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导学案(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导学案(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项脊轩志导案 设计:陈青 审稿:王书霞【导学目标】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重点难点】1深入体会细节描写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2深入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借物抒情,借事抒情。 3.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导学方法】导读法(反复朗读感知)、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教具课件】PPT课件【课时分配】2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要点 了解作者,朗读课文基本了解作品的记事抒情,表达情怀的特点,口译第一、二、三段,继续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导学流程教 师 活 动个性补充情景导入 古往今来读书人都
2、喜欢给自己的书房起一个情趣盎然或别具深意的名称,于是这“斋、室、堂、轩”也都成了书房的代名词。张溥的书斋被称为七录斋、梁启超的书斋名为饮冰室、纪晓岚的书斋被称为阅微草堂、曹雪芹的书斋名为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就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 读书人在书斋中埋首苦读,皓首穷经,也在这小小的书房中观察生活,体会变迁,书房成了许多读书人情感纠结的所在。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归震川先生的书房“项脊轩”,来体会一下与这间小书房有关的许多故事。师生互动构建新知1 知人论世 1.走进作者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 ,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
3、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
4、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来源,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2.解题 提问:作者的书房为何被命名为“项脊轩”?【明确】:“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提问:“志”是什么?【明确】: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二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 1.听文章朗读,正因音。 脊j 渗漉shn
5、l 修葺 q 垣yun 栏楯shn 偃yn兀w 扃牖jing 先妣b 老妪y 阖门h 象笏h 冥然mng 异爨cun 长号ho 呱呱而泣g 婢女b 2.梳理结构(1)找出本文情感过渡句。【明确】:第二自然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衔接自然。由喜而悲,转为怀旧。 一是划分全文的段落;二是理出抒情的线索。【明确】:第一部分(1),写“余居于此,多可喜”。第二部分(25),写“亦多可悲”。 三.合作探究 1.具体研习第一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n)漉(l),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
6、已昏。余稍为修葺(q),使不上漏。前辟(p)四窗,垣(yun)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n),亦遂(su)增胜。借书满架,偃(yn)仰啸(xio)歌,冥然兀(w)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b),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常常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7、。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书架摆满了借来的书籍,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 赏析: (1).第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明确】:叙述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本段用“喜”贯穿。 (2).项脊轩修
8、葺前的特点?对这样好的书斋,怀有怎样的感情?【明确】:狭小 破旧 阴暗 小、旧、破漏而又阴暗。写它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写它旧:“百年老屋”。写它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写它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3).项脊轩修葺后的特点? 【明确】:不漏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明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静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9、珊珊可爱。 (4).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明确】: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万籁有声”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
10、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5).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写项脊轩
11、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第一课时师生互动共建新知1. 具体研习23段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
12、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翻译:然而我居住在这里,可喜的事多,可悲的事也多。在这之前,庭院南北贯通,是个完整的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隔墙垒得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冲着西家叫,来了客人得穿过厨房去吃饭,鸡都栖息在厅堂上。庭院中先是扎下篱笆,后又垒起了墙,一共变
13、动了两次。我家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间屋里住过。她是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奶娘,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屋子西面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来过,老婆婆常对我说:“那里,就是你母亲曾经站立过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的怀里,呱呱地哭着,娘听到哭声用手指敲敲房门说:女儿冷吗?是想吃东西吗?我隔着门板应声回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我从儿童时代起,一直在这项脊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待在这儿,像个女儿家呀!”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房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读书,很长时间不见成效了,这孩子的成功,那总是可以期
14、待的吧!”一会儿,祖母拿着一块象笏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的,将来你用得上它。”回想起这些往事陈迹,就像发生在昨天似的,叫人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项脊轩的东面,以前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要从轩前经过。我关上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凭脚步声辨别出行人。项脊轩共四次遭受火灾,却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赏析: (1).作者写了哪些可悲的事情?【明确】:写了三件可悲的事。一件是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了家庭的败落,揭示了“悲”的表象;一件是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一件是叙
15、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屋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2).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些可悲的事,抒写悲痛之情的。【明确】: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的。诸父分炊,家境没落:“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三个典型事件,寥寥十三字,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种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辜负亲人,怀才不遇:第一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
16、。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第二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
17、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恢谐,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活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小结: 家庭的败落,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轩室遭火,命运乖蹇,无不引发作者的悲情。2. 研
18、习45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翻译: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
19、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赏析: (1).作者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2).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妻丧之前,“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但后来妻死室坏,“余久卧病无聊
20、,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结尾一段,物在人亡,悲情四溢。作者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相亲相爱的喜悦之情显而易见。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暗写悲伤,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这个结尾,是画
21、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小结:以上4段重点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3.总结 在这篇抒情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结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文章看似写的家常琐事,却情意绵绵感人肺腑。板书设计:一间书房两种感情(喜 悲)三位亲人(母亲 祖母 妻子)四件悲事评价: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
22、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林纾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明末清初黄宗羲附:文言文基础知识一、古今异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
23、墙 (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童)二、一词多义始 室始洞然 (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 (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 (到、来,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连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 (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 (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对,介词) 以 以当南日 (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 (用,介
24、词) 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 (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 (阳光,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三、通假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5、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 (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4. 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 周,使围住五、句式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省主语“余”) 2) ( )借书满架 (省主语“余”) 3) 吾儿,( )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4) 使( )不上漏 (省兼语“之”) 5) 明月( )半墙 (省谓语“照”) 6) 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 (省介词“于”) 7) 垣墙( )周庭 (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 (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 (在厅里栖息)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