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6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 (69).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0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02处理好学习时间与学习范围关系03要为了知识的迁移而教学04认识改变学生原有思想的价值第二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一、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尽管并非所有来到课堂的学生都会对学习动词结构、运动与机械、生物循环和历史事件具有原始的兴趣,但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建构起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只要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学生就会被这样的情景所影响,进而积极地投入到相应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之中。第二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处理好学习时间与学习范围关系一般而言,学习所投入的时间多少与其学习的范围大小是成正比的。所以,在建构主
2、义的课堂里,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学习的时间投入与学习范围的关系,倡导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大的问题或概念(big question)扩大学习的范围,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第二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要为了知识的迁移而教学建构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布鲁纳就积极地倡导要通过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来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新近的建构主义代表布鲁克思等人更是强调为了迁移而学(learning for transfer)。实际中有许多策略可以被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活动,比如,早期的“结构学习”和“先行组织者模式”,新近的“大概念”学习和“抛锚式”学习等。作为一个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师,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
3、特点和学习任务的要求合理的选择恰当的策略以实现学习迁移的目标。第二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认识改变学生原有思想的价值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思想和脑子里已经形成的概念不可能都是对的。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通过教学改变学生原有认识的意义所在:即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和新的认识事物的概念框架。第二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二、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访问教学徐建敏,管锡基主编.国内外当代教学理论简明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37-140.第二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一)抛锚式教学效果评价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确定问题创设情境环 节第二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二)支架式教
4、学效果评价协作学习独立探索进入支架搭建支架步 骤第二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三)随机访问教学效果评价协作学习思维发展训练随机访问学习呈现情境环 节第二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三、建构主义教师的教学行为1.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并接受学生的自主与自治。2.通常会使用原始的数据与资料进行教学。3.在构建学习任务时常使用“分类”、“分析”、“预见”和“创造”等术语。4.允许学生支配课堂教学的进程、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5.在他们给学生讲授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之前,通常是先让学生寻求自己理解。6.鼓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第二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7.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性和开放性问题
5、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探询事物的本质。8.鼓励学生通过探询问题的细节达到对问题的最佳认识。9.鼓励学生经历他们并不熟悉的事情,然后通过进一步地讨论发展自己的认识。10.在提问后总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11.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关系的建构,并鼓励他们创新。12.通常会利用学习活动的循环过程满足学生自然的好奇心。第二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三、建构主义教师的教学行为四、对待建构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第二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Good和 Brophy在透视课堂一书中指出:“建构主义教学非常吸引人但困难不小”。尽管在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后,许多学者认为建构主义教学有其显明的积极意义与良好效果,
6、但并不能因此认为它就是可以适合所有情景的最佳教学程式。其实,只有因情因景而教才可能达成有效的教学。参考文献:Fosnot,C.T.(1996)Constructivism:Theory,Perspectives,and Practice,New York and London:Teachers College Press,pix.钟启泉 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3页。Brooks,J.G.and Brooks,M.G.(1999)In Search of Understanding:The Case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Alexandria:ASCD products.P17.p21.pp 35-44,pp101-118.Arends,R.I.etc(2001)Exploring Teaching: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second edition,Boston: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pp193.Good,T.L.and Brophy,J.E.(2008)透视课堂(第十版),陶志琼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一 版。第二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