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57148167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处在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在内心上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愿以独立的个性去认识世界,渴望独立自主,可内心仍然处于未成熟期。他们精力旺盛,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这就势必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许多的困惑。这一时期是否能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最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

2、一个新课题。1心理健康的内涵及其标准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其内容极为丰富。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系统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顺应社会,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与社会保持同步,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心理健康标准是也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尚未有权威的定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根据中小学生的特征,特定的社会角色的要求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一般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 (1)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2)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3)恰当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4)能保持对学习较浓的兴趣与求知欲望;(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 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原因分析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左右。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

4、、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广州市1994 年对1000 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有53.2%有心理行为问题;1997-1998 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为32.0%;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 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 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尽管调查采用的

5、量表和问卷各不相同,得到的数据也有较大差异,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学生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客观事实。具体来说,他们的不良心理现象主要表现在:独立意识欠缺,依附性心理较强;群体意识较差,环境适应能力较弱;意志品质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易产生孤独、寂寞和焦虑、紧张的情绪。大多数中小学生惯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较多的自私心理,缺乏互助与合作精神。这样一些不良的心理现象倘若未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势必就会演变成极端举止和行为。这样的例子很多,其中最发人深省的当属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 一个名牌

6、大学的大学生,由于其个人的心理障碍长期未能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久而久之致使其心理发生扭曲,杀害了同窗多年的同学,犯下了滔天大错。造成以上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呵护,溺爱,家庭环境不和谐,或教育方法不当是造成这些不良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中小学长期实施应试教育,社会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以及学生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过分追求对学校造成了巨大压力,因而,使学校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导致大多数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第三是因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大多数学校未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

7、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3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身体发展是指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包括机体各组织系统正常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个方面。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系的。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只有当机体的某一部位达到一定成熟程度时, 某种行为和能力才有可能出现, 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同时,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心理的正常发展会促进机体的正常发育, 消极的心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身体的良好发展。可见, 人是一个身心统一发展的整体。从人的健康角度看, 由于个体是一个身心统

8、一的整体,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且二者之间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人的身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 能使人情绪乐观愉快, 注意力集中, 记忆力增强, 思维敏捷,有利于心理健康; 而人的乐观愉快情绪又能使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活动协调一致, 有利于身体健康。另外, 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会使人产生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而心理上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又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态, 两者互为因果。可见,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健康的心理又会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4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效应人的身心发展是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

9、。人必须通过各种活动(包括身体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来促进机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发展个体心理活动能力与个性。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是人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它不仅使人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外化,而且使人的能力,才干,意志,智慧在实践中得以综合体现,实现内心世界的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可见,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性决定了只有在个体实践活动中,人才能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运动正是以人自身的身体运动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体育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活动,来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10、奠定物质基础,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健康成长,使他们精力充沛地学习和生活,并对其终身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由于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学校体育自身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在对人的作用上, 既作用于身体又作用于精神, 使人身心俱健, 具有健身、健美和审美、医疗保健、教育、娱乐和社会心理调节等功能, 是最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4.1 学校体育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的情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

11、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提高其认知能力。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在交替转移的过程中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同时,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2 学校体育能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个体良好的品德形成不但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体育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紧密联系。由于中小学长期实施应试教育,学生缺乏必

12、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不良心理现象,如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等。而体育是一项对竞争与合作意识要求均很高的社会活动,活动中需要密切配合与合作,否则难以完成任务。因而,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开拓精神;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4.3 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吸引着学生的参与,在体育活动与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竞争与拼搏的精神。包括在一般的体育游戏中,也充满着你追我赶,争强斗胜的竞争。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可增强

13、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因此,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由于对抗激烈,集体配合性强,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承受的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默契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通过这类的体育活动可有效地培养学生作为现代人在竞争中善于与人协作共事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4.4 学校体育能培养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体育常常意味着不断地超越,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不懈的努力与汗水。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从而磨练人的意志

14、与精神。个体在从事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失败、疲劳和伤痛等。因此,在长期的学校体育活动中,由于经常会受到上述各种考验,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以达到挑战自我,磨练意志的目的。4.5 学校体育有助于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其心理紧张众所周知,现代的青少年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和来自多方的压力,普遍感到厌倦和压抑,易于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很显然,处于这种心理的青少年学生十分渴望能从压力下解脱,而学校体育则较好的满足了这一需求。体育运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学习生活紧张

15、。曾有学者认为(季浏,1998),体育锻炼可作为缓冲器,降低个体应激生活事件所带来的紧张水平。因此,学生经常参加学校体育活动,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4.6 学校体育可使人情绪乐观由于体育运动融游戏,竞赛,艺术和娱乐于一体,故它特有的娱乐功能十分明显。体育的娱乐功能一般是通过参与和观赏体育这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人们通过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在与对手的拼搏中,在与同伴默契的配合及征服自然障碍后,会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样,观赏体育运动,无论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还是一般水平的学生运动竞赛,都能给人们带来愉快和精神上的享受。4.7 学校体育能帮助

16、学生正视现实与自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实践性,决定了体育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须在户外进行,这就不可避免遇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再者,学习内容较复杂,有些项目还具有相当的惊险性,如跳高,体操等。另外,体育比赛的时空环境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如地点、对手、裁判,面对这一切变化,就要求运动参与者能有效地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现实社会有良好的处世态度,对周围的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由于体育具有较强的外显性和优胜劣汰的特点,所以能充分显示出运动参与者的自我意识,培养自知之明的态度。4.8 学校体育可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

17、身体活动,通过相互接触、切磋、合作和对抗的形式,人际交流更为直接、广泛,容易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这个特定课堂社会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发生着频繁而激烈的思想和行为上的交锋,使参加者会经常碰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例如,当对方侵人犯规时,个体是采取大方宽容的态度,还是为此斤斤计较,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经受了这些考验,便能使学生在各种场合下妥善地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发展社交能力和提高灵活应变能力。5 推动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5.1 改变教师观念,身心健康并重 学校体育必须以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指导,在突出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教育的过程

18、中,尽可能地把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融为一体。传统的体育常常把人看作生物学,生理学意义上的人,而没有从心理的,社会的意义上去理解人。以至于体育运动对人来说仅仅是为了增强体质,使人身体健康。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先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素养,从而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

19、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5.2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心理相容以往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而且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拥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地位上交换意见。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因此,应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心理相容。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细致的分析比较,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尤其对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让他们生活在和谐的氛围

20、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此外,教师还应该给学生一些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其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样,通过情绪情感上的互动和交流,师生之间形成了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5.3积极引导和鼓励,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例如,在铅球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力量差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的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只是素质和先天条件的差别,鼓励他们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自身的不足,利用其他优势项目

21、弥补本项的差距。另外,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理。此外,体育教师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在不断地挑战中实现自我的超越。例如,在跳山羊时,有的学生存在惧怕心理,不敢练习,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前应布置学生进行阅读,了解动作结构和要点;讲解示范后安排勇敢大胆的学生带头练习,教会学生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同学看到同伴能轻松完成动作,在自尊心的驱使下,也能大胆练习;对于一些仍不感练习的学生,应用鼓励性的语言“我保护你”、“你能行”、“勇敢些”等等,使他们增强练习的自信心和勇气。5.4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学生健康心态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

22、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让学生练习几分钟,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团结向上的良好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为参加比赛的同学呐喊助威,从而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使情感得以升华,促进学生心理水平与个性健康发展。此外,还可以创设一些特殊的比赛情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因为体育比赛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例如,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比分只相差一分;中长跑的最后冲刺阶段,在这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里,比赛的结果往往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在这样的比赛情境下,双方运动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比赛最终的结果往往取决于运动

23、员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尝试着创设一些此类的情境,让学生投身其中,从而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5.5注重体育锻炼的适量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根据蒋碧艳,祝蓓里的研究证明:中等到较大强度的运动量都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方敏,江波的实验研究表明:中等强度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最理想。这是因为过大的运动量一般都是超生理负荷的, 超生理负荷的运动量会导致心脏、肠胃、肌肉骨骼不适,使人感到极度疲劳。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密切相联, 相互影响。所以, 过大的运动量会导致心理上的不适, 出现厌恶情绪。运动量过小, 则不能满足身体发展的需要, 达不到通过体育锻炼身心的目的。只有中

24、等强度的运动量, 才能对人体的机能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 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体育锻炼时, 一定要把学生身体活动的心率控制和维持在135-155次/min的生理负荷区间,既不能太高或太低,也不能波动起伏太大。一般讲运动的适量是相对的, 运动量的增加是一个由少到多, 由小到大(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量, 使之逐步提高, 以免急于求成, 造成伤害。另外,坚持体育锻炼的适量性, 还必须考虑学生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另外,体育运动要想取得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还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为体育运动引起人体构造和功能方面的显著变化,不是短期内就

25、能见效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系统的锻炼才能促进学生体质和心理水平的增强。如果期间中断,则人体内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上的有利变化同样也会随时间流逝而逐渐消退。另外,体育习惯一经形成就可以成为体育锻炼行为的内部动力, 主体的行为就是靠内心驱使的,而不是靠外来的约束或强制。同时也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据此,体育教师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为兴趣是习惯养成的前提。二是强化监督,管理学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30min,以形成运动心理定势,这是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6 结束语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能有效地调节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

26、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健康意识, 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的精神, 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应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格、德行的修养,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心理辅导水平,这是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关键与有效方法。参考文献1 蒋碧艳,祝蓓里. 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7(3)2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3 刘彦.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1)4 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7、2001(7)5 王丽芳.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6 田芬芬.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7 林光跃.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联性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38 于军,徐元军.试论体育课程观念的更新与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9 李静.体育教学中人际信息沟通的特征及其有效运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10 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11 丁雪琴.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5)12马锋,郭永波.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