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三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判断句、被动句和句法成分的省略一汉语判断句的根本句式:1、用“者、“也表示判断。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3主语+者+谓语:虎者,戾虫。4主语谓语:农,天下之本。2、主语副词谓语也: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3、用系词的判断句。1用“为做系词的判断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用“是的判断句韩是魏之县。3“惟做系词的判断句:万邦黎献,共惟帝臣。4否认性系词“非子非吾友也。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表示类属关系:陈胜者,阳城人也。2表示等同关系:梁父即楚将项燕。3表示比喻:曹公,豺虎也。4表达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二被动句:1、语义上表被动:谓语动词如
2、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蔓草犹不可除。2、谓语是及物动词:文王拘,屈原放逐。3、被动句的类型:1“于字句: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乎与于语法构造一样:志乎古,必遗乎今。2“为字句:为动词:父母宗族,皆为被戮。为施事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着,何也?为施事所动词:先发制人,后发为人所制。 3“见字句:见及物动词:人皆以见侮为辱。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见的用法:慈父见背:离我而去。见还:还我;见录:记挂我;见用:举荐我;见恕:恕我。4“被字句:被:遭受,蒙受,覆着: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被后出现及物动词有虚化可能。被及物动词:信而见疑,忠而
3、被谤,能无怨乎? 被介绍实施者成了介词,被施事动词: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三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吾谁欺,欺天乎。2、疑问代词作介词也要宾语前置:谚曰:“谁为为之,孰念听之3、“为、以、与都是介词,它们的宾语都是疑问代词,宾语都要前置。只有:“子夏云何一例后置。4、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不是宾语后置。“妻如何?非媒不娶。在否认句里有否认词不、莫、未、无的否认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时一般前置:臣未之闻也。5、否认代词宾语前置要求不严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四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动宾:1、常用复指的宾语代词有“之和“是:吾以子为异之同,曾由
4、与求之问。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2、惟宾语是之动词:惟余马首是瞻惟瞻余马首。3、不需要语法条件的前置:1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不用复指就可以至于动词之前。昭王南征而北复,寡人是问。2介词用代词之复指,也可以提到介词的前面: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五谓语前置:1、表示疑问的句子:谁与,哭者? 2、表示感慨的句子:贤哉,回也! 六定语后置:1、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之,强筋骨之。2、中心语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3、中心语之有而其定语者:马之千里者。4、中心语定语:吏二传一人旨王。七句法成分的省略:主语的省略、主语中心语的省略、宾语省略。1、主语的省略:(1)承上省略:在复
5、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一样,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2)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有:(1)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2)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二、词类的活用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根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
6、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2、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表达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
7、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
8、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表达方便,在此介绍。 6、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 (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 (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 (4)表示比喻。如“嫂蛇行
9、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三、代词、副词一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1、常用的疑问代词有:指人:谁、孰;指事物:何哪里、奚、曷什么时候、胡、;盍为什么不;指处所,作状语,在哪里:恶、焉、安。2、指示代词:近指:此、足、斯、之、兹、然、尔这;远指:彼、夫、其那 有人称的特殊指示代词:焉于之、于此、诸之于、各位3、人称代词:人称代词三个特点: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春秋战国
10、才有表示复数的人称代词:侪、辈:这班人、这辈人。 1第一人称:自称代词:吾、余、朕、我、予、台、;自称其名、自称低贱的身份、自称不德卑贱之词; 2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代词:汝、女、尔、乃、假设。对人尊敬多用尊称:称人之字;称人以官衔、爵位、身份;称人以其所在,这类多尊称帝王、君主:殿下、阁下、足下、左右、执手。 3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厥。上古汉语中他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是指示代词。3、无定代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1)“或:表肯定。a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b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
11、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 (2)“莫:表广泛的否认。a假设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认,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假设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认,指人又指物。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c、汉以后,“莫开展出了否认副词的用法,表示制止性的否认,相当于“不要。d、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认,相当于“不。 5、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1)“所:根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构造,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可分三类:a“
12、所+动词。如“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即受事者。 b“所+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为“坠下去的地方。 c“所+(介词)+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同第二种构造。其中心语实际上是介词的宾语。如“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可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是指“杀大臣凭借的力量。 (2)“者:根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构造,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两类 a“谓词性成分+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b“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构造)+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
13、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构造表示施事者。 二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认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指代性副词1、程度副词:1表示强度:殊、良、甚、颇表示很、非常、特别2表示低程度:略、微、颇、稍逐渐3表示程度在原有根底上加重:愈、益、加、弥、兹、尤2、范围副词:1表总括:毕、举、悉、咸、章、共、凡、尽、并2表限止:第、特、直、唯、止、独、紧翻译为:仅仅、只3、时间副词:1表现在时:方适会,译为:正当、正在;2表示过去:已、既、尝、曾。向、素3表将来时:将、且、行、方4表终究;率、竟、终,译为终于最终等5表短暂:姑、旋、立、即译为不久、姑且、马上6表渐进
14、,表动作行为渐渐发生:稍、渐译为逐渐、慢慢7表连续:隧、乃、即、使、随译为:随即、于是。7表示反复:仍、数、频、亟、复表示屡次。8表经常:常、永、久、4、情态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1几个实施者一起做某事:俱、并,一起2表示秘密暗中的做“间微窃偷偷的3表示成心特意做某事:故4表示坚决的做某事;固。否认副词:不、弗、毋、莫、未、否等译为:没有,还没有、尚未、不曾5、语气副词:1确认语气:乃、即、必、诚、信、果;2推测语气:盖、殆、岂、真;3祈使语气:其、遮译为请、一定。4反问语气:宁、独5表意外惊异:曾译为竟然6表示幸运:幸译为幸亏 6、谦敬副词:1表敬副词:请、敬、辜、谨、忠、厚、辱、蒙2表谦
15、副词:窃、敢、伏、伏惟、猥译为冒昧7、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指代动词后面的宾语。(1)“相,a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b表偏指,即指代动作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时时为抚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 (2)“见a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b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 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承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作“自己或“我。四、连词和介词1、“而:(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有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
16、写情况的性质。 (2)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随文译为“又“而且“因而“就。 (3)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构成了转接的关系。可译为“却“可是。 (4)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5)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在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 2、“之原是动词,意思是“到去;又借作指示代词,常用来表示复指;逐步虚化为连词,(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构造,相当于“
17、的。这是它的主要用法。(2)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构造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词组,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的谓语和时间状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3)用在主谓间,使它变成一个分句用在另一个分句的前面。第(2)(3)类的“之一般不译。五、古音、韵部、古音通假及古书注解1、韵部就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那么上就属同一个韵部。2、合韵,就是邻近的韵互相通押。大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第二种是韵母近似通押。3、在古韵分部方面,清代的古音学家作了许多工作,代表作品有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浩的?诗经韵读?,王念孙的?诗经群经楚辞韵谱?。从顾炎武开场把古韵分为十部,到段
18、玉裁分为十七部,江有浩分为二十一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等等。4、双声叠韵: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一样;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一样。1双声:珍珠、参差关雎、踟蹰静女、栗烈七月、触发、缤纷、侘傺、容与、憔悴、突梯、滑稽、犹豫、便嬖/蟋蟀、蝃蝀、伊威/玄黄、说怡、璣羁、饥谨、亲戚、妻妾、肯綮2叠韵:光辉、窈窕、虺尵、窈纠、忧受、夭绍、顑颔、须臾、婵媛/崔嵬、芣苢、仓庚、蟏蛸、薜荔、镃基/涕泗、经营、贪婪、坚强3双声叠韵:辗转5、古音通假:人们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各种情况,应该使用甲字,却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发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就是用了通假字。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就叫做古音通假。严格说来,通假实质
19、上是汉字使用了别字的问题。后来得到了公认,被称做通假。 6、按借字和本字语音关系的不同情况,分类列举如下:(1)同音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声韵都一样而构成的通假。如:蚤早,畔叛,无毋等。(2)音近通假: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一样(还须韵母相近)。如:惠慧。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的韵部一样(还须声母的发音部位一样),如:信伸,详佯。声韵相邻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一样,但都相近。如归馈,阙掘。7、古汉语的修辞:稽古、引经、代称、倒置、迂回、隐喻、委婉、夸饰8、古书的注解: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场于汉代。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
20、名的注解家。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例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毛亨傳,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传指说明经义,“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单隐晦的地方加以说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思提出,使可识别。9、古书的根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
21、洪各家注释。 10、?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11、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分析句读(4)提示语法(5)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诠释典故成语(7)校勘文字。 12、1注解常见得情况有以下四种:释词、串讲、释词并串讲、通释文章大意。2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3“章指是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的。13、古注的常用术语: 1“曰为谓之
22、:用来辨析意义一样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异。用法是“解释语+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 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异。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4“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5“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一样或相近的词来进展解释,
23、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 7“读假设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14、?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和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周易?,;?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晋;?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孝经?;?尔雅?;?孟子?;?论语?魏.何晏注、
24、宋.邢昺疏 六、近体诗1、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永明体根底上形成的,是我国的诗体正宗。2、近体诗的特点: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1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2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A位置:a每联对句的尾字;b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偶句一定要用韵。B特点:a用“平水韵的106部为用韵标准;b一般押平声韵;c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不能转韵。 3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
25、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a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c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d对仗原那么:平仄相对;词性一样;词义(内容)相对。3、的四种平仄格式: 1五言诗的句式: A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仄起式:甲首句不入韵:杜甫?春望?aB,bA,aB,bA;乙首句入韵:王维?终南山?AB,bA,aB,bA。 平起式:甲首
26、句不入韵:李白?送友人?bA,aB,bA,aB;乙首句入韵:李商隐?晚晴?BA,aB,bA,aB。2七言诗的句式: A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平平平-仄仄平起式:甲首句入韵: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AB,bA,aB,bA;乙首句不入韵:杜甫?客至?aB,bA,aB,bA。 仄起式:甲首句入韵:杜甫?登高?BA,aB,bA,aB;乙首句不入韵:杜甫?咏怀古迹?其五bA,aB,bA,aB。4、1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是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较常见。首句入韵仄起式也有一些;至于首句入韵的平起式,非常罕见。首句不入韵的是其两种根本格式。2七言律诗以首句
27、入韵是正轨。首句入韵的是为其两种根本格式。3律诗一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5、律诗讲究黏对、孤平、拗救。1黏对:所谓“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下联出句是b型。也就是说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对句是A型。不符合黏的规那么的,叫“失黏;不符合对的规那么的,叫“失对。2孤平:是就B型句说的。B型句七律第三字,五律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那么叫
28、做犯孤平。具体的说来,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五律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这样是不能的。3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诗人对于坳句往往用“救。具体的说,就是一个句子改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就做拗救。b型句的拗救:五言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七律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即是五律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七律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诗人们最喜欢把这种拗句用在尾联的出句,即第七句。注意:这样的拗救句子,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B型句的拗救:五言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由于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就必须在五律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补充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a型句的拗救:五律的仄仄平平仄,第三字用了仄声。诗人往往在对句第三句改用个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七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种拗救常与B型句拗救结合起来,也可以拗而不救。但是,如果这种句型五律的第四字或七律的第六字用了仄声有时是三四或五六两字用了仄声,那就必须在对句相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