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大庆铁人中学2020级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文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典故,在古代又称事类。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所谓事类,就是文章在表意抒情之外,根据故事来类比说明义理,引用故事、古语来论证今义。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依然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并接受。典故可以表现为一个
2、词语或短语,也可以表现为一句话、一句诗甚至一段叙述。简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语典两类。 一个典故的意义,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典故最初生成时的意义;二是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典故被不断运用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三是当下使用的意义。简单认识一个典故的意义,关注其当下使用的意义也能粗略理解,但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的意义,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一句话,理解典故,不能脱离具体的空间语境:生成的语境,历史中使用的语境以及当下运用的语境。 一个典故的生成,首先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故事类的典故尤其如此,关羽疗伤的大段文字最终浓缩为“刮骨疗毒”4个字,甚或“刮骨”二字。比较而言,语
3、言类的典故浓缩幅度没有故事类那么大,但也必须有此过程,如修齐治平,就是对礼记.大学中开篇一大段文字的凝练,见贤思齐背后还隐含着“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次,一个典故的最终形成,还需要一个意义逐渐明确、固定的过程,典故生成的最初意义往往具有多种思想倾向,在生成之后的话语实践中借助新的具体语境被反复陈述,倾向渐趋固定,意义逐渐明朗,由此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关羽刮骨的典故可以指向受伤,可以指向疼痛,也可以指向勇敢无畏,而在文人的反复引用中,最终固定在了意志坚强、勇敢无畏的意义层面上。因此,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不但要理解运用典故时的具体语境,还需要了解典故的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意义变化的情况。如果说典故
4、的生成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那么对典故的理解与阐释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在这方面,平“语”近人树立了一个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在他的一系列讲话、文章中,经常引用一些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语,并与朴素、大众化的语言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话语风格。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倡导文学革命,推行白话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并使用典故呢? 首先说明一点,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倡导“不用典”,并非彻底排斥用典,而是反对拙劣的用典,意在构建一个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系统。实践证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彻底隔断旧文化,经过改造的旧文化,反而成为新文
5、化运动的得力资源。再者,典故尽管生成于古代,但并非一成不变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群体而存在,随着汉语的发展,也有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最简单的层面而言,典故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而且在文本写作、语言交际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典故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论事说理的修辞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对话策略,同时它还是历史的一个个缩影,是复述和记忆一个民族过往经历、所思所想的关键词。从一定意义上讲,典故承载着传承历史、延续文化记忆的功能。因此,学习典故、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温历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层面而言,学典、用典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
6、摘编自王立群典故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勰引用典故是为了说明义理,论证今义,此观点依然为今天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B要深入理解典故,不仅要看生成的意义和传承中被运用的意义,还要看当下的意义。 C学习、使用典故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接受,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D典故最终生成意义与它最初意义很少发生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可能只是微小的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列举故事类典故“刮骨”的例子,论证了典故的生成有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 B文章用平“语”近人运用典故的范例,论证了典故的理解和阐释是由少
7、到多的分析过程。 C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这一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今天我们还是有必要学习并使用典故。 D全文从典故的形成、分类、理解方法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文章充分践行了“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的思想。 B在典故的生成凝练过程中,语言类典故相比故事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 C随着汉语的发展,不少典故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因此也就失去了典故的特殊意义。 D典故的最初形成,其思想倾向性是比较明确的,会在反复陈述中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
8、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此外,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同时碳排放量
9、加速攀升。但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安全意义。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积极布局碳中和,已具备实现碳中和条件。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我们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及时关电脑、打开一扇窗、自备购物袋、种一棵树只要你学会做减法减排、减污、减负、减欲、减速,就能为碳中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光明网2022年3月10日) 材料二: 中新网北京3月30日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人民日报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研讨会暨碳达峰、碳中和100问新书发布会30日在京召开。
10、 碳达峰、碳中和备受关注,涉及地方经济发展、传统行业转型、新兴领域前瞻性投资、个人消费观改变等多方面问题,迫切需要一本兼顾科学性、可读性的简明读本。碳达峰、碳中和100问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丁一汇等多位专家的科学指导,知识系统、科学通俗,是真正意义的“大家小书”。 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的领域很广,从气候变化科学,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从能源、建筑、交通等部门,到个人消费者。碳达峰、碳中和100问在编写过程中征求了院士专家的意见,也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科研人员在做科研的同时应该肩负起科普宣传的责任,科普宣传还
11、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编写团队还将以讲座、调研、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为国家决策服务,为地方、企业和社会转型发展服务。 (摘编自中新网2022年3月31日) 材料三: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未来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还将持续实现每年40%50%的增长。大规模电动汽车出现,不仅给充电网完善提出更高要求,也给电网、交通带来新挑战。 电动汽车既是交通工具,也是移动的储能单元,能够灵活参与电网削峰填谷、清洁能源消纳。为此,苏州供电公司在同里试点开展电动汽车V2G、群充群控、柔性智能充电等新技术应用,建立电动汽车与大电网的互动机制,结合电网运行和车辆信息,实现电动汽车对电网的辅助服务,支撑电网运行
12、。 (摘编自中国能源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碳达峰是我国向世界的郑重承诺,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2030年前达到最大值,然后不再增长,逐步降低,真正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B.碳中和是指测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来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C.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随着制造加工能力的与日俱增,碳排放量也在加速攀升,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D.碳达峰、碳中和100问得到相关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也得到有关专家的指导,是一本科学通俗的“大家小书”。 5.下列对材
13、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二氧化碳的排放,气候变化成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这是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之一。 B.“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多做减法,减排、减污、减欲、减负就能为“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C.“碳达峰、碳中和”涉及领域很广,从气候变化科学,到应对的政策行动,涉及交通、能源、建筑等,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变化。 D.电动汽车是移动的储能单元,能灵活参与电网削峰填谷,为此国家已经建立电动汽车与大电网的互动机制,实现电动汽车对电网的辅助服务。 6.以上三则材料中,光明网、中新网、中国
14、能源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金钢 陆颖墨 前情概说:金钢本是西沙守岛部队的军犬,跟随礁长钟金泽已经五年零八个月。军犬为西沙守岛立下了汗马功劳。南沙的守礁部队也试着让军犬上岗,但是没有一只军犬能在南沙待够两个月的试训期。为了打消部队领导准备研究“电子狗”来代替军犬的念头,钟金泽在用了六个月时间熟悉南沙环境后,才带着金钢来到南沙守礁,希望金钢能突破极限,待满三个月的轮换期,守礁成功。但金钢在最后几天却因恶劣环境失去控制,做出伤人行为。因为台风,不能用船只撤离岛礁,只能按照命令就地处理(击毙)
15、。但钟金泽希望金钢能够自己顺着海流漂回西沙。 战士们都到了平台,钟金泽看了一下表。哦,该升旗了。升旗时间是太阳升起的时间。南沙在祖国的最南端,而这个礁盘,纬度和北京相当。所以战士们常说,他们天天参加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今天,钟金泽破例让金钢站在他的前面,离国旗最近的地方。 钟金泽仰望和太阳一道升起的国旗,心里一动。在队部,有几十面崭新的国旗,还有六面换下来的国旗。这些国旗飘扬的时间,多的二十多天,少的也有几天。一直被紫外线照射的,红色变淡;雨打日晒的,颜色就不均匀了;也有经历狂风巨浪的,旗面会有破损。每一面国旗,在钟金泽眼里就是一个故事,都有一种沧桑的壮美。每一个守礁士兵回大陆时,都会得到一面换
16、下来的国旗。上次守礁六个月,钟金泽从中挑出了那面一起经历台风的国旗。 早饭后,他把金钢领到救生筏前,开始布置任务。 金钢很快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它沉默了一会儿轻轻地用脸靠近钟金泽的腿,无声地接受了指令。钟金泽突然意识到,也许这是金钢最后一次接受他的命令。回想起这么多年一次次给它下达命令,金钢总是这么无条件地接受。 接下来,钟金泽和刘岩立即带着金钢到筏子上,开始复习漂流中的各种训练科目,包括筏子被巨浪打翻后怎么从筏子底部逃生等金钢都熟练地完成了。 傍晚,为了让金钢好好休息、积聚体能,钟金泽给它吃了两片安眠药。 “三点五十五了!”刘岩提醒钟金泽。钟金泽回过神来,看了下表,告诉自己:金钢漂流出发的时间
17、到了。橡皮筏子上,老兵按天数用绳子系好了一包包食品和软包装的饮料、淡水。绳子很牢,即使浪把筏子打翻,食品也不会丢失。用前爪配合牙齿解开绳结,是金钢干了很多年的老把式了。刘岩终于叫醒了金钢,他真不忍心。昨天的安眠药,让它睡了个好觉。 一片乌云突然从西边过来,渐渐地遮住了半边星空,遮住了半个海面。下雨了,和自己膝盖预测的一样,是毛毛细雨,这小雨要持续两天,像是暴风雨的前兆。但对于金钢来说,在这炎热的南海海面,小雨就是甘霖。钟金泽觉得这是个好兆头,对刘岩说:“送行吧。” 刘岩叫了声“金钢”,金钢晃了晃脑袋,知道自己该走了。作为饯行,刘岩拿出一个食品包,金钢熟练地打开,几分钟就把它们消灭了,而后精神抖
18、擞地站起身、扬起头,面朝大海。 橡皮筏子已在水中,金钢跳了上去。刘岩解开缆绳。 “等一下!”身后传来一声叫喊,一听就是小周。 不知什么时候,所有的战士都站在了身后。 “金钢!”小周顺着台阶,冲到小码头上。金钢也回过身去,跳上了码头,和小周紧紧拥抱起来。 “金钢,记住,你给我好好地漂流,退伍了咱们在一起做邻居。”小周哽咽着说。 时间不等人。钟金泽假装没事人一样走下去,大声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漂流一回,还能难倒咱金钢?过了台风期,还能见面。”他的声音很轻松,像是在安慰小周,其实他是在安慰自己。 像预测的那样,海流跟着寒流准时来了。黑色的筏子一下漂了出去,五米十米二十米,几分钟后已到了百米之
19、外。“是向北!是向北!”大家都欢呼起来。 一片更大的乌云过来,遮住了整个天空,海面也失去了光亮。救生筏看不见了,十二名官兵依然站着,一动不动地目送。凉凉的细雨拂打着他们的脸庞。 不知过了多久,钟金泽轻声说:“回去休息吧。”部队没有动,他又大声说了一句:“解散!” 部队还是没有动,一名战士捧出一面国旗说:“礁长,升旗的时间到了。”还是这面国旗。钟金泽马上说:“换一面新国旗。”他把战士手里的国旗接过、收好。这一面国旗,钟金泽是为金钢保存的。 忽然,钟金泽的心头一紧:在礁盘的边际泛起了一道道白线,凭经验,白线的距离告诉他浪高在八十厘米左右。浪突然来了,金钢的漂流将加快,而风浪还会不会加大呢? 钟金泽
20、久久伫立在平台上,透过蒙蒙的细雨,牢牢盯着礁盘那边一道追着一道的白浪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将守礁战士和军犬金钢合起来写,表现出中国边防战士这一群体昂扬不屈的精神风貌和对祖国的绝对忠诚。 B.小说中画横线的文字对海上的天气状况做了描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了在金钢独自漂流前紧张、压抑的氛围。 C.小说采用开放式结尾,以钟金泽盯着白浪结束表明了他对金钢的绝对信任,也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有回味无穷之效。 D.小说的文字朴实而灵动,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如猎猎飘扬的国旗、台风来临前的大海、临走前金钢的动作神态等,都历历在目
21、。 8.小说对六面换下来的国旗进行了细致地描绘,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9.本文节选自蓝海金钢,该小说被评为“写给儿童的军旅传奇”,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儿童小说。请结合文本,从儿童成长、教育和接受角度谈谈作品有哪些优秀之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识性明悟,疾恶如仇,好属文论,言成规鉴。颍川庾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
22、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咸在位多所执正。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骏故据正。咸以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司徒魏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舒终不从,咸遂独上。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风俗之移,在不难矣。”朝廷从之。时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咸致书曰
23、:“咸以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故有伊周之事。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人而乐祸,其可极乎!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窃以为忧。”吴郡顾荣常与亲故书曰:“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虽非周才,偏亮可贵也。”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诏赠司隶校尉,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二十万,谥曰贞。 (选自晋书.傅咸传,有删改) 注毛玠:三国时期的人物,年少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伊周:指伊尹和周公旦。 10.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好属文论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B.诏访朝臣政之损益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C.诚由
24、官众事殷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D.人而乐祸,其可极乎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从五品,例如李密陈情表有“除臣洗马”。 B.姻属,即姻亲,指因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它与血亲有同有异,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司徒,与司马、司空并称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不同时代,三公说法各异,周朝“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及太保。 D.赠,即追赠,也称追封、追晋,指加封死者的官位、勋位,可用于特别表扬对朝廷有贡献的死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5、(3分)() A.傅咸聪慧明达,善写文章。他的言论有规劝鉴戒之风,能使人们引以为戒;颍川庾纯常常感叹傅咸的文章与诗人的创作接近。 B.傅咸刚正率直,直言敢谏。他上书皇帝,认为国家、人民不富足的原因是官员太多、蚕食侵占的人多、重视农耕的人少等。 C.傅咸坚持原则,行事公道。他对夏侯骏随心所欲任用罢免官员的行为不满,上奏罢免夏侯骏的职务,司徒魏舒不同意,他便独自上奏,最终罢免了夏侯骏的大中正之职。 D.傅咸指陈时弊,忧国忧民。他反对当时奢侈之风,以先王吃肉穿衣都有定制为例,规劝君王要戒奢侈,指出奢侈造成的浪费比天灾还严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昔帝王,躬自菲
26、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 (2)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李好古(约11691207),华州下邽(今陕西省蒲城西南)人。南宋将领,忠义传家。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对景抒怀,前两句虽是描写春雨过后百花鲜艳之景,然则一个“又”字却隐含时光流逝之意。 B.上阕后两句托物言志,运用
27、拟人手法描摹燕子难觅旧巢之愁,实则表达河山半壁、故园难归的愤恨。 C.下阕借“玉关”“玉楼”对比发问以抒情,与“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之效异曲同工。 D.全词语言浅近、通俗易懂却也意蕴丰富,构思巧妙却无雕琢刻意之感,词人的思想情感表达真挚动人。 15.本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的:“_,_。” (2)离骚中写出诗人身上披着香草,佩秋兰表明自己高洁品质的诗句:“_,_。” (3)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
28、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即“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这是1921年的北京,那时的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今天的中国,红旗飘扬,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中国_在世界东方。 这是1937年的上海火车南站,那时的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但是如今,一列列高铁从这里出发,四通八达:这是_、奠基立业的百年,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这是1975年的深圳,那时它还是荒芜的小渔村;今天它已经成长为活力四射的创新之城: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中国实现了伟大跨
29、越,向强起来、富起来的征程上,大步迈进。 这是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只有一名中国运动员参赛;():那一抹亮丽的中国红,在世界舞台上_着光荣与理想。 这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百年,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赫然矗立栉风沐雨篆刻年富力强 B巍然屹立筚路蓝缕镌刻风华正茂 C巍然屹立栉风沐雨镌刻年富力强 D赫然矗立筚路蓝缕篆刻风华正茂 18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实现了伟大跨越,向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大步迈进。 B中国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实现了伟大跨越
30、,在强起来、富起来的征程上,大步迈进。 C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向强起来、富起来的征程上,大步迈进。 D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化的伟大跨越,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大步迈进。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2022年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已经展现出强大阵容777人 B2022年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已经拥有了777人的强大阵容 C中国体育代表团在2022年东京奥运会上,已经拥有了777人的强大阵容 D中国体育化表团的777人,在2022年东京奥运会上,已经展现出强大阵容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
31、文字,完成20、21题。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为进一步利用和挖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激发上海文化创意创新创业活力,上海启动了沪上红色文化创意大赛。,依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红色文创产品受到广泛关注,并呈现出潮流化、年轻化特色。沪上红色文化创意大赛启动以来,已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创意作品,如让中共一大会址“走”上剪纸,革命文物算盘“化”作电脑键盘,红色地标建筑“嵌”进桌游,还有包含红色文化内容的八音盒、魔方、手机壳、万花筒等,兼具创意性和观赏性,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把严肃的红色基因与活泼的文创产品巧妙融合起来,从另一个侧面精彩再现上海光荣的革命传统,将红色基因带进了你我生活。 红色文创更重要的
32、意义还在于将红色文化导入消费市场,将红色资源转化成文创产业优势,并在全社会形成审美趣味的共鸣,让更多的市民看到、欣赏和感兴趣,最后由衷喜欢,这样的路径,借助文创的巧劲,就能使红色文化抵达年轻人的心底。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如让中共一大会址出现在剪纸上,革命文物算盘当作电脑键盘,红色地标建筑进入桌游”,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21.根据上文内容,补写出文中空缺部分,注意语意连贯,符合逻辑。(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上学期,我们一同阅读研习了风格多元的中外名家小说作品,有诗情画意的荷花淀
33、,有通俗生动的小二黑结婚,有节奏紧张的党费,还有真实深刻的大卫.科波菲尔,讽刺批判的复活,叙事凝练的老人与海以及离奇又真切的百年孤独,领略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风情,了解了人类精神成长的轨迹,感受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材料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今天,随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向更深、更广处拓展,文化多样化的特点更加凸显,身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如何看待多元共生的人类文明?请结合材料,以“倡导文明互鉴,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课上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34、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D.“也可能只是微小的变化”错误,原文说“这个意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由此可知,不仅仅只是“微小的变化”,也有可能“大相径庭”。故选D。 2C.“从反面论证了今天我们还是有必要学习并使用典故”错误,依据原文,胡适曾经明确提倡“不用典”,只是称述了一段历史,引出“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并使用典故”这个话题。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了。故选C。 3A。B“语言类典故相比故事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错误,依据原文“语言类的典故浓缩幅度没有故事类那么大,但也必须有此过程”分析可知,应该是“故事类典故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C“因此也就失去了典故的特殊意义”错误,依据原文“随着汉语的发展,也有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被人们广泛理解和