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3《古诗两首》滕州实小(新).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693182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上3《古诗两首》滕州实小(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上3《古诗两首》滕州实小(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上3《古诗两首》滕州实小(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上3《古诗两首》滕州实小(新).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 8个生字,并且理解“坐”和“泊”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古诗。2、通过反复吟诵古诗,读懂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景色,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截然不同的情感。3、学习运用对比、抓住诗眼、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古诗。4、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热爱中国诗词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诵古诗,读懂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景色,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截然不同的情感。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抓住诗眼、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古诗。三、教学评价设计1检

2、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看预习单、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移情体验、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诗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通过两首诗对照学习、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诗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诗中的诗眼和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情感。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经典诗词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准备: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师准备:1、查找描写张继作诗的背景的小故

3、事,制作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感知秋色(一)初读古诗,感知秋色1、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古诗两首,板书:山行枫桥夜泊2、自由读诗,做到读正确。3、检查能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A、“姑苏城外寒山寺”一句中的平翘舌。B、纠正“斜xie(二声)”的读音。4、引导读出诗的节奏。(如下标示)采取指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读好两首古诗。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5、逐句默读古诗,思考古诗大意:每句诗描写了什么景物,整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不理解的词句用问号标出。(学生自学,教师帮扶学困)6、小组合作学习。每首诗由一位同学说说每句诗的大意,描写了哪些景物,对于疑难的地方全组同学交流。不能解决的疑难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大致理解诗的大意,初步感知诗中描写的景物,争取化诗为画)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诗,品味秋意这两首都是写秋天景色的诗,诗人都是通过描写一个个景物,在读者眼前展现一幅秋景图,这两首是各具特色在张继和杜牧的眼中这又是怎样的秋景图?分别寄托着他们的什么情感?让我们再读故事,品味诗中的秋意。(二)诵读山行,感受枫林美景1、理解山行第一句指

5、名读山行第一句,说说诗句意思及诗句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结合学生质疑,重点理解“寒山、斜、生处”的意思。结合教材插图,展开想象,在朗读中感受山中秋景。2、品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受“爱”字。指名读山行第二句,说说诗句意思。结合学生质疑,重点理解“坐、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结合教材插图,展开想象,山中枫林的美景,在朗读中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象。诗人对于这番美景是怎样的感受?诗句中哪一个字表达了他这种情感?(爱)默读整首诗,体会诗人对傍晚枫林的喜爱之情。(重点引导学生感知在山中行走,以至傍晚,作者还是停车观赏,留恋不舍)3、创设情境,感情诵读。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

6、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的使杜牧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我们和诗人一样喜爱枫叶,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表达这种喜爱之情。请生读诗。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三)课堂作业:背诵山行 描红临写生字,重点指导“霜、泊、愁、苏、寺”中点的写法。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诗,品味秋意复习回顾:背诵山行,领略山中美景,体会诗人对美景的喜爱。(四)诵读枫桥夜泊,感受离乡之愁1、抓住诗题,整体感知诗意。“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结

7、合学生理解,重点理解“泊”的意思,说明“枫桥夜泊”其实理解为为“夜泊枫桥”)结合诗题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感知,许多古诗的题目就会告诉我们诗的内容)2、理解枫桥夜泊第一句指名读第一句,说说诗句意思及诗句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结合学生质疑,重点理解“对愁眠”的意思。结合教材插图,展开想象,在朗读中感受江边凄清的秋景。3、品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感受“愁”字。指名读第二句,说说诗句意思。结合学生质疑,重点理解“姑苏城、寒山寺、客船”的意思。结合教材插图,展开想象,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听到“夜半钟声到客船”思乡之愁。补入故事: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

8、小船上,有一位满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轻人。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收拾行囊,返回家乡。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到的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的着吗?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在诗中哪一个字集中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心情?(愁)是的,他整夜无眠,满腹愁绪,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在他的眼中也格外的凄清。朗读诗句,体会诗人内心的愁绪。创设情境,感情诵读。A.默读全诗,作者在描写秋夜景物时,哪些用字表达了他满腹的愁绪?(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流露的愁绪)B.引读全诗,张继怀着满

9、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夜晚,他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听着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他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眼前的一切更加凄清(齐读古诗)C.张继一生漂泊,当时的社会战争不断,许多地方一片荒凉,经过战乱,许多人都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这让他不由得想到,何年何月才可以回到家乡,这阵阵钟声带给他无尽的思念,再读(齐读古诗)D. 这首诗通过描写伤感的凄美秋景,表达了作者幽怨浓浓的愁绪,成为千古佳作。在苏州,离寒山寺不愿的枫桥也因此成为游人争相前去的景点,大家漫步桥畔,似乎还能听到张继当年的吟诵(齐读古诗)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五)回归整体,对比两首诗,初步感受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秋景。1、让

10、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读一读。同样是秋天,杜牧喜爱不已,张继却愁绪万千,他们眼中的秋景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心情不同,而使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2、请再读这两首诗,体会两大诗人的不同心境。(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3、拓展。今天我们跟着两位诗人去感受了截然不同的秋景图,请同学们课前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或文章,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六)练习设计1、背诵古诗。2、继续搜集阅读写秋天的诗和文章,想一想他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秋景,表达了什么情感?(七)板书设计3、古诗两首枫桥夜泊(夜泊枫桥)唐 张继“愁”山行唐 杜牧“爱”

11、附预习单:3、古诗两首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一、读写生字词练习。书写生字词语(用习字册),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然后读正确。二、读书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三、思考1、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这两首诗是写什么季节的?写了那些景色?想一想,在书上画一画。2、请你也来搜集写这个季节的古诗,写下来,读一读。 3、收集有关张继在什么情况下写得这首诗,并读一读。4、记下你不懂的字词。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紧紧围绕“诗眼”,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山行枫桥夜泊都是写

12、秋天景色的诗,诗人都是通过描写一个个景物,在读者眼前展现一幅秋景图。不同的是:同样是秋天,同样是秋景,杜牧喜爱不已,张继却愁绪万千,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便是:心情不同,就算看到同样的景物也会有产生不同的感情,而这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那么作者的这种情是依托怎样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呢?文章有文眼,那么古诗也有诗眼,“愁”和“爱”便是这两首古诗的诗眼。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诗眼,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想象画面,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教学,目的是教给学生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不足之处:对于张继愁绪的理解较难,教学中仍感觉学生难以体会诗中浓浓的愁绪。教学建议:这两首诗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3课,学生还处于二年级的水平,对于本课借景抒情的写法点到为止,点到什么程度呢?同样是秋景为什么在杜牧和张继的笔下表达的是不一样的情,一个是“爱”而另一个却是“愁”,就是因为作者心情不一样,眼中的秋景也给人不同的感受,点到这个程度即可,切不可上升到借物抒情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