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壮族稻作文化.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57137144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富多彩的壮族稻作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丰富多彩的壮族稻作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丰富多彩的壮族稻作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富多彩的壮族稻作文化.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丰富多彩的壮族稻作文化叶杏英广南县是云南省的壮族聚居地区,2007年壮族人口34万余,占云南省壮族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八,占文山州8个县壮族100余万人口的三分之一。当今壮族及其先民句町部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那”文化是壮文化百花园中一株灿烂的奇葩。壮族人民最善耕耘的稻田,壮语称为“那”。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壮族人民创造并发展了丰富的“那”文化。主要内容初探有十一:一、壮族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人类从渔猎和采集为生过渡到以农为生的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4千年前),生息繁衍在云贵高原上(包括广南)的壮族先民已开始将野生稻训化为栽培稻”。壮

2、乡广南以“那”生产的稻谷,不仅为境内人民繁衍生息提供可靠而又稳定的物质条件,而且为支援周边县(市)的建设和抗美援越、自卫反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据资料记载:仅1953-1984年国家在广南征购的48836万公斤粮食中,稻谷就近3亿公斤。这些稻谷被加工为大米后,6789万公斤被调运支援文山、砚山、西畴、马关等县缺粮地区和个旧、开远工矿区,广西隆林、睦边等县灾区,以及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急需物资。名闻遐迩的八宝米是清朝“岁贡百担”的贡米。1942年国民革命军第52军第14师师长阙汉骞将军为抗日巡防八宝,品尝到八宝米后,盛赞“八宝米是米中之花”。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年国庆,曾奉调五万公斤到北京款待

3、四海宾客。二、为保稻田稳产高产,注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壮族先民们自古有知:为了自已的生存与繁衍,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早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冬月,境内壮村汤盆的寨老布英、布正、博胖等14人,于村旁刻立了一块护林“告白碑”载:“尝闻育人才者,莫先于培风水;培风水者,莫先于禁山林。夫山林关系风水,而风水亦关乎人才也。爱稽我寨世居此土,前者人文蔚起,物亦繁昌。盖因林木俺映,山水深密,而人才于是乎振焉。今者人文衰败,物类调零,此皆无耻之徒、不知山林所系风俗、人才之攸关,而斧斤时入,盗砍前后左右山林树株,则树株败。而人杰地灵亦因之 (音:谆粘处境因难,遭遇坎坷),我等后

4、辈之人触目寒心”出自小山村壮族寨老心声的“告白碑”,在180多年前就知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既较好地论述人与林业生态的辩证关系,痛斥破坏森林的人是“无耻之徒”。同时,在“触目寒心”中又制定了保护森林的有效措施。由于早有环保意识,加之有效的管理保护措施,县境壮族聚居地区,也即稻谷主产区的莲峰、旧莫、者免、者太、底圩、坝美、莓堡等乡镇4000余平方公里中、50的大地在1950年前俺映在森林中。由于森林植被高,水资源十分丰富,对稻作的耕耘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三、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有效进行“那”的耕作,保证稻谷丰收,壮族人民发明了天车、龙骨车等提水工具,兴修了许多水坝、水塘、沟渠。这些古老的工

5、具和水利设施至今仍为“那”供水,保证了稻谷的稳产高产。四、总结出顺应自然规律的稻作谚语水稻的耕耘、管理、收获均有严格的节令要求,壮族先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适应稻作自然规律的谚语。例如:“至夏栽秧大穗吊,小满栽秧压断腰;芒种栽秧能保产,夏至栽秧轻轻飘飘。又如:“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落后”。只是说春天播种的谚语。它告诫人们:农历二月清明多有倒春寒,不宜播种育秧。“六月秋减半收,七月秋满满收”。这是说夏季中耕管理的谚语。它警示人们:每当农历六月立秋,是病虫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年景,需早有准备,储粮备荒,多到田间观察,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九黄十收满满收,颗粒入仓吃不愁。”这是说秋季收获谚语。它提

6、醒人们:谷黄九成即要收割,否则,到了枯黄易抛撒;同时,收割后要及时晒干扬净早入仓,防止霉变、鼠雀遭踏浪费。“立冬之后虫入眠,大雪之前翻冬田。”这是说冬季的谚语。它提示人们:“立冬”节令后气候渐寒,各种害虫冬眠在土层中,在霜雪降临前进行冬翻,将躲藏在土层中冬眠的害虫翻出地面,让霜雪冻死,减少来年虫害。五、用“召”为很多村落冠名“地名是历史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交往中创造出来的”(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地名漫述第90页)。每个地名的产生和变化,总是有其特定的原因。广南县境内地名的产生,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之一。公元1986年地名普查广南县境内共有2815个自然村,以壮语冠名的达1074个

7、,其中有277个汉、苗、瑶、彝等民族村寨为壮语冠名。壮语冠村名以“谱,为最,多达154个。六、喜爱糯食。以种稻为主的壮族,其食物结构以稻米为主,特别喜食糯米加工的“七色花糯米”、“褡裢粑”、“粽粑”、“油团”“多层糯米粑”等,其糯食加工品种和工艺均比其他民族多而技高一筹。七、怜恤耕牛之苦,建庙供奉牛王。牛,是从事稻作耕耘的重要生产力,壮族人民十分爱护和怜恤,广南县莲城镇的土著壮族在古代就有为牛过节的习俗,并将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定为牛王节,在治所中心(今十字街)祭祀,明代迁往县城南郊的牛王庙神台上塑有一头大水牛进行祭奉。每在牛王节的前后三天,壮民们不使用耕牛去劳役,不打骂耕牛,还用腊肉等喂食耕牛。

8、牛王节这天,许多壮族农民带着供品、香纸到牛王庙祭奉。牛王节的活动延袭至今,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变化,对稻田的耕作已由机耕逐步代替牛耕,耕牛数量的减少,习俗逐步淡化,到庙的人流、香火已不如昔之旺。八、传递农时节令的壮族花街节。每年农历三月三日的第一个寅日(称撒秧节),从那伦街开始,辰日(开秧门节)于者兔街,午日(称关秧门节)结束于甲板街,每隔一天换一个街场。节日期间,壮族青年男女为寻觅知音对唱情歌,以歌传情,唱到情投意合时即订良缘。花街节从撒秧到开秧门、关秧门,是遵循农时节令欢歌的节日,既是传递农时节令,提示青年男女在花街节尽情欢歌后,集中全力从事农事活动,又是进行商品交易、活跃农村市场的节日

9、活动。每当节日I临近,勒少们(姑娘)忙着为情人准备礼物或毛边鞋、花鞋垫、自制衣裤等送给勒冒(小伙子);勒冒也选购枕巾、毛线、银镯、项链等信物。节日期间,勒少、勒冒们三五成群邀约结伴,姑娘肩挂装有花糯米饭的精致竹萝、绣花跨包,打着花伞,一路上欢歌笑语,从十里、几十里甚至百里之外云集花街场。街场上人流如潮。午后,打扮得花枝招展,风度潇洒的姑娘、小伙们,成群结队放开歌喉、纵情歌唱,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壮乡山花歌海一浪高过一浪。晚上,到了月亮爬上树梢,树影婆娑之时,一对对情人于小路、田埂、河边、林荫道上窃窃私语,倾诉衷肠。时至深夜,街场上复又变成情歌世界。有的情侣通宵达旦,对歌不辍。此情此景,充分展示壮家

10、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生活(见2001年中华书局广南县志第1001页)。花街节均为壮民自发参与的活动,但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爱情文化的需求,加之交通的便利,参加花街节的人数日益增多,近些年来当地乡镇政府和县级文化、青年、妇女等有关部门因势利导,进行协调,使这一节日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受到好评。九、图滕崇拜,祭龙祈求风调雨顺保丰收龙,是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崇拜的主要图滕之一,凡是土著壮族的村落均有龙山、龙树,每年阳春三月初四都要举行“祭龙”活动,者兔、者太等乡镇壮村的“祭龙”活动只让男性参加,每当到了“祭龙”之日,妇女们天不亮起床,忙着为男人们上山为“祭龙”做准备,一般备有用植物作色素的七色花

11、糯米饭,一两瓶家中酿制的小锅酒,以及炊具、碗筷等。这天早晨小孩们不用大人叫喊,天亮都会自觉起床等着大人带他们上山“祭龙”。待“祭龙”物资准备好、吃过早饭后,壮村的男人们相约带着物品、赶着肥猪同行,年轻的扶着老人,小孩们成群结队,一路欢歌笑语,兴高采烈地走向祭龙山。到了太阳当空的中午一时左右,有一位村里威望最高的寨老领着人们、双膝跪在一棵参天大树前,口念祭语,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安居乐业。完成“祭龙”活动后,几名年轻力壮的青年宰杀肥猪。猪杀好了,又由主持祭祀的寨老将猪肉分给各户。各户在事先挖好的灶洞把火烧旺,将猪肉及其他食物煮熟,寨老一声号令,人们抬着食物围成一个大圆圈,大人

12、们端着自已酿制的小锅酒,唱着欢快南壮族民歌互相敬送,小孩们拿出七色花糯米饭喜戏品尝,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形成了团结友爱、寄望美好一年的各谐振氛围。完成“祭龙”活动后,壮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扶老携幼下山回村,热闹一天的龙山又恢复原来的平静。十、扁米节尝新每当农历七月下旬,壮族农民们种植的水稻糯谷已有十之六七成熟时,用木梳将稻粒梳下装在竹箩里挑回家中,用铁锅炒熟(熟而不脆),待冷却后用碓轻舂脱壳,再簸筛去壳后方可食用。经碓舂压、除去外壳,尚有部分内皮(俗称衣胞)附在扁米上。拌着破成粉的衣胞皮,人们品尝慢嚼时,清香可口、别有风味的美食,让人赞不绝口。扁米节是壮族十分古老的稻作节日之一,出自何时无考,但清代乾隆年间已有诗词盛赞。广南府城举人陈龙章(小南街人)于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奉命到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任知县(县长)后,1774年回乡省亲时撰写了一组莲城竹枝词,其中一首“扁米荐新”诗云:芳畴六七稻先黄,木叶新包扁米香;比似精新仙饭好,桃花渡口饷刘郎。十一、在悠久的稻作农耕中,产生许多与稻作有关的歌谣。如:大田栽秧沟对沟,勒少勒昌各一丘;盼望老天下大雨,冲垮埂子做一丘。一块大田弯又弯,一头有水一头干;有水那头栽糯稻,无水这边种牡丹。一把犁头两面快,犁起田来两边翻;那个小妹嫁给我,吃完前仓后仓在。四月里来水汪汪,手牵牛儿去插秧;有夫之人秧插完,丧夫之妇田丢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