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yi****st 文档编号:5727699 上传时间:2022-01-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1年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021 新疆教育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定义教育(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教育(综合):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实践活动。二、教育的要素教育由三种基本要素构成。(1)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从广义上说,任何能够引起某种学习行为的人都是教育者。(2)学习者。接受教育的个体或学生。也包括了信息

2、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阶级性。(4)目的性。(5)独立性。四、教育的起源教育的三大起源理论:(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与沛西.能的错误观点:教育产生于动物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2)教育心理起源论。孟禄的错误观点:儿童对心理无意识的模仿。(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需要教育;人类改变自然环境和提高自身素质需要教育。五、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1.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非独立性。无专门教育人员和机构。(2)缺乏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3)无阶级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2. 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 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1 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越来越高,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4. 信息社会的教育。(1)学校进一步发生变革。(2)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3)教育发展趋向民主化。六、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

4、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教育认识现象和教育活动规律。七、教育学和教育方针、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1.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2.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它是运用理性的思考对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研究,对教育经验的升华和概况。经验往往是感性认识,而教育学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总结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系统科学。八、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萌芽时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 年至公园 16 世纪。主要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孔子、孟子

5、、老子、庄子、荀子等哲学家和思想家涌现的时代。西方代表作品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等。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有论语、孟子、老子、学记等。(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教育学的独立产生于17 世纪至 19世纪。(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中叶。第一,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基础上提出来的,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第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其基本观点:(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

6、发展。(4)现代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4)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0 世纪中叶至今。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九、现代教育学独立(创立)的标志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形成2 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

7、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十、现代教育学创立的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人物: (1)夸美纽斯。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632 年,大教学论问世,这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2)卢梭。法国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爱弥儿:论教育。(3)赫尔巴特。将教育理论提高到学科水平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十一、教育学的价值1. 科学解释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和说明集

8、中体现在,它可以回答或者说它应该能够回答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2. 有效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不仅应能从理性上告诉人们教育是什么,而且亦能返回到实践中指导人们怎样去做。3.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1)促进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2)促使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3)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4)促进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3 第二章 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的系统对个体发展、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二、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教育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

9、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三、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四、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2)环境。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3)教育。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循序渐进。(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对教育的制约,在身心发展的

10、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做到因材施教。(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对教育的制约,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发展潜力。六、教育的个体功能1. 教育对个体的促进功能。(1)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的个性化。2. 教育对个体的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1)谋生功能,即教育使个体获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知识、技能的功能。(2)享用功能,即教育能满足个体的各种心理与心理需要的功能。七、教育的经济功能1.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

11、(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2. 教育经济功能的体现。(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4 手段。八、教育的政治功能1. 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约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约教育的权利和机会(3)政治制约教育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的内容。2. 教育政治功能的体现。(1)教育能够促进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与思潮。九、教育的文化功能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是政治、经济与教育关系的重要“中介”。(2)文化

12、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作用于教育。2.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传递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功能。(3)教育具有交流与融合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十、教育的人口调节功能1.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人口的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2)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2.教育的人口调节功能的体现。(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促进人口性别结构趋向合理化的基本手段。(4)教育是促进人口迁移的基本手段。十一、教育相对独立性及其现实意义1.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教育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

13、有自身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2.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1)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2)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性的。(3)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具有选择性。5 第三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般来说,“目的”是指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教育目的就是通过一定教育手段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人。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二、教育目的上两种主要观点的争论教育到底是为了人,还是为了社会。在历史上就有关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

14、观和“社会本位”观的争论。1. 个人本位。个人本位观盛行于 1819 世纪上半叶,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为代表。其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和本性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的发展。本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2. 社会本位。社会本位观盛行于 19 世纪下半叶,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这一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来衡量。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3. “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人

15、组成的社会,人就无法生存;人只有通过社会才能获得我们所谓的“人性”。因此,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高级动物。人组成社会的目的是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即人组成社会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人。应该说,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社会需要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需要的反映。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人,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是,最终的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服务。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个人与社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只有科学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教育目的的意义1.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

16、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一切教育工作都有围绕着教育目的这个中心进行的。确定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选择教育方法,都要从教育的目的出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2. 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由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复杂活动。周期较长,6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有计划和有系统地进行。因此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给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指出共同遵循的方向,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合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是教育目的指导意义和导向功能。四、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的关系教育目的是一种意图,是一个总的原则。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或具体的标准。教育目标是在教育目的指导下,通过一些实际的行动

17、去完成的一系列具体任务。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教育手段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的方式方法。例如,讲授、谈话、演示、练习和教育实践等方法。还包括在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计算机、投影机等教具、实验器材等一切物质设备的方法。教育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或途径。五、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的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的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

18、念,它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学校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了目标表面看起来很相似,实际上它们有各自的内涵,它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认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教育理论还是对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六、教育目的与教育平等、公平和公正的关系“平等”概念有两个含义,一个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二是泛指地位相等,如男女之间。“公平”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公正”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教

19、育目的不仅要考虑每个儿童的个人特点,及其所具有的才能和天赋、志趣和意向,还要考虑到如何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儿童。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教育目的的实现要通过一系列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的实施加以保证,同时还要注意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七、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1. 社会需要。(1)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2)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 人的自身发展需要。(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2)个人需要。7 八、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

20、要求,人的片面发展束缚了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3)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九、我国的教育目的1995 年颁布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十、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1)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及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教育还必须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3)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一、全面教育发展

21、的组成部分(内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由德、智、体、美、劳方面组成的。(1)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2)德育。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3)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4)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

22、育。德、智、体、美、劳方面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它们各自之间的任务、过程不同。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渗透。8 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学制是一种制度,是国家规范教育行为的一种基本制度。(2)学制是国家调整教育关系的一种基本制度。(3)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并由国家颁布保证实施。二、学校教育制度构成要素学校教育制度构成的因素:(1)学校的类型。即学校是实施哪一种性质的教育,属于普通教育,还是专门教

23、育。(2)学校的级别。即学校在学制系统中所处的阶段以及在同类性质的学校中所处的地位。(3)学校结构。学校之间的交叉、衔接、比例等关系。三、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1. 双轨学制。学校教育制度首先出现的形态是双轨制,其产生最早可以追塑到欧洲中世纪。一条学校系统是以大学顶点,自上而下的结构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为资产阶级和贵族子女设立的,主要培养管理和研究人才。另一条学校系统是以小学-初中-职业教育为主的自下而上的结构,它主要是为贫民和工薪阶层的子女而设立的,主要培养技术工人。而且在同一教育阶段,这两轨是完全独立的,不仅开设的课程不同,任课教师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目标也不一样。双轨学制具有不公平性。2

24、. 单轨学制。双轨学制产生之后,产生于单轨学制和中间型学制。1785 年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来被许多国家都采纳。单轨学制是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学制。其特点是教育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单轨制与双轨制恰恰相反,它最明显的特点是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它是由小学、中学到大学为同一的直线系统。四、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学校教育制度在演进过程中,产生了中间型学制。中间型学制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一种学制,或者说是在双轨制不能适应历史的发展结合单轨制做出的一种改革。一个国家的学校体系在初等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的一定阶段由单一的学校系统构成,而在此后的阶

25、段(初中以后)开始由分化的多种学校系统与之衔接。这样构成的整个学校体系就像一把叉子形成 Y 型学制。所以,这种学制类型又被称为分叉型学制。五、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9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1)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制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出现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制(。2)弹性化。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进程,既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延后毕业。(3)终身化。六、义务教育的涵义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国民基础教育。七、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在我国现行学制中,从纵向来看,划分了四个

26、阶段:(1)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10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一、教师职业的定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夸美纽斯指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二、教师职业发展教师的职业大致经历了教师职业的兼顾阶段、职业化阶段和专业化阶段。三、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及作用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及作用:(1)继承和传播人类文化。(2)促成社会文化的改造与创新(选择、提升、创造)。(3)培育新生一代。四、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1. 教师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

27、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得报酬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2. 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主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

28、学水平。五、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生活动。教师的劳动具有诸多特点。(1)创造性。(2)示范性。(3)长期性。(4)复杂性。(5)劳动过程的个体性和劳动结果的集体性。六、教师的职业素养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1)积极的职业精神。(2)专业知识。(3)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4)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七、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发展中的人。具体拥有多项属性。(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11 (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八、学生的地位和作用1. 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主体地位。

29、青少年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并依法享受各项社会权利。2.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教育领域,有“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两种观点。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正确的观点是,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强调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因为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来自于教师的机遇,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九、师生关系的含义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和影响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十、师生关系的功能师生关系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功能

30、。(2)激励功能。(3)社会功能。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走向社会的人际关系。十一、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十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3)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12 第六章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二、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类别。课程类型分为:(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

31、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四、课程的结构课程的结构是指所有教育内容组织和配合,课程结构包括课程的分类和组合,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课程计划、课程类型、课时数和课程表为表现形式。五、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3)课程实施方式。六、课程实施及其影响和制约的因素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和制约课程实施的因素:(1)使用者本身的因素。(2)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3)交流与合作。(4)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七、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情况的过程。八、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教

32、学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就是课程开设的整体规划。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九、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十、教材和教科书1.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13 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2.教科书。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法要求,系统而

33、简要地叙述一门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又称课本。教科书由目录、课文、作业、图表、注释、附录等组成。十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背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背景:(1)世纪之父的时代背景和挑战。(2)全球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兴起。(3)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14 第七章 教学一、教学的含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二、教学的意义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形式。(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三、教学的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

34、巧。(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3)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地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四、教学过程的含义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五、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1)教师(2)学生(3)教学内容(4)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具有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中介。六、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1)教学过程是由

35、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双边活动。(2)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七、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2.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3.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15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统一规律。八、教学原则的含义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的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工作时间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九、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

36、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直观性原则。主要包括事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三个方面。4.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 循序渐进的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6. 巩固性原则。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7.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既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内容的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以及文化科学基础和思想实际进

37、行教学。十、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总称。十一、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2. 以直观感知为主教学的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等方法。(4)实践活动法。4. 以研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1)讨论法。(2)发现法。5. 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2)情景教学法。十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和综合运用的原则1.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教学规律

38、和原则。(2)教育目的和任务。(3)教育内容的性质。(4)学生的特点。(5)教师自身素质。(6)客观教育条件。16 2.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基本原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十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课外作业(4)课外辅导。(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十四、备课1. 备课的含义。备课是整个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教师为上课做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2. 备课的基本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教案设计师备课的核心。3. 教案

39、设计。以教学设计的理念为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案有图表式和文字式。常包括课题、导入、呈现、运用和总结几个部分。教案是预设的,应该尽可能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景。十五、教学设计理念下的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1)教学目标设计。(2)教学内容设计。(3)教学实践设计。(5)教学措施设计。(5)教学评价设计。十六、上课上课时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最基本的是要做到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教学效果好,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十七、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上课的继续和发展,是教学活动

40、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它可以使学生巩固、消化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学会独立思考,慎思明辨,科学利用时间,还可以培养勤学苦练,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十八、布置课外作业的基本要求布置课外作业的基本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2)作业分量适宜,难度适度。(3)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4)及时批改作业。十九、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指在课外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答疑、指导课外作业、给缺课或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补课、为优秀学生进一步学习作指导,以及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指出学17 习的优缺点、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等。二十、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

41、定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是根据教学目的测试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控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激励学生提高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从形式上看。学业成绩的检查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考查和考试。具体检查时间定期或不定期。二十一、考查和考试1. 考查。考查是一种非正规的、经常进行的学业检查和评估方式强的针对性、巩固性的特点,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四种:(1)课堂提问。(2)检查作业。(3)日常观察。(4)书面测验。2. 考试。考试是一种正规的、阶段性的,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检查、评估的方式,带有总结性、全面性、系统性的特点。考试的主要目的,一是比较全面、系统地检查和改进教学。考试一般有笔试、口试和实际操作等

42、形式。笔试又有开卷和闭卷两种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笔试、口试、操作考试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二十二、课堂教学管理的内含课堂教学管理的含义有传统与现代之分。所谓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师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纪律问题)。现代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为保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而采取的措施和程序,以及教师在课堂内的整个行为和相关的课堂内容,包括课堂环节的安排、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对违反课堂纪律行为的处理以及指导学生的学习等。二十三、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注意要点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注意要点:(1)管理的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管理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点。(3)管理应体现师生间

43、民主合作。(4)管理应体现优质高效的效益观。18 第八章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及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活动。二、教育的功能1. 德育的个体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德育过程中注意加强个人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促进个体人格完整。(1)促进个体品德发展。(2)促进个体智能发展。(3)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2. 德育的社会功能。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2)德育的经济功能。(3)德育的文化功能。三、德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是指德育实现预先设定

44、的所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四、德育的任务德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3)培养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自我教育能力。五、我国中学的德育内容我国中学的德育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法制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六、新疆中学的德育内容新疆中学的德育的特色内容:(1)国家观念教育-强化对祖国的认同。(2)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3)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4)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5)热爱中

45、国共产党的教育。(6)国防教育。(7)国际主义教育。七、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化为受教育品德的过程。八、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手段(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19 九、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同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十、德育过程的本质德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者将一定社会阶级、民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十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

46、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1)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是非善恶认识和评价。(2)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它是伴随认识过程产生的,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3)意。是指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4)行 。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反应和行为,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重要标志。思想品德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道行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知、情、意、行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