而是得到白色沉淀。请你预测可能的原因,并提出验证白色沉淀主要成分的方法。这样的探究性问题能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的步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中笔者发现,一方面学生遇到困难和疑惑时,就会查询资料、请教老师并自主思考,将零散的知识碎片按照某种联系系统化、有序化,对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进行理解,呈现出能反映问题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丰富和发展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作业的对话、与知识的对话和与自身内心的对话,大胆质疑,发散思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总之,通过精当的校本作业的设计,学生不但能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更能够丰富个体的体验与感悟,不断生成新的认识、方法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